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TAKE 34 劇本寫作的表達方法與地雷區

訣竅A 視線與劇本表現
我們都是從一個人的外顯表徵判斷他的心情,因此不要在劇本中向觀眾解釋角色的內心戲,而是要設計成肉眼可見的狀態。舉例而言,在《黑獄亡魂》(1949,英國)的最後一幕,女主角面無表情無視主角走了過去,觀眾會注意到她這樣做的心理因素,並心生感慨。

●眼神是電影語言的基礎
我們會根據角色注視的對象,腦補出他內心的想法,這是電影萌芽期被發現的原理「庫勒雪夫效應」(參考TAKE18)。別人對我講「你好」時,眼睛看著我還是別開眼睛,給我的印象也截然不同。在《小姐乾杯》(1949,日本),一個粗魯暴發戶青年,看到芭蕾舞的天鵝死亡後嚎啕大哭,隔壁座位的小姐錯愕地看著他,最後露出了微笑。這一幕完美呈現了她墜入愛河的瞬間(以及青年的為人),角色眼神方向的設計,至今依然是電影語言的基礎。

訣竅B 化繁為簡
A:「你去見他吧。」B:「我才不要!」→下一幕:公車行駛在山路上。→下一幕:B在公車內座位上眺望窗外的風景。觀眾這樣看下來,自動會腦補B最後被說服的劇情。知道結果就會知道過程,若能鋪陳一下開頭變化前的部分,這就是一段小故事了。

●寫起來很瑣碎時,先懷疑其必要性
寫起來很瑣碎的部分大多都是沒必要的內容,在寫一個「Xa→Xb」時,先找出這個場景中真正不可或缺的元素,這樣寫會輕鬆很多。
●相遇的戲碼大多可以省略
省略相遇戲碼的常用手法是轉而描寫他們的重逢,重逢戲碼會讓角色出場一次的CP值更高。《七武士》(1954,日本)的前半部也是如此,主軸若放在招募戰友上,就要設計出歡樂的重逢場景。重逢戲碼中的某些角色,則是在扮演描述主角過去的功能。

訣竅C 劇本寫作的地雷區
影像創作是以劇本為設計圖,導演、演員或剪輯師的靈感、即興或氣質則是作品的血與肉。編劇固然要設計細節,但仍然要留白給演員與主創團隊詮釋,不能把一切說死。編劇盡量不要指揮任何場面上的調度,從頭到尾專注在事件即可。

●劇本通常不寫什麼?
・分鏡:要以什麼影像或聲音呈現劇本文字是其他人的工作,編劇不會寫哪幾場戲要用什麼影像呈現。
・表演方式或內心戲:編劇只寫鏡頭會拍到的部分,亦即行為與對白,不寫內心活動,留下一些詮釋與表現的餘地。
・又臭又長的日常對話:不要把日常的流水帳對話照抄下來,挑出重點關鍵字設計對白,對白才會有節奏也更容易理解。
●設想歸設想
新手常常忍不住寫出「男子覺得憤怒」這類句子,但是內心戲的描寫都是不必要的,盡可能也不要寫「他露出憤怒的表情」之類的。不過這不代表你不需要設想這些內心戲,而是說設想歸設想,不要寫出來。設想周全的劇本前後邏輯才會一致,也比較容易執行。舉例來說,劇本只要寫下列的內容,內心戲就交給演員和導演想像。

POINT:電影是團隊合作的工作,寫劇本時要小心別限制到導演和演員的表現。除此之外,預設的放映環境不同,對白的設計就需要不同的巧思。

戲院和家中的觀影環境,適用不同的對白邏輯
電影是在戲院裡專注看兩個小時,電視劇則是在家中長期一集一集追,每一集都會有生活雜音與其他干擾。由於環境的不同,電視劇都對容易漏掉訊息的觀眾很友善,即便影像已經交代清楚,依然會透過對白加以解釋與確認。另一方面,電影若採取同樣的做法會變得又臭又長,因此通常只以影像敘事,不用對白解釋。再更進一步來說,若使用的是當代的串流平台,觀眾是可以倒轉重看的,可見不同的載體需要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參考TAKE44)。


TAKE 36 當有人說「看不懂」,不必多費唇舌,使用「減法」吧

訣竅A 「看不懂」的內涵
常有人在看完劇本或劇情大綱後表示「看不懂」,我們該怎麼面對這類的意見?

