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主題的「空白區域」
紀實寫作者必須針對大主題,設定不同於大眾媒體的獨特「切入點」。
透過改變切入角度,才能找到大主題的空白區域。從截然不同的側面深入挖掘主題,將一個正面切入無法觸及的深遠世界,呈現給讀者。
森合正範創作的紀實作品《遇見怪物之日》,描寫被譽為「怪物」的拳擊手井上尚彌選手強大的精髓。
該書的獨特之處,是作者森合正範並未採訪井上選手本人,而是採訪與井上交戰的手下敗將並撰寫成書。井上曾在記者會上多次談論自己,評論家也在電視和雜誌上用盡各種詞彙形容。大眾媒體關於井上選手實力的報導,也是擷取了這些聲音,一般大眾的認知也基於此。
但是,真正能活靈活現描述井上選手實力的,真的是他本人或是評論家嗎?那些在拳擊場上實際對決,最後倒在擂臺上的失敗者,或許才是真正切身了解井上那神乎其技的拳擊實力的人。
森合正範正是著眼於這一點,透過累積敗者的話語,揭示了迄今為止未曾報導過的、井上的另一種力量。藉此,他成功照亮了井上選手作為真正怪物的面貌,這與他本人和評論家描述的也不同。
另一個例子,是由山本讓司撰寫的《累犯身心障礙者》,作者山本是前眾議院議員,因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而被判有罪、直接服刑。
當電視新聞報導監獄的真實情況時,通常會取得監獄許可,拍攝日常生活並播放囚犯的採訪。囚犯都按照規矩生活,在工廠工作,採訪時異口同聲的說:「我很後悔犯罪,希望能早日改過自新,盡快出獄。」透過這些報導,人們便被灌輸:「這就是監獄的真實情況。」
然而,山本讓司在被關押的監獄中,發現有不少囚犯是智能障礙者。他們缺乏生活能力,有些甚至需要其他囚犯的照護才能生活。
面對這個現實,山本十分震驚,並開始調查他們為何會犯罪入獄。結果發現,這些身心障礙者從社會安全網中遺落,為了生存而犯罪,或因身心障礙而被引導走上犯罪之路,現實終於浮出檯面。
如果犯罪原因與智能障礙有關,那麼把這些犯人關進監獄,根本無法幫他們改過向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福利支援。山本讓司意識到這一點,便開始採訪身心障礙者所犯的案件,並結合自身經驗,揭示事實──監獄不一定能真正幫助他們改過自新。他透過這本書,尖銳的在讀者面前,呈現一個他們從未了解過、關於犯罪與更生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即使是大眾媒體報導的大主題,其中也有不為人知的空白地帶。如果能找出、深入挖掘這些尚未被看見的領域,就能觸及比正面書寫更為深刻的真相。撰寫紀實作品,可說是在發動「游擊戰」。
5種代表性的切入方式
接下來,我將探討具體的切入方式。但在此之前,我想再次從不同角度回顧大主題。
大眾媒體傳播的大量資訊,構成了社會常識。例如,豐田領先全球,推出油電車並獲得龐大利潤;或者是大谷翔平選手克服周遭的反對聲浪,達成「二刀流」的目標等。
以紀實類書籍而言,這類常識性新聞本身,幾乎沒有什麼金錢價值。一般都會要求寫作者,顛覆世間廣為流傳的常識。從不同於大眾媒體的角度切入,呈現出意想不到的一面,從而改變事實本身的印象。
在此,我提出5種方法:
1. 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個人」觀點,來審視事實。
2. 聚焦於顛覆常識和制度的人物與事件。
3. 透過調查、梳理資料等,揭示重大事件的新面向。
4. 為小眾題材或被忽視的事物,賦予新價值。
5. 深入探討大眾媒體未觸及的、大主題中的禁忌。
接下來,將配合具體實例逐一探討。
第一種方法,主要是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角度審視事實,旨在顛覆由媒體報導形成的常識。舉例來說,「這位選手是某某類型」、「這家企業具備這種文化」等,透過撰稿人獨特的觀點來詮釋。
