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刻意誤導法:你說幽默憑天分,我說幽默靠公式!

很多人聽我演講,都會笑到東倒西歪,他們以為我天生幽默,殊不知我完全沒這天分,我唯一的天分就是「追根究柢」。
以前我的演講風格,就是鏗鏘有力、能量爆表,一股腦兒想把內力全灌給聽眾。
結果發現大家聽到兩眼發直、頭昏腦脹。我那時才發現,越有料的內容,越需要幽默來調味。就像你吃炸雞,是因為酥脆口感和胡椒粉;你吃鹹水雞,是因為蔥花薑絲蒜末味;如果你只是想吃雞,那大可吃水煮雞肉就好啦!
我聽了很多高手的課,像是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和注意力設計師曾培祐,他們是我認為最幽默的講師。我也去找一堆脫口秀來看,先當稱職聽眾,狂笑不止;再當個研究員,認真分析。結果發現,幽默竟然有公式!
後來我依著幽默公式設計演講,一開始的確很刻意,大家笑多半是為了賣你面子。
但久而久之,發生一個微妙的改變,就是我此後演講,很少特別再設計段子,因為幽默公式已經內化成我的語言邏輯。
很多哏幾乎是脫口而出,聽眾笑到不行,我還沒意識到自己在幽默。
所以我覺得,幽默表達的關鍵,不是在學習如何說笑話,而是學習怎麼把一件事重新編排,讓它打破聽眾的預期。
好,那麼幽默的公式有哪些呢?
第一個公式叫「刻意誤導」,公式長這樣:(講者)鋪陳+(聽眾)預判1+(講者)解讀2=笑點。
這公式是我從《喜劇大師的13堂幽默課》中領悟的,作者葛瑞格.迪恩是美國知名喜劇演員,他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笑話需要兩條線。」
第一條線用來讓聽眾預判,第二條線才是講者真正的意思,而這才是笑點所在。
我把他濃縮成這個簡單公式,講者先說一句鋪陳的話,讓聽眾預判你想說什麼,沒想到你卻給出另一個解讀,顛覆了聽眾的預判系統,這時就會迸出幽默的火花。
舉個例子:第一句鋪陳是「我爺爺是在睡眠中安詳走的」。
讀者根據經驗,預判講者爺爺是在家裡安詳離世。
結果第二句是:「但當時坐在他公車上的孩子們卻嚇得叫個不停。」
這就是講者拋出的第二種解讀,讀者這才曉得原來爺爺是公車司機,離世前他正在開公車。
按照這個公式,你就可以設計出很多幽默段子。
以下是我曾帶學員玩出的成果:
像是「職場主題」:
我們老闆很體貼,經常跟我們說事情早點做完早點回家休息。(鋪陳)
但事情沒有做完的一天。(解讀)
再像是「教育主題」:
我們學校對於要不要上第八節,很民主地發下意願表。(鋪陳)
只是沒有「不參加」的選項。(解讀)
另外還有「家庭主題」:
我在婆婆心中無可取代。(鋪陳)
因為做家事時總會想到我。(解讀)
你看,幽默是不是很簡單呢?不要怕講出來不好笑,真正的好笑話都是「修改」出來的。重點是你得先懂幽默的思維邏輯,然後試著用這套邏輯,把你以為的平凡故事重新調味。接下來就等著聽眾聞香而來囉!
熟悉陌生人法:蕭亞軒的歌,藏著演說的秘密

