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1 為什麼要寫自傳

 

如果你在這個世上什麼也帶不走,何不留下點什麼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美國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曾在《死後四十種生活》中提到過這段話。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來到人世間一遭,你能做的只有體驗,不能擁有。不要說財富你帶不進棺材,就連你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人事物,作為記憶存在你腦海中,都有可能在年老時忘得一乾二淨。

如果連你在生命中體驗過的都帶不走,那何不留下點什麼?給未來的自己、伴侶、子子孫孫……

要留,就留下比遺產更具價值的東西。

 

我的故事值得記錄嗎

撰寫這本書的期間,我和朋友聊起這本書,其中一個朋友跟我說:「會不會只有覺得自己很厲害的人,才會想要寫自傳?」這就像你生活中可能見到的那種「總在吹噓」自己的人。好像只有那樣子的人,才會想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吧?但反觀這個想法,我才發現,會不會大家「不敢」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因為覺得自己的故事,不值得被記錄?

但你想過嗎?你可能聽某些人都說過:「我的一生都可以寫成一本傳奇小說了!」、「我的生命故事比那些電影還精彩!」他們喜歡和別人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精彩事蹟,然而有多少真正開始動筆,寫下自己傳奇又精彩的故事?

而另外一些人則擔心自己的一生平平無奇,記錄下來真的有人會看嗎?「連我自己都覺得無聊,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好記錄。」

有時候真正會動筆記錄生活的人,會寫日記、記錄夢境、寫感恩日記等等。這些人通常不是喜歡在別人面前吹噓自己的人,相反的,他們喜歡從內在去探索和認識自己。他們通常更加細膩地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並對別人的感受更加敏銳。

你的故事,不是需要多精彩才值得被記錄下來。這不是在找新聞題材,不需要聳動的標語與事件。每個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與意義。當你動起筆,記錄下生活中的事件,或是你的情感與記憶,這就是你生命的足跡。有一天被你或是你的家人翻開,那段歷史都將是寶貴的故事。想想看,有一天你翻開你母親的自傳,裡面寫著她第一次見到你的心情與場景,還有你在她的生活中帶來幸福的那些點點滴滴,以及你是如何帶領她重新認識愛的定義,並發現為母則強的道理……那些回憶也許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讀在你眼裡必定是感觸萬分。你的自傳,也會那樣感動人心的魔法,不管你是否確定這件事。

我的爺爺,他來自山東,這輩子經歷了許多傳奇的故事,之後輾轉來到台灣,在這裡成家立業。我記得,我從小就聽過許多關於我爺爺的精彩事蹟。那些在歷史課本裡才讀得到的內容,往往讓人感覺很遠,但我的爺爺卻是活生生的教材。我從小就喜歡聽我爺爺的故事,雖然有時候,我自己都難以把那些故事和我爺爺聯想在一起,畢竟,我對他最深的印象之一,是他牽著我的小手去巷口的便利商店買巧克力球,那樣溫柔又慈祥的樣子。

我母親曾在和我分享爺爺的生平事蹟時說過,她真應該幫爺爺寫個自傳!而一切發生得很突然,在我大學一年級時,我爺爺去世了。媽媽在爺爺走了好些日子裡的某一天,再次提起了她很希望自己當初有記錄下爺爺的生平故事。只是沒想到再一次提起來自傳的事,只剩下後悔跟來不及了。爺爺走了以後,他的故事,就再也無法被以第一人稱的角度,真實且深刻地描述和記錄下來了。而交由任何其他人來說爺爺的故事,不僅會很片面與侷限,更不可能表達得出他在面對許多人生道路選擇時的掙扎與直覺。

我也看過許多著名人士的生平傳記,但是不是出於本人之手,有時候真的是一看就知道。而那些親筆撰寫的自傳,真的有一種特別能觸動人心,並帶領讀者進入作者視角與思考模式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時不時夾雜在事件描述中的,帶有情緒性的字眼,管它恰不恰當,就是讀起來特別有趣與生動,那就是書的靈魂!感覺作者就在你面前,對你講他自己的故事。

