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電視劇有什麼特別的?

試想以下力量。

想像這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的螢幕,因為播出內容而閃閃發光。在每個電視、電腦與手機螢幕(甚至可能剛好就是你的手機)裡頭,某個來到你生命一訪的人物正訴說著他的故事,訴說他的夢想與煩惱,愛情與怒火,以及那些感興趣的或曾經失去的事物。即使你不願意承認,你在意他們的程度可能超過你表現出來的樣子,你甚至會在他們不在身邊的時候聊起他們--畢竟,他們只會在你邀請他們造訪的時候現身。

有些時候,他們會因為新聞上的議題而怒火中燒。他們也可能對其感到厭惡,或害怕,或口是心非,或勇敢面對。他們可能會遭到攻擊,努力反擊,最後僥倖逃過一劫。但不管怎樣,你這群朋友之後還是會在同一時間出現,在下班後或週末來到你的家中,在你獨自等飛機起飛時來到你的手機上,也可能在你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造訪你的電腦螢幕,在你最珍貴的地方,無比親密地陪著你。

或許你的其中一個朋友是黑道老大東尼索波諾 (Tony Soprano),此時正質問著他的叔叔小柯拉多(Uncle Junior):「我以為你愛我」。小柯拉多的嘴唇顫抖著,說不出話來;也可能是《廣告狂人》裡的唐德雷柏(Don Draper),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回家與家人共度感恩節,腦海裡想著他們快樂的神情,到家卻只發現已人去樓空。在《法庭女王》的試播集裡,你會跟著女主角亞莉莎陷入某個瞬間,裡頭亞莉莎站在她那四處獵豔的老公身旁,凝視著他外套上某個線頭,彷彿只要拿掉它就可以讓她的生活恢復原狀;在《怪醫豪斯》裡,你陷入了醫生的兩難,不知是該救助眼前這個準備進行種族清洗的暴君,還是乾脆殺了他;當你來到卡崔娜風災過後也不過幾個月的《劫後餘生》,你會支持酋長披上他那鑲滿金黃色羽毛的狂歡節服裝,發自內心唱歌跳舞,彷彿能喚回紐奧良與那些已逝的居民。以最接近也最私密的距離,體驗那些快樂與淚水。

想一想以上所描述的衝擊。當你能夠理解觀眾對他們所鍾愛的影集那份感同身受的心情,你便能體悟到哪些故事是可行的,以及你要如何使用這種神奇力量。電視影集的三個特質

對一位編劇來說,比起其他形式的劇本,電視影集(包含劇情類與喜劇類)有三個最不一樣的特質:無止盡的角色弧線(Character Arcs),連續劇(Serial)的所謂「長劇情」(Long Narrative),以及整個合作的過程。

分集的角色塑造

當你在寫電影劇本的時候,人家可能會叫你幫你的主角創造一個跨越兩種狀態的改變弧線(arc):主角掙扎著向一個目標邁進,等他達成目標,故事便宣告結束。某個人可能原本沒有愛的能力,但當某個伴侶/小孩/朋友出現,他會為這段關係努力,最後終於學會去愛。又或者,某人可能希望復仇並洗刷冤屈,最後要不大仇得報,要不含冤而死。對最後會劃下句點的電影來說,這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問題是,影集是沒有句點的。

所以,你要怎樣推動一個沒有弧線的敘事?想當然,你該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弧線。還記得之前我說的,影集裡的角色比起劇情的棋子,更像是你認識的人嗎?假如你朋友有了一個重大的經驗,在那之後他還是你認識的那個人。你在意的不只是事情的結果,也包含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

但要注意,這並不表示角色本身是扁平的。你的角色們存在絕不只是為了應付當週的挑戰而已。正好相反。如果一個角色沒有因為劇情而有所轉變,他需要的是不同的面向。這樣說好了,你的角色發展方向不應該是一路朝目標直線前進,而是向上向下發展,探索內心的衝突,並在其中製造緊繃感。角色可能會隨著影集一集集經過,漸漸展現出更多的面向,但觀眾必須要相信,這週《法庭女王》的亞莉莎或《絕命毒師》的華特懷特,與他們上禮拜遇到的還是同一個人。難道這代表這些角色缺乏廣度或變化嗎?你朋友不是,這些角色當然也不是。

所謂的「長劇情」

影集有三種形式:獨立影集(Anthology),每集會「收尾」(Closure)的影集,以及所謂的「連續劇」(Serial)。

獨立影集就像是比較短的電影,各集之間的故事彼此獨立,除了同屬某個框架外彼此毫無關聯。《陰陽魔界》可能有固定的主持人、風格並屬於同一個類別,但演員陣容每週都不同。做為今日電視影集的前身,獨立影集於1950年代大行其道,其中作品如《閣樓九十》會以類似舞台劇的形式呈現文學創作給觀眾。但獨立影集今天已經相當少見,也不是我們學習創作的重點。最後會收尾的影集本身有固定的演員陣容,但無論某一集裡頭發生什麼新情況,都會在該集結束時劃下句點,故事有頭有尾。這在所謂的「辦案劇」(procedurals)如《CSI犯罪現場》、《重返犯罪現場》,任何一個版本的《法網遊龍》,甚至絕大多數於傳統無線台所播出的影集來說都是如此。廣播聯賣商(Syndicators)或有線頻道偏好這種型的影集,他們會一次買一大包(一般會買最少前四季,換算下來大概八十八集),轉賣給地方性或海外電視台,對方則用任何順序播出皆可。如果集與集之間沒有重要發展或持續性的人物關係--所謂的沒有「記憶」,則播出順序其實不應該有差別。至少,概念上是這樣沒錯。

