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打破規則
因為這些規則是寫給別人看的

你絕不會稱美國作家雪柔.史特雷德(Cheryl Strayed)是個不想工作的懶蟲。她的書是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勝軍,她的回憶錄《荒野》(Wild)更被拍成電影,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不管用任何標準來看,她都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她曾停筆多年,什麼也沒寫─只因她律己甚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但之後某天她突然頓悟了,這個一閃而過的念頭,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當我們第一次開始寫作,或是學習任何從未做過的新鮮事時,通常會模仿其他已經「成功」的人,史特雷德自是不例外,而你可能也會這樣做。她孜孜不倦的前往宏偉的大學講堂聆聽寫作講座,也不錯過書店舉辦的朗讀活動,只為了向大牌作家「偷師」。
這些課程有時確實很具啟發且頗有幫助,史特雷德說,這些作家經常會分享他們寫作過程中的「祕訣」,彷彿他們在揭示刻在石板上的法則,一種不可動搖的通用寫作規範:「我每天都寫作,如果你沒有每天寫作,你就不是作家。」
她和在場的一票熱情粉絲一樣,忙不迭地把這些「規則」寫下來,並視它們為福音。渴望成為作家的史特雷德,非常認真的看待這些建議,也很想如法炮製─但她做不到,因為這種作法與她的個性格格不入,為此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她雖渴望寫作,但她無法像他們那樣日日筆耕不輟,她的腦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直到某天她得到了啟示,她意識到,自己一直受一個迷思蒙蔽。

迷思如何操控我們
我們這些熱愛寫作的人,常對諸多寫作迷思(以及跟我們自身有關的迷思)深信不移,而且我們也跟史特雷德一樣,之所以相信這些迷思,是因為它們出自我們仰慕的德高望重人士,例如其他作家、教師、導師及上司等。
這些迷思通常經過多年形成,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社會壓力、我們的自尊、我們的成長經歷,以及我們與周遭他人的比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迷思逐漸形成並深植我們心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
以麥可.萊格(Michael Legge)為例,他是一位英國喜劇編劇,不久前因為一個問題來找我們。在第一次通電話時,他就告訴我們,他心中有個根深蒂固的迷思,他認為自己是個「無藥可救的拖延症患者」,而且缺乏專注力和決心。
這該怎麼辦?他可是個靠寫作吃飯的編劇!他問:「是我不夠努力嗎?還是我已經江郎才盡?我的內心好像有什麼東西關上了。」萊格說,每天早晨醒來,他對即將展開的一天總覺得如履薄冰;每天早上,他都會強迫自己走到書桌前「試著寫點東西」,並且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硬擠出一些文字。但因為沒寫出自己喜歡的內容而感到失望,於是拿起手機看推特,然後因為分心而自責。接著他做了些家事,再為此感到懊惱,於是他帶狗出去散步,遛完狗後又坐回書桌前。
聽著他訴說那充滿內疚和煩惱的一天,讓我們頗為心疼。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轉眼間數月已逝,截稿日和機會都從他眼前飛走了。他一直都為自己無法「下定決心開始寫作」而自責,但在我們的教練課程進行到一半時,一件大事發生了,他發電子郵件告訴我們,他和史特雷德一樣忽然想通了,並隨即放下了那一直束縛著他的執念(稍後會詳細說明)。

當模仿成了阻力
二十多歲的史特雷德並不是因為缺乏天分而無法寫作(她之後輝煌的寫作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她更非缺乏決心和毅力──她曾獨自走完長達1600 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步道,並因此聲名大噪。但年輕時的史特雷德一直不看好自己,因為她試圖迎合別人設定的標準,卻一再失敗,並且進退不得,為此感到非常痛苦。
她的心態僵化,並與萊格一樣,她開始相信某種特定的寫作方式對她來說會奏效(或應該奏效),因為這種方式,對那些她認為值得仿效的知名作家來說,確實有效。
史特雷德回想起,當年她在那些講座和讀書會上所聽到的寫作建議時,不禁說道:「要是你認真觀察,就看到這個人─通常是個男人─坐在辦公室裡,他的妻子會為他送午餐。我心想,這可不是我過的生活,我是個服務生,是幫別人送餐的人,沒有人會打理我的生活。」史特雷德的寫作之所以受阻,是因為她試圖模仿別人的寫作方法,卻只是東施效顰,因為對方所處的人生階段、生活中的優先要務、應負的責任,皆與她大不相同,而且他們擁有的自由和特權比她多太多了。
年輕時的史特雷德是個經濟拮据的勞工,沒有人支持她發展寫作才能,她也沒有任何高知名度的朋友,更沒有人為她提供寫作的空間,或是給她送午餐。她只有一份低薪的服務生工作、龐大的生活壓力和責任,以及要付的房租。
我們在此分享史特雷德舉步維艱的寫作故事,並不是要批評那些作家提出的善意建議,他們的成功無疑是天賦加上努力的結果,況且他們給出的「每天寫作」建議,也非一無是處,只不過此法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這便是問題所在。幸好史特雷德想通了這只是一個寫作迷思,並決心改變自己的行為。她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能配合她的生活、責任與其他工作的方式」來寫作─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空閒時間裡,像追劇般專心寫作。我們會在第三章詳述此法。

