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說是在寫「人」
小說裡的「人」
如果不能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就沒辦法寫出超棒小說。人物之於小說家,就像木材之於木匠、磚塊之於砌磚工。人物就是材料,小說是用人物搭建起來的。
不過,虛構人物(homo fictus)卻不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原因之一在於讀者想要看到的是奇人異士,而非凡夫俗子。讀者希望看到的虛構人物要麼特別美、要麼特別醜,冷酷無情或高貴無匹,睚齜必報或寬厚仁恕,非常勇敢或非常懦弱,總之不是常人。虛構人物的愛比別人熱烈,怒也比別人狂暴;他常旅行,常打架,常戀愛,常改變;他的性生活活躍,非常、非常活躍。虛構人物各方面都超越常人──即使長相平凡、個性平庸、言語乏味,他的平凡、平庸、乏味也比真實的凡人更糟糕。
真實的凡人舉棋不定、前後不一、自相矛盾,這一分鐘快樂、下一分鐘絕望,情緒隨時變化。虛構人物的個性或許複雜,或許多變,甚至神祕,然而總是有跡可循。否則,讀者就會把書闔上,不繼續往下看了。
虛構人物不同於真人的另一個原因是版面有限,因此虛構人物比較簡單,小說裡的人生也比真實世界來得簡單。
如果將日常生活的每件事都寫下來,例如吃早餐,加上數以百萬計的感想、思緒、印象等等,你可以寫成厚厚一大本書。但是小說家在描寫書中人物的生活時,選擇記錄的都是能夠反應他的動機、關係他的發展、解釋他的決定的心緒感觸,因為這些會影響故事中他處理困境的方式。
書中人物雖然栩栩如生,卻不是真人。虛構人物是抽取真人的片段,用來觀照人生的概要,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虛構人物的類型
虛構人物有兩種類型。
比較簡單的稱為「平面」、「平板」或「一度空間」型。這種人是用作龍套角色,走過舞台、說一兩句台詞,就過去了,例如服務生、送報生、門房、酒保、茶房等等。他們也許有趣,也許沒有特色,也許興高采烈,也許面無表情。他們位於舞台邊緣,沒有占據中央位置,讀者對他們的興趣是短暫的,很容易用一個特點為他貼上標籤:貪婪的人、虔誠的人、懦弱的人、奴顏卑膝的人、好色的人等等。也許有那麼一時片刻,他令人驚訝、給人啟發或讓人發笑,但他不能吸引讀者長時間的興趣。他沒有深度,作者沒有去挖掘他的動機或內心衝突,沒有說明他的疑慮或罪惡感。在你的小說裡,一度空間的人物如果只是用來過場,就不成問題;但如果讓他擔任比較重要的角色,例如主要壞蛋,那你的小說故事就變成了肥皂劇。
另一種虛構人物則是「全面」、「完整」或「三度空間」型。範圍很廣,你的小說裡比較重要的角色都應該是這種,就連壞蛋也要是。三度空間的人物很難貼標籤,他們有複雜的動機、相互矛盾的願望,有感情、有野心。他們有大罪,受大苦,憂愁煩惱,滿腹怨氣。讀者覺得他們在小說開始以前早已存在,已經度過壯闊人生。讀者想要跟這樣的人物親近,因為這樣的人值得認識。(待續)造物主由你來當,創造完整全面的人物
美國劇作家貝克(George Baker)在一九一九年的著作《戲劇技巧》(Dramatic Technique)裡提到:「掌握複雜人物的個性,準確表達出來,好戲便在其中。古語說『人貴自知』,對於劇作家,這句話應該改成:『貴在摸清人物的底細。』」
可是,怎樣才能「摸清人物的底細」呢?
美國編劇大師埃格里(Lajos Egri)在一九四六年的傑出著作《戲劇寫作的藝術》(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中,形容一個全面完整的角色擁有三度空間──第一度空間是生理空間,第二度是社會空間,第三度是心理空間。
角色的生理空間,指的是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種族、健康等等。舉例來說,美國全能運動選手索普(Jim Thorpe)若是雙腳畸形,會變成怎樣的人?瑪麗蓮‧夢露若是胸部平坦,會成為大明星嗎?棒球名將漢克‧阿倫(Hank Aaron)若是右手臂天生萎縮會如何?芭芭拉‧史翠珊若是嗓門很小呢?很顯然,不僅他們的職業選擇將會不同,個性也會受影響。個頭矮小的人沒法子像高大的人以體型致勝。美或醜,高或矮,胖或瘦,這些生理特點都影響到整個人。
我們的外型、個頭、性別、肌肉、膚色、疤痕、畸形、敏感、姿態、神情、說話的腔調、口氣芬芳或濁臭、容易流汗否、怕不怕癢等等,都讓我們受到社會影響,形成我們的個性。嬌小美麗,擁有一雙藍色大眼的金髮女郎,對於自己未來成就的期望,大不同於小鼻子小眼睛的女孩。要塑造出完整全面的角色,你必須徹底了解他的生理空間。
社會空間,指的是角色的社會階級,在怎樣的鄰里長大,上的是哪種學校,政治觀傾向哪邊;如果有宗教信仰,信的是哪個教;他的父母對於兩性、金錢、事業成就的看法如何,對他的管教嚴不嚴,給他的責罰輕或重;他的朋友多不多,是怎樣的朋友。成長於密蘇里鄉下農場的男孩,絕對與出身紐約西語哈林區的孩子天差地遠。想要完全了解你的筆下人物,就得追溯他的出身。人的個性是由生長環境的社會氣氛所塑造的,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皆然。小說家若不了解人物的性格如何形成,這個人物的行為動機就不明朗;看不出動機,小說就失去衝突,敘事就失去緊湊,讀者的注意力也就消散了。
心理空間,是由生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共同造成。他可能有某種恐懼症,某種解不開的心結,某種罪惡感,對某些事執著到瘋狂的地步,害怕什麼、壓抑什麼、渴望什麼、幻想什麼等等。心理層面包括智商、性向、特殊才能、推理能力、習慣、脾氣、感性、才華。
寫小說,你必須做個心理學家──不需要讀佛洛伊德或榮格的著作,也不必弄懂心理變態和精神病患有何差別,可是你得善於分析人性,了解人們為何做這件事、說這句話,把這個世界當成你的實驗室。公司裡的祕書辭職了,就去問她原因;朋友要離婚,聽聽她對丈夫有什麼不滿。問問你的牙醫為什麼挑選這個行業,專門製造別人痛苦,而且成天往人家嘴裡瞧?我的牙醫回答:「可以發財。」可是他混到現在,連買新設備的分期付款都湊不出來。你很有禮貌地問,很有同理心地聽,就會發現人們什麼事都肯告訴你。很多小說家寫日記或速寫遇見的人,這個方法不錯。聽說女作家梅特里斯(Grace Metalious)把家鄉小鎮的鄰居朋友全部寫進她的小說《小城風雨》(Peyton Place)裡,認識的人很容易認出那些男盜女娼的人是誰。她失去一些朋友,吃了一些鄰居的排頭,但是她寫出了一本超棒小說!
