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
前言──歡迎光臨本餐廳
本書是將在《網路雜誌. Cobalt》(Webマガジンコバルト)上連載的文章「成為小說家的寫作微建議」(小説を書くためのプチアドバイス)集結成冊。決定出書時,還加上了全新內容與專欄,並將書名定為《寫小說,不用太規矩:三浦紫苑的寫作講座》。
話說回來,為何在下我會開始在網路上連載關於「小說寫作的建議」呢?故事得說回十四年前了……「什麼?已經十四年了嗎?!」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呢。當年我開始擔任「Cobalt短篇小說新人獎」的評審委員。
Cobalt短篇小說新人獎的報名條件為「篇幅二十五~三十張稿紙1的短篇小說」,此為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都會參加的比賽,歷史非常悠久。不少小說家都是先得到短篇小說新人獎之後,再挑戰長篇小說比賽,而後文壇出道。Cobalt編輯部的成員(約十名)與我本人,每兩個月會聚在一起,進行一番猛烈的脣槍舌戰,選出最後的入選作品。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是同一篇作品,理解和解讀還是會因人而異呢。」這個有趣的發現讓我獲益良多。而使出渾身解數投稿的諸位參賽者,更是讓我在每一次評選時深受感動。
就這樣,十四年的光陰轉瞬即逝。
拜讀大家的參賽作品時,我經常覺得「這個地方要是能再留心一點,應該可以寫得更好。」、「話說回來,我自己又是怎麼寫小說的呢?」如此這般地不斷思考並反省自己對小說寫作的想法。評選會議結束之後,我也會和Cobalt編輯部的成員討論小說二三事,於是有人提議:「那麼,您要不要開個連載來建議大家怎麼寫小說呢?也許能夠成為投稿參賽者的參考呢。」
像我這樣的人有資格開寫作專欄嗎……即使心中仍有疑慮,但我很想報答一直以來將自己的心血結晶投稿給我們的大家,以及今後願意投稿的諸位。於是決定透過連載專欄,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實際寫小說過程中的發現,以及一直以來思考的事。由於過於掏心掏肺,中途可能會變得有點不太正常(請參照正文),如果本書能幫上各位的忙,即使只有一丁點,也是我無上的光榮。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這個書名裡,融入了「寫小說是一件自由的事,不須太過拘泥!」的個人淺見。但此書名其實有一點取巧,寫作確實是件自由的事,但不可否認的,仍然有這一層含意:「只要掌握好特定訣竅及重點,就能用文章更自由地傳達你的想法」。關於這些關鍵重點,之後我會盡量舉例為各位說明。
不過啊,由於寫這本書的人畢竟是平時就不太正經的在下,挺胸!(這有什麼好得意的)即使有些地方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人說話還真古怪」,還是希望大家都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閱讀。還有,我擔心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可能太少了,就算你的志願並不是成為小說家,也可以把本書當成散文集輕鬆閱讀喔!話說,這些話寫在前言裡,應該沒人會看到吧……喂!那邊那位!你不是想成為小說家嗎?「本書」就在這裡!快拿去櫃台結帳!
我將本書的架構設計為全餐的形式。話說,二十四道料理未免也太多了?全部吃完的話,肚子應該會撐破吧?專欄則設計成讓味覺休息或轉換一下的「清口」小點。再話說,清口竟然多達四次,簡直跟換好幾套禮服的大明星豪華婚宴一樣嘛!
歡迎來到吐槽點滿滿的本餐廳。請盡情享用我們為您準備的餐點,不論是用手抓著吃,還是想躺著吃都悉聽尊便喔!