球員松井秀喜選手,曾在前讀賣巨人隊和紐約洋基隊等球隊活躍,他在星稜高中三年級時,參加夏季甲子園比賽。當對陣明德義塾高中時,曾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雖然比賽由明德義塾高中獲勝,但現場響起震耳欲聾的噓聲,甚至一度中斷比賽,此後也引發了爭議:「這還算是高中棒球嗎!」
關於這起事件,媒體報導的角度大都是站在被故意保送的松井秀喜這方,壓倒性多數的聲音都在批評明德義塾。隨後,一個故事應運而生:松井秀喜帶著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的這枚「勳章」進入職棒,成為不動的第四棒打者。主角始終是松井選手。
然而,在中村計撰寫的《打破甲子園之日》中,作者刻意不從松井選手的角度,而是從明德義塾高中的視角來描寫。當時教練的想法是什麼?其他球員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高中棒球究竟是什麼?以及畢業後等待著這些學生的,又是怎樣的人生戲碼?透過詳細採訪和深入挖掘,作者呈現出與社會廣為流傳、「連續五次被故意保送」截然不同的新故事。
像這樣,從不同角度切入、重新審視大眾熟知的事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也適用於剩下的第二、三、四、五種方法,我總是謹記以下概念:「社會廣為流傳的事實或常識,真的只有這些內涵嗎?是否還有其他的內幕?」
用懷疑的眼光,從不同角度檢視掌握的資訊與眼前的世界。如此一來,現實中誰也想像不到的另一個面向,就會逐漸浮現輪廓。
紀實作家立花隆在《與東大生暢談六小時:立花隆的最後一堂課》中,將這種意識稱為「職業性懷疑精神」,意思是要不斷質疑世間的事物。他認為,如果欠缺這種精神,不僅在大眾傳播領域,甚至在科學領域也無法立足。
什麼細節值得記錄?異樣感
接下來,我想談談記筆記時,除了受訪者的言談內容之外,還必須注意的重點。在採訪過程中,我會不動聲色的留意以下幾點:
‧外表(服裝、髮型、飾品、穿著風格)。
‧舉止、說話方式(習慣、眼神、措辭、語調)。
‧周圍環境(房間狀況、周圍人的視線、店內背景音樂、飲料)。
‧五感(氣味、溫度、溼度、氛圍、噪音、觸感)。
記錄這些細節,寫稿時就能作為描寫人物和場景的素材。藉由這些描寫,可以傳達出引用當事人話語所無法表達的意涵,並增添文章的深度。
然而,在採訪時不可能記下周遭所有的一切。雖然拍照也是方法之一,但氣味、聲音、空氣等,還是無法透過照片呈現。因此,這裡也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真正值得記錄的,是在現場感受到的「異樣感」。例如,全身穿戴名牌,腳上卻穿著不適於嚴冬、且髒汙不堪的卡駱馳便鞋;或者一家人明明都很健康,家裡卻有無障礙設施的設計。
例如,我曾在採訪時發現以下不自然的地方,事後才明白它們的意義。
.異樣感的筆記範例①
我在某家位於鬧區的卡拉OK店,採訪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她曾為了躲避家暴男友,而在公廁產下孩子並棄置。
在訪談中,她自稱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也表示父母都是教師,讓她學了很多才藝,更考上私立大學。她說之所以會做出那樣的事,只是因為當時交往的對象恰好是個壞人。
採訪期間,她說肚子餓了,於是我帶她到她想去的拉麵店。沒想到,她不是拿免洗筷,而是向店員「要了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我從沒看過有人會在拉麵店用叉子吃拉麵,當下就覺得這個景象有些不對勁,於是便不動聲色的記了下來。
幾天後,我採訪她妹妹的時候,聽到了這樣的事:「我們家父母都有工作,經濟上很穩定,但他們幾乎不做飯給我們吃,所以我跟姊姊每天都買泡麵吃。結果,家裡堆了幾百根便利商店附贈的塑膠叉子,堆得像山一樣高。」
聽到這段話後,我才明白,姊妹倆在便利商店買泡麵時,都會拿到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這個習慣延續到她們長大成人,所以姊姊才會在拉麵店要求使用叉子。
