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到從前了?口罩依存症】
疫情爆發後,戴著口罩的生活已經過了兩年。人們看見彼此素顏的機會也大幅減少了。如此現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也產生了一些隱憂。
例如有些學生因為吃飯而摘下口罩後,旁人不經意的一句「欸原來你的臉長這樣啊?」而受到心理傷害。也有學生表示,自己無法不戴口罩走在大街上,因為他覺得「有種沒穿內褲的違和感」,甚至有學生將口罩暱稱為「臉部內褲」。
日本顏學會理事高野ルリ子等人的研究顯示,人們比起素顏,更會認為遮住一部分的臉部是更美麗的。「如果戴著口罩,表情可以毫無防備,也可以隱藏自己的情緒,因此摘下口罩會令人不安,使大家不敢這麼做。」另外,精神科醫師反田也表示,伴隨著越發依賴口罩,讓人對自己的長相感到自卑的,認為自己「其實長得並不好看」的「醜形恐懼症(醜形恐怖症)」和不敢露出素顏而造成的「社交不安症」也伴隨而來。
有位媽媽表示,平常在家中線上教學的小四女兒然也曾素顏上課,但後來卻也在上課時戴著口罩,理由是「大家都戴自己也戴」。她表示「女兒覺得我在外頭說『可以摘口罩』讓她感到羞恥,看來我的女兒比以前更加因素顏而感到不安」,感到非常擔憂。
根據網路問卷「在疫情結束後也會戴口罩嗎?」的調查結果,十多歲人們表示「一定會繼續使用」、「盡量使用」的比例大約有五成。探其理由,十多歲的女性表示「因為看起來很可愛、很美、很帥氣」,他們戴口罩的理由和疫情較無關係。也有人表示「同學不想讓人看見素顏,所以不摘口罩」。
反田表示,必須要讓人累積「即便露出素顏也不會惹人討厭」的經驗,並且「只要像在觀察別人一樣『看著』對方就好。如此一來,就能夠不那麼在意別人的視線」,才能逐漸讓人能適應疫情結束後不需戴口罩的生活。
【「無性別泳裝」校園中登場】
繼「無性別制服」之後,「無性別泳裝」也於校園中登場。學校泳裝製造商「Footmark」開發「男女兼用兩件式泳裝」,長袖泳衣、及膝泳褲為一套,設計成寬鬆輪廓 ,並使用非貼身布料,穿上時不凸顯身形,消除「穿泳裝」一事所帶來的不安。
隨著社會逐漸對「性少數」族群有所理解,教育現場也致力於解決LGBTQ學生所面臨的困境。過去的泳裝,使用富有彈性的貼身材質,以減少水中阻力、方便手腳伸展。昭和時代,女學生穿的是連身三角泳裝 ,男學生則穿三角泳褲 ,是肌膚裸露面積最廣的年代。之後歷經數次變遷,雖然肌膚裸露面積稍有減少,但仍維持明確的男女區分,凸顯兩性的身體差異。性少數族群中,有不少人在生理與心理之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對於這些學生而言,穿上泳裝等於被迫承認自己的身體屬於某種性別,自我認同感受到威脅,痛苦至極。
新泳裝的問世,不僅是顧慮到性少數族群而得出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其他學生的需求。Footmark於二零一零年左右就已推出有袖子的泳衣,最初是以能遮蔽紫外線、預防曬傷為賣點,不過也有許多學生是為了「減少肌膚裸露」而購買。二零一五年,同公司與國中生合作,一同構思商品企劃,當時男學生所設計的泳裝為上下兩件式,泳褲長及腳踝,有如潛水衣。由此可見,並不是只有思春期女孩會對自己的身材體型感到害臊、對裸露肌膚有所抗拒,其實男孩也有相同的煩惱。
以往游泳課所穿的泳裝由校方統一規定,不過現在有一半左右的學校,只要求顏色相同,其餘則交由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設計樣式。有些人牽涉性別認同,有些人則是思春期害臊,也有些人希望遮掩體型、或是有異位性皮膚炎 ……。無論情況為何,無性別泳裝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讓所有學生自主選擇,安心參與游泳課。
