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閨翰苑到避地流亡——韓偓生平及其詩作評述
一
韓偓(八四二—九二三),字致堯,小字冬郎,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其父韓瞻,字畏之,與李商隱既為同年,又是連襟,兩人一先一後,迎娶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八五一),李商隱離長安赴任柳仲郢東川節度使掌書記,十歲的冬郎隨父前往餞行,曾即席賦詩,有「連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李商隱盛讚冬郎「句有老成之風」,他事後回憶此事,「因成二絕寄酬」冬郎。其一曰:「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其二末兩句曰:「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把令他面臨挑戰的冬郎與神童何遜相比。五年後李商隱從東川返回長安,在〈留贈畏之〉一詩中,再次讚賞十五歲的冬郎曰:「郎君下筆驚鸚鵡」,把冬郎的文思敏捷與禰衡作〈鸚鵡賦〉文不加點相比。
由上述軼事不難想見韓偓穎悟早熟,自幼即嫻習詩文。孫棨《北里志》云:「大中皇帝好儒術,特種科舉……故進士自此尤盛,曠世無儔。」韓偓生逢其時,正當進士科極盛之日。因進士科特種詩賦,應試舉子自幼便以習作詩賦為功課。杜甫教育兒子云:「詩是吾家事」,他同時也自詡「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白居易告訴元稹,他「五六歲,便學為詩」。諸如此類的習作均以功名為主,與現代人純屬個人興趣的愛好文學並非同一層次。就冬郎「十歲裁詩走馬成」的下筆敏捷來看,應該話,他從小即練就了趕考進士科的基本功夫。
然而一個人的詩才和學識未必與他能否順利中舉成正比。「文章憎命達」,像杜甫那樣的大詩人,始終都未能中舉,後來還是靠走捷徑向皇帝獻三大禮賦,才蒙恩謀得一低等官職。韓偓的舉業並不順利,不知他投考過多少次,只知他直到三十來歲的年紀,仍在艱難的應考長途上苦苦掙扎。試讀他早年的一首七律〈夏課成感懷〉:
別離終日心忉忉,五湖煙波歸夢勞。淒涼身事夏課畢,濩落生涯秋風高。居世無媒多困躓,昔賢因此亦號咷。誰憐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有二毛。
李肇《唐國史補》曰:「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而出,謂之夏課。」《南部新書》乙卷云:「七月後,投獻新課。」所謂投獻,即應考前的行卷。韓偓家住長安,從該詩首聯可想見,詩人當時尚遠遊江南,似乎正準備返回長安投獻新課。「槐花黃,舉子忙」,每年秋天,正是天下舉子雲集長安,行卷於名流之際。此時正當懷抱奇才者脫穎而出的機會,行卷者都在爭取各自的運氣,若能得到大人物賞識,經他們推薦給主考官,來年正月應考關試,容或可幸運及第。否則文戰不利,難免名落孫山。早在唐武宗時代,宰相李德裕就厭棄出身寒門的士人,斥他們為浮華之徒,主張朝廷顯要應由公卿子弟出任。(參看《舊唐書•武宗本紀》)《北里志》作者曾就出身不同的舉子及第的比率,揭示了其中的不公平現象話:「然率多膏粱子弟,平進歲不及三數人。」由此即可想見,一個人若無顯要的背景,又缺乏名流引薦,僅憑自己的詩文投考進士,未必能順利中舉。頷聯和頸聯四句表明,詩人因拜託無門,對前途滿懷悲觀,傾訴了他自己的,也是大多數久困科場者的困境。所謂「居世無媒多困躓」,正如王冷然〈上燕相國書〉所云:「僕竊謂今之得舉著,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四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唐摭言》卷六)潘岳〈秋興賦〉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詩人自歎苦於應考,還不到三十二歲,便早生華髮。在此後寫給同年吳融的一首詩中,韓偓也曾提到他「二紀計偕勞筆硯」的苦況,可見他拼搏科場,至少長達二十四年之久。