●讓人「看不懂」的是劇情
我們聽到「看不懂」時往往就想添加解釋,但歷史大外行也會覺得歷史劇有趣,不懂宇宙物理學也可以喜歡科幻題材。也就是說無論觀眾是否理解故事設定與情境,只要能理解一連串變化的起承轉合,就能看懂劇情。
●變化不明確就會「看不懂」
「看不懂」劇情就代表角色變化的「Xa→Xb」沒有交代清楚。X是什麼?a是什麼?b是什麼?這些問題沒搞清楚就會「看不懂」。
●資訊過少導致「看不懂」
描述「Xa→Xb」的必要資訊若有所欠缺,就會看不懂劇情。比方說《伊底帕斯王》是「主角在無意之間弒父」的故事,這個故事需要以下資訊:
X=伊底帕斯王
a=活人(只有觀眾知道他是父王)
→=X殺害此人
b=死人(父)
觀眾如果不知道a或b是父親,就會「看不懂」弒父的故事。
●資訊過多導致「看不懂」
一股腦塞了太多設定與資訊也會讓人「看不懂」,比方說在上述的場面中,讓古代王國有趣的攤販阿姨或怪物斯芬克斯出場,太詳細描寫這些資訊,就會讓「兒子弒父」這件事變得很難理解。

① 一個人死在男子面前
→資訊過少
②男子殺了一個人
→觀眾知道他是父王因此很震驚
③男子殺了父親,但是斯芬克斯大失控,觀眾都在關注斯芬克斯
→無關的資訊過多

訣竅B 提煉出必要的資訊
有人說「看不懂」的時候,我們先分析故事的變化前與後,逐一檢討「Xa」、「→」和「Xb」。

●檢討必要性
如果有與變化主軸無關的成分,就檢核這個成分對於「Xa→Xb」的必要性。這個場景如果塞不下「怪物斯芬克斯」,就搬動到其他的事件中處理;但如果有描寫到「下手的動機」,就把怪物安排進弒父的故事線之中。
●刪減不必要的資訊
與「Xa→Xb」無關的資訊越多,就越難讓人理解你想傳達什麼。在說明目的地要怎麼走的時候也一樣,過猶不及都是無效溝通。試著找出必要的資訊,刪減不必要的。

POINT:找出你的故事主軸,也就是主角變化的「Xa→Xb」,並根據主軸傳達相關資訊。塞太多無謂的資訊反而會淹沒重要的故事,「看不懂」需要的是減法。

Information:「看不懂」的本質
「看不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Xa→Xb」不明確的「看不懂」,故事的主角是誰、要往哪裡去都不明確,這個脈絡中的「看不懂」亦即「無聊」。另一種是雖然「Xa→Xb」的結構明確,卻不清楚b是什麼狀態的「看不懂」,這時與其勉強添加資訊加以解釋,不如把「看不懂」當作故事中的謎題,以「吊胃口」的技法引導觀眾看下去。舉例來說,「Xa→Xb」不明確的時候,觀眾會進入迷失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看不懂」狀態,並感到不安;但在迷宮中找不到出口的狀態卻充滿了樂趣。確定出口存在,也就是確定「Xa→Xb」是成立的。後者的「看不懂」帶來的是「鬼臉捉迷藏」的效果。即便從頭到結尾都「看不懂」,觀眾還是會自己腦補、討論彼此的答案。

晦澀難解的電影等於「看不懂」嗎?
有幾部人稱晦澀難解的電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名作,大家看不懂卻都覺得很有趣,可見「看不懂」和「有趣」是可以並存的。《2001太空漫遊》(1968,美國)是一部晦澀難解的代表作,某個力量賦予人類智慧、月球上發現史前遺物、電腦莫名叛變、人類莫名在異空間轉生。小故事高潮迭起,謎題的設計精巧,讓人一直想往下看,而最大的謎題還是交由觀眾腦補與推理。《2001太空漫遊》的小地方可以感覺到「Xa→Xb」存在,大局的b則是讓觀眾詮釋,因此「看不懂卻很有趣」。