時間回到二○一六年,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竟然報名全台灣最高的演說賽事:「中廣演說家擂台賽」。我很努力打進十強決賽。決賽在即,題目自訂,但我卻苦無靈感。我知道絕不能說些老生常談的講題,但是太驚世駭俗的講題,恐怕聽眾和評審也很難接受。那該怎麼辦呢?
我決定聽聽音樂,放鬆一下心情。聽著聽著,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詞:「我們變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後各自曲折,各自悲哀,只怪我們愛得那麼洶湧、愛得那麼深。於是夢醒了擱淺了沉默了揮手了,卻回不了神……」
我猜你也跟著唱了,沒錯,這首歌你我再熟悉不過,就是蕭亞軒的經典<最熟悉的陌生人>。當然,這首歌談的是情侶分手後的心情,明明彼此因為相愛而熟悉,但分手後卻必須把彼此當陌生人。
這時,我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撇除愛情,在聽眾心裡,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誰呢?也就是這人他認識,但這人的故事他卻沒聽過。想到這裡,我的靈感來了!
決賽當天,我的演講題目是:「做第二個登月的太空人」。
我先從電影《三個傻瓜》說起,裡頭的大學教授告訴學生:「你們人生只能當第一名,因為大家只會記得,第一個登月的太空人叫阿姆斯壯。但不會記得第二個登月的是誰。」
接著,我開始說起自己的第二名人生:國小我參加演說比賽,每次都輸給一個叫俞鈞的小女生;國中我參加相聲比賽,每次都輸給一個叫大任的小男生;高中我參加辯論比賽,每次都因為腦袋想法跟不上嘴巴,所以總是當替補。我的對手們都是阿姆斯壯,而我是注定被遺忘的:第二個登月的太空人。
可是後來神奇的事發生了,我大學畢業後,報名教師甄試,在錄取率極低的狀況下,我竟然考上正式教師!原來,在評審委員眼裡,我的表達風格非常獨特,有演說的架式,也有相聲的幽默,更有辯論的思維。我這才明白,過去一連串的亞軍點滴,如今匯聚成河、奔流到海。
最後我告訴聽眾,第一個登月的是阿姆斯壯,第二個登月的是巴斯.艾德林,你不認識他很正常,但他早已刻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有一部動畫叫《玩具總動員》,裡面的主角是一個太空戰警,名叫「巴斯光年」。這個角色,就是劇組團隊為了向巴斯.艾德林致敬,以他為原型塑造出來的。
當我說到這裡,評審眼睛瞪大、全場聽眾一陣驚呼,因為他們沒想到看似陌生的巴斯.艾德林,背後竟是大家熟悉的巴斯光年。我在聽眾心中創造出「最熟悉的陌生人」,讓他們刻骨銘心,也讓我得到全台演說冠軍的殊榮!
激勵型演說,目的在燃起聽眾的鬥志,但困難的地方在於,聽眾對於激勵型故事太熟悉了,要嘛就是堅持到底,要嘛就是力爭上游,一旦你落入聽眾的預測範圍,即便你再會講,他們都會貼一張「老生常談」的標籤在你身上。因此,你一定得會「熟悉陌生人法」,才能在聽眾的心湖上打水漂,掀起漣漪。
那麼,「熟悉陌生人法」要怎麼做呢?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熟悉的人,陌生的事」
你要找出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像是賈伯斯、李安、林肯……接著,找出他們成長過程中,一個大家都沒聽過的故事。關鍵是你在講述的時候,不要直接說出他們是誰,賣個關子,改用這樣開場:「有個年輕人……」然後講完他的故事後,最後再告訴大家:「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XXX」。
我示範一段,你感受看看:「有個高中生很喜歡電影,他告訴父親自己想當導演,但他當父親的校長並不答應。結果,他第一年落榜;第二年重考,又落榜;直到第三年才考進藝專影劇科。他不顧家人反對,一路攻讀到紐約大學的電影研究所;他不顧外人眼光,在家當了六年家庭主夫。最後拍出《推手》、《臥虎藏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經典電影,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台灣之光,李安導演!」
是不是感受很深刻?如果你一開始就說要講李安的故事,聽眾因為都很熟悉,自然提不起勁來。但如果你先從一個他們陌生的故事講起,最後聽眾赫然發現,原來故事主角是他們熟悉的人,那麼演講效果就會加倍!
你可能會問,那我要去哪裡找這類型的故事呢?我推薦你看王溢嘉《青春第二課》,裡面有九十六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全都是用「熟悉的人、陌生的事」模式寫成的。這本書是我書架上的故事寶典!

第二種模式是「熟悉的事,陌生的人」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巴斯.艾德林的故事嗎?就屬於第二種模式。你先講一個大家根本不認識的人,講完之後,再連結到一件他們很熟悉的事物。讓原先的冷門人物突然像是鄰家大哥哥般親切,聽眾絕對會驚呼連連!但這比第一種模式難很多,因為這類故事不好找,比較偏向冷知識。所以在搜尋上是有些技巧的,你必須先確定演講想傳遞的核心概念,再用這個概念去搜尋故事。舉例來說,我那時演講題目是「做第二個登月的太空人」,核心概念是「第二名精神」,於是我在Google輸入類似的核心概念:第二名故事、亞軍王、永遠的第二名……就這樣找到了巴斯.艾德林的故事。還有另一個人的故事,示範給你看:
「你知道NBA的亞軍王是誰嗎?答案是湖人隊的Jerry West,他生涯九次打進總冠軍賽,結果卻拿了八座亞軍。你說衰不衰?不過,他是少數拿亞軍,最後總決賽MVP(最有價值球員)卻頒給他的傳奇球星。當然,你可能沒聽過他,但你心中早就已經有他了。為什麼?還記得NBA的logo嗎?是一個球員運球的身影,而這個身影,正是Jerry West!」
我相信你現在已經起雞皮疙瘩了。沒錯,聽眾會感到驚喜,永遠不是因為老生常談,也不是因為全新原創,而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抓住熟悉與陌生之間的調配比例,你就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