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破案而非破頭:論文解謎初學者指南

95特價5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七、文獻中的魔術師:文獻回顧(節錄)

啊,要來談「文獻回顧」(或稱「文獻探討」)了!就是這四個字,讓莘莘學子們叫苦連天。許多學生覺得寫文獻回顧就像去看牙醫—我們知道必須去,但不代表我們享受坐在治療臺上度秒如年的時光。

我們之所以害怕文獻回顧,是因為讀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後,要將它們組織並呈現在論文裡,是一件極度燒腦又耗時的大工程。你可能會想,我發誓我真的讀了超多資料,看看那一長串的參考文獻列表!為什麼老師還是看著我的草稿頻頻搖頭呢?搞學術的腦袋到底都是怎麼組成的!

其實啊,文獻回顧不僅是告訴讀者你做了充分的準備,更是讓你的研究能夠連結更廣泛的背景脈絡。一項研究如果缺乏好的文獻回顧,就像是一群人在聊天,有個人突然插入話題,讓大家都滿頭問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訊,你才有辦法參與對話,同樣地,文獻回顧能夠讓你知道已經被討論的內容,進而提出新的、更豐富的回應。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文獻回顧也應該為你的研究提供客觀的支持證據,幫助你建立有力的論據,而你也可以利用這個客觀性來解釋這些支持證據。等等,這是什麼繞口令?我知道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別急,我們會一步步教你該怎麼做!

除了學術研究者,還有另一群專業人士也需要蒐集和整理大量資料,那就是⋯⋯猜得沒錯,就是偵探!接下來,就讓我們實際觀摩偵探唬爾摩斯和譁生醫生的辦案日常,看看是否能學到一些連結資訊的妙用撇步!

《唬爾摩斯與譁生》第七集
偵探唬爾摩斯和譁生醫生接到一個案子,說有個超級富豪被勒索了,他不斷接到陌生來電,威脅他匯款一百萬美元到一個祕密帳戶,如果不照做,就要將他見不得人的祕密公諸於世。

偵探二人組找到了不少線索,決定一起討論、統整他們的發現。
譁生醫生:我找到了一些線索—拋棄式手機、可疑人物的監控畫面,以及丟棄手機的垃圾桶旁找到的腳印。
偵探唬爾摩斯:好,所以咧?
譁生醫生:什麼所以咧?!我找到一堆線索耶!
偵探唬爾摩斯:但是你根本沒有整理它們啊!
譁生醫生:什麼意思?
偵探唬爾摩斯:你要知道,光憑這些線索本身,是無從得知太多關於犯人的事的。我們需要把它們連結起來,進行一些推論,才能讓這些沒頭沒尾的資訊變成有意義的線索。
譁生醫生:那請教博學多聞的唬爾摩斯閣下,我該怎麼做呢?
偵探唬爾摩斯:我查看了腳印的大小,並比對富豪員工們的鞋碼,結果發現只有三個員工穿這個尺碼的鞋子。接著我檢查了他們的不在場證明,發現其中一人的說詞前後矛盾。因此,我去搜查了他的辦公桌,結果找到一支拋棄式手機,和被丟棄的那支手機是一模一樣的型號。真相大白,勒索富豪的人,就是那個不在場證明有問題,而且擁有同款拋棄式手機的員工!
譁生醫生:哇,真是太神了!有時我都差點忘了為何要忍受你這傢伙,然後你就會做出這種讓我甘拜下風的事,讓我重拾對你的敬佩,就如那滔滔江水綿延不絕。這個破案過程,讓我想到學術論文中的文獻回顧是怎麼寫的⋯⋯
偵探唬爾摩斯:好了,不要什麼事都拿來長篇大論。如果我想了解文獻回顧,有很多書可以看,比如剛出版就賣到缺貨的《破案而非破頭(Crack the Case, Not Your Head)》。總之,既然已經破案了,現在就去找我們的大富豪領錢吧!

許多學生都像譁生醫生一樣,往往難以看見各種資訊之間的關聯,而這也是撰寫文獻回顧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已經感到陰風陣陣,吹來一股不寒而慄的熟悉,趕緊看下去,這個章節就是為你寫的!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帶你了解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文獻回顧,你可能會發現,這個過程和煮飯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1. 燒一手好菜,或寫好文獻回顧
無論你是活到現在連烤箱都沒用過,還是熱愛料理到 24 小時都泡在廚房,基本上只要你能打開冰箱,你就可以開始寫文獻回顧了!