第5章
踏出第一步
從小處做起,進步隨之而來

這是11 月的第一天,清晨的霜雪寒氣襲人。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甜食禮籃,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原本用來嚇人的恐怖萬聖節服裝,現在該送去乾洗店或是丟進回收箱?對某些人來說,活動日程已經轉到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或排燈節(Diwali)。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夜幕降臨,空氣中彌漫著煙火的硫磺味,預示著為期一個月的盛大活動即將到來。全世界的作家都會打開電腦,捲起袖子,迎接每天寫1,667 字、連續寫30 天的任務─這是全國小說寫作月(NaNoWriMo)。
蓓蒄在2021 年跟著其他作家站上起跑線,目標是在11 月結束前完成一本萬字的小說。第一天她躍躍欲試、充滿了動力,還制定了一個堅不可摧的計畫來實現目標。第一週她全力衝刺,加上事先安排好的寫作靜修營,她在4 天內瘋狂寫下了令人震驚的字數。但是一回到家,現實生活猛烈地向她襲來,她心想,休息幾天應該沒關係吧,但說好的幾天很快變成了一星期,等她反應過來時,她的寫作進度已經落後了幾千字,根本不可能趕上。
於是她放棄目標了。
你可能很熟悉這種經驗:一個曾經超級美味的目標很快就變味了,這種情況尤其常發生在1 月:我們的「新年新願望」失敗了。在上一章,我們提倡要有遠大的夢想,以建立寫作的動力。不過我們所說的動力,不只是你在想像未來時,所感受到那種激勵因素─這種激勵因素其實有可能會誆騙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達成目標,從而降低行動的動力。
儘管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確實會讓我們興奮,但諷刺的是,它更有可能導致我們不採取行動,而非付出應有的努力。下一章會有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科學知識。現在你只要知道一個大目標,會激起我們身體的戰鬥或逃跑機制就夠了,而且目標越重要,我們對結果的期望就越高,我們的心情就益發戒慎恐懼,直到它徹底壓垮我們。曾經令人興奮的目標感覺無法實現,導致拖延,而且往往以失敗告終。
從小處著眼
數以千計的人報名參加NaNoWriMo,有20% 達成了他們的目標,這顯示設定宏大的目標,對某些人來說確實有效。但如果你屬於那無功而返的80% 也不必氣餒,本章將探討另一種取得進度的方法;無論你是剛開始一個寫作專案,還是已在進行收尾工作,也不論你是新進菜鳥還是資深老手,都能使用此一解決方法。這是我們給每位作家的建議,不論你的寫作過程進行到哪個階段,它都有效。但在告訴你如何運用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一肩挑起了一個巨大的目標─書寫有關種族主義的作品。
蕾拉.薩德(Layla F. Saad)很愛用Instagram,她在自己的帳戶中建立了一個擁有近2 萬名追隨者的社群,她經常在這個社群裡,分享有關女性靈修和領導力的文章。2017 年8 月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特鎮(Charlottesville)白人至上主義者集會發生的暴力衝突的新聞,令她感到震驚,尤其是當她注意到她的社群中竟沒有任何人在討論這件事,她決定將自己的震驚寫成一篇部落格文章。
約莫一年後的某個晚上,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想知道她的社群學到了什麼,她說:「事情就是這樣起頭的。」她開始在手機上寫筆記。起初她只打算在Instagram 上「拋出」一個問題,但她很快就意識到,事情不會就此打住。薩德宣布她要在Instagram 進行一個為期28 天的挑戰,並邀請她的粉絲響應。翌日早上她惴惴不安地起床,懷疑這是否是個好主意。
數千年前,中國的哲學家老子曾寫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意指圖謀難事要趁容易的時候下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處做起。薩德應對白人至上主義無疑是件難事,她的做法是提出一系列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這些小問題,在個人層面上引發了一場重大的對話。翌日,當她打開Instagram,她看見貼文下方湧入一堆評論,人們都很樂意參與,她說:「太好了,來開始行動吧。」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鼓起勇氣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寫部落格或寫書,你都得邁出那第一步。就像薩德會質疑自己在Instagram 上發文的決定,我們天生會趨吉避凶,避免做那些令人害怕的事情。
克服「戰鬥或逃跑」反應的解方,便是專注於那些不會啟動這些原始生存反應的小行動。聚焦於較小的目標可以繞過大腦中的恐懼中心, 心理學家羅伯特. 莫爾(Dr RobertMaurer)博士解釋道:
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可以讓你悄悄繞過杏仁核,讓它睡著而無法響起警鈴。隨著你的小步驟持續進行,以及大腦皮層開始運作,大腦會開始為你想要的改變創造軟體,真正建立新的神經通路與養成新的習慣。
從小處著眼不僅可以避免提示大腦的恐懼中心,還能建立新的神經網絡,長期支持寫作習慣的養成。這遠比依賴動機來開始寫作,或是靠著意志力撐下去更有效。儘管夢想大的目標對於憧憬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路上的小目標才是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關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動機─就是想要改變某種行為,例如多寫點字或減少拖延。動機常被描述為驅動力或需求,是我們「內在」渴望改變的東西,當我們想像成功時,我們就會產生這些感覺─興奮、有衝勁,一心只想採取行動、達成目標。
但動機無法預測我們能否成功建立習慣,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個陷阱,而且很多人都可能會掉進去;例如許多人意氣風發地許下新年新希望、或是報名參加雄心勃勃的寫作挑戰,或是寄出博士學位申請書,但是沒過幾天就變得意興闌珊。