TAKE 50 導演對於編劇的期望

訣竅A 劇本的鐵則
我在發案委託編劇的時候,一定會講明下列事項,只要我們對於這些事達成共識,收到劇本之後,我這個做導演的就會滿心期待開拍。

●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要素或場景的串接不是一種加法的概念。假設有三個格鬥場景,各場景的重點分別是①主角的強力招式、②強力招式打不過的強敵、③主角花心思打倒對方,這三場的關係是乘法,並非「一加一加一等於三」。每個場景的內容都有變化也有關連,一場接著一場下來,故事就會更有深度。
●以最小限度達到最大效果
如果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手段就要選最單純的,要用最少的工程,讓觀眾期待接下來的發展。美好的瞬間不斷累積起來,意義也會更深化。
●文字力求精簡
對白與文字盡量精簡,不求邏輯清晰的說明,只要丟出最想傳達的關鍵字即可。文字長到沒有必要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在解釋或訓話,要特別注意。
●盤點每一個場景標示
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誰出場?只要戲劇結構紮實,抓出這幾項就可以知道故事概要。
●不要依賴演技
地點、人物、語言、動作,劇情架構的建立,端看你如何安排、組合並組織這些元素,表演的詮釋是建立在故事之上,不要反過來以演技說故事。
●完美的瑕疵品
完美指的不是沒有瑕疵的作品,瑕疵也值得愛的作品,才是完美的。咬合太緊的齒輪會卡死自己,每個齒輪之間都需要空隙才能轉動。每一部經典名作都在搏一個瑕不掩瑜,「太扯了」這句話,如果用在有說服力和趣味的電影上就是稱讚,反之就是無聊而已。勇於挑戰,不要害怕危險與瑕疵。

訣竅B 將電影當志業
每個人都想拍出好電影,但是什麼是「好電影」?「好」沒有一個單純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而我重視的是下列幾點。

●為了某一個人
世界上不存在人人都愛的「好電影」,每個觀眾在不同時期會被不同電影打動。我的好不等於你的好,也有可能今天覺得無聊,明天一看又深受感動。創作者要盡全力讓某一個人感動,而名作或經典的評價,只是盡全力之後得到的結果。
●劇本要等心領神會時
劇本要等到觀眾的心領神會才算完成,寫作時提醒自己為某一個人而寫,會比較明確意識到溝通的對象。你希望他被娛樂到、得到幸福,還是省思?你用了什麼樣的「鬼臉捉迷藏」達成這個目的?你覺得有意義的創作,一定存在著讓人感動的關鍵。
●長存心中的經典
我們看到精彩的電影,通常一開始會錯愕難以接受,也不知道自己是喜歡或討厭。這些感受放在心中思考了好幾年,終於恍然大悟,成為一輩子的寶物。好電影可以摧毀既有的思維框架,所以無法立刻接受是很合理的。觀影時的快樂很重要,消化這些感受的時光也一樣值得珍惜。
●面對自己
在思考觀眾有沒有看懂時,同時也是在重新審視自己,一如本書開頭所警告的,你會被迫面對平常得過且過的自己。你的自我拉扯同樣也會感動到觀眾,所以不用害怕這些,一起面對吧!
●設計圖是為了劇組人員而存在
沒有拍片與後製的劇組人員,你的設計圖就無法傳達給觀眾,因此你製作的設計圖,必須適合劇組團隊使用,如果彼此有什麼不理解的就多加溝通。雖說整部片的主導權握在別人手中,但是在有定論之前的討論絕對不會白費。

POINT:身為導演的我,在委託編劇或開劇本會議的時候常常需要溝通這些事項,無論對方是資深編劇或資淺的人。這裡分享的都是我的電影觀。

比自己更長壽,一世紀後的感動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資訊的單價一直在貶值,換句話說,獲得資訊的環境不斷在普及與發展。如今只要膠捲或數位檔案還在,總會有辦法看到你想看的影視作品。放映的方法一年比一年簡單,如果技術繼續進步,今天網路上的影片,一世紀之後多半也能在某處的檔案館看到。你的作品可以超越地點與時間的限制,留在更多人的心中。創作的時候,不妨想像一下這樣的願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