我透過這件事,找到了她原生家庭的扭曲之處。
紀實寫作者必須針對大主題,設定不同於大眾媒體的獨特「切入點」。
透過改變切入角度,才能找到大主題的空白區域。從截然不同的側面深入挖掘主題,將一個正面切入無法觸及的深遠世界,呈現給讀者。
森合正範創作的紀實作品《遇見怪物之日》,描寫被譽為「怪物」的拳擊手井上尚彌選手強大的精髓。
該書的獨特之處,是作者森合正範並未採訪井上選手本人,而是採訪與井上交戰的手下敗將並撰寫成書。井上曾在記者會上多次談論自己,評論家也在電視和雜誌上用盡各種詞彙形容。大眾媒體關於井上選手實力的報導,也是擷取了這些聲音,一般大眾的認知也基於此。
但是,真正能活靈活現描述井上選手實力的,真的是他本人或是評論家嗎?那些在拳擊場上實際對決,最後倒在擂臺上的失敗者,或許才是真正切身了解井上那神乎其技的拳擊實力的人。
森合正範正是著眼於這一點,透過累積敗者的話語,揭示了迄今為止未曾報導過的、井上的另一種力量。藉此,他成功照亮了井上選手作為真正怪物的面貌,這與他本人和評論家描述的也不同。
另一個例子,是由山本讓司撰寫的《累犯身心障礙者》,作者山本是前眾議院議員,因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而被判有罪、直接服刑。
當電視新聞報導監獄的真實情況時,通常會取得監獄許可,拍攝日常生活並播放囚犯的採訪。囚犯都按照規矩生活,在工廠工作,採訪時異口同聲的說:「我很後悔犯罪,希望能早日改過自新,盡快出獄。」透過這些報導,人們便被灌輸:「這就是監獄的真實情況。」
然而,山本讓司在被關押的監獄中,發現有不少囚犯是智能障礙者。他們缺乏生活能力,有些甚至需要其他囚犯的照護才能生活。
面對這個現實,山本十分震驚,並開始調查他們為何會犯罪入獄。結果發現,這些身心障礙者從社會安全網中遺落,為了生存而犯罪,或因身心障礙而被引導走上犯罪之路,現實終於浮出檯面。
如果犯罪原因與智能障礙有關,那麼把這些犯人關進監獄,根本無法幫他們改過向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福利支援。山本讓司意識到這一點,便開始採訪身心障礙者所犯的案件,並結合自身經驗,揭示事實──監獄不一定能真正幫助他們改過自新。他透過這本書,尖銳的在讀者面前,呈現一個他們從未了解過、關於犯罪與更生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即使是大眾媒體報導的大主題,其中也有不為人知的空白地帶。如果能找出、深入挖掘這些尚未被看見的領域,就能觸及比正面書寫更為深刻的真相。撰寫紀實作品,可說是在發動「游擊戰」。
5種代表性的切入方式
接下來,我將探討具體的切入方式。但在此之前,我想再次從不同角度回顧大主題。
大眾媒體傳播的大量資訊,構成了社會常識。例如,豐田領先全球,推出油電車並獲得龐大利潤;或者是大谷翔平選手克服周遭的反對聲浪,達成「二刀流」的目標等。
以紀實類書籍而言,這類常識性新聞本身,幾乎沒有什麼金錢價值。一般都會要求寫作者,顛覆世間廣為流傳的常識。從不同於大眾媒體的角度切入,呈現出意想不到的一面,從而改變事實本身的印象。
在此,我提出5種方法:
1. 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個人」觀點,來審視事實。
2. 聚焦於顛覆常識和制度的人物與事件。
3. 透過調查、梳理資料等,揭示重大事件的新面向。
4. 為小眾題材或被忽視的事物,賦予新價值。
5. 深入探討大眾媒體未觸及的、大主題中的禁忌。
接下來,將配合具體實例逐一探討。
第一種方法,主要是從與世俗觀點相反的角度審視事實,旨在顛覆由媒體報導形成的常識。舉例來說,「這位選手是某某類型」、「這家企業具備這種文化」等,透過撰稿人獨特的觀點來詮釋。
