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1 一、小小項橐難倒孔子

(項橐小檔案:機智小童,孔子也甘拜下風。)

  項橐天資聰穎,是春秋時代有名的神童。他不但愛學習,也善於提問。根據史書記載,他七歲的時候,曾經問倒孔子,還被孔子視為老師來看待呢!
  相傳,項橐和他的兩個玩伴在路上玩築城的遊戲,他們用泥巴堆出一座小小的土城。城築好之後,項橐就坐進去玩耍。
  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路過那裡,看到路中央坐著一個孩子,便停下馬車問:「孩子,馬車來了,大家都讓開了,你為什麼不讓呢?萬一撞到怎麼辦?」
  項橐抬頭看看孔子,理直氣壯的說:「我曾經聽人說過,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來,我只聽過車子要繞開城行走,從沒聽過為了讓車子通過,把城移開的。」
  孔子覺得這個孩子真是機靈,講得很有道理,就叫學生駕著馬車繞過土城,並對項橐說:「你小小年紀,懂得不少道理呀!」
  項橐不服孔子說他小,又說:「我聽說小魚出生三天後,就能在江海中自由自在的游;兔子生下來三天,也會蹦蹦跳跳的跳一段距離;小嬰兒出生三個月,就能分辨誰是他的爸爸媽媽。我天生就有這些能力,怎麼可以只用年紀來看人呢?」
  孔子覺得這個小孩子很有意思,又問項橐一些問題:「你既然這樣說,我倒要考考你。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水沒有魚?什麼門不用關?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小牛?什麼馬不生小馬?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樹枝?」
  項橐不假思索的回答:「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裡沒有魚。空門沒有門板所以不用關。風車沒有輪子。泥牛不會生小牛。木馬不能生小馬。砍柴刀沒有刀環。螢火不會冒煙。枯樹沒有枝芽。」
  孔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稱讚:「答得好呀!答得好呀!」
  項橐聽了很得意,也出題問孔子:「老先生,您知不知道,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游泳?雁和鶴為什麼能發出鳴叫聲?松樹和柏樹為什麼一年四季長青?」
  孔子回答:「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牠們腳上有蹼。雁和鶴能鳴叫,是因為牠們脖子長。松樹和柏樹一年四季長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很結實。」
  項橐搖著小腦袋說:「不對,不對!癩蝦蟆會叫,難道是因為牠們脖子長嗎?烏龜和鱉會游泳,難道是因為牠們腳上有蹼嗎?竹子一年四季長青,但是它的竹心是空的呀!」
  這下子換孔子答不上來了,他不禁感嘆的對著身旁的學生說:「真不簡單哪!這個孩子的常識居然這麼豐富,真是後生可畏!看來,我還得向他多學習學習呢!」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語譯:從前孔子曾經向七歲的神童項橐虛心請教過。像他這種聖人賢者,都這樣的勤於學習,我們更應該認真讀書啊!
內文2 二、路溫舒用蒲葉抄書

(路溫舒小檔案:努力上進,不屈服現狀。)