摘錄2
第3道──短篇小說的架構(前篇)
——側重情境描寫,還是情感描寫,全憑個人喜好
「思考小說寫作二三事」這套全餐料理(?)如今也來到了第三道菜。各位反覆推敲的習慣是否深入骨髓了?掌握張數份量的訓練也沒偷懶吧?那麼,接下來要端出的料理是「小說的架構」。
當然,各位可以以自己覺得方便的方式來構思架構,想選擇刻意不布局架構的做法也無妨。不過,在還沒習慣寫小說的階段,先決定好故事的架構再下筆,寫起來應會比較順手。
在此,我以「三十張稿紙的短篇小說」為例,為大家說明構思小說架構的方法。寫小說並沒有「這樣寫一
定會順利」的絕對公式,各位可以參考以下說明,打造專屬於你自己的方式。
個人推測,一般人想到「我想寫這樣的故事」時,腦中浮現的靈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角色的對話、置身的情境等。
二、對角色沒有特別想法,想描寫的是「某種情感」、作品的氛圍或主題。
我個人絕對屬於後者「第二類」,出場人物是怎樣的人、進行何種對話,一開始時我幾乎都沒什麼頭緒。但我問過寫小說的同業,很多人似乎都屬於「第一類」。而且就連「靈感浮現的時間點」也是因人而異,「構思架構」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呢……
短篇小說最重視的是「犀利的思維」與「讀後的餘韻」,架構反而不須太細緻入微。首先要決定故事的「高潮」,亦即故事發展的大幅轉折,或是角色情感最高漲的部分。
先想到「角色的對話」的人(以下稱「第一類」),那一段對話就有可能成為小說的高潮部分;而先想到「某種情感、氛圍或主題」的人(以下稱「第二類」),即將引爆「某種情感」的情境或彰顯主題的場面,就會成為故事的高潮。
「第一類」容易發生的問題,在於帶給作者靈感的對話,往往是短篇小說開頭的某一個場面。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小說不能一開頭就是高潮,但一般而言,高潮通常都是故事過半之後才出現。這麼一來,如果靈感只限一開頭的對話,之後故事的開展與鋪陳就會比較困難。
這該如何是好呢?我的建議是具體描繪出角色的個性,此人身處怎樣的境遇、過著什麼樣的日子。當然也要幫角色取名字。重點在於,先掌握「主角是怎樣的人」。以角色的人物設定為基礎,再來思考說出小說開頭對話的角色本身,若要發生某個決定性的毀滅(或修復)事件,怎樣的情節比較適合,將這段情節作為故事過半以後的高潮。
雖然我使用了「毀滅」這個字眼,其實不一定非得是「先是被公司非法裁員落得身無分文,還遭到左鄰右舍難以言喻的可怕霸凌」或「不幸被捲入槍擊戰」這類誇張的情節。
所謂的毀滅或修復,指的是作品內的「戲劇性事件」。即使是再芝麻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小說架構中的「戲劇性事件」或是「促進情節展開的插曲」。而引發「戲劇性事件」最快的方法,就是安排「將主角逼入窮途末路的人或事件」出場。一直讓主角處於身心愉快的狀況,就無法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主角是如此這般的人。」當你掌握角色的性格後,接下來請想像:會讓這個人感到厭惡、悲傷或憤怒,也就是能動搖主角內心的言行或事件為何?這部分就是作品的高潮。即使是客觀看來屬於「小事」的情感波動或事件,對當事人(主角)而言如果非常重要,就能作為高潮來發展故事。
順帶一提,讓「主角感到歡喜」因而「內心動搖」的事態,當然也是一種可行的寫法。但這麼一來,在高潮出現之前,必須先將主角逼到窮途末路。有了這樣的鋪陳,之後「感到歡喜」的那一幕才能成為故事情節的高潮(=戲劇化的部分)。
「第二類」容易發生的問題,在於「具備想要藉由作品來表達的情感或主題,卻只能想到某種揮之不去的氛圍」。為了不讓作品淪為缺乏真實感的「氣氛小說」,唯一解方就是盡力思考具體的細節。
首先,「想表達的情感」或「主題」出現的場面,就故事架構而言,一般都在故事過半之後。那麼,最適合這個場面的角色是怎樣的人呢?使出你的渾身解數,去想像那個人的性格、生活方式、身處的境遇或立場等細節。當然,也要幫角色取名字。還有,決定該戲劇性事件在哪一個地點發生,也非常重要。
請記得,「揮之不去的氛圍」自始至終都是「讀者讀完短篇小說後留在心中的懸念」,必須藉由整篇作品來烘托營造出某種氣氛或印象。但創作小說時,作者千萬不能過度沉浸於腦中的印象,或是被牽著鼻子走。
請各位想像一下棉花糖。棉花糖綿軟而蓬鬆,但是,製作棉花糖所需的元素也一樣嗎?正好相反!棉花糖是結合免洗筷、粗糖、像鐵鍋的機器,由管攤子的大叔做出來的。這些材料(?)跟又軟又蓬完全沾不上邊。但是,融合這些元素產出的卻是棉花糖。
小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充分發揮想像力的人物設定、嚴謹的故事情節與架構……這些技巧與事前準備必須夠扎實,才能讓你的作品成為一篇精彩的小說。唯有如此,才能完整呈現當初你腦中所浮現的「氛圍」,如「棉花糖般綿軟蓬鬆的清甜感」。不可思議的是,倘若在寫作時放任「感覺」肆意奔馳,小說反而無法醞釀出當初想描寫的那種氛圍。