小說的靈魂,來自於活躍的角色
想要讓你的小說不僅好看,而且感人肺腑,書中人物就得活蹦活跳,不能呆滯。即使你寫出的人物全面完整,但是太被動、太軟弱就行不通。面對困境無法當機立斷,碰到衝突就逃走,不戰而退、坐以待斃的人,對你沒有用。不能讓這樣的人進入你的小說,破壞你的努力。以情節為重的小說,必須由活躍積極的人物擔綱,他們熱情豐沛、情緒強烈──諸如色慾、嫉妒、貪婪、野心、愛與恨,報復與惡毒等等。你的筆下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必須具備強烈的個性,情緒一觸即發。(待續)從無到有,建構人物身世
裴克(Robert Peck)在一九八三年的《小說是人組成》(Fiction Is Folks)一書中,給予讀者以下建議:
寫作是苦差事,你若偷懶,馬上就一敗塗地。所以,在一張純潔白紙上打下「第一章」(然後坐在那裡發呆一星期)之前,先為每一個筆下人物做好準備。
「做好準備」指的是替主要人物塑造背景,也就是幫他們寫傳記。所有初學的作者,甚至相當老練的作者,寫小說的第一個步驟都是先為人物寫好傳記。
比方你要寫謀殺推理小說,但是情節還沒想清楚,甚至一點概念也沒有。你首先需要一個殺人凶手,他是小說裡的反派、壞蛋。推理小說的情節完全仰賴壞蛋的詭計,換言之,這個壞蛋負責編織你的故事。小說中需要安排什麼人物,端視壞蛋的陰謀而定。
假設你的構想是一個女人謀殺親夫,因為這男人販賣毒品,賺的錢拿來賭馬,偏偏挑選的馬匹從來就跑不快,白白令家人蒙羞。你還沒想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女人,但是她一定很聰明(否則就不值得寫進小說),一定極其謹慎又狡詐。她有多狡詐,警探辦案就有多困難,所以你希望把她寫得愈狡詐愈好。
再來,你需要破案的人,也就是正派主角。此刻還想不出來由誰擔任這個角色,怎麼辦?
這類小說的破案者形形色色──他或她可以是硬裡子行家,例如馬婁(Philip Marlowe)、史貝德(Sam Spade);可以是推理超人,例如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白羅(Hercule Poirot);可以是天才型的業餘偵探,例如昆恩(Ellery Queen)、瑪波小姐(Jane Marple);也可能是被牽扯進來的局外人,例如英國作家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所著《莉百嘉》(Rebecca)小說中的第二任狄溫特夫人(Mrs. de Winter)。
你的決定端看你想寫哪種小說。偵探小說帶給讀者許多樂趣,其中之一是觀看一顆好腦袋如何推理;另一是跟隨無辜者被捲進謀殺事件,感受到他的納悶與恐懼;看著硬漢偵探在城裡治安最差的地區左推右擋,應付明槍暗箭,也是一樂。
如果你愛看某類小說,就該寫那個種類。必須注意的是,不要想以第一人稱寫硬漢偵探的故事。這種風格很難掌握,尤其是初學者,寫不好就變成鸚鵡學舌、東施效顰。
不管你選擇哪一種,都要依循傳統。最好先廣泛閱讀這類型的作品,完全熟悉其中規範。已經成名的作家可以偏離常軌另闢蹊徑,他的讀者會原諒他的出軌,但是新人就沒有這份特權了,還是中規中矩比較好。
假設你決定寫一個專業偵探的故事,因為你愛讀賈德納(Erle Stanley Gardner)、馬克班(Ed McBain)、麥唐諾(Ross MacDonald)、卡爾(John Dickenson Carr),以及羅勃‧派克(Robert B. Parker)等名家的作品,專業偵探故事是你的最愛。可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創造的專家究竟是怎樣的人。首先,你可以為他取名,這個名字或許會給你一些意象。
不要為他取偵探名著裡已經用過的名字,給他一個嶄新的、不同的名字,但是不要太古怪,古怪的名字會讓讀者敬而遠之。我們要的是新穎而可以接受,就像建築師會在四角、柱、屋頂斜度等方面變花樣,可是客戶想要的臥室、衛浴和櫥櫃還是一應俱全。
