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中國人流落海外
每一個人到世上來都有一個夢想
現代的中國人大致上是指「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同胞」。僑居海外的只作為華人,或者叫做唐人。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苦難一代傳一代的奮鬥才能站起來。建立起唐人埠或唐人街。唐人的代名詞,就是「艱苦、奮鬥、刻勤刻儉、任勞任怨、」從不反抗的哲學思想中成長。這種哲學思想,就是從中國舊有文化之中帶到海外來,中國舊有文化中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又叫做「中國」思想。
儒家思想首重家庭倫理,「即家庭教育」社會則求老安、少懷,治國則講仁愛、孝道、以孝治天下,至於個人修養,則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始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也!因而推及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即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孔子以孝為倫理中心、以仁為思想為中心,為禮義廉恥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於己、恕於人、敏於事、慎於言皆是夫子之道。「不論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者軍國主義;」若以之進德修業,而止於至善,則崇高之儒家思想,將朝野遵從全球奉行,世界必臻大同而無疑矣!是「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大同世界之精神。
西方以物質主義為中心,物質主義不惜一切手段為求達到目的。歐洲在中世紀黑暗過後,文藝復興,追求科技發展,走向物質主義道路,一切以物質享樂為前題。(註:「西方享樂主義始於羅馬時代」。)中國沒有跟隨物質方向發展,是以文本主義「溫水煮」青蛙方式,慢功出細貨,慢慢地熬出來。回顧歷史發展,中華民族對於科技貢獻一直以來都領先到宋。而元、明兩朝已經開始慢下來,到異族滿清入關扼殺人才,中國才走下坡,終於被外強征服,而導致「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文化自強。學界走向西化,把中國固有文化思想打倒,引狼入室,帶來「共產主義」文化,幾乎亡國滅種。
上兩世紀中國是滿族統治時期;他們只曉得重權和享樂,沒有重視培養自然科學人材,疾忌漢人才華,皇族和官場中紙醉金迷,滿人享有特權圈地為覇,官場中腐敗日透,碰到外強就一敗塗地。知識界只看外強的「船堅炮利」。沒有深入探討文人精神,文人精神才是軟實力。共產主義的宗旨就是「階級鬥爭」為綱;以動物的蜜蜂和螞蟻的組織為榜樣;完全缺乏人性,中國的積弱一時被共產主義的“糖衣炮彈”擊中。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就是把人性鬥垮鬥臭,共產黨只有黨性,沒有人性。共產黨得天下後,
就一直採取共產主義的鬥爭為手段,教育只有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為目標;以天鬥與民鬥,一直把自己身邊的同袍鬥垮鬥臭。共產黨沒有人權、民主、自由,平等,普世價值和獨立思考的教材,一切服從黨組織,一切服從領袖,領袖大權在握,高高在上。共產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组织,思想上灌输共產世界觀,一切都是為公,大鑊飯、公妻、公筷,公有財產。領導人們走回頭路;回到民初未開化的共產時代。教育出共產風,凡事都一窩蜂,所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文化大革命”學生鬥死老師,由於愚民教育政策,文化教育一面倒,把自己本來最優秀的文人文化,掃地出門,毒害了幾代人。
