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為起始點
本書的中心理論是,凡是有思想值得與他人分享者,都能做出一場有影響力的演講。對於演講,唯一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信心、臺風,或演講的流暢性,而是有值得一講的東西。
我在此使用的思想(idea)這個字是相當廣義性質,它未必是一項科學突破、一個出色發明、或一種複雜的法律理論;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訣竅,或是用一則動人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類洞察,或一個有含義的美麗圖像,或是你希望將來能發生的一種活動,或只是提醒世人,人生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思想泛指能夠改變人們看待世界方式的東西,若你能在人們腦袋裡植入一個令人信服的思想,你就做了了不起的事,你帶給他們一個難以估量價值的贈禮;深確地說,一小部分的你已經變成他們的一部分。
你有值得與更廣大聽眾分享的思想嗎?世人非常拙於判斷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講者(通常是男性)似乎很喜愛自己的聲音,興致盎然地長篇大論幾小時,卻沒能分享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也有很多人(往往是女性)非常低估他們的工作、學習,及洞察的價值。
若你閱讀此書只是因為你喜愛在講臺上賣弄,戴上TED演講人的光環,用你的魅力來吸引聽眾,請立刻放下此書。你應該先對演講內容下工夫,做出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演講內容,徒有臺風而無內容的演講再糟糕不過了。
不過,較有可能的情形是,你有非常值得分享的東西,但你不自知。你不必像理查男孩那樣發明了「防獅燈」,你有你的獨特人生經歷,這些經歷中絕對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洞察,你只需要去思索與找出它們。
這讓你感受壓力,不知所措嗎?也許你有一項要你上臺做報告的課程作業;或是你必須在一場小型會議中報告你的研究成果;或是你有機會對當地扶輪社做一場演講,向他們說明你的組織,試圖爭取他們的支持。你可能覺得你沒做過什麼值得一談的事,沒發明過什麼東西,不是特別有創意,也不認為自己非常有智慧,對未來沒有任何特別聰慧的觀點,甚至不確定自己有什麼特別熱中之事。
嗯,我承認,這是個困難的起始點,要讓聽眾的時間花得值得,演講必須有具深度的內容為基礎。理論上,有可能你現在應該繼續你的旅程,尋找引起你注意、使你想進一步探索的東西,過個幾年,等做了這些之後,才來閱讀本書。不過,在下此結論之前,你應該先再次檢視你的自我評量是否正確,搞不好,你只是缺乏自信。有個值得注意的矛盾點:你向來只從自己的角度與觀點來看你,他人也許看到了你的非凡點,但你本身完全看不到。為了發現這些非凡點,你可能需要和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坦誠相談,他們對你的某些部分,了解得比你本身還要深透。
不論如何,你擁有一項世間無人擁有的東西:你自己人生的親身經歷。昨天,你看到一些人事物,感受一些情緒,這些經歷是獨一無二的,舉世七十多億人當中,你是唯一百分之百擁有這些經歷的人。所以,你能從這獨有的經歷中汲取什麼嗎?許多最精采的演講只是根據一個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以及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的一則簡單啟示。你是否觀察到什麼令你感到驚奇的東西?或許,你觀看一群小孩在公園裡玩耍,或是和一個遊民交談後,獲得了什麼洞察或感想。你是否看到了什麼令你覺得他人可能會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若沒有,你能否想像接下來幾星期在生活與工作中睜大你的眼睛,去覺察你的獨特人生旅程中也許有一些可能令他人感興趣或受益的觀察或洞見?
人們喜愛聽故事,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如何述說一個好故事。縱使你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的啟示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也沒關係,我們都是人類,都需要再一次的提醒!宗教每星期的布道說教以不同的包裝一再告訴我們相同的東西,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用一個新故事再包裝後,以適當方式講述,就能形成一場精采的演講。
回顧你過去三、四年的工作,有什麼很凸顯的東西?上一件令人感到很振奮或很憤怒的事情是什麼?你做過的事情當中,最令你引以為傲的兩、三件是什麼?上一次,你和某人交談時,對方說: 「這真有趣」,那是什麼事呢?若你能揮舞一支魔杖,你最想散播給他人的思想是什麼?