可以為你的偵探取一個聽起來不像偵探的名字,例如波爾。波爾‧米契,這個名字怎麼樣?還不差吧。如果想不出名字,翻翻電話本,裡面多得是。(待續)很多偵探是中年人,身強體壯但是頭髮花白,歷盡風霜。若想來點不一樣的,不妨把波爾塑造成年輕菜鳥。他的體型當然不能像典型的偵探──小說裡的偵探往往又高又帥,粗獷型的帥──我們就說波爾細細瘦瘦,中等高度,一臉聰明相。我們給他一雙大而黑、可以看穿人心的眼睛,肩膀下垂,行動緩慢。他認為「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所以裝束得體、乾淨整齊。他有兩排白亮的牙齒,深思慎言,舉止有禮,很多人以為他是學者。他二十六歲,未婚。
波爾‧米契的形象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現在正在讀的本書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作者一邊寫,一邊揀選與名著中的偵探剛好相反的特色,因為名著偵探的形象都僵化了。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波爾又老又肥,酗酒成癮。你在決定筆下角色應該包含哪些特徵時,必須要打破固定僵化的形象,並注意整體的協調。
根據埃格里所言,「整體的協調」就是在各個角色身上放入彼此衝突的特徵,合在一起卻像交響樂章相互呼應。換言之,不要讓每個角色都貪財或力爭上游,角色應該互補互容,比方有一人特別勤學,另一人就特別怠惰。哈姆雷特很優柔寡斷,他缺乏意志,坐而思卻不起而行,老是發呆、怨嘆,自憐自艾。與他互補的萊爾提斯(Laertes),就是果斷強悍的人。
塑造角色時還要考慮的是,身為作者,你必須長時間進入角色內心,像是要成為那個人似的。此時要自問,你真的願意跟這些角色共同生活嗎?你對這些人很感興趣嗎?如果波爾‧米契又老又肥而且嗜酒如狂,或許你不想跟他相處,寧願他是個年輕細瘦而聰明的人。總之,這是你的書;唯有你喜歡書中的人物,你的讀者才比較可能會喜歡他們。
現在我們決定了波爾的生理特徵,對他的社會層面也稍具想像,關於他是怎樣的人,已經有了點眉目,卻還是很含糊。接下來,需要透視他的性格,深入了解他,因為他是這本小說的明星。
既然他不像典型的偵探,我們可以先問:波爾是怎麼當起偵探來的?也許跟許多年輕人一樣是子承父業──你可以發揮想像力,比方說,他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神探老賈」,推理小說作家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就是用這個模式塑造出筆下的史貝德。老賈強悍無情又精明,維護委託人的權益不遺餘力。他會打脫人家的下巴,給對方「應得的教訓」。波爾覺得他爸太霸氣,卻又由衷感到敬佩。他跟爸爸一樣有正義感,卻又絕對守法,他認為若不照法律辦事,人類就沒有文明。
為波爾挑選這樣一位父親,他就得特別爭氣,不辱先人。別人總是拿他跟爸爸比較;他爸的死對頭會想把氣出在這個兒子身上。老賈雖然過世了,他留下的恩怨仍然要由波爾來承擔。創造角色的身世時,必須揣想在故事中會影響角色情緒與行為的因素。一個立體的角色和真人一樣,過去發生的事永遠如影隨形。(待續)目前為止只有波爾‧米契的骨架,接下來得貼上血肉。不妨寫一篇這個人物的完整傳記,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以。下列範本提到了一些沒說清楚的人際關係,暗示了一些沒解釋的因由,它不是一篇故事,所以有點散漫無妨。這樣的傳記僅供作者參考,不是為了鉅細靡遺地呈現此人,而是簡述他的人生,讓作者更了解他。以下是波爾的第一人稱自傳:
我是一月出生的,全名波爾‧班寧頓‧米契。現年二十六歲。由於年紀輕,相貌也稚嫩,所以在這個行業裡不容易贏得尊敬,好在我也習以為常了。
只要工作能做好,別的我不在乎,這是跟我爸學來的。你拿人錢財,就得與人消災。
我爸人稱「老賈」,他的名號太響亮,對我而言是壓力。想要不辱沒他,相當辛苦。
「波爾‧班寧頓」這個名字是我媽取的,她出身上流社會,娘家是維蒙特州(Vermont)的名門班寧頓家族,新英格蘭歷史久遠的望族。一九五五年,她有位叔父在我們舊金山這兒被謀殺了,警方破不了案,老賈於是披掛上陣。他在二十四小時內就抓到了凶手,再過二十四小時就娶了我媽。我媽深深為他傾倒。他對付女人真有一套,當時的女人就喜歡他那種肌肉男──至少,聽別人說我媽很喜歡。可惜後來這樁婚姻苦不堪言。
不快樂的主因是,儘管我媽的錢多到數不清,老賈卻堅持他賺多少錢,我們就得過怎樣的日子。老賈賺的錢不算少,但是跟我媽以前出入勞斯萊斯代步、冬天到巴哈馬群島度假那樣的生活相比,這種日子哪是她能過的。
