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智慧源於勤問與邏輯
「Ask and you shall receive」是聖經的箴言之一(Matthew 7:7)。
本書從環環相扣的四大基本問題起步:
問題之一:為什麼華人學外語的失敗率過高?
一代又一代華語學童,十年寒窗,多數人到高校畢業彈冠、到白首黃昏蹣跚,仍是半個聾啞英文。這種人生教育失敗本該痛入骨髓,我們卻麻木不仁。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把一切都歸咎於缺少雙語環境,就等於取消了科學探索。以科學探索而問、以結果導向而論,必須考慮所有邏輯可能。其中之一是:外語教學的主流體系是否難辭其咎?
問題之二:華人學外語的普遍困境是什麼?
想要解決問題,首要環節是發現並精確地定義問題(Discovering and Formulating the Problem)。這是科學方法論的基準要求。可將華人學外語的難題分解為三個層層遞進的子問題。
在普遍缺乏英語/外語雙向交流的社會條件下,華語兒童少年能否習得英語/外語?
如果能,那麼既高效又便捷的學習體系究竟是什麼?
令此學習體系普惠大眾、特別是平民家庭的有效路徑是什麼?
它們依次是純科學之問、應用科學之問、科技與人文的綜合之問。
值得檢視,外語教學的主流體系中可曾有哪一家清晰地提出和界定過這些基本問題。如果壓根兒沒有,值得三讀當代語言學革命之父喬姆斯基關於科學方法論的格言:Typically, when questions are more sharply formulated, it is learned that even elementary phenomena had escaped notice, and that intuitive accounts that seemed simple and persuasive are entirely inadequate. (註釋)譯文:典型的狀況是,當問題被更精準地界定時,人們會發現即便是基本的現象也被(學術圈)熟視無睹,而貌似簡單且有說服力的直覺解釋(的理論)完全不恰當。
問題之三:建設外語學習體系的理論綱領是什麼?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之父 Kurt Lewin畢生的名言:最實用者莫過於好理論。(註釋)欲解決華人外語學習失敗率高的難題,須追問,語言學的好理論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傳統的狹義的語言學」之外的跨學科的好理論能運用於建設外語自學和教學的體系?
問題之四:建設外語學習體系的實證經驗是什麼?
這個問題部分等價於:外語能力卓越的群體的普遍行為特徵是什麼?後者又基本等價於:TOEFL考試中高分群體的普遍行為特徵是什麼?請嘗試回答以下五個選項:
閱讀與聽力同步進步;
閱讀進步最快;
聽力進步最快;
口語進步最快;
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同步進步。
請讀者回憶自己學英語的經歷,可曾遇見專家導師深入淺出地講解過基於科研大數據的真知灼見和與此匹配的學習方略?
本書的結構
正文分十卷,卷一和卷二講述以自學為主?熟掌握英語的十一個真人秀案例,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還有告別大學多年的中青年。卷三以現代語言學和大腦科學為綱,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等跨學科角度闡明外語習得的根本原理。卷四到卷八從五個層面詳解外語自學的實操,依次是聽力、閱讀、詞彙、口語和寫作,以及文化薰陶,並結合案例講解實操技巧背後的科學原理。卷九與卷十相當於卷三的升級篇。
插說一句,若用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來提煉外語自學的實操體系——那原本不過是一簾薄薄的窗紗——只須執行兩句話:「聆聽最大化,聆聽最優化」。如果您已領悟,就不必勞神再讀本書了。
外語教學VS 外語自學
這兩者有多重區別。核心的區別包括:對學習者而言,花錢很多VS花錢很少;對教學專家群體而言——這裡說的是群體、而非個人——名利雙收VS無利可圖。
本書,顧名思義,它必須講解英語自學的高效且便捷的實操體系,進而,它還必須剖析為什麼在大多數場合——尤其是入門期——自學遠遠優於「洋外教」的課堂教學。
英語是當今外語教與學的主體,但這從來不等於來自英美的外語教學理論就放之四海而皆準。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Popper)有句警世名言:偉大的人物會製造偉大的錯誤。(註釋)讀者將會看到,外語教學界或已積弊成習:凡人製造出的小微錯誤,卻因為製造者是白人而被頂禮膜拜,累月經年膨脹成固若金湯的偉大錯誤。本書將理性質疑英美的外語教學理論。我也預期往事重逢:立刻被群起挺身而出捍衛「洋大人」的華人學者譴責。
當我們踏上自學之路
就我個人的經歷,自學=自我拯救的人生。
我是外語教學圈的素人:沒有留學、沒有師從外教、沒有高校外語專業的訓練。實際上我等於沒有讀過中學,在別人已完成碩士博士的年齡我才踏進大學校門。「半生文盲」是我的筆名,這名副其實。一個人前半生是文盲,就註定要一生掃盲。
所以,就我個人還有另一項人生公式,掃盲=向晚輩學習+助晚輩自學。
所以,本書也是一部在晚輩合著者們的幫助下一個年長的掃盲者終身自學的筆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語言知識如群山巍峨,易令學習者迷失其中。惟有先跳出狹義的語言知識的圈子,從跨學科融合的經緯來俯瞰,才能領悟高效的外語習得的路徑與方法。這原本該是高校象牙塔的百年使命。
華人的傳統是重實用而不重理性,所謂知易行難。本書的寫作脈絡是知難行易,它聚焦於科普與哲理,期許以知禦行、以道馭術,由此真正實現授人以漁。
我能如願嗎?