在距離我爺爺已經過世了那麼多年之後的某個晚上,我和老公在家裡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這部電影。電影裡的主角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一生的感情和故事。從那本日記中,他傳遞了他深刻的情感和孤獨。即使在他最後的時光裡,那本日記的內容他已不再記得,但對女主角和他的女兒來說卻是最珍貴的寶藏。

就這樣,關於爺爺自傳的事又突然在我的腦中被喚醒。我當時在想,要是我爺爺也有這樣一本自傳就好了,我猜,在爺爺這樣強硬的性格與外表下,一定也有他鐵漢柔情的故事與面向吧!至少作為他的孫女,我就常常能發現他的溫柔。真後悔當初沒有瘋狂追問爺爺的故事,我甚至不知道爺爺和奶奶認識的詳細經過呢……就這樣想著想著,突然就有了這個想法:「為什麼我不能幫助與引導別人去寫下他們的自傳,去幫助更多人記錄下自己的人生呢?」

於是,寫這本書的想法就這樣誕生了。

最初有引導他人去完成自傳的想法時,也想過能夠單純用問問題的方式,去讓他人口述他們的故事並記錄。但經過我去回想,如果當初我爺爺還在世時,我主動提出要幫他寫自傳,不知道他會有什麼反應?我總覺得他應該會說不,他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好記錄的。就像我過去曾到養老院去做口述歷史劇的資料搜集,大部分的長輩,都不太願意訴說自己的故事。他們總說:「不記得了!」、「那沒什麼好說的。」、「我們那時候的生活很無聊的,不像現在的人,什麼都有。」其實他們的故事並不是真的那麼無聊,也並不是真的「沒什麼好說的」,其實有一些是不願意回憶,因為那段過去,光是去回想它都覺得太辛苦了。而有一些則是,自己已經先入為主地覺得,說那些故事沒有什麼必要和意義。但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故事,在別人的眼中可能別具價值,或能夠給後代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除了大家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價值,而不願意去分享與記錄。其實自傳的內容是很私人的,要引導別人說出來很困難,不僅要有讓人感到安全的環境,還要有讓對方感到信任的人,更需要時間,去慢慢打開與摸索,那個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太了解的自己的內心。基於你無法強迫他人去打開心房、開口訴說他們自己的故事,自傳這種極為私密的內容主題,我相信讓人們自己去書寫與記錄,也許是最讓人感到安全的方式去「向外」抒發與表達了。人們可以找一個自己感到最安全與舒適的空間,花時間與自己相處,去了解自己,並利用文字,自己慢慢地引導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於是,這些引導架構與提問便成了一本工具書的形式(當然,後來發現的心靈書寫與療癒簡直是一種額外的紅利)。

不過,這本書除了引導有意願撰寫自傳的人去書寫,書裡的許多方法與引導問題,我相信也能運用在幫助搜集他人的故事、協助他人完成自傳的目標上。如果你有一位重要的人,你希望他的故事能被記錄下來,但你又認為把這本書送給他他不會寫,那你也可以利用這本書裡的提問與方法,引導他去訴說自己的故事。不過請記得,這需要時間,也絕對無法強迫。我們盡可能地用一種分享、傾聽和陪伴的方式來引導對方訴說,才不會讓人生故事變成沒有情感與靈魂的文字紀錄。

我記得當時在養老院蒐集口述歷史的內容時,真的感覺十分挫折。我們太年輕,也缺乏經驗與時間去陪伴長輩、引導長輩說出他們的故事,所以蒐集到的內容少之又少,也十分零碎,但儘管如此,那些內容還是讓我感到十分珍貴。我的腦子裡似乎能有一些畫面,去看到他們過去生活的場景、看到他們過去年輕氣盛的樣貌,甚至是那些可能已經不在,卻又在長輩記憶中活生生的人。