語言的驚人功效
設若你有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東西,你的目的是把你的核心思想灌輸給你的聽眾,你該怎麼做呢?
絕對不要低估其困難度。若我們能夠設法繪出蘇菲•史考特腦中有關於「笑」的思想,它大概涉及了數百萬個神經元以極其繁複的型態相互連結,這型態必須包含人們大笑的模樣、他們發出的聲音、進化目的的概念、紓解緊張氣氛的意義等等。如此複雜的整個結構,如何能在幾分鐘內灌輸到一群陌生人的腦袋裡呢?人類發展出一種可以做到這點的技術,此技術名為語言,語言能使你的大腦做出驚人之事。請你想像一頭大象,牠的鼻子漆上了鮮紅色,牠的頭上站著一隻橘色大鸚鵡,鸚鵡一邊跳腳,一邊重複地叫著: 「咱們來跳方丹戈舞!」大象的鼻子隨著鸚鵡的節奏,同步來回地揮舞。
哇!你剛剛在你腦海裡形成了一幅史上不曾有過的畫面,這畫面只出現在你、我,以及閱讀或聽到了上述句子的其他人的腦海裡,一個句子就能做到這點!但這得仰賴身為聽者的你具有一些已存在的概念:你必須已經知道大象和鸚鵡是什麼,知道紅色和橘色的概念,知道什麼是漆上顏色、跳舞、同步。這個句子促使你把這些概念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型態。
若我把這個句子改為: 「請你想像一頭Loxodonta cyclotis(非洲森林象)物種,牠帶有Pantone 032U(彩通色卡編號032U)顏色的proboscis(長鼻)正在擺動著……(譯註:非洲森林象的象牙帶有粉紅色)」,你大概無法在腦海裡形成這幅畫面,儘管這是請你做相同的想像,而且使用更準確的語言,但你不熟悉這句子中的許多用字。
因此,演講人和聽眾的語言必須共通,語言才能發揮神奇力量。這是想把你的思想建入別人腦袋裡的一個關鍵提示:你只能使用你的聽眾可以汲用的工具。若你只用你的語言、你的概念、你的假設、你的價值觀,你將無法把你的思想灌輸到聽眾的腦袋裡。因此,你必須使用他們的語言,唯有使用共通語言,他們才能開始把你的思想建入他們的腦袋裡。
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烏里•哈森(Uri Hasson)從事開創性研究,探索這種流程的運作情形。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的技術,可以同步即時地看出大腦在建構一個概念或記住一個故事時的複雜活動情形。在二○一五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哈森讓一群志願參與者觀看一部長約五十分鐘、述說一個故事的影片,並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儀記錄他們觀看影片時的腦部反應型態。記錄顯示,這些志願者的一些腦部反應型態近乎相同,代表他們在觀看此影片時有一些相同的感受。接著,哈森請這些志願者以錄音方式記錄他們對此影片的回憶,其中許多人的錄音回憶相當仔細,長達二十分鐘。現在要談令人驚奇的部分了:他把這些錄音播放給另一組沒有觀看影片的實驗志願參與者聽,並同步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儀記錄他們的腦部活動情形,這些只聽回憶錄音、沒有觀看影片的第二組志願者的腦部反應型態,竟然和第一組志願者觀看影片時的腦部反應型態相吻合!換言之,光是語言的力量就能引發相同於其他人觀看影片時的心智感受與反應。