1.1 步驟一:看看冰箱裡有什麼
如果你打算做飯,你的第一個步驟會是什麼?應該是先看看家裡有什麼食材,對吧?打開冰箱知道有什麼材料可用,接著就可以根據現有的食材決定要煮什麼料理。

同樣地,撰寫文獻回顧的第一步就像打開冰箱—先綜觀所有的可能性(看有哪些食材),再進一步決定要煮哪一道菜。剛開始進行研究時,對於想要探討的主題,你可能只有模糊的想法,而非具備清楚的假設 (Hypotheses) 或研究問題 (Research Question, RQ),但沒有關係,這時你可以先進行廣泛的閱讀,藉此建立對某個領域的初步了解,甚至獲得嶄新的見解和資訊,進而產生新的想法。

有了新想法之後,接著你就可以開始縮小範圍,決定要「烹調」什麼好料!

1.2 步驟二:決定要煮什麼
你在翻找冰箱時,發現了一塊幾乎要被遺忘的雞肉,接下來就是做決定的時刻了!大廚今天是想做雞肉沙拉,還是宮保雞丁呢?這將會決定接下來的步驟,包含要準備哪些調味料和需要哪些廚具。

對應到研究情境中,這代表你可以透過形成研究問題來開始決定你的研究主題和範圍。簡而言之,就是你希望在論文中討論什麼,或者你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在這個階段,你的研究問題可能會有所改變,隨著學到新資訊或蒐集到更多資料,你可能會對問題的內容進行調整。不管是否有調整,我們都建議先把研究問題寫下來,這有助於你選擇和整理相關的研究材料 (Materials),這部分稍後會再詳細討論,現在先繼續我們的烹飪之旅吧!

1.3 步驟三:擺拍再上傳 IG
將食材整理並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了!假設你決定做宮保雞丁,在料理時,就務必牢記你的目標—做出一道讓人垂涎三尺的宮保雞丁!如同《中華一番》的小當家,你有條不紊地把每樣食材加入鍋中,用心地翻炒拌勻,經過一番功夫,終於完成了這道可口佳餚!接著,將成果精心擺盤,窮盡你一生的愛擺放每一塊雞肉,最後為它拍下一張網美照,上傳 IG 讓大家一睹你的天才廚藝!

1.4 「擺盤」你的文獻回顧
呈現文獻回顧就像烹調和展示料理一樣—在準備時要有條理,並且你會希望追蹤者(或讀者)看到時,這道「菜」是吸引人的。那麼如何在文獻回顧中做到這一點呢?

前面有提到我們建議你根據研究問題來統整蒐集到的研究材料,而同樣的思維也能幫助你呈現這些資料—你可以將每個研究問題作為文獻回顧的一個小節。我們會在〈文獻回顧祕笈區〉這節中更深入探討如何組織文獻回顧的架構,但現在,我們先來談談跟準備階段更相關的事情,那就是相關性!

該如何判斷什麼是相關的呢?在第一章中,我們簡單地介紹了「相關」的概念,而接下來將針對資料蒐集和呈現的相關性,進行更詳細的討論。

2.「相關」是什麼?
美馨的故事

我的好姐妹怡安想寫一篇論文,分析蔡依林如何把瑪丹娜的某些形象元素「轉譯 (Translated)」到亞洲的背景脈絡中,藉此探討大明星的形象從西方到亞洲的轉化。因此,怡安開始研究有關瑪丹娜和蔡依林的一切。

她花了好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上 YouTube 看她們的表演和訪談影片,還讀了所有關於她們的娛樂報導,而這一切都是基於「研究」的名義進行的。幾週後,當她的指導教授問起論文的進展,怡安才驚覺大事不妙!她意識到,就算她對瑪丹娜的所有專輯如數家珍,還知道蔡依林的閨蜜是什麼星座,但在她把這些資訊都統整並有邏輯地呈現在論文中之前,她的研究實際上並沒有進展。

指導教授的「溫馨提醒」可謂一語點醒夢中人,把怡安從找資料的黑洞中拉回現實。

她重新審視手上的研究材料,以研究主題為基準來評估這些材料的相關性,並根據研究問題進行資料整理。透過這個方式,她把八卦和傳聞從可用於論文的研究材料中剔除,並整理好了她的文獻回顧。篩選出適合分析的相關例子後,她的論文寫作速度突飛猛進,一眨眼的時間,她就已經準備好進行學位口試了!

你是否也經常被演算法分散注意力,一不注意就像怡安一樣,掉進了無底洞?(幸好她懸崖勒馬,成功「爬」了回來!)

演算法會提供你可能有關的搜尋結果和建議,但不見得相關!以怡安的例子來說,瑪丹娜的影片和她的研究有關嗎?當然有關,因為這些內容都涉及研究主體(也就是瑪丹娜),然而全部的影片都和研究相關嗎?當然不是!

那麼,怡安要如何把八卦和傳聞從珍貴的研究材料中篩選出來呢?這句話的關鍵詞就是「篩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當研究者帶有目的地閱讀(或觀看 YouTube 影片)時,必須不斷詢問自己:「這個材料能幫助我回答我的研究問題嗎?」務必將這個問題謹記在心,因為它不僅可以在閱讀的汪洋中引導你前進,還能防止你陷入「研究者錯失恐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