中國知識界經歷了一百年的兜兜轉轉才找回自我的文人文化,中國文化以人性為本。綜觀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人有人性,動物只獸性,所以人明理,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開啟智慧和德行,教育方針對與錯,就要借助政府的行政手段,中國過去教育是尊師重道。而不同共產主義世界觀,以階級鬥爭來滅絕人性。六親不認;子女鬥爭父母、學生鬥爭老師、同志鬥爭親密戰友。
幸好中國現在逐漸開放,還有一些人認識中國幾千年之文明傳承,中國文明來自諸子百家會合而成。儒家代表諸子百家所長,中國文明成功的秘訣,就是尊師重道,孝敬親人、尊重長輩、注重人情與人權。恢復中華文明就要延續中華文化的使命感,才有中國夢的出現,走向世界大同之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大量優秀人才逃亡避難香港,香港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這些「儒家」的遺老、遺少的功勞。我們的父輩對香港付出拼博的精神,打下繁榮的基礎,走出國際市場,使到香港成為「東方明珠」。而中國有今日繁榮,世界工廠之美譽;完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工廠北遷帶動中國工業起飛。這種過程完全是包括「中國人民」刻苦耐勞之精神,沒有香港的帶動、沒有人民之刻苦耐勞之精神,中國絕不會有今天。但很可惜盲目的開發,導致毒害國家的土地河流山川,氣候的變遷,令居住環境受到威脅。鄧小平之改革開放策略:是因眼見中國人在共產黨領導下,槍桿子加高壓政治運動下,不斷鬥爭,國家經濟崩潰,民不聊生,鬥死、餓死幾千萬人。中國之貧窮都是在共產黨錯誤的領導下沒有出路,但他也沒有真正解放統治國人的枷鎖,他讓假洋鬼子即「假共產黨」繼續統治中國,就造成了中國今日的在政治上、社會秩序上、「社會不公」經濟上「貧富懸殊」,各種貪污腐敗案。他沒有像蔣經國的膽識開放黨禁。但他有儒家思想;他絕不提「馬克斯」主義,他提出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掛著共產主義的外衣;實施中國式的封建權貴主義,在中國不論老革命還是新革命,都離不開「儒學」。「天下為公」是孔子的話。世界大同,是歷代中國人的最高理想。在大同理想的旗幟下,近代有個是康有為,但康有為是保皇黨,他為了保住清室,而寫了「大同篇」比較唯心論。不得民心。第二位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他的實用「三民主義」;第三位是鄧小平,他要搞小康,小康也是來自「孔子」學說。中國近代三位重要人物。鄧小平雖然是共產黨員,他搞改革開放,沒有提馬克斯,而是提了孔夫子,所以我為認為「儒家」學說的影響最為重要。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就搞土地改革,即「土改」,三反五反、公私合營、反右大運動、大鍊鋼、大躍進、直到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上一浪高一浪,民不聊生,實際上中共已經走頭無路,經濟開始大崩潰,到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後。清洗四人幫後。胡耀邦、習仲勳、鄧小平等人才提出改革開放。然而台灣早在兩蔣時代已經經濟起飛,香港、南韓、台灣、星加坡是亞洲四小龍。「毛澤東」還在炮轟金門。六二年大逃亡。中國大陸餓死幾千萬人。
我是一九五二年土改完逃離鄉下,在廣州避難四年後經「澳門」到達香港,居住九龍青山道。當時的青山道和深水埗區,那時,這地區居住的多是四邑人,尤其是台山縣人,台山縣是山多平原少,耕地面積更加少;耕地少而人口逐漸增多,人民生活就要設法解決窮困之難題。四邑包括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加鶴山就叫五邑。新寧後改名為「台山」,皆因湖南省有新寧縣同名,在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台山」。現在海外還有寧陽會館;「即台山會館」。「台山」以邑城之北有三台山故名。