第8章
養成習慣
讓你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

美國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形容「後悔」是一種「獨特的痛苦和人類情緒」,遠比失望更為深刻,因為後悔,會讓我們因為自己曾經做過(或沒做)某些事而產生自責。他針對近5 千名美國人所做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於自己「沒做的事」所感到的後悔,比例是「已做的事」的三倍以上。
不過他接著表示,經歷遺憾的事實,最終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遺憾會塑造我們的未來,有時甚至一想到會有遺憾,就足以刺激我們採取行動,並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英國小說家威爾.孟穆爾(Wyl Menmuir)就是這樣,當他想像未來他告訴他的孩子,他原本可以寫一本小說,而他們回答:「是的,爸爸⋯⋯你本來可以的。」
當時孟穆爾是一所大型學校的英文科主任,教孩子讀書寫字本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但他說:「我不開心,我想寫作──這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他跟我們許多人一樣,缺乏改變的信心;但又跟許多人不一樣:一場悲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當我失去死產的兒子時,我意識到生命何其有限,如果我沒去做這些我想做的事怎麼辦?要是我再蹉跎下去,怕是要錯過機會了。」
在悲痛之餘,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從這次經歷中汲取一些正面的東西,他不再找藉口,毅然辭去穩定的教職,投入前途未卜的自由業。最初的幾個星期充滿了恐懼,但是學會與恐懼共存後,他嘗試了許多冒險活動,包括衝浪、潛水、洞穴探險,以及從冷岸群島(Svalbard)啟航穿越北極水域,這些活動給了他寫作的最初動力。
但孟穆爾明白,寫作不能只靠最初的熱情,而是要能持續下去。他上過幾門寫作課程,並申請到兼讀制的創意寫作碩士班,但他始終很難建立起固定的寫作模式,那便是我們相識的原因。
寫作習慣可以追蹤
當時是2013 年12 月,我們準備推出名為「Write Track」的數位寫作習慣追蹤器試用版,正在尋找試用者報名參加,於翌年一月份開始此研究專案。孟穆爾從寫作圈的小道消息得知此事,便發了電子郵件給我們,表示願意成為試用者。蓓蔻在作家靜修中心工作期間,觀察到許多寫作者所面臨的困境,Write Track 正是作為回應這些問題的平台。阿爾文基金會(Arvon)自1968 年起就開始舉辦寫作靜修活動,經過半個世紀的磨練,提供的服務已臻完美;朗班寫作中心是理想的寫作環境,寫作者不僅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寫作,還可獲得來自各領域最優秀作家的靈感和支持。授課的老師會培育和鼓勵寫作班的學員,並提供一對一的反饋。
這裡的每日三餐都有專人準備,作家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裡沒有無線網路,手機的訊號也很微弱,這一切都讓朗班成為遠離日常生活壓力和干擾的避風港。然而有些寫作者一旦回家時,寫作時間就會減少了(甚至是停止);環境可以培養日常習慣,習慣在環境中形成,改變環境,行為就會消失。
當時蓓蒄正在用她的iPhone 追蹤各種健康、飲食和運動行為,這讓她開始思考:如果有類似的工具可以用於寫作,將健康追蹤器使用的元素,運用在寫作等創作習慣上會如何?這便是我們與寫作者一起測試的假設。
在人機互動學者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我們得到了明確的證據:寫作習慣很難培養,但卻很受歡迎;85% 的受訪者希望更有規律地寫作,且其中高達90% 的人希望每天都寫作。當初孟穆爾會來報名參加試用版,便是希望找到能養成寫作習慣的妙方,而他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

