第一章 漢字起源探祕
一、美麗傳說
先說個故事吧!
也許是8,000年前,也許更久遠。有那麼一天,陽光特別明媚,晒得人渾身舒坦。風掠過草尖,順便帶來各種花香。大朵大朵的白雲,在天空中慢悠悠地挪動。
那個牧羊的少年,大約十四、五歲的年紀,我們可以叫他𢼝(ㄧㄤˇ)。𢼝就這樣沐浴著陽光,他好像聞不到花香,也感知不到山風在拂動他額前的黑髮。他正痴痴地看著面前的岩石。
平整光滑的石壁上,有一隻動物的輪廓。那是一隻四蹄獸,頭不大,腿腳細長。此刻還看不出來那到底是什麼動物。𢼝的創作還未完成。
漫長的冬季結束,族人從避寒的山洞中走出來,𢼝就開始了他的創作。他使用的工具是一塊打磨好的黑石。這片綿延的山脈裡多得是這樣的石頭,通體發黑,太陽下會有金色光澤,非常堅硬,不易崩碎。族人的石斧、石刀都用它打製。𢼝現在使用的這一塊,花了他一個冬季的時間,才打磨成上大下尖的錐形。工具必須用起來順手,因為這可是個精細的工作。
好在𢼝的時間很多。去年夏天的一場羊瘟,使他的羊群數量銳減,加上兩次野狼的偷襲和冬季食物匱乏時族人宰殺,他要照顧的羊現在只剩下三隻。於是有了大把富餘的時間,可供他慢慢打磨他的作品。黑石一點點磨去石壁表面的介質,灰白的內部岩體顯露出來。𢼝回想他在山頂石壁上見過的太陽神神蹟。那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岩石上有一個鑿刻的大圓圈,圓圈上連著很多條向四周發散的線條,中間像人的面部。傳說,最早的幾位祖先從遠方遷徙到這片土地時,曾得到太陽神的眷顧。為了永遠照拂族人,神明在山頂留下了那個神蹟。這神蹟也成了𢼝所在部族的圖騰。
神蹟所在的山頂是族人的禁地,平時是不能踏足的。一年前的禮祭儀式,𢼝和其他幾個男孩,被父母帶去圖騰前參加祭祀,第一次看到神蹟。從那以後,那塊石頭彷彿有一種魔力,總在召喚他靠近。終於有一天,𢼝獨自登上山頂,站在那塊岩石前。他端詳著那個圓圈,有點激動地想像威嚴的太陽神從岩石中現身。
𢼝連去了三天,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他心裡卻醞釀出一個大計畫。他要創造出一種符號來跟太陽神對話!他不會唱念咒歌,也沒有巫師所用的龜甲神器。這些都只屬於老族母,所以跟太陽神溝通的權利,也只屬於族母。
但是現在,𢼝構想出一種人神間交流的新途徑。𢼝有把握,他的心願一定能讓太陽神「看見」。
𢼝的心願就是保護好僅剩的那三隻羊。羊是他朝夕相處的夥伴,照顧羊群是𢼝第一次承擔的部落工作。第一次承擔工作就失敗,這是任何男子漢都無法接受的。「萬能的太陽神啊!請您保佑我的羊吧!」𢼝一邊磨刻,一邊虔誠地祈禱。石壁上慢慢呈現出一對彎彎的獸角。如果此前人們還會混淆這動物的種類,此刻應該不會再有任何誤會了。這分明就是羊啊!
快到夏天的時候,𢼝完成了這項工程。岩石上除了三隻「羊」,還有一個像「神頭」的符號。「神頭」位於「羊」的上方,彷彿是來自天上,以神的視角看顧下方的羊。𢼝欣賞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喜悅和希望:「明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這塊石頭上,那時,太陽神就會看到我的心意,他一定會保護我的羊!」
其實,那一刻,受到庇佑的又何止是那幾隻羊,𢼝自己一定也不曾想到,當他在石壁上留下他的祈願時,文明的光已漸次射透億萬年的蒙昧,人類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個故事是根據發現的早期岩畫虛構的,模擬遠古時代表意性符號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情景片段。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早已習慣了文字的存在。我們透過文字間接吸收前人的經驗,使用文字表情達意,藉助文字完成跨越時空的交流。可以說,文字是文明的基石,也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炎黃子孫來說,漢字承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融入血液的共同基因。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始終延續、不曾斷絕的泱泱大國。這相當程度上應歸功於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那麼,漢字從何而來,它是怎樣產生的?那石破天驚的一刻,有著怎樣的傳奇呢?不僅我們在追問,先人也從未停止過探索和研究。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千百年來關於文字起源的種種傳說吧!