民國六年,國父開府南都,特許台山為自治縣,次年實行民選縣長,此舉實開中國政治史之先河。中國封建制度起源自「夏商西周皆是封建時代」,「公元前21至16世紀」叫做「夏朝」、公元前16至11世紀」叫做「商朝」。公元前11世紀至771叫做「西周」、公元前770至476年叫做「春秋」、公元前475至221年,叫做「戰國」。公元前221至207年叫做「秦」。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221年)周朝社會制度主要;有禮樂、井田、宗法制度支撐著,分封土地給功臣,同姓親屬,他們建立起諸侯國,保衛周宗室。封侯劃分;公、侯、伯、子、男、附庸。(附庸附屬於諸侯)。他們的封地俸祿叫做食邑。郡縣和邑起源於古代,邑的歷史比起郡縣早。商周已經記錄有冊封諸侯、食邑制。縣制起源於楚國,郡縣制到秦始皇實施,秦相「李斯」是關鍵人物。
還有度量衡制,錢幣制,文字統一制;在統一過程中,使到文字結構…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通過政治手段,實施國文納入秦國文字範圍內。由大篆改小篆,「李斯」還寫得一手亮麗的小篆。我國到了秦朝交通、運輸,社會政治制度和民生已經領先全球。希臘至羅馬時期還是城邦制,註:即「一城為一國」。縣的歷史延至一九九二年才終結改為市。台山市目前人口約一百萬,而僑居海外約一百三十餘萬。注:「他們多在北美」比起本土還要多。台山人出外謀生始於(明季)邑中之上川島(西人稱為聖約翰島),乃明季西洋人最初東來傳教,貿易之地。在澳門尚未開發為商埠之前,上川島實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故邑人於明清兩代已大量移往南洋一帶。台山市(縣)位於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側,南海邊沿,隸屬於地級江門市,是我國著名僑鄉,也是全國第一僑鄉。方言是四邑話。台山古時又叫做「姜吳」。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量僑眷湧進香港。台山僑眷大至上居住九龍深水埗,青山道一帶,他們等候移民,台山人出外找尋生活初期多屬南洋一帶和澳洲,「清朝中葉」。後期轉移北美洲,到十九世紀下半葉《1849》(即道光29年)華人之大量赴美,以豬仔群方式擁到舊金山去掘金和建築鐵路。二十世紀上半葉已經散發到整個北美,一些甚至中、南美洲;如,古巴、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台山人把「美國」叫做金山。加拿大和英國叫做「紅毛」。皆因美國是新興開發國家。美國白人需要黑奴為他們耕種,還需要其他種族為他們效勞。如煮餐、洗衣等行業。中國人基本應變能力強,除了掘金,建築鐵路外,亦向餐館業、洗衣業發展。餐館業和洗衣業是一個龐大市場。容納大量人材。他們沒有金掘和鐵路築,就轉移到餐館業,廚房業、洗衣業發展。一直壟斷這兩行業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現實環境轉變才放棄。台山話由上世紀初一直到六七十年代,「簡直是北美洲的唐人國語」。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土生的台山人他們得到參軍機會,戰後廢除排華法案,容許在美出生的持有出世紙的人和家屬有權回美。導致大量僑眷,「由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居港居民陸續移民美國」。六七暴動過後,香港講台山話的時代已成過去,很少再聽到亞伯的俗諺「騎馬過海、掉那媽」的餘音了。
上世紀四五六十年代後到七十年代這段時間,當你是新移民抵達美國或加拿大,沒有熟人介紹找尋工作,又不識講台山話,你很難找到工作。「除非你是受過高等教育和識英文另當別論」。由於他們人多勢眾,加上壟斷這個工作行業持久是原因之一。後期到七十年代開始講粵語的人逐漸多起來,後一輩的台山人也講粵語了!再其次他們的後裔受到良好教育,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已經不是吾下亞「矇」了!中國人的刻苦耐勞、任勞任怨之情,內中是包涵了儒學文化。註:駱家輝祖藉「台山」。他上任駐中國大使時,他坐經濟位,穿簡便衣服,自己孭著背囊上任,而被中共官員漫罵和譏笑。可見中共官員之無知和淺薄。他們只知貪贓和腐敗、享樂,不知道甚麼叫做「美德」。這是六十多年來,被共產主義的愚民教育造就一代不如一代的領導人之無知。