那些經驗也讓我在撰寫這本書時忍不住思考,即使像我爺爺和那些養老院的長輩們那樣,在我看來精彩的人生,都會在他們自己的解讀下,自我貶低了其價值與意義。那又更何況,是可能還不到老年時期的你、我、他?而如果有更多人,在早一點的時間裡意識到生命裡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有其意義,並早一些記錄下來,那世界上會有多少珍貴的故事能被保存下來,被自己的後代看見。

這本書,不論是你自己因為有了想要寫自傳的念頭而翻開它,或者是某一個人送給你,希望你的生命故事能夠被你記錄下來。如果你還在猶豫自己的生命故事值不值得記錄、懷疑自己生命歷程的價值和擔心他人的眼光,那我希望你能先放下這樣的自我懷疑,並且從現在開始,停止否定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我不強求你能立即轉用積極且正面的角度去看待生命與時光,但我希望你先放下批判與評價,因為沒有什麼能夠測量你生命的價值。

在我人生相對低潮的時期,有一次我回到了我以前短暫去學習過的城市──上海,見了我以前的老師與同學。我們在餐廳裡聊著彼此的生活,當時的我,內心陷在許多自我否定的情緒當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我和老師說出了我心裡一直以來壓抑著的心情與感受。老師要我望望窗外的樹,她說:「妳看看窗外的那棵樹,妳也許都沒有意識到,但它無時無刻都在持續地生長著,它就在那裡,不論妳認為它的生命與存在是否有意義。它不會因為妳認為它的存在沒有意義而死去或自我否定。它存在,即有價值,不需要去做什麼來證明。」是呀!生命就是如此。我們努力,但不強求。在那一次的談話裡,老師教給了我一個練習,練習在以後的日子裡,提醒自己的價值就在那裡,就是那麼簡單的在那裡。可以在呼吸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呼吸、我活著,就是價值;我現在去泡一杯咖啡,享受這個當下,就是有價值。在這個練習裡,我突然感覺到了無比的輕鬆。這不是說讓我什麼都不想去努力和嘗試了,而是我慢慢能夠學著欣然接受每一次的跌倒和失敗,拍一拍再站起來,也不會拿這些挫敗來進行自我否定的二次傷害,或是用這些失敗來評判自己的價值。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這些都只是你的人生經歷,不是你的價值依據。

你的每一天都是珍貴且有意義的,這無關乎你今天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這一天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盡可能地讓自己的一天感覺美好、盡可能地去感受與體驗,這就是意義。所以不需要再懷疑自己的故事是否值得記錄,這就像是在懷疑自身存在的價值。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你記錄下的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裡,讀在你的家人眼裡那會是多麼珍貴的時刻與記憶。你只要知道,但凡是被你寫下、記錄在你自傳中的內容,就有其意義與價值。當你拿起筆,我希望你如同掌握著自己生命的主導權一般堅定,堅定地知道──只有你自己能定義你生命中一切事物的意義與價值。

 

每一個階段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席慕容的詩歌《青春》裡寫道:「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歷練還不夠,沒什麼能夠傳遞下去的。或是自傳,應該要等年紀大一點再來寫吧?

然而,每一個階段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像是拍照一樣,每一個時候的你都不一樣。你不會想著,沒關係,等以後再來拍我十歲時候的樣子吧!在任何一個階段,你都不需要有精彩的故事或多深奧的體悟,這本自傳只是,你存在過,每一個階段的你,其實都存在過的紀錄。