小時候,儘管我一點節奏感都沒有,耳朵不靈敏,手指又笨拙,我媽卻要我學小提琴,可把我整慘了。我前後換過九個小提琴老師,媽總說是他們教得不好,可是我從來就不想當音樂家啊。我十五歲時,她終於放棄讓我學音樂,改要我將來當銀行家,我死也不肯。打從我稍稍懂事起,我就想當私家偵探。我從小頑固得要命,想要什麼,不到手絕不罷休。
我媽說我當不成偵探,因為我跟我爸不是一個模子打出來的。她跟我對抗,像兩軍作戰。可是我告訴你,不一定要像老賈,照樣能當好偵探。他有他的型,我有我的款,我要是學他做事的方法,入行半年就垮了。
我當私家偵探,不靠蠻力,而是靠科學辦案。我是犯罪學專家。在大學裡,我選修了化學、物理、數學、警察科學、法醫學,以及電腦程式設計。一九八二年老賈中槍身亡的時候,我剛念完碩士學位,那是我人生中最混亂的一段日子。我本來打算結婚的,而且剛動過鼻樑矯正手術,又正準備買房子,可是我立刻排除一切阻礙,接下他的偵探事務所,一腳踏入這個行業……
現在我們知道波爾的人生梗概了。像他這樣重要的人物,傳記應該長十到五十頁,從他出生談起,包括家族史,直到故事的開端。
可是,為何選擇這些因素放在波爾的傳記裡?前面說過,應該選擇與他在故事裡的情緒和行為有關的因素。我們給他稚嫩的外表,因為這使得他經常顧慮自己給別人的印象;別人可能因為他看起來年輕而不把他當一回事,增添他辦案的困難。你要隨時為角色尋找障礙──波爾身形細瘦,予人「不如乃父」的印象;仍然健在的母親老是想要他改行,這也是一個障礙。可是他很頑固,會堅持不懈。體型不夠粗壯,我們以別的長處來彌補:聰明又用功。不過,父親驟逝,使他還沒準備好就提早接棒,而且沒結成婚,這又是一個問題。
波爾‧班寧頓‧米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背景。比方說,他的父親可以是一個貪瀆的警察,波爾立志要挽回家族的名聲;波爾的長才可以是直覺敏銳而不是倚賴科學;他的母親可以是出身貧寒、體弱多病,他必須賺錢付醫藥費。如何描寫波爾的形象,完全看作者對這個角色的感覺而定。方法有很多種,只要結果讓人覺得可信,塑造成一個全面、立體的人物,在故事中稱職演出就行。
傳記寫得徹底,你就會更了解這個角色──至少要像你了解兄弟姊妹或至交好友那樣,才能動手寫小說。傳記中應該涵蓋哪些項目,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應該包含會影響動機與行為的所有線索,例如他的家人、女友、習慣、目標、信念、迷信、道德標準、執著偏好等等與抉擇和行為有關的因素。他對政治、宗教、友誼、親情的看法;他的願望、夢想、嗜好、興趣;他在學校裡修哪些科目,喜歡什麼課、討厭什麼課?他有哪些偏見?如果去看心理醫師,他會隱瞞什麼?你應該能夠回答關於這個角色的任何問題,就像他是你的至親好友一般。
就算寫完他的傳記,可能還是有些問題你尚未找到答案。比方說,你的角色如果撿到一只皮夾,裡面有一萬元,他會據為己有還是送還人家?如果感染了致命的疾病,他會自殺嗎?如果他的房子失火,只能搶救一件東西,他會選擇什麼?如果你回答不出來,就需要進一步探討這個人物,才能動筆。(待續)採訪你的筆下人物
創造了人物之後,如果仍然無法想像他們怎麼走路、怎麼說話、怎麼呼吸、怎麼流汗,你可以試試心理分析。請他們躺在長沙發上,問他們問題。以下是可能的場景:
作者問:我還是不明白,波爾,你為什麼打死不退?你跟你媽很親,而她不贊成你幹這行。你的未婚妻也說,若不改行,就不結婚。
波爾答:你是我的作者,所以我才告訴你,換成別人我是不說的。我覺得必須證明給自己看,這是我堅持下去的真正原因。沒錯,有時候我也挺害怕,可是我不能逃避。逃避就不是男子漢。
作者:我了解。可以說,你是在跟你父親競賽?來根菸吧?
波爾:你知道我不抽菸。
作者:對,我記得。再來,我想你是共和黨的選民?
波爾:不見得!我登記成為共和黨黨員,那是家族因素。不瞞你說,基本上我不關心政治,很少去投票。也許我忘記了,也許我覺得誰選上都沒關係。反正我不太清楚那些政治議題,所有候選人在我看來都差不多。
作者:你想要娶的那個女孩,是個怎樣的人?
波爾:莎麗是個很好的女孩,聰慧、口才好,又溫柔。
作者:你跟她上過床了嗎?
波爾:怎麼問這種問題?
作者:這很重要,我得了解你,得知道你的經驗和態度什麼的。
波爾:我沒跟她上過床。
作者:你有過性經驗嗎?
波爾:不能算有──大學時代幾乎有一次。
作者:幾乎?