這證明了語言的神奇功效,這是每位演講人可以汲用的力量。
主軸
你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這種情形太常見了,你坐在聽眾席上聽某人演講,你知道此人有更好、更精采的演講,但不是他正在做的這場演講」,這又是我的TED同事布魯諾•吉山尼的感想,他無法坐視潛在的優秀演講人搞砸他們的機會。
演講的目的是說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但很多演講沒能做到這點,演講人說了很多,但未能留給聽眾任何可以永銘於心的東西。投影片漂亮,臺風迷人,但若沒有任何實質重點,演講人充其量只提供了娛樂。
會發生這種不幸,頭號原因是演講人沒有為演講做出適當的整體規劃,演講人也許用項目符號做出逐點規劃,甚至逐句寫出講稿,但沒有花時間在演講的大綱上。
有一個字被用來分析劇本、電影,及小說,這個字也可以用在演講上,那就是主軸(throughline):把每一個敘束元素串連起來的主旋律。每一場演講都應該有一個主軸。
由於你的目的是把某個好思想建入聽眾的腦袋裡,你可以把主軸想成一條堅實的纜線或繩索,你將把你建立的思想的所有元素掛在這條繩索上。
這並非指每場演講只能涵蓋一個主題,只能說一個故事,或只能朝一個方向,不能有分支,不是的,有主軸,指的是所有片段必須關聯起來。以下是沒有主軸的談話開端:「我想和你們分享我最近旅行南非開普敦的一些體驗,接著分享我在人生路上的一些觀察……」
相較於以下這段話:「最近在南非開普敦旅行時,我對於陌生人有一些新的經驗心得,你何時可以信任陌生人,何時絕對不能信任陌生人。我來和各位分享我的兩段截然不同的經驗……」
第一段話或許可用於和你的家人的閒聊,但從一開始就有主軸的第二段話遠遠更吸引一般聽眾。
一個不錯的練習是,試著用不超過十五個字來濃縮你的主軸,這十五個字必須提供扎實的內容,光是想著你的目的: 「我想啟發聽眾」或「我想贏得聽眾對我的工作的支持」,這還不夠,必須比這更聚焦。你想在聽眾腦袋裡建入什麼思想?你想讓聽眾帶走的重點是什麼?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主軸不能太過於可以預料或乏味,例如「努力的重要性」或「我在做的四項重大計畫」,這類東西令人昏昏欲睡,你可以做得更好!以下是一些受歡迎的TED演講的主軸,請注意到,每一個都含有出乎意料的元素。
●更多選擇其實令我們變得較不快樂。
●脆弱其實是珍貴的,不需要隱藏。
●若你聚焦於孩子們令人驚奇且興奮的創造力,就可以改變教育的潛能。
●你可以一直用肢體語言假裝,假裝到最後便會成真。
●十八分鐘的宇宙史展示從混亂到有序的一條途徑。
●從糟糕的城市旗幟可以看出驚人的設計祕密。
●一趟南極跋涉之旅威脅我的性命,動搖我的意志。
●讓我們來場安靜革命,重新設計一個更接納內向者的世界。
●結合三項簡單技術,創造令人興奮的第六感。
●線上影片可以使教室變得人性化,並改革教育。
上述清單中的第一條是巴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談「選擇的弔詭」時的演講主軸,史瓦茲非常相信主軸的重要性,他說:
許多演講人深愛他們的思想,他們難以想像他們的思想對於那些還未受這些思想浸禮的人們而言,有多麼艱澀複雜。演講的要訣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只闡釋一個思想,並且盡你所能,充分且透徹地闡釋它。在你的演講結束時,你希望聽眾明確了解的一個思想是什麼?