習慣的力量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爭論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說:「每種習慣和能力,都是由相對應的行為來維持和增強;走路的習慣由走路來維持,跑步的習慣由跑步來維持。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讀者,那就去讀書;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那就去寫作。」他的觀察是正確的─習慣,是透過重複你想要的行為所形成。
然而,對於任何嘗試過走路、跑步、閱讀或寫作卻失敗的人來說,我們都知道習慣的養成不只靠理性和重複。我們並非理性的動物,無論我們多想養成新習慣,單靠意志力是不夠的,這就是心理學從古代哲學中汲取教訓的地方。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觀察到,所有生物都是「習慣的集合體」。4 他的開創性著作《心理學原則》(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預示了現代神經科學對可塑性的強調。他研究了我們有多少日常任務,是在習慣的驅動下自動完成的,而我們對這些習慣卻毫無意識,他寫道:「很少有人能隨口說出─自己先穿的是哪一隻襪子、哪一隻鞋子,或先套進哪一條褲管。」當旁人問起時,他們無法解釋自己在做什麼,但他們的手卻從未出過差錯。這種自動化的行為,不僅出現在穿衣服這種簡單的任務中,也出現在手工藝達人身上。雖然他沒有特別提到作家,但作家其實跟音樂家、木匠和紡織工很相似,所以他說:「習慣就是社會那巨大的飛輪。」
1903 年,也就是《心理學原理》出版十年後,《美國心理學雜誌》指出:「習慣是透過先前反覆的心理經驗而獲得的行為。」6 這些早期的心理學家也跟數百年前的哲學家一樣,注意到習慣動作的重複性,這也正是我們直覺上對「習慣」的理解。簡而言之,習慣是一種透過重複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也是我們許多人想多做(或少做)的行為。在研究習慣如何形成的這個領域裡,溫蒂.伍德(Wendy Wood)教授是頂尖專家之一,她的研究探討了「獎勵」在養成習慣中的作用。她發現人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43% 是在相同的環境進行重複,通常是在他們思考其他事情的時候。她說:「人們會自動做出反應,而不是在真正做決定,這就是習慣的本質。習慣是一種心理捷徑,讓我們重複過去曾經奏效、帶來回報的行為。」
習慣顧名思義是自動為之,是不經意的行動,更像是條件反射,而非選擇。已經有許多研究測量「自動化」需要多久才能啟動,習慣需要多久才能養成,但是對於達成某個里程碑,需要重複多少次,不論是正式的研究還是坊間的傳聞皆是眾說紛紜─從21 天到66 天不等,答案取決於你想做什麼、有何驅動力及你所處的環境。
現在回過頭去講講孟繆爾和他的寫作抱負,他有很強的驅動力,並且做了破釜沈舟的改變,例如辭去工作,以及攻讀為期三年的文學碩士課程。他參加了一些寫作課程,探索短篇故事,從中萌生了寫小說的想法,但他還沒有固定的寫作習慣,無法實現這一切,幸好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採取了行動,自願參與我們的研究專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