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1956)至(1969)在香港生活的篇段。56年初抵達香港居住九龍福華街,宗兄物業地下,數月後搬去青山道「294」四樓。同樓有家陳姓僑眷,老大叫做陳允文,自己初到貴境,又是「鄉下仔」一名。甚麼事物都是「矇查查」。只見他挽著書包早出晚歸。有一天在樓梯口和他相遇,叫聲允文哥;你是做甚麼工呀?他說,我去返學,追問讀那間中學時?他說,不是中學,是學院。叫做「新亞書院」。再問他讀甚麼呀?他說,讀「哲學」系。甚麼是哲學?甚麼叫做「哲學」兩字,由於我是鄉下仔,根本上從來未聽聞過「哲學」兩字,覺得一種茫然。還追問他怎樣叫做「哲學」?當時他舉了個例子…解譯說…例如,你去廟拜「菩薩」去「教堂」信耶穌等信仰問題?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同之類,叫做「哲學」。他是台山人。年紀輕輕,廿歲出頭,已經讀大學了!自己快是十七八歲來了,而還在人海中浮沉。後來聽說他和他的母親、弟妹闔家去了南美洲…哥倫比亞。還有一位叫做邱金鍾他也是台山人,他也是去了南美,他當時還送給我一本小說「風蕭蕭」。我還記得作者「徐速」先生。同樓還有一伙姓「馬」倆母女,女兒叫做小惠人生得標青醒目,後來她也是去了「多倫多」是過埠新娘,也是台山人。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所謂一切自有定數,吉凶悔吝是自然規律。為著環境變遷的需求,家父帶著一家大細搬移到郊區尋求新的生活環境。他覺得鄉村生活比較適合,由於他出身於農村,生活空間比較廣闊。同時他的朋友、部份鄉親已經落戶元朗區開養雞場。後來他們也陸續移居美加兩地。不久父親終於得友人介紹認識了陳郁,陳郁已經在元朗「屏山」洪屋村、橋頭圍村後山。叫做「新世界農場」的山邊租下幾畝地耕種和養豬。陳郁是台山斗山陸村人氏,來頭不小,他是陳克夫堂兄弟,習下一手白鶴派武術,陳克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挑戰吳公儀,吳公儀是太極吳派掌門人。香港不容許公開「擂台」比武,整個過程在澳門舉行。武術界和娛樂圈轟動一時。
父親用五千元頂下陳郁的耕地和豬舍後,不久陳郁和他母親、弟弟、弟婦一家移民南美去了!我們頂下陳郁農場後。父親劃分一半給同村堂兄弟,「錦詩、錦雲叔」兩兄弟,後來「錦雲叔」不知所蹤。「錦詩叔落地生根,終老元朗當故鄉。錦詩嬸現在活在元朗老人區。
整個「新世界農場」估計好幾十英畝地,註:是「60」萬平方尺。在洪屋村與橋頭圍村後面是一條公路,公路左右相隔,右邊是種滿竹林當圍牆,把整個農場包圍著。大概這是保護農場的安全吧。在洪屋村與橋頭圍村夾界路中間有一個大閘門口,公路直達辦公大樓,大樓是用木建的,面積應該有三四千平方尺。有辦公室、出納部、出品部、還有儲存部。我們叫它做大板樓。大板樓後門另建廚房廁所、飯堂。農場當旺時有三十幾個工人,道路四通八達,開飯時要打鑼。當我們搬到這荒蕪農田時;這種艱辛比起大陸青知下放農村情況,恐怕尤過之而不及。沒有住屋、沒有水電。只有一個豬舍,一塊木瓜田,其餘是兩塊菜地,一塊竹蔗田。
以下圖片是初建居屋。一九五七年夏天筆者才十九歲,要負擔幫助父親維持家計。由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難民湧到香港,找尋工作並非容易之事,加上自己無學識,無一技之長,又是鄉下仔一名,百無是處,家父已經年老體弱,他需要孩子幫助家裡工作,因為農場是體力工夫,不幫他不行,弟妹年幼,他們需要上學,自己年青力壯應該為著家庭重擔負上一點責任。所以自己沒有機會讀書,為環境而奮鬥了!一面為生活而學習,學習建築雞屋,學習養雞技術,參考大量養雞知識。由於自己年青對一切知識追求是刻不容緩,養雞技術已是屬於自己責任和家庭依賴生存根源,不得不要努力去爭取改變家裡生活條件,學習建造雞屋,省下請工人建造一匹費用,學習養豬技術,參考雞、豬有病的護理用藥和打針等知識,這些一切都要依靠自己親力親為了!要不然處處凡事都要請人?開消大了,那來錢財應負家庭開支呢。所以中國農村過往的家庭生活方式都是依靠;勤奮工作,知慳識儉,也是中國人民受到儒家傳統文化薰陶。