清單中最後一個主軸來自教育改革家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告訴我: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事,但談那些事,感覺太過於自我推銷,我想分享更宏大的思想,例如藉由去除傳統講授方式來達到精熟學習(mastery-based learning)和上課時間的人性化。我建議演講人,找一個比你或你的組織還大的重要思想,但同時也利用你的經驗來證明這思想並非只是空談。
你的演講主軸不必像上述清單中的那般宏大,但仍然應該要有某種有趣、吸引人的觀點。例如,不談努力的重要性,改談為何努力有時未能獲致成功,以及如何看待這種情況。或者,不談你在做的四項重大計畫,改談彼此間有驚人關聯性的三項計畫。
科學家蘿賓•默菲(Robin Murphy)在TEDWomen演講時,就是以此為主軸,以下是她的演講開場白:
機器人正快速成為災難現場的第一批救災者,和人一起工作,協助重建。這些精密機器的參與具有改變救災、拯救生命,及省錢的潛力,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三款新的機器人,我對這些機器人的研究心得可資證明這點。
並非每場演講都必須像這樣,開宗明義地說出主軸,如後文所言,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激發聽眾的興趣,邀請他們加入你的旅程。不過,當聽眾知道你將走往何處時,他們會更容易跟隨。
且讓我們再次把演講當成一趟旅程,演講人和聽眾一起踏上的旅程,演講人是導遊。身為演講人的你若想讓聽眾跟隨你,你可能需要暗示他們,你們將一起前往何處,你也必須確保這趟旅程的每一步將幫助你們到達目的地。以旅程作為比喻,主軸就是用來描繪這趟旅程的路徑,它確保不會出現聽眾無法做到的跳躍,演講結束時,演講人和聽眾已經一起抵達一個滿意的目的地。
許多演講人在為一場演講做準備時,只會構思他們在演講中概述他們的工作或組織,或是概略探討一個課題。這不是優異的演講規劃,這樣的演講很可能沒有焦點,也產生不了什麼影響。切記,主軸不是主題。你收到的演講人邀請函可能非常明確:「親愛的瑪麗,我們想邀請妳來演講有關於妳發展的去鹽技術」,或是:「親愛的約翰,能否邀請你來演講你在哈薩克的獨木舟之旅?」。不過,就算類似這樣,有一個明確的主題(topic),仍然值得思考要使用什麼主軸。一場談獨木舟之旅的演講,可以使用「堅毅」、或「團體動力」、或「河流湍急漩渦的危險性」為主軸;談去鹽技術的演講,其主軸可能是「破壞性創新」、或「全球性水危機」、或「傑出的工程簡潔性(engineering elegance)」。
要如何為你的演講找出主軸呢?
第一步是盡你所能地去了解你的聽眾。誰是你的聽眾?他們的知識程度如何?他們對此演講有何期望?他們關心什麼?以前的演講人談些什麼?你想對你的聽眾灌輸一個思想,但唯有在聽眾預備接收這類思想之下,你才可能做到。若你將對倫敦的計程車司機談數位賦能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有多棒,你最好先了解,優步(Uber)正在摧毀他們的生計。
不過,許多演講人在演講一開始的吶喊,表達出了辨識演講主軸的最大障礙,他們說:我想談的東西太多了,但時間不夠!
