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什麼形容行為不端的人「不三不四」?
要明白「不三不四」的含義則需要了解古人對「三」、「四」的特殊感情。
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是一個吉祥數字,而且還能作為整體的象徵,所以漢字中有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口成「品」等情形。此外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農、黃帝,文人中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等。古歌曲反覆詠唱為「三疊」。像「三十而立」、「三思而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等詞句也都與「三」有關。取「三」為名的事物,含義深遠,其味無窮。
至於「四」,古意則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西天如來佛身邊有「四大金剛」,唐僧取經是師徒四人共同西行,文房四寶為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是文人所操四事,真草隸篆為漢字書寫四體,四庫全書含經、史、子、集四類,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是古代「四大美女」。有關「四」的事物,諸如「四季」、「四方」、「四海」之類真是不勝枚舉,魅力無窮。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為習俗。
正是由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與「四」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禮讚,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經的人及其言行便被斥為「不三不四」了。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描寫胡屠夫罵范進的故事:「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在「三」和「四」的搭配中還有「顛三倒四」,指說話、辦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說三道四」是指愛說人閒話,亂加議論;「丟三落四」形容人馬馬虎虎或記性不好而好忘事;「低三下四」形容卑賤,低人一等;「推三阻四」表示以各種理由推脫;「三番四覆」,形容反覆多變。還有朝三暮四、挑三揀四等詞,也都含有貶義。
延伸知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是人們從壞處預想時常說的話,到底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三長兩短」指意外的災禍、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有:「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范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中也有:「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需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為什麼「三長兩短」就跟不吉利有關呢?
原來「三長兩短」是指一副未蓋上蓋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塊長板(底面加左右兩面)和兩側的兩塊短板構成的匣子。《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孔穎達疏云:「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
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向捆三道,縱向捆兩道。橫向的木板長,縱向的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為兩頭寬中間窄的衽,它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棺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可以使棺蓋緊固。後來由於有了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
起初「三長兩短」是死的別稱,後來又加入了意外、災禍等意思。有時它被縮寫為「長短」,但含義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關於「三長兩短」的來源還有一說。據《越絕書.外傳記》記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說戰國時期越國著名劍師歐冶子鑄了五把利劍,其中三長兩短,都鋒利無比,一般人遭遇到這五把劍就有性命之憂,於是後世把各種危及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20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南山」、「北山」再起?
西元三八三年,歷史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當時前秦皇帝符堅已經統一中國北方,企圖進一步消滅東晉。於是動員了全國的兵力,共計七十八萬大軍,號稱百萬雄師,分水陸兩路,向江南發動攻擊。
大敵當前,東晉的可用之兵只有八萬,力量非常懸殊,晉孝武帝和滿朝文武官員人心惶惶,而才器雋秀的謝安,這時卻隱居在會稽東山(今浙江上虞境內),「高謝人間,嘯詠山林」。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亟需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謝安,宵衣旰食,調兵遣將,不敢懈怠,最後成功地指揮淝水一戰並得到大勝,奠定他千古名相的不世功業,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山再起」這一婦孺皆知的成語即由此而來,謝安因此也稱為「謝東山」。
如果當年他隱居的地點不是東山,後來流傳的成語或許就是「西山」、「南山」、「北山」之類的其他山「再起」了。
延伸知識:「加油」一詞的來歷
到加油站的「加油」兩字不但被拿來用在比賽場合當作鼓勵的口號,而且還能同時用在「棒球比賽,加油! 」和「生病快好起來,加油!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為什麼「加油」這兩個字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
這個在生活中常見的「加油」一詞,我們似乎忘記了它的原本來歷:在歷史上第一次拉力賽車(一八九五年六月),二十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一一七五公里的角逐。
當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觀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期待著新的冠軍產生。賽道上,領先跑在最前面的是義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讓觀眾的心一下子懸在半空中。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麼會突然熄火? 助手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油了。」法拉利先生聽完後勃然大怒,他也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油!」
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於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
後來,隨著體育運動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重視,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以「加油」一詞吶喊助威,便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行鼓勵的方式。
30我們現在聽的各種樂曲,為什麼統稱為「音樂」呢?