波爾:對,嗯,差一點。
作者:說來聽聽。
波爾:那你不能告訴別人……
徹底訪問你的角色之後,他應該像是你的密友,或是你痛恨的對手。有了這麼親密的感覺,你應該有信心與他合作了。
深入人物內心,找出他的執著
「執著」指的是角色的核心推動力量,是他內心所有動力的總合。以波爾‧班寧頓‧米契來說,他的主要執著是破案。這股力量根植於他的家族歷史,是他與勇悍父親之間的競賽。他想要證明母親錯看了他;他想要提升心智能力,克服體型不夠高大的劣勢。他有強烈的正義感,很想把工作做好;不只是做好,應該說他想在辦案這方面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且是頂尖的藝術家。波爾的執著是成為私家偵探界的達文西。
遇到打擊時他會退縮嗎?不大會。賄賂、威脅、艱苦會動搖他嗎?不可能。挨揍、挨子彈會讓他退出嗎?不會,因為他決心證明自己做得到,他會竭盡所能,以意志力堅持下去。挫折有可能拖住他的腳步,但他終究會完成任務;作者交付給他的案子,他不成功便成仁。有了這樣的決心,波爾成為強有力的角色,動機強烈、意志堅定,儘管作者為他安排了諸多障礙,他一定會勇往直前。這就是劇情小說需要的主角。
小說裡的「人」
如果不能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就沒辦法寫出超棒小說。人物之於小說家,就像木材之於木匠、磚塊之於砌磚工。人物就是材料,小說是用人物搭建起來的。
不過,虛構人物(homo fictus)卻不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原因之一在於讀者想要看到的是奇人異士,而非凡夫俗子。讀者希望看到的虛構人物要麼特別美、要麼特別醜,冷酷無情或高貴無匹,睚齜必報或寬厚仁恕,非常勇敢或非常懦弱,總之不是常人。虛構人物的愛比別人熱烈,怒也比別人狂暴;他常旅行,常打架,常戀愛,常改變;他的性生活活躍,非常、非常活躍。虛構人物各方面都超越常人──即使長相平凡、個性平庸、言語乏味,他的平凡、平庸、乏味也比真實的凡人更糟糕。
真實的凡人舉棋不定、前後不一、自相矛盾,這一分鐘快樂、下一分鐘絕望,情緒隨時變化。虛構人物的個性或許複雜,或許多變,甚至神祕,然而總是有跡可循。否則,讀者就會把書闔上,不繼續往下看了。
虛構人物不同於真人的另一個原因是版面有限,因此虛構人物比較簡單,小說裡的人生也比真實世界來得簡單。
如果將日常生活的每件事都寫下來,例如吃早餐,加上數以百萬計的感想、思緒、印象等等,你可以寫成厚厚一大本書。但是小說家在描寫書中人物的生活時,選擇記錄的都是能夠反應他的動機、關係他的發展、解釋他的決定的心緒感觸,因為這些會影響故事中他處理困境的方式。
書中人物雖然栩栩如生,卻不是真人。虛構人物是抽取真人的片段,用來觀照人生的概要,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虛構人物的類型
虛構人物有兩種類型。
比較簡單的稱為「平面」、「平板」或「一度空間」型。這種人是用作龍套角色,走過舞台、說一兩句台詞,就過去了,例如服務生、送報生、門房、酒保、茶房等等。他們也許有趣,也許沒有特色,也許興高采烈,也許面無表情。他們位於舞台邊緣,沒有占據中央位置,讀者對他們的興趣是短暫的,很容易用一個特點為他貼上標籤:貪婪的人、虔誠的人、懦弱的人、奴顏卑膝的人、好色的人等等。也許有那麼一時片刻,他令人驚訝、給人啟發或讓人發笑,但他不能吸引讀者長時間的興趣。他沒有深度,作者沒有去挖掘他的動機或內心衝突,沒有說明他的疑慮或罪惡感。在你的小說裡,一度空間的人物如果只是用來過場,就不成問題;但如果讓他擔任比較重要的角色,例如主要壞蛋,那你的小說故事就變成了肥皂劇。
另一種虛構人物則是「全面」、「完整」或「三度空間」型。範圍很廣,你的小說裡比較重要的角色都應該是這種,就連壞蛋也要是。三度空間的人物很難貼標籤,他們有複雜的動機、相互矛盾的願望,有感情、有野心。他們有大罪,受大苦,憂愁煩惱,滿腹怨氣。讀者覺得他們在小說開始以前早已存在,已經度過壯闊人生。讀者想要跟這樣的人物親近,因為這樣的人值得認識。(待續)造物主由你來當,創造完整全面的人物
美國劇作家貝克(George Baker)在一九一九年的著作《戲劇技巧》(Dramatic Technique)裡提到:「掌握複雜人物的個性,準確表達出來,好戲便在其中。古語說『人貴自知』,對於劇作家,這句話應該改成:『貴在摸清人物的底細。』」
可是,怎樣才能「摸清人物的底細」呢?
美國編劇大師埃格里(Lajos Egri)在一九四六年的傑出著作《戲劇寫作的藝術》(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中,形容一個全面完整的角色擁有三度空間──第一度空間是生理空間,第二度是社會空間,第三度是心理空間。
角色的生理空間,指的是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種族、健康等等。舉例來說,美國全能運動選手索普(Jim Thorpe)若是雙腳畸形,會變成怎樣的人?瑪麗蓮‧夢露若是胸部平坦,會成為大明星嗎?棒球名將漢克‧阿倫(Hank Aaron)若是右手臂天生萎縮會如何?芭芭拉‧史翠珊若是嗓門很小呢?很顯然,不僅他們的職業選擇將會不同,個性也會受影響。個頭矮小的人沒法子像高大的人以體型致勝。美或醜,高或矮,胖或瘦,這些生理特點都影響到整個人。
我們的外型、個頭、性別、肌肉、膚色、疤痕、畸形、敏感、姿態、神情、說話的腔調、口氣芬芳或濁臭、容易流汗否、怕不怕癢等等,都讓我們受到社會影響,形成我們的個性。嬌小美麗,擁有一雙藍色大眼的金髮女郎,對於自己未來成就的期望,大不同於小鼻子小眼睛的女孩。要塑造出完整全面的角色,你必須徹底了解他的生理空間。
社會空間,指的是角色的社會階級,在怎樣的鄰里長大,上的是哪種學校,政治觀傾向哪邊;如果有宗教信仰,信的是哪個教;他的父母對於兩性、金錢、事業成就的看法如何,對他的管教嚴不嚴,給他的責罰輕或重;他的朋友多不多,是怎樣的朋友。成長於密蘇里鄉下農場的男孩,絕對與出身紐約西語哈林區的孩子天差地遠。想要完全了解你的筆下人物,就得追溯他的出身。人的個性是由生長環境的社會氣氛所塑造的,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皆然。小說家若不了解人物的性格如何形成,這個人物的行為動機就不明朗;看不出動機,小說就失去衝突,敘事就失去緊湊,讀者的注意力也就消散了。
心理空間,是由生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共同造成。他可能有某種恐懼症,某種解不開的心結,某種罪惡感,對某些事執著到瘋狂的地步,害怕什麼、壓抑什麼、渴望什麼、幻想什麼等等。心理層面包括智商、性向、特殊才能、推理能力、習慣、脾氣、感性、才華。
寫小說,你必須做個心理學家──不需要讀佛洛伊德或榮格的著作,也不必弄懂心理變態和精神病患有何差別,可是你得善於分析人性,了解人們為何做這件事、說這句話,把這個世界當成你的實驗室。公司裡的祕書辭職了,就去問她原因;朋友要離婚,聽聽她對丈夫有什麼不滿。問問你的牙醫為什麼挑選這個行業,專門製造別人痛苦,而且成天往人家嘴裡瞧?我的牙醫回答:「可以發財。」可是他混到現在,連買新設備的分期付款都湊不出來。你很有禮貌地問,很有同理心地聽,就會發現人們什麼事都肯告訴你。很多小說家寫日記或速寫遇見的人,這個方法不錯。聽說女作家梅特里斯(Grace Metalious)把家鄉小鎮的鄰居朋友全部寫進她的小說《小城風雨》(Peyton Place)裡,認識的人很容易認出那些男盜女娼的人是誰。她失去一些朋友,吃了一些鄰居的排頭,但是她寫出了一本超棒小說!