1.結繩以記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孔穎達在《周易正義》裡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
在21世紀的今天,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能接觸到一些美麗的繩結作品,比如中國結、如意結、同心結、金剛結。人們編織它們,並用它們傳遞情誼。蕭衍在〈有所思〉中寫道:「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就表達了一種刻骨的相思之情。
但在前文字時代,繩結恐怕沒有這麼浪漫。它是作為一種輔助記憶的工具而被發明出來的,實用性遠遠大於藝術性。因為材料易腐,我們現在不太容易看到史料遺物。但在繩子上打結,靠結的大小和結數的多少來記事,在20世紀還被一些民族和部落使用,可供我們參照了解。
如西藏的僜人,會把打結的繩子作為請柬,發送給受邀的親友。繩子上打有幾個結,就表示宴會定在幾日後舉行。收到繩子的人,每過一天,割掉一個結,等全部繩結都被割完,便動身赴宴。又如佤族記錄債務也用結繩。有人見過佤族一條繩子上結著大小不同的結,上端的三個大結表示借款三元;中間一個大結、一個小結,表示半年的利息是一元半;下端的三個大結表示借出已有三個半年。
實際上,世界上很多不同地區的人民都發現了繩結在輔助記事時的妙用。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秘魯人,在印加文化時期就發明了「吉氆(ㄆㄨˇ)」來記事。吉氆由一根主繩組成,上面懸掛著一系列不同顏色的棉線,棉線上有若干個結。結的位置和類型,表示的是基於十進位制的數字。歷史、宗教、統計等各種訊息,都可以由這些數字編碼記錄。曾經,這一套編碼方法,由專門的學校對專人進行培訓。可惜,現在這些知識已經失傳。
類似用實物記事的方法還有契刻。宋朝戴侗《六書故.六書通釋》中說,人類在文字發明之前曾用結繩記事,而後,又有了在竹子、木頭上鑿刻以記事的方法。這樣的記事工具,稱為「契」。根據所使用的材料,有木契、竹契、骨契、玉契等。具體說來,就是在木、竹、骨、玉條的邊緣鑿刻出缺口,根據缺口的數目和刻劃方式來記事和表意。
2.八卦以化文
我們對八卦並不陌生,最通俗的理解是將它與算命、占卜連結。但這樣狹義的理解,大大委屈了這套蘊含著博大精深文化的神祕符號。實際上,八卦是祖先對宇宙運轉、萬物生滅、社會人生等進行深入哲學思考後的智慧結晶。
相傳,八卦是由伏羲所作。伏羲是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位居三皇之列,也是中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先有伏羲製八卦,然後神農氏創結繩,進而倉頡造書契(文字)。也就是說,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是用八卦和結繩來記事和表達思想的。
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字學著作,所以許慎的說法和觀點影響很大。《說文解字》之後,伏羲畫出八卦、文字發源於八卦的觀點,就廣為世人接受。到了唐代,這種說法被確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成為官方標準。宋代以後,有人將八卦的「卦畫」跟文字形體進行比對,直接把八卦符號視為文字形體的來源。如宋人鄭樵說,「天」取形於乾卦☰,「地」取形於坤卦☷,「水」取形於坎卦☵,「火」取形於離卦☲。但鄭樵舉的「天、地、水、火」等字例,用的是秦漢時的小篆字形,還要把卦畫豎起來並且變形,才能跟小篆形體勉強近似。如下:
而且可以牽強比附的還僅限這幾個,其他卦畫形體跟小篆形體根本連結不了,更別說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了。所以我們認為,八卦跟漢字的構形系統沒有關係。再說,根據出土的文獻資料,較早的「卦象」是由數字組成的,後來對這些「數字卦」進一步抽象歸納,把單數叫「陽」,用一長橫表示;雙數叫「陰」,用兩短橫表示,這才出現了陰陽組合的「卦畫」。也就是說,在「卦畫」產生之前,文字(數字)就已經存在,後起的卦畫,怎麼可能成為文字的先祖呢?
當然,比之於「結繩」和「木(竹、骨、玉)刻」,「卦畫」已是一種平面記事符號,且每個卦符都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可以代表一個封閉體系內的固定訊息。但它們過於抽象簡單,與筆畫豐富、構形優美的漢字,在視覺上難有共同之處,在功能上難有替換之用。八卦無法記錄具體的語句,不能在八卦系統之外表示別的意義,所以八卦只是象徵性符號,而不是文字符號。
一、美麗傳說
先說個故事吧!