即使影集本身有持續下去的故事線,它們絕大多數時候仍會有一定程度的收尾。但如果一齣影集開發得宜,角色本身的歷史會隨時間累積,對編劇或粉絲來說皆是件難以抗拒的事情。《X檔案》早期每週都會有新的外星人或靈異事件,男女主角穆德與史卡利雖然有點曖昧,但也僅只於此。兩人的關係卻在觀眾的期待下不斷增溫,在影集最後從搭檔變成愛侶。《X檔案》大多數的集數不管用什麼順序看都可以,只是連續性的敘事就是有其魅力。

今天絕大多數的優質影集既會在每集最後做出收尾,也會有維持連續下去的劇情。舉例來說,就編劇的角度而言,《怪醫豪斯》和《法庭女王》的建構方式就像是辦案劇,但兩齣劇皆是透過持續出現的角色來累積人氣。

連續劇:一講到連續劇,很多人立刻會想到「肥皂劇」(Soap Opera),然後把連續劇當成一個髒字。過去,日間連續劇如《不安分的青春》或《杏林春暖》曾經一度擄獲了觀眾的心,同時也享有影集本身所要追求的那種成功。但過於狗血的特質(為了讓影集能在一週播出五天的前提下,推動故事前進的必要之惡)往往讓黃金檔的編劇或製作人不願與其扯上關係,更別說影集倉促產出下,總伴隨著刻板的角色、過於粗糙的對白,以及讓人難以置信的情境。

今天,青少年戀愛影集繼承了肥皂劇的衣缽,CW頻道便是這個領域的專門科。但在未來,肥皂劇的真正傳人或許會出現在網路上,任何人只要有數位攝影機和剪接軟體,都能快速產出沒有明星也沒有高製作水平的內容,同時影集還可以一集接著一集,不分日夜地播下去。不過,那些在付費有線台、一般有線台或無線台播出的夜間連續劇又怎麼說?幾十年前,影集如《朱門恩怨》或《解開心結》有著「夜間肥皂劇」的稱號,裡頭也少不了其日間表親滿滿的浪漫情懷與浮誇。但絕大多數的黃金檔連續劇已不再如此。現在的連續劇包含了《廣告狂人》、《夢魘殺魔》、《絕命毒師》、《噬血真愛》、《火線重案組》、《劫後餘生》、《黑道家族》、《三棲大丈夫》、《都鐸王朝》、《海濱帝國》、《陰屍路》等在HBO、Showtime、AMC或其他頻道播出的得獎力作。無論是有線台或無線台,多數口碑不俗的影集往往會用連續性的敘事,與每集最後做收尾的故事做搭配。

任何影集只要裡頭有故事會橫跨多集,同時主角們會隨時間有所發展,都算得上是一齣連續劇。這就是所謂的「長劇情」,也是最能代表電視影集的特質:它說的不是某個一兩小時候能夠完結的故事,而是花上幾百個小時娓娓道來的人生。試想,作為一名編劇,你說的故事是如此的扣人心弦,你得花上好幾年才說的完。在《紐約重案組》 劃下句點的時候,這齣劇已經播了十二年,共計播出兩百五十集。換算下來不是兩百五十個警方案件(事實上,因為一集裡頭就有好幾個案子,實際案件數可能是上述二到三倍),而是花兩百五十個小時與這些警探及他們所在乎的人事物相處,花上兩百五十個小時,處理十二年經歷所帶來的因果。

當你看電視的時候,留意長劇情與單集收尾故事的搭配。這不僅能幫助你洞悉影集的建構方式,也能對怎樣才算一個故事,有著更寬廣的認知。團隊合作過程

如果你寫的是電視劇本,你永遠不會一個人單打獨鬥。影集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縱使一集影集僅由一位編劇負責撰寫,整個創作過程的每個步驟還是需要眾人合作。編劇團隊會一起坐在桌邊,一起「破解」(break)每個故事,再一起審核每個分場大綱,以及不同劇本的不同版本。有些時候,一位編劇不會寫下單一一集影集,而是想辦法置入一個橫跨數集的大型故事弧線。有些影集如《怪醫豪斯》或《護士當家》的醫療顧問(其中可能部分本身也是編劇)會負責提供關鍵的場次。有些時候,一名編劇會重寫另一位的劇本,或幫忙修整對白。那種「孤高藝術家偷偷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下自己寶貴劇本」的畫面,不會存在於影集工作的日常(倒不是說寫手們就不會私下寫自己的劇本,或他們這樣就不是藝術家--有些其實甚至蠻天才的)。

你可能聽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說法。電視劇團隊裡頭有一堆編劇,他們能正常到哪裡去?失能的編劇家庭到處都是,但彼此交融之下,能夠激發並鼓勵創作能量的亦所在多有。做為一位新手編劇,你可以從團隊裡學到太多太多。第六章會教你編劇團隊的運作方式,如何在裡頭與人相處,甚至脫穎而出。但在那之前,如果你要當一名電視編劇,你得先拋開一些錯誤的想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