每一個人到世上來都有一個夢想
現代的中國人大致上是指「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同胞」。僑居海外的只作為華人,或者叫做唐人。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苦難一代傳一代的奮鬥才能站起來。建立起唐人埠或唐人街。唐人的代名詞,就是「艱苦、奮鬥、刻勤刻儉、任勞任怨、」從不反抗的哲學思想中成長。這種哲學思想,就是從中國舊有文化之中帶到海外來,中國舊有文化中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又叫做「中國」思想。
儒家思想首重家庭倫理,「即家庭教育」社會則求老安、少懷,治國則講仁愛、孝道、以孝治天下,至於個人修養,則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始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也!因而推及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即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孔子以孝為倫理中心、以仁為思想為中心,為禮義廉恥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於己、恕於人、敏於事、慎於言皆是夫子之道。「不論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者軍國主義;」若以之進德修業,而止於至善,則崇高之儒家思想,將朝野遵從全球奉行,世界必臻大同而無疑矣!是「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大同世界之精神。
西方以物質主義為中心,物質主義不惜一切手段為求達到目的。歐洲在中世紀黑暗過後,文藝復興,追求科技發展,走向物質主義道路,一切以物質享樂為前題。(註:「西方享樂主義始於羅馬時代」。)中國沒有跟隨物質方向發展,是以文本主義「溫水煮」青蛙方式,慢功出細貨,慢慢地熬出來。回顧歷史發展,中華民族對於科技貢獻一直以來都領先到宋。而元、明兩朝已經開始慢下來,到異族滿清入關扼殺人才,中國才走下坡,終於被外強征服,而導致「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文化自強。學界走向西化,把中國固有文化思想打倒,引狼入室,帶來「共產主義」文化,幾乎亡國滅種。
上兩世紀中國是滿族統治時期;他們只曉得重權和享樂,沒有重視培養自然科學人材,疾忌漢人才華,皇族和官場中紙醉金迷,滿人享有特權圈地為覇,官場中腐敗日透,碰到外強就一敗塗地。知識界只看外強的「船堅炮利」。沒有深入探討文人精神,文人精神才是軟實力。共產主義的宗旨就是「階級鬥爭」為綱;以動物的蜜蜂和螞蟻的組織為榜樣;完全缺乏人性,中國的積弱一時被共產主義的“糖衣炮彈”擊中。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就是把人性鬥垮鬥臭,共產黨只有黨性,沒有人性。共產黨得天下後,
就一直採取共產主義的鬥爭為手段,教育只有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為目標;以天鬥與民鬥,一直把自己身邊的同袍鬥垮鬥臭。共產黨沒有人權、民主、自由,平等,普世價值和獨立思考的教材,一切服從黨組織,一切服從領袖,領袖大權在握,高高在上。共產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组织,思想上灌输共產世界觀,一切都是為公,大鑊飯、公妻、公筷,公有財產。領導人們走回頭路;回到民初未開化的共產時代。教育出共產風,凡事都一窩蜂,所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文化大革命”學生鬥死老師,由於愚民教育政策,文化教育一面倒,把自己本來最優秀的文人文化,掃地出門,毒害了幾代人。