小說的靈魂,來自於活躍的角色
想要讓你的小說不僅好看,而且感人肺腑,書中人物就得活蹦活跳,不能呆滯。即使你寫出的人物全面完整,但是太被動、太軟弱就行不通。面對困境無法當機立斷,碰到衝突就逃走,不戰而退、坐以待斃的人,對你沒有用。不能讓這樣的人進入你的小說,破壞你的努力。以情節為重的小說,必須由活躍積極的人物擔綱,他們熱情豐沛、情緒強烈──諸如色慾、嫉妒、貪婪、野心、愛與恨,報復與惡毒等等。你的筆下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必須具備強烈的個性,情緒一觸即發。(待續)從無到有,建構人物身世
裴克(Robert Peck)在一九八三年的《小說是人組成》(Fiction Is Folks)一書中,給予讀者以下建議:
寫作是苦差事,你若偷懶,馬上就一敗塗地。所以,在一張純潔白紙上打下「第一章」(然後坐在那裡發呆一星期)之前,先為每一個筆下人物做好準備。
「做好準備」指的是替主要人物塑造背景,也就是幫他們寫傳記。所有初學的作者,甚至相當老練的作者,寫小說的第一個步驟都是先為人物寫好傳記。
比方你要寫謀殺推理小說,但是情節還沒想清楚,甚至一點概念也沒有。你首先需要一個殺人凶手,他是小說裡的反派、壞蛋。推理小說的情節完全仰賴壞蛋的詭計,換言之,這個壞蛋負責編織你的故事。小說中需要安排什麼人物,端視壞蛋的陰謀而定。
假設你的構想是一個女人謀殺親夫,因為這男人販賣毒品,賺的錢拿來賭馬,偏偏挑選的馬匹從來就跑不快,白白令家人蒙羞。你還沒想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女人,但是她一定很聰明(否則就不值得寫進小說),一定極其謹慎又狡詐。她有多狡詐,警探辦案就有多困難,所以你希望把她寫得愈狡詐愈好。
再來,你需要破案的人,也就是正派主角。此刻還想不出來由誰擔任這個角色,怎麼辦?
這類小說的破案者形形色色──他或她可以是硬裡子行家,例如馬婁(Philip Marlowe)、史貝德(Sam Spade);可以是推理超人,例如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白羅(Hercule Poirot);可以是天才型的業餘偵探,例如昆恩(Ellery Queen)、瑪波小姐(Jane Marple);也可能是被牽扯進來的局外人,例如英國作家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所著《莉百嘉》(Rebecca)小說中的第二任狄溫特夫人(Mrs. de Winter)。
你的決定端看你想寫哪種小說。偵探小說帶給讀者許多樂趣,其中之一是觀看一顆好腦袋如何推理;另一是跟隨無辜者被捲進謀殺事件,感受到他的納悶與恐懼;看著硬漢偵探在城裡治安最差的地區左推右擋,應付明槍暗箭,也是一樂。
如果你愛看某類小說,就該寫那個種類。必須注意的是,不要想以第一人稱寫硬漢偵探的故事。這種風格很難掌握,尤其是初學者,寫不好就變成鸚鵡學舌、東施效顰。
不管你選擇哪一種,都要依循傳統。最好先廣泛閱讀這類型的作品,完全熟悉其中規範。已經成名的作家可以偏離常軌另闢蹊徑,他的讀者會原諒他的出軌,但是新人就沒有這份特權了,還是中規中矩比較好。
假設你決定寫一個專業偵探的故事,因為你愛讀賈德納(Erle Stanley Gardner)、馬克班(Ed McBain)、麥唐諾(Ross MacDonald)、卡爾(John Dickenson Carr),以及羅勃‧派克(Robert B. Parker)等名家的作品,專業偵探故事是你的最愛。可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創造的專家究竟是怎樣的人。首先,你可以為他取名,這個名字或許會給你一些意象。
不要為他取偵探名著裡已經用過的名字,給他一個嶄新的、不同的名字,但是不要太古怪,古怪的名字會讓讀者敬而遠之。我們要的是新穎而可以接受,就像建築師會在四角、柱、屋頂斜度等方面變花樣,可是客戶想要的臥室、衛浴和櫥櫃還是一應俱全。
可以為你的偵探取一個聽起來不像偵探的名字,例如波爾。波爾‧米契,這個名字怎麼樣?還不差吧。如果想不出名字,翻翻電話本,裡面多得是。(待續)很多偵探是中年人,身強體壯但是頭髮花白,歷盡風霜。若想來點不一樣的,不妨把波爾塑造成年輕菜鳥。他的體型當然不能像典型的偵探──小說裡的偵探往往又高又帥,粗獷型的帥──我們就說波爾細細瘦瘦,中等高度,一臉聰明相。我們給他一雙大而黑、可以看穿人心的眼睛,肩膀下垂,行動緩慢。他認為「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所以裝束得體、乾淨整齊。他有兩排白亮的牙齒,深思慎言,舉止有禮,很多人以為他是學者。他二十六歲,未婚。