我們經常聽到演講人這麼說。TED演講有十八分鐘的時間上限(為何是十八分鐘?因為這時間夠短而能夠保持聽眾的注意力,能夠被放到網際網路上;夠精確而能夠被認真看待;但也夠長到足以談論重要或有意義的東西),但多數演講人習慣講三、四十分鐘或更長,他們很難想像可以用這麼短的時間來做出一場像樣的演講。
別以為較短的演講就意味著需要的準備時間較短。曾經有人詢問前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他的一場演講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他回答:
這得視演講長度而定,若是十分鐘的演講,我得花上整整兩星期的準備時間;若是半小時的演講,我要花一星期準備;若不限制演講長度,我想講多長都行的話,那就不需要做準備了,我隨時都可以上臺。
這讓我想起一句名言,這句名言出自誰,眾說紛紜,很多優異思想家和作家都被冠以源出者: 「若我有更多的時間的話,我會寫更短的信。」
所以,咱們就接受這智慧之見吧:想在有限時間內做出一場精采的演講,事前必須花很多準備工夫。不過,有正確方法,也有錯誤方法。
本書的中心理論是,凡是有思想值得與他人分享者,都能做出一場有影響力的演講。對於演講,唯一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信心、臺風,或演講的流暢性,而是有值得一講的東西。
我在此使用的思想(idea)這個字是相當廣義性質,它未必是一項科學突破、一個出色發明、或一種複雜的法律理論;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訣竅,或是用一則動人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類洞察,或一個有含義的美麗圖像,或是你希望將來能發生的一種活動,或只是提醒世人,人生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思想泛指能夠改變人們看待世界方式的東西,若你能在人們腦袋裡植入一個令人信服的思想,你就做了了不起的事,你帶給他們一個難以估量價值的贈禮;深確地說,一小部分的你已經變成他們的一部分。
你有值得與更廣大聽眾分享的思想嗎?世人非常拙於判斷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講者(通常是男性)似乎很喜愛自己的聲音,興致盎然地長篇大論幾小時,卻沒能分享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也有很多人(往往是女性)非常低估他們的工作、學習,及洞察的價值。
若你閱讀此書只是因為你喜愛在講臺上賣弄,戴上TED演講人的光環,用你的魅力來吸引聽眾,請立刻放下此書。你應該先對演講內容下工夫,做出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演講內容,徒有臺風而無內容的演講再糟糕不過了。
不過,較有可能的情形是,你有非常值得分享的東西,但你不自知。你不必像理查男孩那樣發明了「防獅燈」,你有你的獨特人生經歷,這些經歷中絕對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洞察,你只需要去思索與找出它們。
這讓你感受壓力,不知所措嗎?也許你有一項要你上臺做報告的課程作業;或是你必須在一場小型會議中報告你的研究成果;或是你有機會對當地扶輪社做一場演講,向他們說明你的組織,試圖爭取他們的支持。你可能覺得你沒做過什麼值得一談的事,沒發明過什麼東西,不是特別有創意,也不認為自己非常有智慧,對未來沒有任何特別聰慧的觀點,甚至不確定自己有什麼特別熱中之事。
嗯,我承認,這是個困難的起始點,要讓聽眾的時間花得值得,演講必須有具深度的內容為基礎。理論上,有可能你現在應該繼續你的旅程,尋找引起你注意、使你想進一步探索的東西,過個幾年,等做了這些之後,才來閱讀本書。不過,在下此結論之前,你應該先再次檢視你的自我評量是否正確,搞不好,你只是缺乏自信。有個值得注意的矛盾點:你向來只從自己的角度與觀點來看你,他人也許看到了你的非凡點,但你本身完全看不到。為了發現這些非凡點,你可能需要和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坦誠相談,他們對你的某些部分,了解得比你本身還要深透。
不論如何,你擁有一項世間無人擁有的東西:你自己人生的親身經歷。昨天,你看到一些人事物,感受一些情緒,這些經歷是獨一無二的,舉世七十多億人當中,你是唯一百分之百擁有這些經歷的人。所以,你能從這獨有的經歷中汲取什麼嗎?許多最精采的演講只是根據一個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以及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的一則簡單啟示。你是否觀察到什麼令你感到驚奇的東西?或許,你觀看一群小孩在公園裡玩耍,或是和一個遊民交談後,獲得了什麼洞察或感想。你是否看到了什麼令你覺得他人可能會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若沒有,你能否想像接下來幾星期在生活與工作中睜大你的眼睛,去覺察你的獨特人生旅程中也許有一些可能令他人感興趣或受益的觀察或洞見?
人們喜愛聽故事,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如何述說一個好故事。縱使你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的啟示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也沒關係,我們都是人類,都需要再一次的提醒!宗教每星期的布道說教以不同的包裝一再告訴我們相同的東西,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用一個新故事再包裝後,以適當方式講述,就能形成一場精采的演講。
回顧你過去三、四年的工作,有什麼很凸顯的東西?上一件令人感到很振奮或很憤怒的事情是什麼?你做過的事情當中,最令你引以為傲的兩、三件是什麼?上一次,你和某人交談時,對方說: 「這真有趣」,那是什麼事呢?若你能揮舞一支魔杖,你最想散播給他人的思想是什麼?