古語中「音」和「樂」本是有不同含義的兩個字。「音」和「言」的含義相同。在甲骨文中,「言」字下面是口,上面是一支豎立的古代簫管。用嘴吹簫管而發音,就是「言」的本義。這表示遠古時期,人們吹奏樂器發出的聲音、人的歌聲與說話的聲音,還沒有明確的區分。後來,「言」才專指言語,以別於「音」。而周代已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樂器統稱為「八音」(《周禮.春官》)。
「樂」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絲(弦),下面是木,也就是琴瑟類撥彈樂器的象形。後來《樂記》中說,將不同的音組成旋律進行唱奏,同時手持盾牌、斧頭、野雞毛、牛尾跳舞,就叫「樂」。可見這時的「樂」是一種包括歌唱、樂器、舞蹈、詩歌的綜合藝術。因為「樂」能給人以快樂的感受,所以又轉義指「喜樂(悅)」。
當「音」和「樂」詞意逐漸趨於接近時,於是這兩個字便開始連用在一起了。在《呂氏春秋.大樂》中,已有「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的說法。古代的「音樂」一詞今天之所以廣泛運用,是因為日本首先用「音樂」一詞來翻譯英文的 Music,後來中國也沿用這個譯法,用來稱呼「音樂」這種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了。
延伸知識:「歌」與「曲」有何不同?
大概在唐朝以前,「歌曲」兩字有不同的含義。不用伴奏的清唱稱之為「曲」,加上伴奏稱之為「歌」。
「歌」這個字的起源可能比較晚,在商代甲骨文中還沒有見到這個字。《說文繫傳》:「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歌」字的右旁是打哈欠的形象。因為唱歌要張嘴,所以用欠字為義符。跪著的人形正反映了古代樂工的身分。中國各地都有富有特色的民歌,如楚歌、吳歌、燕趙悲歌等。在山川湖泊等不同地點,會有山歌、漁歌、插秧歌等之別。按題材又有彈歌、戰歌、情歌、婚歌等不同種類。
「曲」字原是一種彎曲而可以盛放物品的器皿的名稱,轉義引申為歌曲,是表示歌聲宛轉曲折的意思。遠古的原始宗教歌曲,旋律多半比較簡單平直。後來旋律有了變化發展,特別是一些民歌中出現了比較宛轉動聽的旋律,這類民歌即被比作「曲」,如〈西洲曲〉、〈塞上曲〉等。
先秦有「王者采詩」之風。周天子為了解民情,遣行人搖動木鐸,農閒之際巡行四方,在田野鄉村採集民歌民曲,如《詩經》中的國風,就有不少是來自黃河、長江流域的歌曲創作。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也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詩經》裡的詩,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即「詩歌」)。《詩經》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這種「笙詩」可能是歌詞在流傳過程中遺失了(《詩經通論》),或者本來就是笙人所奏的無辭歌曲。
32人們常說「對牛彈琴」,但彈琴的人到底是誰呢?
成語「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這一成語的出處見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載於南朝梁僧佑《弘明集》)說的是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公明儀的音樂家,是個音樂全才,既能作曲又能演奏,尤其是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加上曲調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因此很受人敬重。由於癡迷於音樂,他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著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年春暖花開時節,他來到郊外,看見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起,在戶外擺上琴,撥動琴弦,為這頭牛彈起了自己引以為傲的樂曲「清角之操」,但老黃牛卻無動於衷,仍然低頭一個勁地吃草。
公明儀心想可能是這首曲子太高雅了,於是換了個曲調,彈起了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閒地吃草。公明儀使出渾身解數,不斷變換曲調,老黃牛仍然不為所動,只是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著牛虻,照樣低頭悠閒地吃草。公明儀覺得有傷面子,變得十分沮喪。旁邊的人勸他說:「您不要生氣了!不是您彈的曲子不好聽,是您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公明儀如夢方醒,嘆口氣,悵然而歸。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
延伸知識 :「鄭衛之聲」、「靡靡之音」是形容什麼樣的音樂?
