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摘錄)
清朝以來,民間開始流傳各種閩南語的白話資料,其中又以俗曲唱本的歌仔冊發行量最多,影響層面最廣。歌仔冊所記錄的通俗文字與詞彙,能反映百年來一般人民的用字習慣與語言現象,是閩南語研究中非常有價值的原始語料。其中文字的研究,有助於了解閩南語漢字的各種變化;而詞彙語法的研究,則有助於閩南語詞彙語法發展史的建立。
本書嘗試以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為範圍,從版本、形式、內容、詞彙、漢字、語法等入手,歸納語文演變的類型,進而重新界定歌仔冊語文發展的分期。筆者多年來從事歌仔冊的語文研究,但先前的成果往往只是針對一本或數本歌仔冊進行討論,或者單以某個書局作為觀察重點。如此一來,有許多語料未列入討論範圍,更何況近幾年有許多歌仔冊版本被發掘,或者早先公開的歌仔冊語料庫,陸續更新了語料。因此本書收錄先前的研究時,同時增補、擴大了文獻語料,一是有助於釐清版本演變的線索,補足先前未見材料的缺失;二是有助於全面性、更客觀地思考相關問題;三是許多遺漏的細節或現象,會被重新發現。除此之外,前人研究大多著重於某個議題,或某範圍的語料分析,較少進行大規模的論述。再者,近年來有前輩學者提出一些新的觀察,值得筆者重新審視先前的研究,並進一步討論,所以全書在收錄先前的研究結果下,加以重新改寫。
全書以「海峽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的語文發展」為題,一是在語料上擴大範圍,將同時處理「古今」、「兩岸」的歌仔冊文獻;二是兼顧不同的思考角度,全方位討論歌仔冊的各種議題,並建立和形成一些觀念和方法;三是整合不同的視野,重新界定歌仔冊語文發展的分期。與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本書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連貫性的角度來看問題,另外,筆者多年研究歌仔冊,累積不少新的見解和思考方向,亦將在本書中一併處理。
本書擬從「歷史視域」和「兩岸視域」的觀點著手,重新處理歌仔冊的語文問題。歷來歌仔冊的研究,往往只討論材料本身的問題,較少注意到歌仔冊的歷史發展和跨域研究。陳兆南(1994)和杜建坊(2008)雖曾提出歌仔冊的分期,但未深入探究和說明。
所謂「歷史視域」,是從歷時的角度觀察清朝、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歌仔冊文獻所展現出來的各種變化和現象,並界定歌仔冊歷史發展的分期。所謂「兩岸視域」,是從共時的角度觀察大陸廈門和上海的歌仔冊,以及臺灣的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歌仔冊的異同,並進行語文比較。換言之,本書的研究將不再局限於單一範圍(如相褒類歌仔冊),或單一區域(如新竹竹林書局歌仔冊),或單一時期(如戰後歌仔冊),而是「歷史視域」和「兩岸視域」相結合的探索。
本書在討論過程,將以「結構視域」為主。以往對歌仔冊的語文研究,多針對某一範圍來處理個別生難字詞釋義、個別漢字或詞彙運用等問題。筆者多年來的研究,已建構相當數量的語料庫,因此在討論語文問題時,會從「結構面」來做系統性的分析。
本書的討論將以「跨語料」的方式進行。筆者曾對日治時期臺灣語相關書籍、閩南語辭典、閩南語文學等語料進行語文研究,其中涉及的漢字、詞彙和語法問題,皆可以與歌仔冊相互比較。另外,其他學者關注的閩南語戲文、傳教士編的閩南語文本或閩南語各次方言的田調報告,也將作為本書比對時的參考。如此,一來可以突顯歌仔冊在語文領域上的特色,二來有助於爬梳閩南語語文發展的狀況。
研究方法上,本書嘗試以「共時—歷時—地域—結構」的理論框架來進行,以作為論述語文演變的基礎。歌仔冊這種講唱文學,常有抄襲和參考先前版本的情形。因此,單以共時的觀點來處理任何一個歌仔冊的本子都是不妥的。因為它除了包含當時閩南語的語言現象外,還可能參酌了許多早期歌仔冊的語言現象。換言之,要透過文獻材料來分析語言現象,必須注意材料本身的時代性,以及它是否夾雜了不同時代的語言現象。
「共時—歷時」這個框架,一方面從材料的橫切面入手,然後做縱向歷史的比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特點。尤其是對於出版年代不詳的材料,也可以經由共時和歷時的結合、比較,釐清材料的時代先後及各版本間的親疏關係。
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發行的書局包括福建的廈門、江蘇的上海,以及臺灣的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共時—歷時—地域」這個框架中的「地域」是關注到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是不同地區出版的歌仔冊往往保留不同發展階段的語言現象。因此,透過不同地區出版的歌仔冊所呈現的空間差異,有助於探索語言發展的規律和線索,並且可以與不同時期出版的歌仔冊所歸納的語言發展的歷史痕跡互相驗證。
每個語言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地位端視它在整個系統中與其他成分形成的關係來決定。「共時—歷時—結構」這個框架中的「結構」是關注到語言的系統性,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語言的演變,就會發現任何變化都不再是單純的共時層面,或僅是跨越各個歷史時期的個別語言變化。換言之,個別的語言變化,有時會引起整個語言結構的改變。本書嘗試就漢字書寫、語法功能、押韻形式與詞彙的組織架構等層面,來觀察歌仔冊的語文變化,以釐清哪些是歷史傳承、哪些是局部創新,並歸納出演變的規律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