久困科場可謂韓偓早年經歷中一片罩頂的烏雲,但在那片烏雲背後,卻別有一段燦爛的景致。據他寫於晚年的〈香奩集序〉所述,從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八六○)到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八八○),也就是詩人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尚未及第的那二十年間,他「所著歌詩,不啻千首。其間以綺麗得意者,亦數百篇,往往在士大夫口,或樂工配入聲律。粉牆椒壁,斜行小字,竊詠者不可勝紀。」需要點明的是,這近千首詩應與上述夏課行卷中的詩文有所區別,韓偓稱其為「歌詩」,即可供配樂吟唱的詩作,特別是其中「以綺麗得意」的數百首艷詩曾傳唱酒筵,享譽同好。韓偓因此而文名鵲起,更在風月場上贏得佳人眷顧。
〈唐國史補〉曰:「元和以後,詩章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元和體。」元白的此類「新艷小律」和鋪敘冶遊的五言排律流行一時,對此後的香艷文風有一定的影響。但從兩位開創者的公開言論來看,他們更看重其諷喻詩淑世教化的功能,而對世俗所讚賞的那些香艷篇什,則故作較為輕視的姿態。比較《北里志》所述新進士詠歎狎妓行為的盛況來看,晚唐的香艷詩風更盛於元和體流行之日。所以韓偓的表白遠比元白態度開放,他的〈香奩集序〉開篇即聲言:「余溺於章句,信有年矣。誠知非士大夫所為,不能忘情,天所賦也。」這段自白十分坦率,開宗明義即排除了《香奩集發微》的作者震鈞等後世評論者政治隱喻話的曲解,所以本文此後也就無需花費筆墨,駁斥那些「香草美人」之話的解釋了。
廣明元年,黃巢亂軍攻佔長安,唐僖宗君臣逃往四川,長安城慘遭燒殺劫掠,城內外滿目「內府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韋莊〈秦婦吟〉)的恐怖景象。韓偓此時亦隨家人逃出長安,他所寫的近千首詩篇多在逃難途中丟失。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三十多年後,韓偓剛趕上入仕的末班車,在昭宗朝中恩遇不久即遭貶謫。自序中描述他倉促南下,輾轉東去途中的經歷話:「或天涯逢舊識,或避地遇故人,醉詠之暇,時及拙唱。自爾鴆集,復得百篇。不忍棄捐,隨即編錄。」這失而復得的百餘篇艷詩即收入流傳至今的《香奩集》中。
關於集中詩作的體裁和內容,韓偓的自序明確界定話:「遐思宮體,未解稱庾信工文;卻誚玉臺,何必使徐陵作序。」他把集中的詩作與《玉台新詠》中的宮體閨情詩相比,從而闡明其傳承,界定其歸類。但緊接著「未解」句一轉,再加上「何必」句一收,那委婉的語氣便顯示了他集中的艷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品位。接下來「粗得捧心之態,幸無折齒之慚」兩句,則以自謙的語氣定位他的艷詩,強調他工於傳神佳人的情致意態,與流俗的粗鄙猥褻之作劃清了界線。
序言最後以「金閨繡戶,始預風流」兩句定義了他筆下佳人的歸屬。至於「柳巷青樓,未嘗糠秕」兩句,我反覆玩味,竊以為未必如《韓偓集繫年校注》的編者吳在慶所話:「意為未嘗與柳巷青樓之女交遊。」(該書頁一○六○。以下簡稱《韓偓集》)韓偓這兩句話頗有些撇清的意思,《香奩集》中明顯有寫妖艷歌妓的篇章,所謂「未嘗糠秕」,只是辯解話集中艷詩未嘗觸及花街柳巷中低級猥瑣的場景,而是把他所寫的青樓佳人置於「金閨繡戶」的背景中,重在渲染他所俊賞的風流情調而已。集中題曰〈自負〉的這首七絕即可作證:
人許風流自負才,偷桃三度到瑤臺。至今衣領胭脂在,曾被謫仙痛咬來。
韓偓晚年避地閩中,之所以不忍捨棄他那些香艷篇什,特意搜羅,匯為一集,不過藉以回味早年的風流經歷和詩才而已。白居易和元稹的艷詩慣於把平康冶遊艷化為遊仙,上引詩中的瑤臺仙境即柳巷青樓的代稱,而「謫仙」則是對妓女慣用的美稱。留在詩人衣領上的胭脂痕與寫在紙上的艷詩在此相映成趣,互為印證,象徵了「此情可待成追憶」的逝水年華。自序以狂喜和誇張的語調收尾,回應了篇首所謂「不能忘情,天所賦也」的告白:
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美動七情。如有責其不經,亦望以功掩過。