波爾‧米契的形象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現在正在讀的本書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作者一邊寫,一邊揀選與名著中的偵探剛好相反的特色,因為名著偵探的形象都僵化了。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波爾又老又肥,酗酒成癮。你在決定筆下角色應該包含哪些特徵時,必須要打破固定僵化的形象,並注意整體的協調。
根據埃格里所言,「整體的協調」就是在各個角色身上放入彼此衝突的特徵,合在一起卻像交響樂章相互呼應。換言之,不要讓每個角色都貪財或力爭上游,角色應該互補互容,比方有一人特別勤學,另一人就特別怠惰。哈姆雷特很優柔寡斷,他缺乏意志,坐而思卻不起而行,老是發呆、怨嘆,自憐自艾。與他互補的萊爾提斯(Laertes),就是果斷強悍的人。
塑造角色時還要考慮的是,身為作者,你必須長時間進入角色內心,像是要成為那個人似的。此時要自問,你真的願意跟這些角色共同生活嗎?你對這些人很感興趣嗎?如果波爾‧米契又老又肥而且嗜酒如狂,或許你不想跟他相處,寧願他是個年輕細瘦而聰明的人。總之,這是你的書;唯有你喜歡書中的人物,你的讀者才比較可能會喜歡他們。
現在我們決定了波爾的生理特徵,對他的社會層面也稍具想像,關於他是怎樣的人,已經有了點眉目,卻還是很含糊。接下來,需要透視他的性格,深入了解他,因為他是這本小說的明星。
既然他不像典型的偵探,我們可以先問:波爾是怎麼當起偵探來的?也許跟許多年輕人一樣是子承父業──你可以發揮想像力,比方說,他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神探老賈」,推理小說作家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就是用這個模式塑造出筆下的史貝德。老賈強悍無情又精明,維護委託人的權益不遺餘力。他會打脫人家的下巴,給對方「應得的教訓」。波爾覺得他爸太霸氣,卻又由衷感到敬佩。他跟爸爸一樣有正義感,卻又絕對守法,他認為若不照法律辦事,人類就沒有文明。
為波爾挑選這樣一位父親,他就得特別爭氣,不辱先人。別人總是拿他跟爸爸比較;他爸的死對頭會想把氣出在這個兒子身上。老賈雖然過世了,他留下的恩怨仍然要由波爾來承擔。創造角色的身世時,必須揣想在故事中會影響角色情緒與行為的因素。一個立體的角色和真人一樣,過去發生的事永遠如影隨形。(待續)目前為止只有波爾‧米契的骨架,接下來得貼上血肉。不妨寫一篇這個人物的完整傳記,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以。下列範本提到了一些沒說清楚的人際關係,暗示了一些沒解釋的因由,它不是一篇故事,所以有點散漫無妨。這樣的傳記僅供作者參考,不是為了鉅細靡遺地呈現此人,而是簡述他的人生,讓作者更了解他。以下是波爾的第一人稱自傳:
我是一月出生的,全名波爾‧班寧頓‧米契。現年二十六歲。由於年紀輕,相貌也稚嫩,所以在這個行業裡不容易贏得尊敬,好在我也習以為常了。
只要工作能做好,別的我不在乎,這是跟我爸學來的。你拿人錢財,就得與人消災。
我爸人稱「老賈」,他的名號太響亮,對我而言是壓力。想要不辱沒他,相當辛苦。
「波爾‧班寧頓」這個名字是我媽取的,她出身上流社會,娘家是維蒙特州(Vermont)的名門班寧頓家族,新英格蘭歷史久遠的望族。一九五五年,她有位叔父在我們舊金山這兒被謀殺了,警方破不了案,老賈於是披掛上陣。他在二十四小時內就抓到了凶手,再過二十四小時就娶了我媽。我媽深深為他傾倒。他對付女人真有一套,當時的女人就喜歡他那種肌肉男──至少,聽別人說我媽很喜歡。可惜後來這樁婚姻苦不堪言。
不快樂的主因是,儘管我媽的錢多到數不清,老賈卻堅持他賺多少錢,我們就得過怎樣的日子。老賈賺的錢不算少,但是跟我媽以前出入勞斯萊斯代步、冬天到巴哈馬群島度假那樣的生活相比,這種日子哪是她能過的。
小時候,儘管我一點節奏感都沒有,耳朵不靈敏,手指又笨拙,我媽卻要我學小提琴,可把我整慘了。我前後換過九個小提琴老師,媽總說是他們教得不好,可是我從來就不想當音樂家啊。我十五歲時,她終於放棄讓我學音樂,改要我將來當銀行家,我死也不肯。打從我稍稍懂事起,我就想當私家偵探。我從小頑固得要命,想要什麼,不到手絕不罷休。
我媽說我當不成偵探,因為我跟我爸不是一個模子打出來的。她跟我對抗,像兩軍作戰。可是我告訴你,不一定要像老賈,照樣能當好偵探。他有他的型,我有我的款,我要是學他做事的方法,入行半年就垮了。
我當私家偵探,不靠蠻力,而是靠科學辦案。我是犯罪學專家。在大學裡,我選修了化學、物理、數學、警察科學、法醫學,以及電腦程式設計。一九八二年老賈中槍身亡的時候,我剛念完碩士學位,那是我人生中最混亂的一段日子。我本來打算結婚的,而且剛動過鼻樑矯正手術,又正準備買房子,可是我立刻排除一切阻礙,接下他的偵探事務所,一腳踏入這個行業……
