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創造自然的環境,讓孩子學習新語言
01 歸納,是學習的本能
我在大學外語學院教書近三十年,陪伴兒子學語言的過程,是從他幼兒時期開始,唸睡前故事書、從不要求他背單字和刻意記文法,就這樣陪著他一路學習與成長。轉眼間,如今他已是精通英文、日文,以及阿拉伯文等三國語言的碩士畢業生。
近五年,我接觸的學生年齡層,則是從大學生轉到了國中生、小學生。我全台灣跑透透,從協助台東地區孩子的英語教學開始起步,到如今更擴及屏東、高雄、新竹、苗栗和桃園等不同縣市,透過國中小英語教學觀課、議課,讓我對台灣學校教育太重視「文法、演繹」的英語教育,有非常深刻的感慨,興起了我很想寫這本書的念頭。
台灣的英語教學方式,很習慣灌輸學生很多文法規則;而學生使用英語時,也很容易落入先回想英語句子的規則應該是如何如何,然後才開始組織句子。這樣的學習經驗,導致我們的學生跟別人溝通時,時間總是落後了好幾秒。但我觀察國外教英語時,是直接教他們句子,讓他們從大量的閱讀與歸納中,很自然地就會使用正確的文法。
我小孩在六歲前,並沒有特意提供英語學習經驗。六歲那年,我送他去台北市木柵市場邊一位老外家教班那兒上課,這個外籍老師上英語課的方式非常有趣,一週只上兩次課。那位老外沒教 ABC,直接教句子,讓孩子抄句子。一個月後,孩子自然就會二十六個字母。唯一的缺點,是他不曉得字母次序,查字典比較麻煩。
我還記得老外老師那時告訴我:「要讓孩子學有意義的句子,而不是學沒有意義的符號,因此我的課堂裡從不單獨教二十六個字母。」那位老師在美國教移民者英語時,也是直接從句子、故事開始教起。
老外老師認為,語言學習不僅要內化,而且必須是「有意義的內化」。所以,透過讀故事、句子架構出的有意義情境來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之下,他讓我孩子讀英語故事書、抄寫英語故事書。我的孩子學習語言,從來不曾背誦 I 後面要加 am,He 或 She 後面要加 is。有次我很好奇的問他:「你怎麼知道I 後面要用 am 呢?」他很直接的回我說:「因為我從沒在故事書中,看過 I is、He am 啊!」的確啊!我們學習母語時,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孩子為什麼知道不用「一條筆」而說「一枝筆」,也是因為「沒有聽人說過一條筆」啊!
所有的母語學習,都是從「歸納法」開始;使用歸納法,是語言習得最直接的方式,唯有累積的時間夠長、數量夠多,孩子才有素材可以進行歸納。以早年教我孩子英文的那位美國老師為例,他在教 a 跟 an 的冠詞時,至少會給學生八到二十個不同的句子,讓學生先不斷練習,從句子中熟悉語法,再來慢慢自行歸納出規則。
聆聽與閱讀,打造用得出來的英語力
這本書,可說是我從事英語教育工作數十年來,衷心最想寫的一本書。
回顧自己的英語學習歷程,我從來就不是一位天才型的學生,也不是天生口齒清晰、口才敏捷的人。雖然一路唸明星學校建中、台大外文系(主修英美文學),後來甚至還拿過廣播節目的金鐘獎主持人,但這過程一路走來可說是跌跌撞撞,也下足了苦功。
我高中三年的英文考試成績從來沒有及格過,當年靠著死記硬背,在大學聯考第一次拿到及格的英文分數;好不容易考上台大外文系,但第一年我的英文程度,跟同班同學相較,卻差到甚至有教授建議我轉系⋯⋯。
然而這些過往,如今看來都是如此美好的禮物。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加上觀察我兒子的語言學習歷程,以及自己的語言理論學術背景,在在都試圖幫助我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語言,究竟該怎麼學?若從聆聽、閱讀英語故事開始,這些閱讀的故事素材,真的可以轉化成為孩子得以用出來的「英語能力」嗎?