好了,討論完「第一類」與「第二類」的高潮部分,還有角色的個性設定。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吧。
短篇小說的開頭,重點在於「吸引讀者」。透過場景與對話的描寫,讓讀者好奇「發生什麼事?」至於結尾,最好心裡先有個底,像是「以這樣的感覺來收尾」。不過,寫小說的過程中,偶爾靈感來了會出現神來一筆,讓主角做出超乎原本預期的行動與選擇,在構思故事架構的階段,倘若一開始就把結尾寫死,反而會限縮了小說的可能性。
以三十張稿紙的短篇小說為例,「開頭(以洗練的手法將讀者帶入作品世界)→高潮(故事情節急轉直下的部分、主角情感最為高漲的部分)→結尾(醞釀餘韻,或是讓人拍手喝彩的俐落收尾)」的三階段架構是最王道的寫法。此時的訣竅在於,不是從頭一步步構思劇情(這只能算是單純的「故事概要」),而是將高潮作為整篇小說的核心,利用前後的故事鋪陳來烘托戲劇張力。各位在構思小說架構時,不妨試著從這個觀點來發想故事,揣摩「如何才能將這段高潮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上的說明,沒有具體例子可能會不太好理解。因此,下一道料理會以我自身的作品為例,為大家說明短篇小說該怎麼發想、如何構思。不過啊,本人屬於「感性派」(←這樣說是不是很帥),所以啊……也就是說,我是「較不擅長理論那一派」(←這樣說一點也不帥),所以啊……雖然不知道這樣說明能否讓各位感到滿意,但我會好好加油的!
前言──歡迎光臨本餐廳
本書是將在《網路雜誌. Cobalt》(Webマガジンコバルト)上連載的文章「成為小說家的寫作微建議」(小説を書くためのプチアドバイス)集結成冊。決定出書時,還加上了全新內容與專欄,並將書名定為《寫小說,不用太規矩:三浦紫苑的寫作講座》。
話說回來,為何在下我會開始在網路上連載關於「小說寫作的建議」呢?故事得說回十四年前了……「什麼?已經十四年了嗎?!」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呢。當年我開始擔任「Cobalt短篇小說新人獎」的評審委員。
Cobalt短篇小說新人獎的報名條件為「篇幅二十五~三十張稿紙1的短篇小說」,此為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都會參加的比賽,歷史非常悠久。不少小說家都是先得到短篇小說新人獎之後,再挑戰長篇小說比賽,而後文壇出道。Cobalt編輯部的成員(約十名)與我本人,每兩個月會聚在一起,進行一番猛烈的脣槍舌戰,選出最後的入選作品。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是同一篇作品,理解和解讀還是會因人而異呢。」這個有趣的發現讓我獲益良多。而使出渾身解數投稿的諸位參賽者,更是讓我在每一次評選時深受感動。
就這樣,十四年的光陰轉瞬即逝。
拜讀大家的參賽作品時,我經常覺得「這個地方要是能再留心一點,應該可以寫得更好。」、「話說回來,我自己又是怎麼寫小說的呢?」如此這般地不斷思考並反省自己對小說寫作的想法。評選會議結束之後,我也會和Cobalt編輯部的成員討論小說二三事,於是有人提議:「那麼,您要不要開個連載來建議大家怎麼寫小說呢?也許能夠成為投稿參賽者的參考呢。」
像我這樣的人有資格開寫作專欄嗎……即使心中仍有疑慮,但我很想報答一直以來將自己的心血結晶投稿給我們的大家,以及今後願意投稿的諸位。於是決定透過連載專欄,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實際寫小說過程中的發現,以及一直以來思考的事。由於過於掏心掏肺,中途可能會變得有點不太正常(請參照正文),如果本書能幫上各位的忙,即使只有一丁點,也是我無上的光榮。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這個書名裡,融入了「寫小說是一件自由的事,不須太過拘泥!」的個人淺見。但此書名其實有一點取巧,寫作確實是件自由的事,但不可否認的,仍然有這一層含意:「只要掌握好特定訣竅及重點,就能用文章更自由地傳達你的想法」。關於這些關鍵重點,之後我會盡量舉例為各位說明。
不過啊,由於寫這本書的人畢竟是平時就不太正經的在下,挺胸!(這有什麼好得意的)即使有些地方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人說話還真古怪」,還是希望大家都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閱讀。還有,我擔心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可能太少了,就算你的志願並不是成為小說家,也可以把本書當成散文集輕鬆閱讀喔!話說,這些話寫在前言裡,應該沒人會看到吧……喂!那邊那位!你不是想成為小說家嗎?「本書」就在這裡!快拿去櫃台結帳!