語言的驚人功效
設若你有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東西,你的目的是把你的核心思想灌輸給你的聽眾,你該怎麼做呢?
絕對不要低估其困難度。若我們能夠設法繪出蘇菲•史考特腦中有關於「笑」的思想,它大概涉及了數百萬個神經元以極其繁複的型態相互連結,這型態必須包含人們大笑的模樣、他們發出的聲音、進化目的的概念、紓解緊張氣氛的意義等等。如此複雜的整個結構,如何能在幾分鐘內灌輸到一群陌生人的腦袋裡呢?人類發展出一種可以做到這點的技術,此技術名為語言,語言能使你的大腦做出驚人之事。請你想像一頭大象,牠的鼻子漆上了鮮紅色,牠的頭上站著一隻橘色大鸚鵡,鸚鵡一邊跳腳,一邊重複地叫著: 「咱們來跳方丹戈舞!」大象的鼻子隨著鸚鵡的節奏,同步來回地揮舞。
哇!你剛剛在你腦海裡形成了一幅史上不曾有過的畫面,這畫面只出現在你、我,以及閱讀或聽到了上述句子的其他人的腦海裡,一個句子就能做到這點!但這得仰賴身為聽者的你具有一些已存在的概念:你必須已經知道大象和鸚鵡是什麼,知道紅色和橘色的概念,知道什麼是漆上顏色、跳舞、同步。這個句子促使你把這些概念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型態。
若我把這個句子改為: 「請你想像一頭Loxodonta cyclotis(非洲森林象)物種,牠帶有Pantone 032U(彩通色卡編號032U)顏色的proboscis(長鼻)正在擺動著……(譯註:非洲森林象的象牙帶有粉紅色)」,你大概無法在腦海裡形成這幅畫面,儘管這是請你做相同的想像,而且使用更準確的語言,但你不熟悉這句子中的許多用字。
因此,演講人和聽眾的語言必須共通,語言才能發揮神奇力量。這是想把你的思想建入別人腦袋裡的一個關鍵提示:你只能使用你的聽眾可以汲用的工具。若你只用你的語言、你的概念、你的假設、你的價值觀,你將無法把你的思想灌輸到聽眾的腦袋裡。因此,你必須使用他們的語言,唯有使用共通語言,他們才能開始把你的思想建入他們的腦袋裡。
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烏里•哈森(Uri Hasson)從事開創性研究,探索這種流程的運作情形。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的技術,可以同步即時地看出大腦在建構一個概念或記住一個故事時的複雜活動情形。在二○一五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哈森讓一群志願參與者觀看一部長約五十分鐘、述說一個故事的影片,並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儀記錄他們觀看影片時的腦部反應型態。記錄顯示,這些志願者的一些腦部反應型態近乎相同,代表他們在觀看此影片時有一些相同的感受。接著,哈森請這些志願者以錄音方式記錄他們對此影片的回憶,其中許多人的錄音回憶相當仔細,長達二十分鐘。現在要談令人驚奇的部分了:他把這些錄音播放給另一組沒有觀看影片的實驗志願參與者聽,並同步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儀記錄他們的腦部活動情形,這些只聽回憶錄音、沒有觀看影片的第二組志願者的腦部反應型態,竟然和第一組志願者觀看影片時的腦部反應型態相吻合!換言之,光是語言的力量就能引發相同於其他人觀看影片時的心智感受與反應。