中國知識界經歷了一百年的兜兜轉轉才找回自我的文人文化,中國文化以人性為本。綜觀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人有人性,動物只獸性,所以人明理,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開啟智慧和德行,教育方針對與錯,就要借助政府的行政手段,中國過去教育是尊師重道。而不同共產主義世界觀,以階級鬥爭來滅絕人性。六親不認;子女鬥爭父母、學生鬥爭老師、同志鬥爭親密戰友。
幸好中國現在逐漸開放,還有一些人認識中國幾千年之文明傳承,中國文明來自諸子百家會合而成。儒家代表諸子百家所長,中國文明成功的秘訣,就是尊師重道,孝敬親人、尊重長輩、注重人情與人權。恢復中華文明就要延續中華文化的使命感,才有中國夢的出現,走向世界大同之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大量優秀人才逃亡避難香港,香港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這些「儒家」的遺老、遺少的功勞。我們的父輩對香港付出拼博的精神,打下繁榮的基礎,走出國際市場,使到香港成為「東方明珠」。而中國有今日繁榮,世界工廠之美譽;完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工廠北遷帶動中國工業起飛。這種過程完全是包括「中國人民」刻苦耐勞之精神,沒有香港的帶動、沒有人民之刻苦耐勞之精神,中國絕不會有今天。但很可惜盲目的開發,導致毒害國家的土地河流山川,氣候的變遷,令居住環境受到威脅。鄧小平之改革開放策略:是因眼見中國人在共產黨領導下,槍桿子加高壓政治運動下,不斷鬥爭,國家經濟崩潰,民不聊生,鬥死、餓死幾千萬人。中國之貧窮都是在共產黨錯誤的領導下沒有出路,但他也沒有真正解放統治國人的枷鎖,他讓假洋鬼子即「假共產黨」繼續統治中國,就造成了中國今日的在政治上、社會秩序上、「社會不公」經濟上「貧富懸殊」,各種貪污腐敗案。他沒有像蔣經國的膽識開放黨禁。但他有儒家思想;他絕不提「馬克斯」主義,他提出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掛著共產主義的外衣;實施中國式的封建權貴主義,在中國不論老革命還是新革命,都離不開「儒學」。「天下為公」是孔子的話。世界大同,是歷代中國人的最高理想。在大同理想的旗幟下,近代有個是康有為,但康有為是保皇黨,他為了保住清室,而寫了「大同篇」比較唯心論。不得民心。第二位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他的實用「三民主義」;第三位是鄧小平,他要搞小康,小康也是來自「孔子」學說。中國近代三位重要人物。鄧小平雖然是共產黨員,他搞改革開放,沒有提馬克斯,而是提了孔夫子,所以我為認為「儒家」學說的影響最為重要。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就搞土地改革,即「土改」,三反五反、公私合營、反右大運動、大鍊鋼、大躍進、直到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上一浪高一浪,民不聊生,實際上中共已經走頭無路,經濟開始大崩潰,到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後。清洗四人幫後。胡耀邦、習仲勳、鄧小平等人才提出改革開放。然而台灣早在兩蔣時代已經經濟起飛,香港、南韓、台灣、星加坡是亞洲四小龍。「毛澤東」還在炮轟金門。六二年大逃亡。中國大陸餓死幾千萬人。
我是一九五二年土改完逃離鄉下,在廣州避難四年後經「澳門」到達香港,居住九龍青山道。當時的青山道和深水埗區,那時,這地區居住的多是四邑人,尤其是台山縣人,台山縣是山多平原少,耕地面積更加少;耕地少而人口逐漸增多,人民生活就要設法解決窮困之難題。四邑包括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加鶴山就叫五邑。新寧後改名為「台山」,皆因湖南省有新寧縣同名,在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台山」。現在海外還有寧陽會館;「即台山會館」。「台山」以邑城之北有三台山故名。民國六年,國父開府南都,特許台山為自治縣,次年實行民選縣長,此舉實開中國政治史之先河。