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約前三三九—前二七八)中國偉大詩人、政治家。「楚辭」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名平,字原。《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戰國楚人,出身丹陽秭歸的貴族家庭。其先祖楚武王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孫即以屈為氏。屈原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輔佐楚懷王治理內政外交。後遭讒去職、流放,備受打擊;但始終憂國憂民,堅貞不屈。楚頃襄王繼位後,他被流貶江南,在阮湘轉徙了九年之久。前278年,秦破楚國郢都,他投汨羅江自刎。主要作品:《離騷》、《九章》、《天問》等。他的作品形式和浪漫主義對後世影響很大。
《天問》的意思和寫作背景,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解釋以東漢王逸為代表,他在《楚辭章句》中說:「何不言『 問天』?天尊不可言,故曰『天問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昊,仰天歎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聖賢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泄憤懣,舒瀉愁思。」
另一種解釋以清人戴震、近人游國恩為代表。遊氏在《天問篡義》中說:「蓋天統萬物,凡一切人事之紛紜錯綜,變幻無端者,皆得攝於天之中,而與夫天體天像天算等,廣大精微,不可思議者,同其思問焉,此《天問》之義也。」寫作時間,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之時,也可能作于楚懷王之時。據筆者研究,《天問》當作於楚懷王十八年,即前三○七年。其時,屈原被懷王疏遠而貶為三閭大夫三年,退居故里。懷王因喪師失地,有所悔悟,意欲望與齊國修好,才起用屈原。屈原在離鄉赴京前夕,感慨萬端,才作《天問》。《天問》是屈原感時事、思萬物,發「天命反側,何罰何佑」的至理之作;表現了作者的歷史觀、自然觀和人生觀。
《天問》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可稱獨步一時。作者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天體、歷史和神話傳說,而且從作者問及的天、地、人等事的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精深的學識、思想、想像力和批判精神。這種現象在屈原之前的世界文學史上是無出其右的,就是在他之後,也極少能與之相媲美的。遺憾的是,由於它的深奧,除了研究者以外,《天問》很少得到重視。正如清人林雲銘說,一部《楚辭》最難解者,莫如《天問》。以其重複倒置,且所引用典故,多荒遠無稽……(還應加上文字的古奧)使後人執卷茫然,讀未竟而中罷。因此,它未能在世界文學史上獲得應有的地位。舉例來說,義大利大詩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被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詩作,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超出了文學的意義。然而,屈原的《天問》其博大精深、寓意深邃、哲學思想超過了《神曲》!這種現象令人可悲可痛。
同名紀實小說《天問》表達了筆者的觀點、對屈原創作《天問》的探求。並希望引起學界對上述問題的重視和反思。
一、
三閭大夫,不要再在山野水澤畔漫遊了,不要再在廟宇祠堂裏窮究了。烏雲已經遮住了晴空,狂風已經掀起了林濤。歸去吧! 歸去吧!回到郢都的宮殿裏共商國是,力挽狂瀾;去到齊國的京城裏重調琴瑟,共抗虎狼。你不知道自從你被讒見棄,浪跡山澤,形影相弔,愁思鬱積之際,楚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變故又來得何其快呀!三年前身為六國縱長、懷有宏圖之志的楚國,國運劇轉、江河日下。昏庸無道、貪財好色的懷王疏遠賢臣、偏信奸佞的結果,中了秦國的圈套,絕了齊國的聯盟,招了五國的怨艾,成了九州萬方的笑柄。懷王惱羞成怒,窮兵黷武,錯上加錯,孤注一擲,落得豈但秦國許諾的六百里土地連一寸也沒有得到,反而斷送了自己的大好河山,將十多萬祖國健兒的血肉拋灑戰場!啊,祖先開創的千年基業,難道就此大廈將傾了麼? 賢良輔佐的泱泱大國難道就此重蹈覆轍了麼?
三閭大夫,這些年來你的心境也不好過。粗茶淡飯、草席布衣,物質生活的清苦你毫不在意。反而聊以自慰的是,縱使錦衣玉食、華屋高堂、美女歡娛、燈火不夜,面對奸臣當道、狐媚惑主、社稷飄搖、民生艱難的困境,而一籌莫展、一展莫能,這有多麼痛心呀!但是,你遠離了紅塵萬丈的京都、混濁骯髒的世界,在這深山老林裡幽居、先王故址上獨處又如何呢?還不是依舊寢食不安,形容憔悴,牽腸掛肚,義憤填膺嗎?