也許是8,000年前,也許更久遠。有那麼一天,陽光特別明媚,晒得人渾身舒坦。風掠過草尖,順便帶來各種花香。大朵大朵的白雲,在天空中慢悠悠地挪動。
那個牧羊的少年,大約十四、五歲的年紀,我們可以叫他𢼝(ㄧㄤˇ)。𢼝就這樣沐浴著陽光,他好像聞不到花香,也感知不到山風在拂動他額前的黑髮。他正痴痴地看著面前的岩石。
平整光滑的石壁上,有一隻動物的輪廓。那是一隻四蹄獸,頭不大,腿腳細長。此刻還看不出來那到底是什麼動物。𢼝的創作還未完成。
漫長的冬季結束,族人從避寒的山洞中走出來,𢼝就開始了他的創作。他使用的工具是一塊打磨好的黑石。這片綿延的山脈裡多得是這樣的石頭,通體發黑,太陽下會有金色光澤,非常堅硬,不易崩碎。族人的石斧、石刀都用它打製。𢼝現在使用的這一塊,花了他一個冬季的時間,才打磨成上大下尖的錐形。工具必須用起來順手,因為這可是個精細的工作。
好在𢼝的時間很多。去年夏天的一場羊瘟,使他的羊群數量銳減,加上兩次野狼的偷襲和冬季食物匱乏時族人宰殺,他要照顧的羊現在只剩下三隻。於是有了大把富餘的時間,可供他慢慢打磨他的作品。黑石一點點磨去石壁表面的介質,灰白的內部岩體顯露出來。𢼝回想他在山頂石壁上見過的太陽神神蹟。那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岩石上有一個鑿刻的大圓圈,圓圈上連著很多條向四周發散的線條,中間像人的面部。傳說,最早的幾位祖先從遠方遷徙到這片土地時,曾得到太陽神的眷顧。為了永遠照拂族人,神明在山頂留下了那個神蹟。這神蹟也成了𢼝所在部族的圖騰。
神蹟所在的山頂是族人的禁地,平時是不能踏足的。一年前的禮祭儀式,𢼝和其他幾個男孩,被父母帶去圖騰前參加祭祀,第一次看到神蹟。從那以後,那塊石頭彷彿有一種魔力,總在召喚他靠近。終於有一天,𢼝獨自登上山頂,站在那塊岩石前。他端詳著那個圓圈,有點激動地想像威嚴的太陽神從岩石中現身。
𢼝連去了三天,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他心裡卻醞釀出一個大計畫。他要創造出一種符號來跟太陽神對話!他不會唱念咒歌,也沒有巫師所用的龜甲神器。這些都只屬於老族母,所以跟太陽神溝通的權利,也只屬於族母。
但是現在,𢼝構想出一種人神間交流的新途徑。𢼝有把握,他的心願一定能讓太陽神「看見」。
𢼝的心願就是保護好僅剩的那三隻羊。羊是他朝夕相處的夥伴,照顧羊群是𢼝第一次承擔的部落工作。第一次承擔工作就失敗,這是任何男子漢都無法接受的。「萬能的太陽神啊!請您保佑我的羊吧!」𢼝一邊磨刻,一邊虔誠地祈禱。石壁上慢慢呈現出一對彎彎的獸角。如果此前人們還會混淆這動物的種類,此刻應該不會再有任何誤會了。這分明就是羊啊!
快到夏天的時候,𢼝完成了這項工程。岩石上除了三隻「羊」,還有一個像「神頭」的符號。「神頭」位於「羊」的上方,彷彿是來自天上,以神的視角看顧下方的羊。𢼝欣賞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喜悅和希望:「明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這塊石頭上,那時,太陽神就會看到我的心意,他一定會保護我的羊!」
其實,那一刻,受到庇佑的又何止是那幾隻羊,𢼝自己一定也不曾想到,當他在石壁上留下他的祈願時,文明的光已漸次射透億萬年的蒙昧,人類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個故事是根據發現的早期岩畫虛構的,模擬遠古時代表意性符號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情景片段。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早已習慣了文字的存在。我們透過文字間接吸收前人的經驗,使用文字表情達意,藉助文字完成跨越時空的交流。可以說,文字是文明的基石,也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炎黃子孫來說,漢字承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融入血液的共同基因。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始終延續、不曾斷絕的泱泱大國。這相當程度上應歸功於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那麼,漢字從何而來,它是怎樣產生的?那石破天驚的一刻,有著怎樣的傳奇呢?不僅我們在追問,先人也從未停止過探索和研究。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千百年來關於文字起源的種種傳說吧!