中國封建制度起源自「夏商西周皆是封建時代」,「公元前21至16世紀」叫做「夏朝」、公元前16至11世紀」叫做「商朝」。公元前11世紀至771叫做「西周」、公元前770至476年叫做「春秋」、公元前475至221年,叫做「戰國」。公元前221至207年叫做「秦」。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221年)周朝社會制度主要;有禮樂、井田、宗法制度支撐著,分封土地給功臣,同姓親屬,他們建立起諸侯國,保衛周宗室。封侯劃分;公、侯、伯、子、男、附庸。(附庸附屬於諸侯)。他們的封地俸祿叫做食邑。郡縣和邑起源於古代,邑的歷史比起郡縣早。商周已經記錄有冊封諸侯、食邑制。縣制起源於楚國,郡縣制到秦始皇實施,秦相「李斯」是關鍵人物。
還有度量衡制,錢幣制,文字統一制;在統一過程中,使到文字結構…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通過政治手段,實施國文納入秦國文字範圍內。由大篆改小篆,「李斯」還寫得一手亮麗的小篆。我國到了秦朝交通、運輸,社會政治制度和民生已經領先全球。希臘至羅馬時期還是城邦制,註:即「一城為一國」。縣的歷史延至一九九二年才終結改為市。台山市目前人口約一百萬,而僑居海外約一百三十餘萬。注:「他們多在北美」比起本土還要多。台山人出外謀生始於(明季)邑中之上川島(西人稱為聖約翰島),乃明季西洋人最初東來傳教,貿易之地。在澳門尚未開發為商埠之前,上川島實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故邑人於明清兩代已大量移往南洋一帶。台山市(縣)位於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側,南海邊沿,隸屬於地級江門市,是我國著名僑鄉,也是全國第一僑鄉。方言是四邑話。台山古時又叫做「姜吳」。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量僑眷湧進香港。台山僑眷大至上居住九龍深水埗,青山道一帶,他們等候移民,台山人出外找尋生活初期多屬南洋一帶和澳洲,「清朝中葉」。後期轉移北美洲,到十九世紀下半葉《1849》(即道光29年)華人之大量赴美,以豬仔群方式擁到舊金山去掘金和建築鐵路。二十世紀上半葉已經散發到整個北美,一些甚至中、南美洲;如,古巴、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台山人把「美國」叫做金山。加拿大和英國叫做「紅毛」。皆因美國是新興開發國家。美國白人需要黑奴為他們耕種,還需要其他種族為他們效勞。如煮餐、洗衣等行業。中國人基本應變能力強,除了掘金,建築鐵路外,亦向餐館業、洗衣業發展。餐館業和洗衣業是一個龐大市場。容納大量人材。他們沒有金掘和鐵路築,就轉移到餐館業,廚房業、洗衣業發展。一直壟斷這兩行業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現實環境轉變才放棄。台山話由上世紀初一直到六七十年代,「簡直是北美洲的唐人國語」。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土生的台山人他們得到參軍機會,戰後廢除排華法案,容許在美出生的持有出世紙的人和家屬有權回美。導致大量僑眷,「由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居港居民陸續移民美國」。六七暴動過後,香港講台山話的時代已成過去,很少再聽到亞伯的俗諺「騎馬過海、掉那媽」的餘音了。
上世紀四五六十年代後到七十年代這段時間,當你是新移民抵達美國或加拿大,沒有熟人介紹找尋工作,又不識講台山話,你很難找到工作。「除非你是受過高等教育和識英文另當別論」。由於他們人多勢眾,加上壟斷這個工作行業持久是原因之一。後期到七十年代開始講粵語的人逐漸多起來,後一輩的台山人也講粵語了!再其次他們的後裔受到良好教育,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已經不是吾下亞「矇」了!中國人的刻苦耐勞、任勞任怨之情,內中是包涵了儒學文化。註:駱家輝祖藉「台山」。他上任駐中國大使時,他坐經濟位,穿簡便衣服,自己孭著背囊上任,而被中共官員漫罵和譏笑。可見中共官員之無知和淺薄。他們只知貪贓和腐敗、享樂,不知道甚麼叫做「美德」。這是六十多年來,被共產主義的愚民教育造就一代不如一代的領導人之無知。