  西漢時,有一名叫路溫舒的孩子,非常喜歡讀書。可惜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只是一名守門的小差役,薪水相當微薄。
  有一天,父親皺著眉頭對他說:「家裡實在沒錢供你讀書了,你去替人放羊吧!賺取一些費用,幫忙減輕家裡的負擔。」
  路溫舒點點頭,心裡雖然難過,但一想到可以減少家中開銷,還能為自己賺點零用錢,這樣也不錯。
  雖然他遵照父親的意思去放羊,卻從沒忘記讀書的感覺。當時紙張還沒有發明,供寫字用的,不是竹簡或木簡,就是絹帛,所以書都很昂貴。只有做官的家庭或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買得起書。路溫舒買不起,自然沒有辦法讀到書。
  不過,一個肯努力,知道上進的人,是不會被環境打敗的。有一天,他在放羊的地方看到水澤邊長滿了蒲草,突然靈機一動,心想:「不如就用這些蒲葉來寫字吧!」
  他每天利用放羊的時間,摘下許多蒲草的葉子,一片一片的編訂起來,再去向人借書,一筆一畫的將書上文字抄寫在蒲葉上面。就這樣,一本一本的完成,一本一本的讀,幾年以後,竟然也抄寫出幾十本書。
  路溫舒苦學的結果,讓他在學問上大有進步。後來,他當上監獄的小吏,又因熟悉法律,加上會寫文章,職位越升越高,最後當上了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成為大家敬佩的人。
  西漢還有一位不因環境困乏而放棄求學的人物,他叫公孫弘。
  公孫弘小時候家境貧窮,沒有機會讀書。年輕時曾經當過獄吏,但是不小心犯了錯,遭到辭退。後來為了生活,他做過苦工,一直到四十幾歲,還在替人家牧豬。
  這時候,他覺得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低聲嘆氣的說:「唉,我都這個年紀了,難道一輩子只能餵豬,只能過著與豬為伍的日子嗎?」
  他想要有一番大作為,開創自己的事業,可是書讀得太少,學識能力都不夠,怎麼會有成就呢?於是,他下定決心,開始用功讀書。
  無奈,當時的書都非常貴,他沒錢買書。想讀書卻沒有書,讓他非常煩悶。
  有一次,他在竹林裡牧豬,突然有了靈感,「眼前的這些竹子不就是寫字的最佳材料嗎?」
  隔天一早,他帶著一把刀去牧豬,在竹林裡砍了許多竹子,削去竹皮,削成竹片,再用繩子串起來,製成竹簡。他借來一本《春秋》,將書中文字抄在竹簡上,然後串成冊。有空時,就把那手抄的《春秋》拿出來讀,邊讀邊研究。
  日子一久,他靠自己手抄的竹簡,每天默讀苦練,學識大大進步。靠著這股毅力和才智,公孫弘終於脫胎換骨,不僅學問淵博,後來更是漢武帝重用的大臣。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語譯:西漢的路溫舒採摘蒲草葉編訂成冊,抄寫書籍以供閱讀;公孫弘削竹子製成竹簡,借來《春秋》抄寫。他們兩個人都是沒有書的人,卻想盡辦法努力向學。
內文3 三、車胤用螢火蟲照明讀書

(車胤小檔案:書不離身、頭腦靈光。)

  東晉有一個人叫車胤,他非常喜歡讀書,手裡總是拿著書,走到哪就讀到哪。對他來說,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從不感到厭倦。由於他書讀得多,所以學問很好、見多識廣。
  車胤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沒有錢買油點燈。因此他非常困擾,他只能在白天讀書,晚上就無法看書了。
  某個夏天的夜晚,車胤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嘆了口氣:「唉,要是晚上也能讀書就好了……」
  於是,他起身搬了一把椅子坐在窗前,一邊欣賞窗外的月色,一邊思考白天在書中遇到的難題。突然,他看見有微微的光在眼前忽高忽低、忽遠忽近的閃爍。仔細一看,原來是螢火蟲啊!
  這些小小的螢火蟲一閃一閃的,在朦朧夜色中更顯得耀眼。
  車胤突然眼睛一亮,腦海中冒出一個想法:「對呀!如果我把這些螢火蟲收集起來,不就有光可以讀書了嗎?」
  他跑出屋外,用扇子將螢火蟲集中起來,不到一會兒就捉到幾十隻。他先把螢火蟲裝進一個罐子裡,等捉到足夠的數量,再小心翼翼的把牠們倒進一個薄薄的半透明白色紗袋。
  「哇,真棒!」車胤高興極了,裝著螢火蟲的袋子果然發出光芒。他把書挪近一看,竟然真的可以看出書中文字,這下子他終於不用再擔憂晚上不能讀書的問題啦!
  從此以後,他每天夜以繼日的讀書。後來成為一位有學問、有名氣,成就很大的學者。而「車胤囊螢」這句成語,就是從車胤的故事來的,用來形容勤學苦讀的精神。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語譯:像車胤用紗袋裝螢火蟲,藉著螢火蟲的光來讀書;像孫康在冬天的晚上,利用雪地反射的月光來讀書。雖然他們家境困窮,卻非常用功,從來不停止學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