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
跟祖詠學行文規範:唐朝公務員考試指南(二)
開元九年(七二一)早春,長安城尚書省禮部南院的貢院裡,兩位在褐袍外罩著麻衣的舉子—二十二歲的祖詠、二十歲的王維,正在參加當年進士科考的第一場「詩賦」。詩題為〈終南望餘雪〉,要求:五言、六韻、十二句、六十字。
從長安城南望,正是終南山背陰的北坡。到了考試這一天,正好雪過天晴,但可以看到終南山上仍有積雪。所以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考功員外郎員嘉靜決定以此為題,考一考眾位考生的捷才。
同樣也是舉子出身的員嘉靜,此次作為考官,以終南山和終南山上的雪來出題,自有其理由。
終南山位於長安城之南,大體呈東西走向,山勢巍峨連綿,山高谷深,是一道橫亙南北的天然分界線,也是國家重要的祭祀、避暑、遊賞之地。所以,終南山在唐代,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山、宗教名山、地理名山。
對於曾經的舉子員嘉靜,現在的舉子祖詠、王維來說,終南山既是以長安為視角時不可或缺的景觀構成,也是鋪設在唐朝舉子們心中的通天橋樑。北越終南山,就進入天子腳下、京都之地,標誌著及第授官、飛黃騰達;南越終南山,往往意味著貶謫漂泊、坎坷磨難。所以在唐朝舉子們心目中,終南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分界線,也是廟堂與江湖的分界線,是政治人生順利或蹇困的象徵。
而終南山的積雪,自古以來就是終南山的一大景觀。《水經注》說:「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這一壯觀景象,當然值得被舉子們在詩歌中反覆吟詠。
在此時的考場上,祖詠望著終南山,望著終南山積雪,揮毫寫下: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兩韻四句二十個字,還差四韻八句四十個字,就可以交卷了。
但是,正在這時,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
祖詠站起來,走到考官面前,考官納悶得緊:「你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爺,交卷了!」
「呃,你還差四韻沒寫完呢。」
祖詠酷酷地回答道:「意盡。」
那我們來看祖詠僅用四句二十個字就完全表達出來的「意」:
終南陰嶺秀:詩人從長安城南望終南山,發現其背陰的北坡十分秀麗。「陰」字,既有地理位置上北坡的暗示,也給人一種樹木蒼翠的感覺,與「秀」字形成照應。
積雪浮雲端:這一句是點題了,說到「雪」了。詩人可以望見,山上的積雪幾乎可與雲端平齊,而且似乎還要隨著白雲一起飄走。「浮」之一字,既展示了終南山山勢之高聳入雲,又將靜靜的積雪寫出了動感。
林表明霽色:詩人繼續觀望,雪後初晴,空氣更加清透,山上的樹林在夕陽和雪光的映照下,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前三句是「望」,這一句是「感」。下雪不冷化雪冷,此時又已是日暮時分,所以令包括詩人在內的整個長安城的人們,感到更加寒冷。
實在是好詩。清人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曾將此詩作為「古今雪詩」最佳之一。據我看,沒有之一。
同時,祖詠的行為也很酷。但是,自古以來,耍酷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科舉落第。
到了今天,我們可以欣賞祖詠因為「意盡」而不肯違背藝術創作規律,去強湊字數的酷勁兒;但當時他是在考試,來參加考試卻不遵守考試規則,真的好嗎?當然不好,因為,這一年,他沒考上。