疫情爆發後,戴著口罩的生活已經過了兩年。人們看見彼此素顏的機會也大幅減少了。如此現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也產生了一些隱憂。
例如有些學生因為吃飯而摘下口罩後,旁人不經意的一句「欸原來你的臉長這樣啊?」而受到心理傷害。也有學生表示,自己無法不戴口罩走在大街上,因為他覺得「有種沒穿內褲的違和感」,甚至有學生將口罩暱稱為「臉部內褲」。
日本顏學會理事高野ルリ子等人的研究顯示,人們比起素顏,更會認為遮住一部分的臉部是更美麗的。「如果戴著口罩,表情可以毫無防備,也可以隱藏自己的情緒,因此摘下口罩會令人不安,使大家不敢這麼做。」另外,精神科醫師反田也表示,伴隨著越發依賴口罩,讓人對自己的長相感到自卑的,認為自己「其實長得並不好看」的「醜形恐懼症(醜形恐怖症)」和不敢露出素顏而造成的「社交不安症」也伴隨而來。
有位媽媽表示,平常在家中線上教學的小四女兒然也曾素顏上課,但後來卻也在上課時戴著口罩,理由是「大家都戴自己也戴」。她表示「女兒覺得我在外頭說『可以摘口罩』讓她感到羞恥,看來我的女兒比以前更加因素顏而感到不安」,感到非常擔憂。
根據網路問卷「在疫情結束後也會戴口罩嗎?」的調查結果,十多歲人們表示「一定會繼續使用」、「盡量使用」的比例大約有五成。探其理由,十多歲的女性表示「因為看起來很可愛、很美、很帥氣」,他們戴口罩的理由和疫情較無關係。也有人表示「同學不想讓人看見素顏,所以不摘口罩」。
反田表示,必須要讓人累積「即便露出素顏也不會惹人討厭」的經驗,並且「只要像在觀察別人一樣『看著』對方就好。如此一來,就能夠不那麼在意別人的視線」,才能逐漸讓人能適應疫情結束後不需戴口罩的生活。
【「無性別泳裝」校園中登場】
繼「無性別制服」之後,「無性別泳裝」也於校園中登場。學校泳裝製造商「Footmark」開發「男女兼用兩件式泳裝」,長袖泳衣、及膝泳褲為一套,設計成寬鬆輪廓 ,並使用非貼身布料,穿上時不凸顯身形,消除「穿泳裝」一事所帶來的不安。
隨著社會逐漸對「性少數」族群有所理解,教育現場也致力於解決LGBTQ學生所面臨的困境。過去的泳裝,使用富有彈性的貼身材質,以減少水中阻力、方便手腳伸展。昭和時代,女學生穿的是連身三角泳裝 ,男學生則穿三角泳褲 ,是肌膚裸露面積最廣的年代。之後歷經數次變遷,雖然肌膚裸露面積稍有減少,但仍維持明確的男女區分,凸顯兩性的身體差異。性少數族群中,有不少人在生理與心理之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對於這些學生而言,穿上泳裝等於被迫承認自己的身體屬於某種性別,自我認同感受到威脅,痛苦至極。
新泳裝的問世,不僅是顧慮到性少數族群而得出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其他學生的需求。Footmark於二零一零年左右就已推出有袖子的泳衣,最初是以能遮蔽紫外線、預防曬傷為賣點,不過也有許多學生是為了「減少肌膚裸露」而購買。二零一五年,同公司與國中生合作,一同構思商品企劃,當時男學生所設計的泳裝為上下兩件式,泳褲長及腳踝,有如潛水衣。由此可見,並不是只有思春期女孩會對自己的身材體型感到害臊、對裸露肌膚有所抗拒,其實男孩也有相同的煩惱。
以往游泳課所穿的泳裝由校方統一規定,不過現在有一半左右的學校,只要求顏色相同,其餘則交由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設計樣式。有些人牽涉性別認同,有些人則是思春期害臊,也有些人希望遮掩體型、或是有異位性皮膚炎 ……。無論情況為何,無性別泳裝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讓所有學生自主選擇,安心參與游泳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