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本研究旨在利用聲學(或實驗語音學)分析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單字調,比較「傳統調查」(traditional survey)與「聲學分析」(acousticanalysis)兩種研究模式底下的單字調調值描寫,探究其間的描寫差異,解釋差異產生之因。為了對於後續章節的論述進行奠基工作,本章將先行說明聲調與聲調語言,隨後再行說明本研究的章節架構,以利讀者在閱讀本章後,能對本研究後續章節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概念。
第一節 聲調
聲調(tone)是一種附著於音節之上、不可單獨存在的超音段(suprasegment),它是人類發音時聲帶振動而產生的語言特徵,聲帶振動頻率在聲學上稱為「基礎頻率」(fundamental frequency,F0)。在聲調發出過程中,聲帶振動頻率並非一直維持不變,而是可能同時產生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不同變化,因此聲調可以透過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語音特徵來進行描寫。例如,華語「媽[mā]、麻[má]、馬[mǎ]、罵[mà]」的4個單字調依序分別為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高降調,且均為長調。除了利用語音特徵來描寫聲調調型之外,也可利用調值來描寫聲調。
語言的聲調可以類比音樂的音階(musical scale),聲調與音階的高低都是由音高決定。不過,音樂的音階高低是絕對的,不同樂器所演奏出來的同一個音階,音高都是相同的,而語言的聲調高低則是相對的,不同說話人所發出來的同一個聲調,音高都不相同。趙元任(Chao,1930,1956)從音樂音階的概念得到啟發,認為每個人說話時的音調可以分為「1、2、3、4、5」5個「相對」高度(即低、次低、中、次高、高),聲調調型可以透過這5個相對音高來進行描寫,據此提出五度標調法(five-point tonal scale),例如前述華語的4個單字調的調值分別為[55,35, 214, 51]。五度標調法提出後,不僅受到國際語音學學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認可,更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標調系統,也是漢語方言聲調研究最廣為使用的標調系統,影響十分深遠。
漢語方言數量眾多,且聲調調型變化多端,在方言調查時,調查人員時常對於聲調記錄產生困擾。利用五度標調法來描寫聲調已成為當今漢語方言聲調調查不可或缺的做法。誠如吳宗濟(2004:238)所言:「這套調符(指五度標調法)是個革命性的發明,把此前西方人記漢字聲調用各種記號加在字頂、用數位綴在字尾要高明多了。所以此法一出就不脛而走,國內外的文章中不但用於漢語研究,即在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調查中也有採用的了。」正因如此,五度標調法一經提出便得到語言學界的廣泛支持與運用,因為在語言調查時不需任何儀器,僅憑人耳聽覺就可以判斷出調型與調值,對於調查人員來說既簡單又實用,大大減輕調查人員記錄聲調時的困擾。石鋒(1990:72)也說到:「漢語方言以及其他語言的聲調記錄大多數是採用五度值的方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五度值與聲調的記錄描寫和分析研究,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五度值記調法這一工具,該怎樣應付和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聲調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五度標調法概念簡單,使用簡易,但這並不意味著五度標調法不存在應用上的問題,這一點容於第四章再行論述。
本研究旨在利用聲學(或實驗語音學)分析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單字調,比較「傳統調查」(traditional survey)與「聲學分析」(acousticanalysis)兩種研究模式底下的單字調調值描寫,探究其間的描寫差異,解釋差異產生之因。為了對於後續章節的論述進行奠基工作,本章將先行說明聲調與聲調語言,隨後再行說明本研究的章節架構,以利讀者在閱讀本章後,能對本研究後續章節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概念。
第一節 聲調
聲調(tone)是一種附著於音節之上、不可單獨存在的超音段(suprasegment),它是人類發音時聲帶振動而產生的語言特徵,聲帶振動頻率在聲學上稱為「基礎頻率」(fundamental frequency,F0)。在聲調發出過程中,聲帶振動頻率並非一直維持不變,而是可能同時產生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不同變化,因此聲調可以透過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語音特徵來進行描寫。例如,華語「媽[mā]、麻[má]、馬[mǎ]、罵[mà]」的4個單字調依序分別為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高降調,且均為長調。除了利用語音特徵來描寫聲調調型之外,也可利用調值來描寫聲調。
語言的聲調可以類比音樂的音階(musical scale),聲調與音階的高低都是由音高決定。不過,音樂的音階高低是絕對的,不同樂器所演奏出來的同一個音階,音高都是相同的,而語言的聲調高低則是相對的,不同說話人所發出來的同一個聲調,音高都不相同。趙元任(Chao,1930,1956)從音樂音階的概念得到啟發,認為每個人說話時的音調可以分為「1、2、3、4、5」5個「相對」高度(即低、次低、中、次高、高),聲調調型可以透過這5個相對音高來進行描寫,據此提出五度標調法(five-point tonal scale),例如前述華語的4個單字調的調值分別為[55,35, 214, 51]。五度標調法提出後,不僅受到國際語音學學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認可,更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標調系統,也是漢語方言聲調研究最廣為使用的標調系統,影響十分深遠。
漢語方言數量眾多,且聲調調型變化多端,在方言調查時,調查人員時常對於聲調記錄產生困擾。利用五度標調法來描寫聲調已成為當今漢語方言聲調調查不可或缺的做法。誠如吳宗濟(2004:238)所言:「這套調符(指五度標調法)是個革命性的發明,把此前西方人記漢字聲調用各種記號加在字頂、用數位綴在字尾要高明多了。所以此法一出就不脛而走,國內外的文章中不但用於漢語研究,即在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調查中也有採用的了。」正因如此,五度標調法一經提出便得到語言學界的廣泛支持與運用,因為在語言調查時不需任何儀器,僅憑人耳聽覺就可以判斷出調型與調值,對於調查人員來說既簡單又實用,大大減輕調查人員記錄聲調時的困擾。石鋒(1990:72)也說到:「漢語方言以及其他語言的聲調記錄大多數是採用五度值的方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五度值與聲調的記錄描寫和分析研究,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五度值記調法這一工具,該怎樣應付和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聲調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五度標調法概念簡單,使用簡易,但這並不意味著五度標調法不存在應用上的問題,這一點容於第四章再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