我將本書的架構設計為全餐的形式。話說,二十四道料理未免也太多了?全部吃完的話,肚子應該會撐破吧?專欄則設計成讓味覺休息或轉換一下的「清口」小點。再話說,清口竟然多達四次,簡直跟換好幾套禮服的大明星豪華婚宴一樣嘛!
歡迎來到吐槽點滿滿的本餐廳。請盡情享用我們為您準備的餐點,不論是用手抓著吃,還是想躺著吃都悉聽尊便喔!
摘錄2
第3道──短篇小說的架構(前篇)
——側重情境描寫,還是情感描寫,全憑個人喜好
「思考小說寫作二三事」這套全餐料理(?)如今也來到了第三道菜。各位反覆推敲的習慣是否深入骨髓了?掌握張數份量的訓練也沒偷懶吧?那麼,接下來要端出的料理是「小說的架構」。
當然,各位可以以自己覺得方便的方式來構思架構,想選擇刻意不布局架構的做法也無妨。不過,在還沒習慣寫小說的階段,先決定好故事的架構再下筆,寫起來應會比較順手。
在此,我以「三十張稿紙的短篇小說」為例,為大家說明構思小說架構的方法。寫小說並沒有「這樣寫一
定會順利」的絕對公式,各位可以參考以下說明,打造專屬於你自己的方式。
個人推測,一般人想到「我想寫這樣的故事」時,腦中浮現的靈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角色的對話、置身的情境等。
二、對角色沒有特別想法,想描寫的是「某種情感」、作品的氛圍或主題。
我個人絕對屬於後者「第二類」,出場人物是怎樣的人、進行何種對話,一開始時我幾乎都沒什麼頭緒。但我問過寫小說的同業,很多人似乎都屬於「第一類」。而且就連「靈感浮現的時間點」也是因人而異,「構思架構」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呢……
短篇小說最重視的是「犀利的思維」與「讀後的餘韻」,架構反而不須太細緻入微。首先要決定故事的「高潮」,亦即故事發展的大幅轉折,或是角色情感最高漲的部分。
先想到「角色的對話」的人(以下稱「第一類」),那一段對話就有可能成為小說的高潮部分;而先想到「某種情感、氛圍或主題」的人(以下稱「第二類」),即將引爆「某種情感」的情境或彰顯主題的場面,就會成為故事的高潮。
「第一類」容易發生的問題,在於帶給作者靈感的對話,往往是短篇小說開頭的某一個場面。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小說不能一開頭就是高潮,但一般而言,高潮通常都是故事過半之後才出現。這麼一來,如果靈感只限一開頭的對話,之後故事的開展與鋪陳就會比較困難。
這該如何是好呢?我的建議是具體描繪出角色的個性,此人身處怎樣的境遇、過著什麼樣的日子。當然也要幫角色取名字。重點在於,先掌握「主角是怎樣的人」。以角色的人物設定為基礎,再來思考說出小說開頭對話的角色本身,若要發生某個決定性的毀滅(或修復)事件,怎樣的情節比較適合,將這段情節作為故事過半以後的高潮。
雖然我使用了「毀滅」這個字眼,其實不一定非得是「先是被公司非法裁員落得身無分文,還遭到左鄰右舍難以言喻的可怕霸凌」或「不幸被捲入槍擊戰」這類誇張的情節。
所謂的毀滅或修復,指的是作品內的「戲劇性事件」。即使是再芝麻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小說架構中的「戲劇性事件」或是「促進情節展開的插曲」。而引發「戲劇性事件」最快的方法,就是安排「將主角逼入窮途末路的人或事件」出場。一直讓主角處於身心愉快的狀況,就無法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主角是如此這般的人。」當你掌握角色的性格後,接下來請想像:會讓這個人感到厭惡、悲傷或憤怒,也就是能動搖主角內心的言行或事件為何?這部分就是作品的高潮。即使是客觀看來屬於「小事」的情感波動或事件,對當事人(主角)而言如果非常重要,就能作為高潮來發展故事。