這證明了語言的神奇功效,這是每位演講人可以汲用的力量。
主軸
你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這種情形太常見了,你坐在聽眾席上聽某人演講,你知道此人有更好、更精采的演講,但不是他正在做的這場演講」,這又是我的TED同事布魯諾•吉山尼的感想,他無法坐視潛在的優秀演講人搞砸他們的機會。
演講的目的是說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但很多演講沒能做到這點,演講人說了很多,但未能留給聽眾任何可以永銘於心的東西。投影片漂亮,臺風迷人,但若沒有任何實質重點,演講人充其量只提供了娛樂。
會發生這種不幸,頭號原因是演講人沒有為演講做出適當的整體規劃,演講人也許用項目符號做出逐點規劃,甚至逐句寫出講稿,但沒有花時間在演講的大綱上。
有一個字被用來分析劇本、電影,及小說,這個字也可以用在演講上,那就是主軸(throughline):把每一個敘束元素串連起來的主旋律。每一場演講都應該有一個主軸。
由於你的目的是把某個好思想建入聽眾的腦袋裡,你可以把主軸想成一條堅實的纜線或繩索,你將把你建立的思想的所有元素掛在這條繩索上。
這並非指每場演講只能涵蓋一個主題,只能說一個故事,或只能朝一個方向,不能有分支,不是的,有主軸,指的是所有片段必須關聯起來。以下是沒有主軸的談話開端:「我想和你們分享我最近旅行南非開普敦的一些體驗,接著分享我在人生路上的一些觀察……」
相較於以下這段話:「最近在南非開普敦旅行時,我對於陌生人有一些新的經驗心得,你何時可以信任陌生人,何時絕對不能信任陌生人。我來和各位分享我的兩段截然不同的經驗……」
第一段話或許可用於和你的家人的閒聊,但從一開始就有主軸的第二段話遠遠更吸引一般聽眾。
一個不錯的練習是,試著用不超過十五個字來濃縮你的主軸,這十五個字必須提供扎實的內容,光是想著你的目的: 「我想啟發聽眾」或「我想贏得聽眾對我的工作的支持」,這還不夠,必須比這更聚焦。你想在聽眾腦袋裡建入什麼思想?你想讓聽眾帶走的重點是什麼?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主軸不能太過於可以預料或乏味,例如「努力的重要性」或「我在做的四項重大計畫」,這類東西令人昏昏欲睡,你可以做得更好!以下是一些受歡迎的TED演講的主軸,請注意到,每一個都含有出乎意料的元素。
●更多選擇其實令我們變得較不快樂。
●脆弱其實是珍貴的,不需要隱藏。
●若你聚焦於孩子們令人驚奇且興奮的創造力,就可以改變教育的潛能。
●你可以一直用肢體語言假裝,假裝到最後便會成真。
●十八分鐘的宇宙史展示從混亂到有序的一條途徑。
●從糟糕的城市旗幟可以看出驚人的設計祕密。
●一趟南極跋涉之旅威脅我的性命,動搖我的意志。
●讓我們來場安靜革命,重新設計一個更接納內向者的世界。
●結合三項簡單技術,創造令人興奮的第六感。
●線上影片可以使教室變得人性化,並改革教育。
上述清單中的第一條是巴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談「選擇的弔詭」時的演講主軸,史瓦茲非常相信主軸的重要性,他說:
許多演講人深愛他們的思想,他們難以想像他們的思想對於那些還未受這些思想浸禮的人們而言,有多麼艱澀複雜。演講的要訣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只闡釋一個思想,並且盡你所能,充分且透徹地闡釋它。在你的演講結束時,你希望聽眾明確了解的一個思想是什麼?