1.結繩以記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孔穎達在《周易正義》裡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
在21世紀的今天,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能接觸到一些美麗的繩結作品,比如中國結、如意結、同心結、金剛結。人們編織它們,並用它們傳遞情誼。蕭衍在〈有所思〉中寫道:「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就表達了一種刻骨的相思之情。
但在前文字時代,繩結恐怕沒有這麼浪漫。它是作為一種輔助記憶的工具而被發明出來的,實用性遠遠大於藝術性。因為材料易腐,我們現在不太容易看到史料遺物。但在繩子上打結,靠結的大小和結數的多少來記事,在20世紀還被一些民族和部落使用,可供我們參照了解。
如西藏的僜人,會把打結的繩子作為請柬,發送給受邀的親友。繩子上打有幾個結,就表示宴會定在幾日後舉行。收到繩子的人,每過一天,割掉一個結,等全部繩結都被割完,便動身赴宴。又如佤族記錄債務也用結繩。有人見過佤族一條繩子上結著大小不同的結,上端的三個大結表示借款三元;中間一個大結、一個小結,表示半年的利息是一元半;下端的三個大結表示借出已有三個半年。
實際上,世界上很多不同地區的人民都發現了繩結在輔助記事時的妙用。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秘魯人,在印加文化時期就發明了「吉氆(ㄆㄨˇ)」來記事。吉氆由一根主繩組成,上面懸掛著一系列不同顏色的棉線,棉線上有若干個結。結的位置和類型,表示的是基於十進位制的數字。歷史、宗教、統計等各種訊息,都可以由這些數字編碼記錄。曾經,這一套編碼方法,由專門的學校對專人進行培訓。可惜,現在這些知識已經失傳。
類似用實物記事的方法還有契刻。宋朝戴侗《六書故.六書通釋》中說,人類在文字發明之前曾用結繩記事,而後,又有了在竹子、木頭上鑿刻以記事的方法。這樣的記事工具,稱為「契」。根據所使用的材料,有木契、竹契、骨契、玉契等。具體說來,就是在木、竹、骨、玉條的邊緣鑿刻出缺口,根據缺口的數目和刻劃方式來記事和表意。
2.八卦以化文
我們對八卦並不陌生,最通俗的理解是將它與算命、占卜連結。但這樣狹義的理解,大大委屈了這套蘊含著博大精深文化的神祕符號。實際上,八卦是祖先對宇宙運轉、萬物生滅、社會人生等進行深入哲學思考後的智慧結晶。
相傳,八卦是由伏羲所作。伏羲是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位居三皇之列,也是中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先有伏羲製八卦,然後神農氏創結繩,進而倉頡造書契(文字)。也就是說,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是用八卦和結繩來記事和表達思想的。
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字學著作,所以許慎的說法和觀點影響很大。《說文解字》之後,伏羲畫出八卦、文字發源於八卦的觀點,就廣為世人接受。到了唐代,這種說法被確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成為官方標準。宋代以後,有人將八卦的「卦畫」跟文字形體進行比對,直接把八卦符號視為文字形體的來源。如宋人鄭樵說,「天」取形於乾卦☰,「地」取形於坤卦☷,「水」取形於坎卦☵,「火」取形於離卦☲。但鄭樵舉的「天、地、水、火」等字例,用的是秦漢時的小篆字形,還要把卦畫豎起來並且變形,才能跟小篆形體勉強近似。如下:
而且可以牽強比附的還僅限這幾個,其他卦畫形體跟小篆形體根本連結不了,更別說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了。所以我們認為,八卦跟漢字的構形系統沒有關係。再說,根據出土的文獻資料,較早的「卦象」是由數字組成的,後來對這些「數字卦」進一步抽象歸納,把單數叫「陽」,用一長橫表示;雙數叫「陰」,用兩短橫表示,這才出現了陰陽組合的「卦畫」。也就是說,在「卦畫」產生之前,文字(數字)就已經存在,後起的卦畫,怎麼可能成為文字的先祖呢?
當然,比之於「結繩」和「木(竹、骨、玉)刻」,「卦畫」已是一種平面記事符號,且每個卦符都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可以代表一個封閉體系內的固定訊息。但它們過於抽象簡單,與筆畫豐富、構形優美的漢字,在視覺上難有共同之處,在功能上難有替換之用。八卦無法記錄具體的語句,不能在八卦系統之外表示別的意義,所以八卦只是象徵性符號,而不是文字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