如果從現在開始,大家都有意識地開始記錄下自己的故事,這本自傳,一頁也好,五百頁也好,這都將是你往後來看重要的階段。也可能是某個人在未來對你的思念的寄託,透過你的文字,感受到你那個當下的溫度和你存在過的證據。此時此刻的你,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文字、你的情感,都是往後的你所無法百分百複製出來的。今日對這個事件的感受,明天可能就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整理一些小時候的東西時,意外發現我小時候在一些便條紙上寫的小日記。我說小日記,就是因為它真的很短,我甚至只是用一句話概括今日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然後畫上一張圖。我那時連字都不會寫,幾乎全是注音(還會拼錯的那種)。看著那時寫的內容,發現對當時的我來說,天大的好事跟壞事,在現在看來真的都小得好可愛。例如,吃到喜歡的東西心情很好,我就在日記裡寫下「爸爸今天買了丹丹漢堡給我吃!還有肉鬆麵包當明天早餐!我要很早起!(旁邊是漢堡跟看不出來是肉鬆麵包的麵包繪圖)」;跟姊姊吵架,我就在小日記本裡面寫下:「今天跟姊姊吵架,我真的太太太生氣了!(附上一個生氣的我和姊姊的極度凌亂圖像)」;有一天心情很開心,我的日記本裡寫著:「今天好開心!早上跟媽媽還有姊姊去逛街,晚上去吃壽司。(旁邊附上我畫的一台摩托車,還有我和媽媽、姊姊提著袋子在走路)」我後來跟姊姊分享那則日記內容,那台摩托車還被我姊姊誤看成衛生棉!她問我為什麼要畫衛生棉的時候我真的很無言,但能一起分享小時候的回憶也是很美好的。

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隨著我長大,我早已忘光光了。但翻看到這些文字,彷彿又能在我的腦海中閃現一點當時的情境和畫面。如果不是當初的那些文字,我想我應該永遠也不會再回憶起那些珍貴的小事。但我也知道,我不是忘記了,就像我看著自己寫的小日記,我依然能在腦中回放當時的一些畫面,有些甚至很清晰。但如果我沒有這些文字的紀錄帶我去回憶,那些珍貴的畫面,也只會在我的記憶庫裡被塵封到我永遠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我也明白,我再也無法重新拾起或複製那時的那種樸實且可愛的文字與繪圖。不過我也無需再去複製過去,而是應該專注在記錄現在的角度,因為再過十年,我的文字與表達想必也和此時不一樣了。

從我小時候的便簽日記來看,就可以看出要我長時間保持寫長篇日記的習慣是不太可能的。但使用每日摘要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如果連六歲的我都能做到,你當然也可以。

我大約在一年半前開始了寫「感恩日記」的習慣。就是在床頭放一個小本子,每晚睡前寫下今天發生的幾件值得我感恩的事。我前幾個月突發奇想,想翻到我的第一篇感恩日記來看,才意外發現已經寫了超過一年了!而我居然完全沒有感覺!雖然才僅僅一年,但回過頭去看還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看了看當天的日期,然後回頭查找去年的這一天我寫下的感恩日記,接著轉頭跟我老公說:「老公,去年的今天你煮了麻婆豆腐給我吃。我覺得很好吃。」他笑著說:「妳都寫在裡面了呀!」多麽珍貴的瞬間呀!如果沒有被我寫下來,誰還記得哪年哪月哪天誰煮了什麼東西溫暖了我的心。期待過個五年、十年後再回來看,再跟身邊的人一起分享裡面快樂的小時光。

有時候在寫日記時我發現,當我試圖回顧我當天發生的每件事,就算是今天才發生的事,很多我依然需要努力地回想才能記起來。難以想像,有多少發生在我生命中的小事,就這樣在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從此消失了(我說的不是弄丟鑰匙或忘記帶護照那種,雖然聽起來  是我沒錯)。又有多少,其實是很值得被記得、被記錄下來的,卻已經錯失良機。

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種種體驗和選擇造就,就算和過去相比改變了許多,每一個你的情感和記憶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過的,這才是這本自傳想要記錄和傳遞的東西。除此之外,從你的自傳當中,也可能能夠幫助別人發現他們存在過的痕跡,在你的記憶裡、在你的情感中,那是多珍貴的禮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