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桓公下拜受胙(《左傳‧僖公九年》)
【經典原文】
會於葵丘。尋盟,且脩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題解】
〈齊桓公下拜受胙〉出自於《左傳‧僖公九年》。本文記載了齊桓公接受周襄王賞賜祭肉,下階、下拜接受的情景。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威信不如從前,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各個諸侯國。雖然齊桓公擁有強大的國力,但依然宣稱尊重周天子,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這種做法,讓齊國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
【作者】
《左傳》,全名《春秋左氏傳》,是一部記錄春秋時期(西元前七二二年~前四六八年)中原各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一部。傳統認為由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為孔子的《春秋》作補充和解釋,與《公羊傳》、《穀梁傳》並稱「春秋三傳」,幫助後人理解這部經典。
【評析】
在齊桓公的故事中,禮儀與尊重之間的微妙平衡,就像走在一條鋼絲上。當時周天子特別允許他,免去「下階拜謝」這個繁瑣的儀式,但齊桓公卻依然選擇遵從古禮,誠心地下拜致謝。明明有免禮的機會,他卻堅持履行,看似多此一舉,實則蘊含著對周天子的深厚敬意,更展現出他對傳統禮儀的重視。
而齊桓公如此謹慎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一位政治家的智慧。他深知,雖然周天子已經表達免禮之意,但如果他真的就此略過,必定有人會趁機挑釁,質疑他對天子的忠誠和尊重,甚至將這件事擴大,成為不敬之罪。齊桓公的選擇不但避免了這種風險,還表現出他在禮儀和權謀之間的精明。
這看似小小的動作,卻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力。齊桓公不只透過禮儀表達了對天子的忠誠,還無形中提升了自己在諸侯之間的地位。其他諸侯目睹此景,自然對齊桓公的忠誠度心生敬佩,在政治舞臺上,他將因此更添聲望。
透過這次「下拜受胙」的舉動,齊桓公維護了自己的形象,還成功地傳達了對周天子及禮儀的尊重,堪稱是一場深謀遠慮的外交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