清單中最後一個主軸來自教育改革家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告訴我: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事,但談那些事,感覺太過於自我推銷,我想分享更宏大的思想,例如藉由去除傳統講授方式來達到精熟學習(mastery-based learning)和上課時間的人性化。我建議演講人,找一個比你或你的組織還大的重要思想,但同時也利用你的經驗來證明這思想並非只是空談。
你的演講主軸不必像上述清單中的那般宏大,但仍然應該要有某種有趣、吸引人的觀點。例如,不談努力的重要性,改談為何努力有時未能獲致成功,以及如何看待這種情況。或者,不談你在做的四項重大計畫,改談彼此間有驚人關聯性的三項計畫。
科學家蘿賓•默菲(Robin Murphy)在TEDWomen演講時,就是以此為主軸,以下是她的演講開場白:
機器人正快速成為災難現場的第一批救災者,和人一起工作,協助重建。這些精密機器的參與具有改變救災、拯救生命,及省錢的潛力,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三款新的機器人,我對這些機器人的研究心得可資證明這點。
並非每場演講都必須像這樣,開宗明義地說出主軸,如後文所言,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激發聽眾的興趣,邀請他們加入你的旅程。不過,當聽眾知道你將走往何處時,他們會更容易跟隨。
且讓我們再次把演講當成一趟旅程,演講人和聽眾一起踏上的旅程,演講人是導遊。身為演講人的你若想讓聽眾跟隨你,你可能需要暗示他們,你們將一起前往何處,你也必須確保這趟旅程的每一步將幫助你們到達目的地。以旅程作為比喻,主軸就是用來描繪這趟旅程的路徑,它確保不會出現聽眾無法做到的跳躍,演講結束時,演講人和聽眾已經一起抵達一個滿意的目的地。
許多演講人在為一場演講做準備時,只會構思他們在演講中概述他們的工作或組織,或是概略探討一個課題。這不是優異的演講規劃,這樣的演講很可能沒有焦點,也產生不了什麼影響。切記,主軸不是主題。你收到的演講人邀請函可能非常明確:「親愛的瑪麗,我們想邀請妳來演講有關於妳發展的去鹽技術」,或是:「親愛的約翰,能否邀請你來演講你在哈薩克的獨木舟之旅?」。不過,就算類似這樣,有一個明確的主題(topic),仍然值得思考要使用什麼主軸。一場談獨木舟之旅的演講,可以使用「堅毅」、或「團體動力」、或「河流湍急漩渦的危險性」為主軸;談去鹽技術的演講,其主軸可能是「破壞性創新」、或「全球性水危機」、或「傑出的工程簡潔性(engineering elegance)」。
要如何為你的演講找出主軸呢?
第一步是盡你所能地去了解你的聽眾。誰是你的聽眾?他們的知識程度如何?他們對此演講有何期望?他們關心什麼?以前的演講人談些什麼?你想對你的聽眾灌輸一個思想,但唯有在聽眾預備接收這類思想之下,你才可能做到。若你將對倫敦的計程車司機談數位賦能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有多棒,你最好先了解,優步(Uber)正在摧毀他們的生計。
不過,許多演講人在演講一開始的吶喊,表達出了辨識演講主軸的最大障礙,他們說:我想談的東西太多了,但時間不夠!
我們經常聽到演講人這麼說。TED演講有十八分鐘的時間上限(為何是十八分鐘?因為這時間夠短而能夠保持聽眾的注意力,能夠被放到網際網路上;夠精確而能夠被認真看待;但也夠長到足以談論重要或有意義的東西),但多數演講人習慣講三、四十分鐘或更長,他們很難想像可以用這麼短的時間來做出一場像樣的演講。
別以為較短的演講就意味著需要的準備時間較短。曾經有人詢問前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他的一場演講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他回答:
這得視演講長度而定,若是十分鐘的演講,我得花上整整兩星期的準備時間;若是半小時的演講,我要花一星期準備;若不限制演講長度,我想講多長都行的話,那就不需要做準備了,我隨時都可以上臺。
這讓我想起一句名言,這句名言出自誰,眾說紛紜,很多優異思想家和作家都被冠以源出者: 「若我有更多的時間的話,我會寫更短的信。」
所以,咱們就接受這智慧之見吧:想在有限時間內做出一場精采的演講,事前必須花很多準備工夫。不過,有正確方法,也有錯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