										一
韓偓(八四二—九二三),字致堯,小字冬郎,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其父韓瞻,字畏之,與李商隱既為同年,又是連襟,兩人一先一後,迎娶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八五一),李商隱離長安赴任柳仲郢東川節度使掌書記,十歲的冬郎隨父前往餞行,曾即席賦詩,有「連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李商隱盛讚冬郎「句有老成之風」,他事後回憶此事,「因成二絕寄酬」冬郎。其一曰:「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其二末兩句曰:「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把令他面臨挑戰的冬郎與神童何遜相比。五年後李商隱從東川返回長安,在〈留贈畏之〉一詩中,再次讚賞十五歲的冬郎曰:「郎君下筆驚鸚鵡」,把冬郎的文思敏捷與禰衡作〈鸚鵡賦〉文不加點相比。
由上述軼事不難想見韓偓穎悟早熟,自幼即嫻習詩文。孫棨《北里志》云:「大中皇帝好儒術,特種科舉……故進士自此尤盛,曠世無儔。」韓偓生逢其時,正當進士科極盛之日。因進士科特種詩賦,應試舉子自幼便以習作詩賦為功課。杜甫教育兒子云:「詩是吾家事」,他同時也自詡「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白居易告訴元稹,他「五六歲,便學為詩」。諸如此類的習作均以功名為主,與現代人純屬個人興趣的愛好文學並非同一層次。就冬郎「十歲裁詩走馬成」的下筆敏捷來看,應該話,他從小即練就了趕考進士科的基本功夫。
然而一個人的詩才和學識未必與他能否順利中舉成正比。「文章憎命達」,像杜甫那樣的大詩人,始終都未能中舉,後來還是靠走捷徑向皇帝獻三大禮賦,才蒙恩謀得一低等官職。韓偓的舉業並不順利,不知他投考過多少次,只知他直到三十來歲的年紀,仍在艱難的應考長途上苦苦掙扎。試讀他早年的一首七律〈夏課成感懷〉:
別離終日心忉忉,五湖煙波歸夢勞。淒涼身事夏課畢,濩落生涯秋風高。居世無媒多困躓,昔賢因此亦號咷。誰憐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有二毛。
李肇《唐國史補》曰:「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而出,謂之夏課。」《南部新書》乙卷云:「七月後,投獻新課。」所謂投獻,即應考前的行卷。韓偓家住長安,從該詩首聯可想見,詩人當時尚遠遊江南,似乎正準備返回長安投獻新課。「槐花黃,舉子忙」,每年秋天,正是天下舉子雲集長安,行卷於名流之際。此時正當懷抱奇才者脫穎而出的機會,行卷者都在爭取各自的運氣,若能得到大人物賞識,經他們推薦給主考官,來年正月應考關試,容或可幸運及第。否則文戰不利,難免名落孫山。早在唐武宗時代,宰相李德裕就厭棄出身寒門的士人,斥他們為浮華之徒,主張朝廷顯要應由公卿子弟出任。(參看《舊唐書•武宗本紀》)《北里志》作者曾就出身不同的舉子及第的比率,揭示了其中的不公平現象話:「然率多膏粱子弟,平進歲不及三數人。」由此即可想見,一個人若無顯要的背景,又缺乏名流引薦,僅憑自己的詩文投考進士,未必能順利中舉。頷聯和頸聯四句表明,詩人因拜託無門,對前途滿懷悲觀,傾訴了他自己的,也是大多數久困科場者的困境。所謂「居世無媒多困躓」,正如王冷然〈上燕相國書〉所云:「僕竊謂今之得舉著,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四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唐摭言》卷六)潘岳〈秋興賦〉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詩人自歎苦於應考,還不到三十二歲,便早生華髮。在此後寫給同年吳融的一首詩中,韓偓也曾提到他「二紀計偕勞筆硯」的苦況,可見他拼搏科場,至少長達二十四年之久。