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1956)至(1969)在香港生活的篇段。56年初抵達香港居住九龍福華街,宗兄物業地下,數月後搬去青山道「294」四樓。同樓有家陳姓僑眷,老大叫做陳允文,自己初到貴境,又是「鄉下仔」一名。甚麼事物都是「矇查查」。只見他挽著書包早出晚歸。有一天在樓梯口和他相遇,叫聲允文哥;你是做甚麼工呀?他說,我去返學,追問讀那間中學時?他說,不是中學,是學院。叫做「新亞書院」。再問他讀甚麼呀?他說,讀「哲學」系。甚麼是哲學?甚麼叫做「哲學」兩字,由於我是鄉下仔,根本上從來未聽聞過「哲學」兩字,覺得一種茫然。還追問他怎樣叫做「哲學」?當時他舉了個例子…解譯說…例如,你去廟拜「菩薩」去「教堂」信耶穌等信仰問題?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同之類,叫做「哲學」。他是台山人。年紀輕輕,廿歲出頭,已經讀大學了!自己快是十七八歲來了,而還在人海中浮沉。後來聽說他和他的母親、弟妹闔家去了南美洲…哥倫比亞。還有一位叫做邱金鍾他也是台山人,他也是去了南美,他當時還送給我一本小說「風蕭蕭」。我還記得作者「徐速」先生。同樓還有一伙姓「馬」倆母女,女兒叫做小惠人生得標青醒目,後來她也是去了「多倫多」是過埠新娘,也是台山人。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所謂一切自有定數,吉凶悔吝是自然規律。為著環境變遷的需求,家父帶著一家大細搬移到郊區尋求新的生活環境。他覺得鄉村生活比較適合,由於他出身於農村,生活空間比較廣闊。同時他的朋友、部份鄉親已經落戶元朗區開養雞場。後來他們也陸續移居美加兩地。不久父親終於得友人介紹認識了陳郁,陳郁已經在元朗「屏山」洪屋村、橋頭圍村後山。叫做「新世界農場」的山邊租下幾畝地耕種和養豬。陳郁是台山斗山陸村人氏,來頭不小,他是陳克夫堂兄弟,習下一手白鶴派武術,陳克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挑戰吳公儀,吳公儀是太極吳派掌門人。香港不容許公開「擂台」比武,整個過程在澳門舉行。武術界和娛樂圈轟動一時。
父親用五千元頂下陳郁的耕地和豬舍後,不久陳郁和他母親、弟弟、弟婦一家移民南美去了!我們頂下陳郁農場後。父親劃分一半給同村堂兄弟,「錦詩、錦雲叔」兩兄弟,後來「錦雲叔」不知所蹤。「錦詩叔落地生根,終老元朗當故鄉。錦詩嬸現在活在元朗老人區。
整個「新世界農場」估計好幾十英畝地,註:是「60」萬平方尺。在洪屋村與橋頭圍村後面是一條公路,公路左右相隔,右邊是種滿竹林當圍牆,把整個農場包圍著。大概這是保護農場的安全吧。在洪屋村與橋頭圍村夾界路中間有一個大閘門口,公路直達辦公大樓,大樓是用木建的,面積應該有三四千平方尺。有辦公室、出納部、出品部、還有儲存部。我們叫它做大板樓。大板樓後門另建廚房廁所、飯堂。農場當旺時有三十幾個工人,道路四通八達,開飯時要打鑼。當我們搬到這荒蕪農田時;這種艱辛比起大陸青知下放農村情況,恐怕尤過之而不及。沒有住屋、沒有水電。只有一個豬舍,一塊木瓜田,其餘是兩塊菜地,一塊竹蔗田。
以下圖片是初建居屋。一九五七年夏天筆者才十九歲,要負擔幫助父親維持家計。由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難民湧到香港,找尋工作並非容易之事,加上自己無學識,無一技之長,又是鄉下仔一名,百無是處,家父已經年老體弱,他需要孩子幫助家裡工作,因為農場是體力工夫,不幫他不行,弟妹年幼,他們需要上學,自己年青力壯應該為著家庭重擔負上一點責任。所以自己沒有機會讀書,為環境而奮鬥了!一面為生活而學習,學習建築雞屋,學習養雞技術,參考大量養雞知識。由於自己年青對一切知識追求是刻不容緩,養雞技術已是屬於自己責任和家庭依賴生存根源,不得不要努力去爭取改變家裡生活條件,學習建造雞屋,省下請工人建造一匹費用,學習養豬技術,參考雞、豬有病的護理用藥和打針等知識,這些一切都要依靠自己親力親為了!要不然處處凡事都要請人?開消大了,那來錢財應負家庭開支呢。所以中國農村過往的家庭生活方式都是依靠;勤奮工作,知慳識儉,也是中國人民受到儒家傳統文化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