球員松井秀喜選手,曾在前讀賣巨人隊和紐約洋基隊等球隊活躍,他在星稜高中三年級時,參加夏季甲子園比賽。當對陣明德義塾高中時,曾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雖然比賽由明德義塾高中獲勝,但現場響起震耳欲聾的噓聲,甚至一度中斷比賽,此後也引發了爭議:「這還算是高中棒球嗎!」
關於這起事件,媒體報導的角度大都是站在被故意保送的松井秀喜這方,壓倒性多數的聲音都在批評明德義塾。隨後,一個故事應運而生:松井秀喜帶著連續5次被故意保送的這枚「勳章」進入職棒,成為不動的第四棒打者。主角始終是松井選手。
然而,在中村計撰寫的《打破甲子園之日》中,作者刻意不從松井選手的角度,而是從明德義塾高中的視角來描寫。當時教練的想法是什麼?其他球員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高中棒球究竟是什麼?以及畢業後等待著這些學生的,又是怎樣的人生戲碼?透過詳細採訪和深入挖掘,作者呈現出與社會廣為流傳、「連續五次被故意保送」截然不同的新故事。
像這樣,從不同角度切入、重新審視大眾熟知的事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也適用於剩下的第二、三、四、五種方法,我總是謹記以下概念:「社會廣為流傳的事實或常識,真的只有這些內涵嗎?是否還有其他的內幕?」
用懷疑的眼光,從不同角度檢視掌握的資訊與眼前的世界。如此一來,現實中誰也想像不到的另一個面向,就會逐漸浮現輪廓。
紀實作家立花隆在《與東大生暢談六小時:立花隆的最後一堂課》中,將這種意識稱為「職業性懷疑精神」,意思是要不斷質疑世間的事物。他認為,如果欠缺這種精神,不僅在大眾傳播領域,甚至在科學領域也無法立足。
什麼細節值得記錄?異樣感
接下來,我想談談記筆記時,除了受訪者的言談內容之外,還必須注意的重點。在採訪過程中,我會不動聲色的留意以下幾點:
‧外表(服裝、髮型、飾品、穿著風格)。
‧舉止、說話方式(習慣、眼神、措辭、語調)。
‧周圍環境(房間狀況、周圍人的視線、店內背景音樂、飲料)。
‧五感(氣味、溫度、溼度、氛圍、噪音、觸感)。
記錄這些細節,寫稿時就能作為描寫人物和場景的素材。藉由這些描寫,可以傳達出引用當事人話語所無法表達的意涵,並增添文章的深度。
然而,在採訪時不可能記下周遭所有的一切。雖然拍照也是方法之一,但氣味、聲音、空氣等,還是無法透過照片呈現。因此,這裡也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真正值得記錄的,是在現場感受到的「異樣感」。例如,全身穿戴名牌,腳上卻穿著不適於嚴冬、且髒汙不堪的卡駱馳便鞋;或者一家人明明都很健康,家裡卻有無障礙設施的設計。
例如,我曾在採訪時發現以下不自然的地方,事後才明白它們的意義。
.異樣感的筆記範例①
我在某家位於鬧區的卡拉OK店,採訪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她曾為了躲避家暴男友,而在公廁產下孩子並棄置。
在訪談中,她自稱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也表示父母都是教師,讓她學了很多才藝,更考上私立大學。她說之所以會做出那樣的事,只是因為當時交往的對象恰好是個壞人。
採訪期間,她說肚子餓了,於是我帶她到她想去的拉麵店。沒想到,她不是拿免洗筷,而是向店員「要了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我從沒看過有人會在拉麵店用叉子吃拉麵,當下就覺得這個景象有些不對勁,於是便不動聲色的記了下來。
幾天後,我採訪她妹妹的時候,聽到了這樣的事:「我們家父母都有工作,經濟上很穩定,但他們幾乎不做飯給我們吃,所以我跟姊姊每天都買泡麵吃。結果,家裡堆了幾百根便利商店附贈的塑膠叉子,堆得像山一樣高。」
聽到這段話後,我才明白,姊妹倆在便利商店買泡麵時,都會拿到叉子,然後用叉子吃麵。這個習慣延續到她們長大成人,所以姊姊才會在拉麵店要求使用叉子。
我透過這件事,找到了她原生家庭的扭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