久困科場可謂韓偓早年經歷中一片罩頂的烏雲,但在那片烏雲背後,卻別有一段燦爛的景致。據他寫於晚年的〈香奩集序〉所述,從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八六○)到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八八○),也就是詩人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尚未及第的那二十年間,他「所著歌詩,不啻千首。其間以綺麗得意者,亦數百篇,往往在士大夫口,或樂工配入聲律。粉牆椒壁,斜行小字,竊詠者不可勝紀。」需要點明的是,這近千首詩應與上述夏課行卷中的詩文有所區別,韓偓稱其為「歌詩」,即可供配樂吟唱的詩作,特別是其中「以綺麗得意」的數百首艷詩曾傳唱酒筵,享譽同好。韓偓因此而文名鵲起,更在風月場上贏得佳人眷顧。
〈唐國史補〉曰:「元和以後,詩章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元和體。」元白的此類「新艷小律」和鋪敘冶遊的五言排律流行一時,對此後的香艷文風有一定的影響。但從兩位開創者的公開言論來看,他們更看重其諷喻詩淑世教化的功能,而對世俗所讚賞的那些香艷篇什,則故作較為輕視的姿態。比較《北里志》所述新進士詠歎狎妓行為的盛況來看,晚唐的香艷詩風更盛於元和體流行之日。所以韓偓的表白遠比元白態度開放,他的〈香奩集序〉開篇即聲言:「余溺於章句,信有年矣。誠知非士大夫所為,不能忘情,天所賦也。」這段自白十分坦率,開宗明義即排除了《香奩集發微》的作者震鈞等後世評論者政治隱喻話的曲解,所以本文此後也就無需花費筆墨,駁斥那些「香草美人」之話的解釋了。
廣明元年,黃巢亂軍攻佔長安,唐僖宗君臣逃往四川,長安城慘遭燒殺劫掠,城內外滿目「內府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韋莊〈秦婦吟〉)的恐怖景象。韓偓此時亦隨家人逃出長安,他所寫的近千首詩篇多在逃難途中丟失。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三十多年後,韓偓剛趕上入仕的末班車,在昭宗朝中恩遇不久即遭貶謫。自序中描述他倉促南下,輾轉東去途中的經歷話:「或天涯逢舊識,或避地遇故人,醉詠之暇,時及拙唱。自爾鴆集,復得百篇。不忍棄捐,隨即編錄。」這失而復得的百餘篇艷詩即收入流傳至今的《香奩集》中。
關於集中詩作的體裁和內容,韓偓的自序明確界定話:「遐思宮體,未解稱庾信工文;卻誚玉臺,何必使徐陵作序。」他把集中的詩作與《玉台新詠》中的宮體閨情詩相比,從而闡明其傳承,界定其歸類。但緊接著「未解」句一轉,再加上「何必」句一收,那委婉的語氣便顯示了他集中的艷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品位。接下來「粗得捧心之態,幸無折齒之慚」兩句,則以自謙的語氣定位他的艷詩,強調他工於傳神佳人的情致意態,與流俗的粗鄙猥褻之作劃清了界線。
序言最後以「金閨繡戶,始預風流」兩句定義了他筆下佳人的歸屬。至於「柳巷青樓,未嘗糠秕」兩句,我反覆玩味,竊以為未必如《韓偓集繫年校注》的編者吳在慶所話:「意為未嘗與柳巷青樓之女交遊。」(該書頁一○六○。以下簡稱《韓偓集》)韓偓這兩句話頗有些撇清的意思,《香奩集》中明顯有寫妖艷歌妓的篇章,所謂「未嘗糠秕」,只是辯解話集中艷詩未嘗觸及花街柳巷中低級猥瑣的場景,而是把他所寫的青樓佳人置於「金閨繡戶」的背景中,重在渲染他所俊賞的風流情調而已。集中題曰〈自負〉的這首七絕即可作證:
人許風流自負才,偷桃三度到瑤臺。至今衣領胭脂在,曾被謫仙痛咬來。
韓偓晚年避地閩中,之所以不忍捨棄他那些香艷篇什,特意搜羅,匯為一集,不過藉以回味早年的風流經歷和詩才而已。白居易和元稹的艷詩慣於把平康冶遊艷化為遊仙,上引詩中的瑤臺仙境即柳巷青樓的代稱,而「謫仙」則是對妓女慣用的美稱。留在詩人衣領上的胭脂痕與寫在紙上的艷詩在此相映成趣,互為印證,象徵了「此情可待成追憶」的逝水年華。自序以狂喜和誇張的語調收尾,回應了篇首所謂「不能忘情,天所賦也」的告白:
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美動七情。如有責其不經,亦望以功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