你常常登到高丘上眺望,想知道孤家寡人的懷王是醒還是睡?鳳毛麟角的忠臣是言還是怒?你恨不能插翅飛去。啊,上官大夫那張嘴臉又在巧言令色地進讒諂媚,使君主偏聽偏信,沉溺享樂;一面掩蓋國計民生的窮蹇。你簡直要撕下他的假面具,又在大王的背上猛擊一掌。南後鄭袖那只狐狸精又在使出全身解數迷惑懷王,叫他相信秦國的「誠意」,採納張儀的良策。你真想把藏在她懷裏的贓物打落,揪出她的九條尾巴。秦使張儀那條信口雌黃的毒舌,又在搖唇鼓舌地誘騙楚王,要他棄合縱而取連橫,親秦鄰而遠齊邦。你意欲望抽打這個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拆穿秦王的禍心。就連公子子蘭也變得陽奉陰違,和他們同流合污了,在父王面前吹捧聯秦的好處,計算利益的多寡。你痛心于蘭芷的變質,播種的不獲,一片心血付之東流!你常常下到江邊俯視流水,想知道善良的同胞是安還是危?高聳的城池是固還是塌?你恨不能飛渡關山。啊,流離失所的難民充塞于國都;當年它是何等的繁榮富庶呀!國無凍餒之人、民無離散之家,有和氏之璧、明月之珠、金木竹箭、皮革角齒。如今,士氣不振的將士在秋風裏唱著悲歌,往昔的雄風而今安在?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
魂魄毅兮為鬼雄。
《天問》的意思和寫作背景,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解釋以東漢王逸為代表,他在《楚辭章句》中說:「何不言『 問天』?天尊不可言,故曰『天問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昊,仰天歎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聖賢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泄憤懣,舒瀉愁思。」
另一種解釋以清人戴震、近人游國恩為代表。遊氏在《天問篡義》中說:「蓋天統萬物,凡一切人事之紛紜錯綜,變幻無端者,皆得攝於天之中,而與夫天體天像天算等,廣大精微,不可思議者,同其思問焉,此《天問》之義也。」寫作時間,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之時,也可能作于楚懷王之時。據筆者研究,《天問》當作於楚懷王十八年,即前三○七年。其時,屈原被懷王疏遠而貶為三閭大夫三年,退居故里。懷王因喪師失地,有所悔悟,意欲望與齊國修好,才起用屈原。屈原在離鄉赴京前夕,感慨萬端,才作《天問》。《天問》是屈原感時事、思萬物,發「天命反側,何罰何佑」的至理之作;表現了作者的歷史觀、自然觀和人生觀。
《天問》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可稱獨步一時。作者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天體、歷史和神話傳說,而且從作者問及的天、地、人等事的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精深的學識、思想、想像力和批判精神。這種現象在屈原之前的世界文學史上是無出其右的,就是在他之後,也極少能與之相媲美的。遺憾的是,由於它的深奧,除了研究者以外,《天問》很少得到重視。正如清人林雲銘說,一部《楚辭》最難解者,莫如《天問》。以其重複倒置,且所引用典故,多荒遠無稽……(還應加上文字的古奧)使後人執卷茫然,讀未竟而中罷。因此,它未能在世界文學史上獲得應有的地位。舉例來說,義大利大詩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被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詩作,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超出了文學的意義。然而,屈原的《天問》其博大精深、寓意深邃、哲學思想超過了《神曲》!這種現象令人可悲可痛。
同名紀實小說《天問》表達了筆者的觀點、對屈原創作《天問》的探求。並希望引起學界對上述問題的重視和反思。
一、
三閭大夫,不要再在山野水澤畔漫遊了,不要再在廟宇祠堂裏窮究了。烏雲已經遮住了晴空,狂風已經掀起了林濤。歸去吧! 歸去吧!回到郢都的宮殿裏共商國是,力挽狂瀾;去到齊國的京城裏重調琴瑟,共抗虎狼。你不知道自從你被讒見棄,浪跡山澤,形影相弔,愁思鬱積之際,楚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變故又來得何其快呀!三年前身為六國縱長、懷有宏圖之志的楚國,國運劇轉、江河日下。昏庸無道、貪財好色的懷王疏遠賢臣、偏信奸佞的結果,中了秦國的圈套,絕了齊國的聯盟,招了五國的怨艾,成了九州萬方的笑柄。懷王惱羞成怒,窮兵黷武,錯上加錯,孤注一擲,落得豈但秦國許諾的六百里土地連一寸也沒有得到,反而斷送了自己的大好河山,將十多萬祖國健兒的血肉拋灑戰場!啊,祖先開創的千年基業,難道就此大廈將傾了麼? 賢良輔佐的泱泱大國難道就此重蹈覆轍了麼?
三閭大夫,這些年來你的心境也不好過。粗茶淡飯、草席布衣,物質生活的清苦你毫不在意。反而聊以自慰的是,縱使錦衣玉食、華屋高堂、美女歡娛、燈火不夜,面對奸臣當道、狐媚惑主、社稷飄搖、民生艱難的困境,而一籌莫展、一展莫能,這有多麼痛心呀!但是,你遠離了紅塵萬丈的京都、混濁骯髒的世界,在這深山老林裡幽居、先王故址上獨處又如何呢?還不是依舊寢食不安,形容憔悴,牽腸掛肚,義憤填膺嗎?
你常常登到高丘上眺望,想知道孤家寡人的懷王是醒還是睡?鳳毛麟角的忠臣是言還是怒?你恨不能插翅飛去。啊,上官大夫那張嘴臉又在巧言令色地進讒諂媚,使君主偏聽偏信,沉溺享樂;一面掩蓋國計民生的窮蹇。你簡直要撕下他的假面具,又在大王的背上猛擊一掌。南後鄭袖那只狐狸精又在使出全身解數迷惑懷王,叫他相信秦國的「誠意」,採納張儀的良策。你真想把藏在她懷裏的贓物打落,揪出她的九條尾巴。秦使張儀那條信口雌黃的毒舌,又在搖唇鼓舌地誘騙楚王,要他棄合縱而取連橫,親秦鄰而遠齊邦。你意欲望抽打這個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拆穿秦王的禍心。就連公子子蘭也變得陽奉陰違,和他們同流合污了,在父王面前吹捧聯秦的好處,計算利益的多寡。你痛心于蘭芷的變質,播種的不獲,一片心血付之東流!你常常下到江邊俯視流水,想知道善良的同胞是安還是危?高聳的城池是固還是塌?你恨不能飛渡關山。啊,流離失所的難民充塞于國都;當年它是何等的繁榮富庶呀!國無凍餒之人、民無離散之家,有和氏之璧、明月之珠、金木竹箭、皮革角齒。如今,士氣不振的將士在秋風裏唱著悲歌,往昔的雄風而今安在?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
魂魄毅兮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