現在我們知道波爾的人生梗概了。像他這樣重要的人物,傳記應該長十到五十頁,從他出生談起,包括家族史,直到故事的開端。
可是,為何選擇這些因素放在波爾的傳記裡?前面說過,應該選擇與他在故事裡的情緒和行為有關的因素。我們給他稚嫩的外表,因為這使得他經常顧慮自己給別人的印象;別人可能因為他看起來年輕而不把他當一回事,增添他辦案的困難。你要隨時為角色尋找障礙──波爾身形細瘦,予人「不如乃父」的印象;仍然健在的母親老是想要他改行,這也是一個障礙。可是他很頑固,會堅持不懈。體型不夠粗壯,我們以別的長處來彌補:聰明又用功。不過,父親驟逝,使他還沒準備好就提早接棒,而且沒結成婚,這又是一個問題。
波爾‧班寧頓‧米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背景。比方說,他的父親可以是一個貪瀆的警察,波爾立志要挽回家族的名聲;波爾的長才可以是直覺敏銳而不是倚賴科學;他的母親可以是出身貧寒、體弱多病,他必須賺錢付醫藥費。如何描寫波爾的形象,完全看作者對這個角色的感覺而定。方法有很多種,只要結果讓人覺得可信,塑造成一個全面、立體的人物,在故事中稱職演出就行。
傳記寫得徹底,你就會更了解這個角色──至少要像你了解兄弟姊妹或至交好友那樣,才能動手寫小說。傳記中應該涵蓋哪些項目,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應該包含會影響動機與行為的所有線索,例如他的家人、女友、習慣、目標、信念、迷信、道德標準、執著偏好等等與抉擇和行為有關的因素。他對政治、宗教、友誼、親情的看法;他的願望、夢想、嗜好、興趣;他在學校裡修哪些科目,喜歡什麼課、討厭什麼課?他有哪些偏見?如果去看心理醫師,他會隱瞞什麼?你應該能夠回答關於這個角色的任何問題,就像他是你的至親好友一般。
就算寫完他的傳記,可能還是有些問題你尚未找到答案。比方說,你的角色如果撿到一只皮夾,裡面有一萬元,他會據為己有還是送還人家?如果感染了致命的疾病,他會自殺嗎?如果他的房子失火,只能搶救一件東西,他會選擇什麼?如果你回答不出來,就需要進一步探討這個人物,才能動筆。(待續)採訪你的筆下人物
創造了人物之後,如果仍然無法想像他們怎麼走路、怎麼說話、怎麼呼吸、怎麼流汗,你可以試試心理分析。請他們躺在長沙發上,問他們問題。以下是可能的場景:
作者問:我還是不明白,波爾,你為什麼打死不退?你跟你媽很親,而她不贊成你幹這行。你的未婚妻也說,若不改行,就不結婚。
波爾答:你是我的作者,所以我才告訴你,換成別人我是不說的。我覺得必須證明給自己看,這是我堅持下去的真正原因。沒錯,有時候我也挺害怕,可是我不能逃避。逃避就不是男子漢。
作者:我了解。可以說,你是在跟你父親競賽?來根菸吧?
波爾:你知道我不抽菸。
作者:對,我記得。再來,我想你是共和黨的選民?
波爾:不見得!我登記成為共和黨黨員,那是家族因素。不瞞你說,基本上我不關心政治,很少去投票。也許我忘記了,也許我覺得誰選上都沒關係。反正我不太清楚那些政治議題,所有候選人在我看來都差不多。
作者:你想要娶的那個女孩,是個怎樣的人?
波爾:莎麗是個很好的女孩,聰慧、口才好,又溫柔。
作者:你跟她上過床了嗎?
波爾:怎麼問這種問題?
作者:這很重要,我得了解你,得知道你的經驗和態度什麼的。
波爾:我沒跟她上過床。
作者:你有過性經驗嗎?
波爾:不能算有──大學時代幾乎有一次。
作者:幾乎?
波爾:對,嗯,差一點。
作者:說來聽聽。
波爾:那你不能告訴別人……
徹底訪問你的角色之後,他應該像是你的密友,或是你痛恨的對手。有了這麼親密的感覺,你應該有信心與他合作了。
深入人物內心,找出他的執著
「執著」指的是角色的核心推動力量,是他內心所有動力的總合。以波爾‧班寧頓‧米契來說,他的主要執著是破案。這股力量根植於他的家族歷史,是他與勇悍父親之間的競賽。他想要證明母親錯看了他;他想要提升心智能力,克服體型不夠高大的劣勢。他有強烈的正義感,很想把工作做好;不只是做好,應該說他想在辦案這方面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且是頂尖的藝術家。波爾的執著是成為私家偵探界的達文西。
遇到打擊時他會退縮嗎?不大會。賄賂、威脅、艱苦會動搖他嗎?不可能。挨揍、挨子彈會讓他退出嗎?不會,因為他決心證明自己做得到,他會竭盡所能,以意志力堅持下去。挫折有可能拖住他的腳步,但他終究會完成任務;作者交付給他的案子,他不成功便成仁。有了這樣的決心,波爾成為強有力的角色,動機強烈、意志堅定,儘管作者為他安排了諸多障礙,他一定會勇往直前。這就是劇情小說需要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