春秋時期,在民間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俗音樂,叫「鄭衛之音」(又稱「今樂」、「新聲」、「新樂」)。「鄭衛之音」是周代鄭國和衛國的音樂,由於鄭國和衛國居住著商朝的遺民,所以「鄭衛之音」中保留了濃厚的商族音樂風格。「鄭衛之音」輕鬆愉快,表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一種熱烈奔放、生動活潑的民間音樂,從民間傳到宮廷,連國君也愛聽。
但統治階級擔心活躍的思想和行為可能引發社會動亂,《樂記.樂本篇》中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孔子也哀嘆:「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都將它視為洪水猛獸。自己雖在偷偷地聽,卻在公開場合上給予蔑視、貶低。
「靡靡之音」出處見《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裡之舞,靡靡之樂。」「靡靡」是柔弱、萎靡不振之意,「靡靡之音」指軟綿綿、萎靡不振的音樂,以及俚俗趣味、反映腐朽頹廢情調的樂曲。被列入靡靡之音的音樂自然也得不到上層統治者的讚揚,它們的命運往往就是被打入冷宮。但由於個人評判標準不同以及眾口難調,難免有些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也被歸類為靡靡之音,造成冤假錯案。
要明白「不三不四」的含義則需要了解古人對「三」、「四」的特殊感情。
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是一個吉祥數字,而且還能作為整體的象徵,所以漢字中有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口成「品」等情形。此外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農、黃帝,文人中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等。古歌曲反覆詠唱為「三疊」。像「三十而立」、「三思而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等詞句也都與「三」有關。取「三」為名的事物,含義深遠,其味無窮。
至於「四」,古意則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西天如來佛身邊有「四大金剛」,唐僧取經是師徒四人共同西行,文房四寶為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是文人所操四事,真草隸篆為漢字書寫四體,四庫全書含經、史、子、集四類,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是古代「四大美女」。有關「四」的事物,諸如「四季」、「四方」、「四海」之類真是不勝枚舉,魅力無窮。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為習俗。
正是由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與「四」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禮讚,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經的人及其言行便被斥為「不三不四」了。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描寫胡屠夫罵范進的故事:「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在「三」和「四」的搭配中還有「顛三倒四」,指說話、辦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說三道四」是指愛說人閒話,亂加議論;「丟三落四」形容人馬馬虎虎或記性不好而好忘事;「低三下四」形容卑賤,低人一等;「推三阻四」表示以各種理由推脫;「三番四覆」,形容反覆多變。還有朝三暮四、挑三揀四等詞,也都含有貶義。
延伸知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是人們從壞處預想時常說的話,到底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三長兩短」指意外的災禍、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有:「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范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中也有:「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需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為什麼「三長兩短」就跟不吉利有關呢?
原來「三長兩短」是指一副未蓋上蓋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塊長板(底面加左右兩面)和兩側的兩塊短板構成的匣子。《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孔穎達疏云:「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
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向捆三道,縱向捆兩道。橫向的木板長,縱向的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為兩頭寬中間窄的衽,它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棺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可以使棺蓋緊固。後來由於有了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
起初「三長兩短」是死的別稱,後來又加入了意外、災禍等意思。有時它被縮寫為「長短」,但含義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關於「三長兩短」的來源還有一說。據《越絕書.外傳記》記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說戰國時期越國著名劍師歐冶子鑄了五把利劍,其中三長兩短,都鋒利無比,一般人遭遇到這五把劍就有性命之憂,於是後世把各種危及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20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南山」、「北山」再起?
西元三八三年,歷史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當時前秦皇帝符堅已經統一中國北方,企圖進一步消滅東晉。於是動員了全國的兵力,共計七十八萬大軍,號稱百萬雄師,分水陸兩路,向江南發動攻擊。
大敵當前,東晉的可用之兵只有八萬,力量非常懸殊,晉孝武帝和滿朝文武官員人心惶惶,而才器雋秀的謝安,這時卻隱居在會稽東山(今浙江上虞境內),「高謝人間,嘯詠山林」。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亟需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謝安,宵衣旰食,調兵遣將,不敢懈怠,最後成功地指揮淝水一戰並得到大勝,奠定他千古名相的不世功業,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山再起」這一婦孺皆知的成語即由此而來,謝安因此也稱為「謝東山」。
如果當年他隱居的地點不是東山,後來流傳的成語或許就是「西山」、「南山」、「北山」之類的其他山「再起」了。
延伸知識:「加油」一詞的來歷
到加油站的「加油」兩字不但被拿來用在比賽場合當作鼓勵的口號,而且還能同時用在「棒球比賽,加油! 」和「生病快好起來,加油!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為什麼「加油」這兩個字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
這個在生活中常見的「加油」一詞,我們似乎忘記了它的原本來歷:在歷史上第一次拉力賽車(一八九五年六月),二十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一一七五公里的角逐。
當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觀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期待著新的冠軍產生。賽道上,領先跑在最前面的是義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讓觀眾的心一下子懸在半空中。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麼會突然熄火? 助手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油了。」法拉利先生聽完後勃然大怒,他也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油!」
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於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
後來,隨著體育運動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重視,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以「加油」一詞吶喊助威,便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行鼓勵的方式。
30我們現在聽的各種樂曲,為什麼統稱為「音樂」呢?