嗯,差點忘了說,書中有一些小彩蛋,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小樂趣。
願多語言文化滋潤你的青春,無比絢爛。
「Ask and you shall receive」是聖經的箴言之一(Matthew 7:7)。
本書從環環相扣的四大基本問題起步:
問題之一:為什麼華人學外語的失敗率過高?
一代又一代華語學童,十年寒窗,多數人到高校畢業彈冠、到白首黃昏蹣跚,仍是半個聾啞英文。這種人生教育失敗本該痛入骨髓,我們卻麻木不仁。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把一切都歸咎於缺少雙語環境,就等於取消了科學探索。以科學探索而問、以結果導向而論,必須考慮所有邏輯可能。其中之一是:外語教學的主流體系是否難辭其咎?
問題之二:華人學外語的普遍困境是什麼?
想要解決問題,首要環節是發現並精確地定義問題(Discovering and Formulating the Problem)。這是科學方法論的基準要求。可將華人學外語的難題分解為三個層層遞進的子問題。
在普遍缺乏英語/外語雙向交流的社會條件下,華語兒童少年能否習得英語/外語?
如果能,那麼既高效又便捷的學習體系究竟是什麼?
令此學習體系普惠大眾、特別是平民家庭的有效路徑是什麼?
它們依次是純科學之問、應用科學之問、科技與人文的綜合之問。
值得檢視,外語教學的主流體系中可曾有哪一家清晰地提出和界定過這些基本問題。如果壓根兒沒有,值得三讀當代語言學革命之父喬姆斯基關於科學方法論的格言:Typically, when questions are more sharply formulated, it is learned that even elementary phenomena had escaped notice, and that intuitive accounts that seemed simple and persuasive are entirely inadequate. (註釋)譯文:典型的狀況是,當問題被更精準地界定時,人們會發現即便是基本的現象也被(學術圈)熟視無睹,而貌似簡單且有說服力的直覺解釋(的理論)完全不恰當。
問題之三:建設外語學習體系的理論綱領是什麼?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之父 Kurt Lewin畢生的名言:最實用者莫過於好理論。(註釋)欲解決華人外語學習失敗率高的難題,須追問,語言學的好理論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傳統的狹義的語言學」之外的跨學科的好理論能運用於建設外語自學和教學的體系?
問題之四:建設外語學習體系的實證經驗是什麼?
這個問題部分等價於:外語能力卓越的群體的普遍行為特徵是什麼?後者又基本等價於:TOEFL考試中高分群體的普遍行為特徵是什麼?請嘗試回答以下五個選項:
閱讀與聽力同步進步;
閱讀進步最快;
聽力進步最快;
口語進步最快;
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同步進步。
請讀者回憶自己學英語的經歷,可曾遇見專家導師深入淺出地講解過基於科研大數據的真知灼見和與此匹配的學習方略?
本書的結構
正文分十卷,卷一和卷二講述以自學為主?熟掌握英語的十一個真人秀案例,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還有告別大學多年的中青年。卷三以現代語言學和大腦科學為綱,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等跨學科角度闡明外語習得的根本原理。卷四到卷八從五個層面詳解外語自學的實操,依次是聽力、閱讀、詞彙、口語和寫作,以及文化薰陶,並結合案例講解實操技巧背後的科學原理。卷九與卷十相當於卷三的升級篇。
插說一句,若用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來提煉外語自學的實操體系——那原本不過是一簾薄薄的窗紗——只須執行兩句話:「聆聽最大化,聆聽最優化」。如果您已領悟,就不必勞神再讀本書了。
外語教學VS 外語自學
這兩者有多重區別。核心的區別包括:對學習者而言,花錢很多VS花錢很少;對教學專家群體而言——這裡說的是群體、而非個人——名利雙收VS無利可圖。
本書,顧名思義,它必須講解英語自學的高效且便捷的實操體系,進而,它還必須剖析為什麼在大多數場合——尤其是入門期——自學遠遠優於「洋外教」的課堂教學。
英語是當今外語教與學的主體,但這從來不等於來自英美的外語教學理論就放之四海而皆準。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Popper)有句警世名言:偉大的人物會製造偉大的錯誤。(註釋)讀者將會看到,外語教學界或已積弊成習:凡人製造出的小微錯誤,卻因為製造者是白人而被頂禮膜拜,累月經年膨脹成固若金湯的偉大錯誤。本書將理性質疑英美的外語教學理論。我也預期往事重逢:立刻被群起挺身而出捍衛「洋大人」的華人學者譴責。
當我們踏上自學之路
就我個人的經歷,自學=自我拯救的人生。
我是外語教學圈的素人:沒有留學、沒有師從外教、沒有高校外語專業的訓練。實際上我等於沒有讀過中學,在別人已完成碩士博士的年齡我才踏進大學校門。「半生文盲」是我的筆名,這名副其實。一個人前半生是文盲,就註定要一生掃盲。
所以,就我個人還有另一項人生公式,掃盲=向晚輩學習+助晚輩自學。
所以,本書也是一部在晚輩合著者們的幫助下一個年長的掃盲者終身自學的筆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語言知識如群山巍峨,易令學習者迷失其中。惟有先跳出狹義的語言知識的圈子,從跨學科融合的經緯來俯瞰,才能領悟高效的外語習得的路徑與方法。這原本該是高校象牙塔的百年使命。
華人的傳統是重實用而不重理性,所謂知易行難。本書的寫作脈絡是知難行易,它聚焦於科普與哲理,期許以知禦行、以道馭術,由此真正實現授人以漁。
我能如願嗎?
嗯,差點忘了說,書中有一些小彩蛋,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小樂趣。
願多語言文化滋潤你的青春,無比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