透過兒子的語言學習經驗、以及走訪各縣市的心得,我真心想告訴所有對語言學習會產生焦慮感的爸爸媽媽與老師們說,上述的語言學習方法,的確是可以達成的。
這本書,就是我想跟各位讀者分享,如何從聆聽、閱讀的「輸入」起步,在有意義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將這些素材「轉化」成為自己的真實能力,透過口說與寫作的方式「輸出」產出,將語言真真實實於生活中用出來。
01 歸納,是學習的本能
我在大學外語學院教書近三十年,陪伴兒子學語言的過程,是從他幼兒時期開始,唸睡前故事書、從不要求他背單字和刻意記文法,就這樣陪著他一路學習與成長。轉眼間,如今他已是精通英文、日文,以及阿拉伯文等三國語言的碩士畢業生。
近五年,我接觸的學生年齡層,則是從大學生轉到了國中生、小學生。我全台灣跑透透,從協助台東地區孩子的英語教學開始起步,到如今更擴及屏東、高雄、新竹、苗栗和桃園等不同縣市,透過國中小英語教學觀課、議課,讓我對台灣學校教育太重視「文法、演繹」的英語教育,有非常深刻的感慨,興起了我很想寫這本書的念頭。
台灣的英語教學方式,很習慣灌輸學生很多文法規則;而學生使用英語時,也很容易落入先回想英語句子的規則應該是如何如何,然後才開始組織句子。這樣的學習經驗,導致我們的學生跟別人溝通時,時間總是落後了好幾秒。但我觀察國外教英語時,是直接教他們句子,讓他們從大量的閱讀與歸納中,很自然地就會使用正確的文法。
我小孩在六歲前,並沒有特意提供英語學習經驗。六歲那年,我送他去台北市木柵市場邊一位老外家教班那兒上課,這個外籍老師上英語課的方式非常有趣,一週只上兩次課。那位老外沒教 ABC,直接教句子,讓孩子抄句子。一個月後,孩子自然就會二十六個字母。唯一的缺點,是他不曉得字母次序,查字典比較麻煩。
我還記得老外老師那時告訴我:「要讓孩子學有意義的句子,而不是學沒有意義的符號,因此我的課堂裡從不單獨教二十六個字母。」那位老師在美國教移民者英語時,也是直接從句子、故事開始教起。
老外老師認為,語言學習不僅要內化,而且必須是「有意義的內化」。所以,透過讀故事、句子架構出的有意義情境來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之下,他讓我孩子讀英語故事書、抄寫英語故事書。我的孩子學習語言,從來不曾背誦 I 後面要加 am,He 或 She 後面要加 is。有次我很好奇的問他:「你怎麼知道I 後面要用 am 呢?」他很直接的回我說:「因為我從沒在故事書中,看過 I is、He am 啊!」的確啊!我們學習母語時,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孩子為什麼知道不用「一條筆」而說「一枝筆」,也是因為「沒有聽人說過一條筆」啊!
所有的母語學習,都是從「歸納法」開始;使用歸納法,是語言習得最直接的方式,唯有累積的時間夠長、數量夠多,孩子才有素材可以進行歸納。以早年教我孩子英文的那位美國老師為例,他在教 a 跟 an 的冠詞時,至少會給學生八到二十個不同的句子,讓學生先不斷練習,從句子中熟悉語法,再來慢慢自行歸納出規則。
聆聽與閱讀,打造用得出來的英語力
這本書,可說是我從事英語教育工作數十年來,衷心最想寫的一本書。
回顧自己的英語學習歷程,我從來就不是一位天才型的學生,也不是天生口齒清晰、口才敏捷的人。雖然一路唸明星學校建中、台大外文系(主修英美文學),後來甚至還拿過廣播節目的金鐘獎主持人,但這過程一路走來可說是跌跌撞撞,也下足了苦功。
我高中三年的英文考試成績從來沒有及格過,當年靠著死記硬背,在大學聯考第一次拿到及格的英文分數;好不容易考上台大外文系,但第一年我的英文程度,跟同班同學相較,卻差到甚至有教授建議我轉系⋯⋯。
然而這些過往,如今看來都是如此美好的禮物。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加上觀察我兒子的語言學習歷程,以及自己的語言理論學術背景,在在都試圖幫助我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語言,究竟該怎麼學?若從聆聽、閱讀英語故事開始,這些閱讀的故事素材,真的可以轉化成為孩子得以用出來的「英語能力」嗎?
透過兒子的語言學習經驗、以及走訪各縣市的心得,我真心想告訴所有對語言學習會產生焦慮感的爸爸媽媽與老師們說,上述的語言學習方法,的確是可以達成的。
這本書,就是我想跟各位讀者分享,如何從聆聽、閱讀的「輸入」起步,在有意義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將這些素材「轉化」成為自己的真實能力,透過口說與寫作的方式「輸出」產出,將語言真真實實於生活中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