古語中「音」和「樂」本是有不同含義的兩個字。「音」和「言」的含義相同。在甲骨文中,「言」字下面是口,上面是一支豎立的古代簫管。用嘴吹簫管而發音,就是「言」的本義。這表示遠古時期,人們吹奏樂器發出的聲音、人的歌聲與說話的聲音,還沒有明確的區分。後來,「言」才專指言語,以別於「音」。而周代已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樂器統稱為「八音」(《周禮.春官》)。
「樂」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絲(弦),下面是木,也就是琴瑟類撥彈樂器的象形。後來《樂記》中說,將不同的音組成旋律進行唱奏,同時手持盾牌、斧頭、野雞毛、牛尾跳舞,就叫「樂」。可見這時的「樂」是一種包括歌唱、樂器、舞蹈、詩歌的綜合藝術。因為「樂」能給人以快樂的感受,所以又轉義指「喜樂(悅)」。
當「音」和「樂」詞意逐漸趨於接近時,於是這兩個字便開始連用在一起了。在《呂氏春秋.大樂》中,已有「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的說法。古代的「音樂」一詞今天之所以廣泛運用,是因為日本首先用「音樂」一詞來翻譯英文的 Music,後來中國也沿用這個譯法,用來稱呼「音樂」這種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了。
延伸知識:「歌」與「曲」有何不同?
大概在唐朝以前,「歌曲」兩字有不同的含義。不用伴奏的清唱稱之為「曲」,加上伴奏稱之為「歌」。
「歌」這個字的起源可能比較晚,在商代甲骨文中還沒有見到這個字。《說文繫傳》:「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歌」字的右旁是打哈欠的形象。因為唱歌要張嘴,所以用欠字為義符。跪著的人形正反映了古代樂工的身分。中國各地都有富有特色的民歌,如楚歌、吳歌、燕趙悲歌等。在山川湖泊等不同地點,會有山歌、漁歌、插秧歌等之別。按題材又有彈歌、戰歌、情歌、婚歌等不同種類。
「曲」字原是一種彎曲而可以盛放物品的器皿的名稱,轉義引申為歌曲,是表示歌聲宛轉曲折的意思。遠古的原始宗教歌曲,旋律多半比較簡單平直。後來旋律有了變化發展,特別是一些民歌中出現了比較宛轉動聽的旋律,這類民歌即被比作「曲」,如〈西洲曲〉、〈塞上曲〉等。
先秦有「王者采詩」之風。周天子為了解民情,遣行人搖動木鐸,農閒之際巡行四方,在田野鄉村採集民歌民曲,如《詩經》中的國風,就有不少是來自黃河、長江流域的歌曲創作。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也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詩經》裡的詩,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即「詩歌」)。《詩經》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這種「笙詩」可能是歌詞在流傳過程中遺失了(《詩經通論》),或者本來就是笙人所奏的無辭歌曲。
32人們常說「對牛彈琴」,但彈琴的人到底是誰呢?
成語「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這一成語的出處見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載於南朝梁僧佑《弘明集》)說的是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公明儀的音樂家,是個音樂全才,既能作曲又能演奏,尤其是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加上曲調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因此很受人敬重。由於癡迷於音樂,他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著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年春暖花開時節,他來到郊外,看見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起,在戶外擺上琴,撥動琴弦,為這頭牛彈起了自己引以為傲的樂曲「清角之操」,但老黃牛卻無動於衷,仍然低頭一個勁地吃草。
公明儀心想可能是這首曲子太高雅了,於是換了個曲調,彈起了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閒地吃草。公明儀使出渾身解數,不斷變換曲調,老黃牛仍然不為所動,只是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著牛虻,照樣低頭悠閒地吃草。公明儀覺得有傷面子,變得十分沮喪。旁邊的人勸他說:「您不要生氣了!不是您彈的曲子不好聽,是您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公明儀如夢方醒,嘆口氣,悵然而歸。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
延伸知識 :「鄭衛之聲」、「靡靡之音」是形容什麼樣的音樂?
春秋時期,在民間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俗音樂,叫「鄭衛之音」(又稱「今樂」、「新聲」、「新樂」)。「鄭衛之音」是周代鄭國和衛國的音樂,由於鄭國和衛國居住著商朝的遺民,所以「鄭衛之音」中保留了濃厚的商族音樂風格。「鄭衛之音」輕鬆愉快,表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一種熱烈奔放、生動活潑的民間音樂,從民間傳到宮廷,連國君也愛聽。
但統治階級擔心活躍的思想和行為可能引發社會動亂,《樂記.樂本篇》中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孔子也哀嘆:「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都將它視為洪水猛獸。自己雖在偷偷地聽,卻在公開場合上給予蔑視、貶低。
「靡靡之音」出處見《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裡之舞,靡靡之樂。」「靡靡」是柔弱、萎靡不振之意,「靡靡之音」指軟綿綿、萎靡不振的音樂,以及俚俗趣味、反映腐朽頹廢情調的樂曲。被列入靡靡之音的音樂自然也得不到上層統治者的讚揚,它們的命運往往就是被打入冷宮。但由於個人評判標準不同以及眾口難調,難免有些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也被歸類為靡靡之音,造成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