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物質文明與文學發展
文學是什麼?抒情與敘事的交錯
文學從何而來?我想許多人都會想到《詩‧ 大序》的一段話:
《詩.大序》(節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是人內心情感的展現,當心有所感時,便會透過言語表達。若言語無法完全表達,便會歎息;歎息仍不足以表達,就會歌唱;若歌唱仍然不足以表達,便會不自覺地舞動手足,展現內心激動的情感。上面這段話,將人心中所思所感表現於外在形式的層次,層層推演出來。如果說這段話演繹了文學的來源,表達了古人對於文學起源的理解,那麼,我們不禁要追問:如果這種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產物可以算是廣義的文學,那麼,它是什麼時候開始被記錄下來的呢?
孩提時,我們透過聽故事來認識世界,而人類的文學發展也是如此。最初,文學依靠口耳相傳流傳,沒有固定的記錄方式。後來,隨著文字的出現,故事開始被書寫下來,不再只憑著記憶傳承。從口述到書寫,文學逐漸形成。所以,文字是文學的載體,有了文字,我們才能將心中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漢字,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在古代東亞廣泛流傳,成為東亞文明的重要載體。那麼用漢字寫成的文學,當然也有起源於中國,與東亞各地的交流。甚至隨著人的移動,有著更進一步與世界的交會。正本清源之後,才能明辨一本萬殊的萬象風景。所以我們要先從源頭開始,看以漢字書寫的文學有怎樣的特徵?發展出怎樣的類型?有著什麼樣的變化?對不同地區的人們有什麼樣的發展?又有哪些持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文學是什麼?抒情與敘事的交錯
文學從何而來?我想許多人都會想到《詩‧ 大序》的一段話:
《詩.大序》(節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是人內心情感的展現,當心有所感時,便會透過言語表達。若言語無法完全表達,便會歎息;歎息仍不足以表達,就會歌唱;若歌唱仍然不足以表達,便會不自覺地舞動手足,展現內心激動的情感。上面這段話,將人心中所思所感表現於外在形式的層次,層層推演出來。如果說這段話演繹了文學的來源,表達了古人對於文學起源的理解,那麼,我們不禁要追問:如果這種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產物可以算是廣義的文學,那麼,它是什麼時候開始被記錄下來的呢?
孩提時,我們透過聽故事來認識世界,而人類的文學發展也是如此。最初,文學依靠口耳相傳流傳,沒有固定的記錄方式。後來,隨著文字的出現,故事開始被書寫下來,不再只憑著記憶傳承。從口述到書寫,文學逐漸形成。所以,文字是文學的載體,有了文字,我們才能將心中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漢字,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在古代東亞廣泛流傳,成為東亞文明的重要載體。那麼用漢字寫成的文學,當然也有起源於中國,與東亞各地的交流。甚至隨著人的移動,有著更進一步與世界的交會。正本清源之後,才能明辨一本萬殊的萬象風景。所以我們要先從源頭開始,看以漢字書寫的文學有怎樣的特徵?發展出怎樣的類型?有著什麼樣的變化?對不同地區的人們有什麼樣的發展?又有哪些持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