順帶一提,讓「主角感到歡喜」因而「內心動搖」的事態,當然也是一種可行的寫法。但這麼一來,在高潮出現之前,必須先將主角逼到窮途末路。有了這樣的鋪陳,之後「感到歡喜」的那一幕才能成為故事情節的高潮(=戲劇化的部分)。
「第二類」容易發生的問題,在於「具備想要藉由作品來表達的情感或主題,卻只能想到某種揮之不去的氛圍」。為了不讓作品淪為缺乏真實感的「氣氛小說」,唯一解方就是盡力思考具體的細節。
首先,「想表達的情感」或「主題」出現的場面,就故事架構而言,一般都在故事過半之後。那麼,最適合這個場面的角色是怎樣的人呢?使出你的渾身解數,去想像那個人的性格、生活方式、身處的境遇或立場等細節。當然,也要幫角色取名字。還有,決定該戲劇性事件在哪一個地點發生,也非常重要。
請記得,「揮之不去的氛圍」自始至終都是「讀者讀完短篇小說後留在心中的懸念」,必須藉由整篇作品來烘托營造出某種氣氛或印象。但創作小說時,作者千萬不能過度沉浸於腦中的印象,或是被牽著鼻子走。
請各位想像一下棉花糖。棉花糖綿軟而蓬鬆,但是,製作棉花糖所需的元素也一樣嗎?正好相反!棉花糖是結合免洗筷、粗糖、像鐵鍋的機器,由管攤子的大叔做出來的。這些材料(?)跟又軟又蓬完全沾不上邊。但是,融合這些元素產出的卻是棉花糖。
小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充分發揮想像力的人物設定、嚴謹的故事情節與架構……這些技巧與事前準備必須夠扎實,才能讓你的作品成為一篇精彩的小說。唯有如此,才能完整呈現當初你腦中所浮現的「氛圍」,如「棉花糖般綿軟蓬鬆的清甜感」。不可思議的是,倘若在寫作時放任「感覺」肆意奔馳,小說反而無法醞釀出當初想描寫的那種氛圍。
好了,討論完「第一類」與「第二類」的高潮部分,還有角色的個性設定。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吧。
短篇小說的開頭,重點在於「吸引讀者」。透過場景與對話的描寫,讓讀者好奇「發生什麼事?」至於結尾,最好心裡先有個底,像是「以這樣的感覺來收尾」。不過,寫小說的過程中,偶爾靈感來了會出現神來一筆,讓主角做出超乎原本預期的行動與選擇,在構思故事架構的階段,倘若一開始就把結尾寫死,反而會限縮了小說的可能性。
以三十張稿紙的短篇小說為例,「開頭(以洗練的手法將讀者帶入作品世界)→高潮(故事情節急轉直下的部分、主角情感最為高漲的部分)→結尾(醞釀餘韻,或是讓人拍手喝彩的俐落收尾)」的三階段架構是最王道的寫法。此時的訣竅在於,不是從頭一步步構思劇情(這只能算是單純的「故事概要」),而是將高潮作為整篇小說的核心,利用前後的故事鋪陳來烘托戲劇張力。各位在構思小說架構時,不妨試著從這個觀點來發想故事,揣摩「如何才能將這段高潮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上的說明,沒有具體例子可能會不太好理解。因此,下一道料理會以我自身的作品為例,為大家說明短篇小說該怎麼發想、如何構思。不過啊,本人屬於「感性派」(←這樣說是不是很帥),所以啊……也就是說,我是「較不擅長理論那一派」(←這樣說一點也不帥),所以啊……雖然不知道這樣說明能否讓各位感到滿意,但我會好好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