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

9特價43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豪華版序言

恭喜您購買了豪華版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您做了明智的選擇,請容我恭維您絕佳的鑑賞力──僅僅多付幾毛錢便換得真材實料的好東西。本書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只為滿足您天生的高標需求:品質保證的內容帶給您最精緻的閱讀樂趣、紙張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高級的軟木、文字用加州最精湛的工藝方正地鉛印在書頁(或電子書)上。本書幾乎不含任何討人厭的學術行話,除了四個後設批判性的干預、兩個闡釋性註解、和一個典範性的(重新)題詞。這些也只會出現在序言中,所以您已經順利通過了。

「一個百無禁忌的時代,愉快地瓦解著既有禮俗。」歷史學家尼爾.哈里斯(Neil Harris)如此描述內戰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專家威望在傑克遜年代衰頹,人民對當權者的信任蕩然無存,開始歌頌一般百姓作為真實與謊言的仲裁,並以揭穿、挖苦、嘲諷陳腔濫調與虛偽知識為樂。不過,這雄心勃勃的新懷疑論風向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其中包括為新一代的創業家創造許多機會,尤其是如表演家兼哄騙高手巴納姆(P. T. Barnum)這樣的謊言製造家。

在二十世紀初期,對當權者類似的持疑態度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那是最動盪的時代:從1890年代起歷經數次改革失敗的晚清與被1911年革命匆忙趕上架的民國。王朝時代的中國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充滿了各種禮俗,儒家經典是學習與政治升遷的基石;然而,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敲響了警鐘,社會信心崩盤,中國的知識份子漸漸感到清廷的落後,同時又欣羨於日本與西方世界的現代化。他們開始攻擊傳統制度、挑戰文化權威,這種情形自十九世紀末一路延燒,到1919年訴求打倒傳統的五四運動時達到巔峰。看似無窮無盡的危機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摧毀了過去的信念,燃起對中國未來的焦慮。革命烈士終於在1911年推翻滿清──不過取而代之的共和政權無論在制度或觀念上都沒帶來什麼新意。 面對政治社會的動盪,中國文人和藝術家以各種形式的嘲諷回應。他們諷刺地呈現濫權者,用笑話減輕(或至少彼此寬慰)惱人的最新消息,對新舊文化一視同仁地揶揄。他們為中國勾勒出荒謬又可笑的未來──我們不能將這種「歡樂」僅僅視為現代化的副作用,因為它確實影響了現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笑話、遊戲、詬罵、滑稽和幽默——本書探討的五種「笑」的文化表達方式——奠定了現代中國的調性、文法和詞彙。這些關於「好笑」的不同感知(各自有一當時具代表性的流行詞彙),既成為快速成長的出版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跨國現代報刊文化的重要特色。它們的精神和形式直到今日仍是中國文學表達的一部分,就連人們討論「什麼好笑」的方式都要歸功於這些二十世紀初的遺產。

本書調查若干種喜劇性娛樂的中國文化,展現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蛻變,並尋繹作家、藝術家、創業家和觀眾如何在「不敬」這一更廣的文化層面塑造現代中國。本書也刻畫此時的報刊及其他媒體在中式幽默民主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前所未有的推廣成果。我們所看見的好笑的感知的多樣性,應可推翻任何認為中國人的幽默感很有限、單調甚至死氣沈沈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份對「笑」的詩學與修辭學的研究,從全新的觀點探索中國語言史的一章。

幽默學——一門令人發噱的學問,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受惠於各種老生常談,例如懷特(E. B. White)說的:「幽默像青蛙一樣,可以被解剖,但會在過程中死去;那些內臟令所有人沮喪,除了純粹科學的頭腦。」不過,如果收益遞減法也適用於這裡的學術研究,我不太相信它如此立即致命。首先,懷特的前提很有問題:至少在一些美國高中,青蛙早在到達實驗室之前就死了。我也很想相信歷史學家都是有虐待傾向的魔術師,不過應該沒什麼人會讓青蛙死而復生只為了再殺牠們一次。至於說到在科學家和藝術家之間挑撥離間,不難找到反例,譬如丁西林──將在第六章出現的物理學家兼喜劇作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笑之研究》裡有個譬喻更貼近我對這主題的研究方法。柏格森把喜劇詩人比喻成一個博物學者,為了定義一個物種而對它主要的變種進行估計與描述。一個好奇青蛙如何跟生態系中其他生物互動的人也是這個樣子吧——研究它吃什麼、如何繁衍、位在食物鏈何處。
接受中國共產黨推廣的史料的學者傾向將晚清和民國的文化環境視為充滿鱷魚的沼澤──掠奪者生死拼搏只為取得生存和統治。他們很少注意到青蛙。其中有些人,透過意識形態厚濁的眼鏡瞇著眼看1949年後共產黨口中的「舊社會」,因而誤把青蛙當作水蛭。這本書——配合這隱喻來說——試圖弄清楚那些呱呱聲正從形形色色的聲調中傳達些什麼,並展示此一時代喜劇文化的產物。不是所有青蛙都死於抗日戰爭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雖然文化生態系在二十世紀初發生了數次劇變,但它的音質和音高有時也與這些章節探討的、更早的年代相呼應。

對於促成本研究的歷史與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翻至第一章。認為他們可能喜歡他人笑話勝過我的笑話的讀者請翻至第二章。第三章提供了不少盛行於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娛樂文化圈的諧仿和寓言。另外建議溫文儒雅的讀者直接跳過第四章的咒罵。如果您在序言中嗅到了《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的味道,那您可能會喜歡第五章討論的剽竊與騙局。道德家應該會喜歡第六章提及的爭論,看看作家、評論家和文化機構對我所說的「幽默的發明」做出怎麼樣的貢獻。後記簡短地討論了晚清和民國遺留的「笑」文化,包括後來數次死亡又重生的輪迴。但是在那之前,請先翻頁,認識一下促成本研究的重要人士。
中文版作者序言

首先要向各位讀者交代的是,本書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這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書裡談到的滑稽小說和文章原來多半是中文,讀原文一般比讀譯文來得好。第二,許暉林教授是一位理想的翻譯者,文才與學問兼具,不僅大潤其色,而且幫我改正了不少原著裡的錯誤。寫書的人往往在寫完之後希望能夠修改,而能有機會同好友一起重寫自己著作的卻是少數。本人屬蛇,被暉林點了睛,頗有成龍的感覺了。

其次則是本書的中文版書名比英文版來頭更大。原來打算把中文書名直譯為《不敬的年代》。2015年我住在台北的時候,老友何立行提議加個「大」字在前頭。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中外都有「不敬罪」的傳統,即是處罰對國王或君主不夠尊敬的人,特別是那些使君王在國人眼裡顯得可笑的人。就我的閱讀經驗,「大不敬」頗可概括清末民初的文化精神。再者,近幾年,不敬罪還在某些地方、甚至我們身旁大上加大了。而且,大國比小國好,「大不敬」也必定比「不敬」要更好一些。所以,就小題大作吧!
敝人在此特向許暉林和何立行致敬。

最後,本書原是用英文寫成,寫了八年左右,可算是筆者在漢學上的八年抗戰。中文版則又搞了兩年多。「十年磨一劍」據說是寫學術書的理想,表示作者對做學問的重視與尊敬。按此標準,《大不敬的年代》恐怕是磨過頭,早已把大劍磨成小刀了。「大不敬」原是砍頭罪,應該用劍才對。不過,畢竟是學術性的史論,笑死不了人,小刀能夠偶爾讓人笑刺肚皮就算不錯了。

雷勤風
(大)敬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