當時同在考場的,還有祖詠的同年好友王維。是的,就是那位人稱「詩佛」,留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無數名句的王維。他在考試時具體寫了什麼倒是沒有留傳下來,但是他肯定是遵守了考試規則的。因為,這一年,他是狀元。
現在的高考,作文也經常要求八百字、一千字。也有考生曾經別出心裁,做過不按體裁寫或不滿字數就交卷的耍酷動作。但是,筆者想說的是,考場,真的不是一個張揚個性、耍酷玩帥的地方。考試有考試的規則,你進入考場,就意味著你接受了這個考試的規則,你不遵守考試規則,你就會被淘汰,會付出名落孫山的代價。
唐朝的進士科,以詩賦作為固定的考試科目,其命題、形式、押韻,規則很多。
五言詩的命題範圍倒是相當寬泛。正因其寬泛,考前就不好押題了。大體上說,包括以下八類題目:
一是天象類,內容以日、月、星、風、雲、季節、時令等為主,如〈夏日可畏〉、〈秋月懸清輝〉;二是山海類,內容以山、海、河、池、水、冰等為主,如〈登雲梯〉、〈清如玉壺冰〉;三是禮儀類,內容以賀壽、入朝、退朝、望幸、拜陵、恩賜、鄉飲、婚娶等為主,如〈九月九日勤政樓下觀百僚獻壽〉、〈尚書郎上直聞春漏〉;四是人事類,內容以交結、干求、感懷、夢寐、言行、風化等為主,如〈人不易知〉、〈求自試〉;五是音樂類,內容以樂舞、曲歌、琴瑟、鐘聲、風箏等為主,如〈曉過南宮聞太常清樂〉、〈試霓裳羽衣曲〉;六是珍寶類,內容以珠、玉、水晶、金、石等為主,如〈琢玉成器〉、〈亞父碎玉鬥〉;七是竹木花草類,如〈御溝新柳〉、〈花發上林〉;八是鳥獸蟲魚類,如〈儀鳳〉、〈黃鵠下太液池〉。
很明顯,這次祖詠的試題〈終南望餘雪〉,就是屬於第一個天象類的題目。
考生答題,一般採用五言六韻的形式。因為五言詩從漢代開始就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樣式,並被視為詩歌的「正統」,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唐朝。從流傳下來的科舉詩賦作品看,起初的幾十年間,或是限作五言四韻,或是五言六韻,或是五言八韻,規定時有變化。大約在天寶十年(七五一)以後,便基本定格在五言六韻這種形式上了。
所有規則中,考生最嫌麻煩的,最怕的,就是押韻了。
這類考試的押韻,有多種規定:一種是規定題中用韻,也就是說,應試者在詩題中自己確定某個字為押韻字,或乾脆規定以題中某字為韻;另一種是題外用韻,比如指定題外某字為韻,或者允許考生用任意一字為韻。
不要以為唐朝是個文化人,就會押韻。原來,這事兒,他們也覺得難。要不然,這類考試,也不會允許考生攜帶韻書進入考場了。事實上,為數甚多的舉子,雖然可以攜帶韻書,仍然覺得押韻作詩是一種痛苦的體驗。許多舉子就因為不善於做這樣的考題,而屢試不第。
中唐時期的宋濟就是其中的典型。《唐國史補》曾記載:
宋濟老於文場,舉止可笑。嘗試賦,誤失官韻,乃撫膺曰:「宋五又坦率矣!」由是大著名。後禮部上甲乙名,德宗先問曰:「宋五免坦率否?」
宋濟一輩子也沒有中舉。他可也是《全唐詩》收過兩首詩的人呢。比如他的這首〈東鄰美人歌〉:「花暖江城斜日陰,鶯啼繡戶曉雲深。春風不道珠簾隔,傳得歌聲與客心。」這個詩賦水準,也過不了押韻這一關。
著名詩人賈島,終身不第,居然也有這個問題。據《唐摭言》記載:「賈島不善程試,每試自疊一幅,巡鋪告人曰:『原夫之輩,乞一聯,乞一聯!』」
既要切題,又要押韻,還要達到字數,還要創新以引起考官注意。這樣的詩賦考試,可見難度。
祖詠的〈終南望餘雪〉,就是字數不夠。所以,他落第了。
當然,還是有人願意相信這樣的故事:祖詠的這首〈終南望餘雪〉,是作於開元十三年(七二五),而在他酷酷地說完「意盡」二字以後,主考官仍然錄取了他,讓他成了一名光宗耀祖的進士。
可惜不是。
事實是,開元十三年,祖詠登進士第。但這一次,他的考試題目是〈花萼樓賦〉,而主考官則換成了四十九歲的考功員外郎趙冬曦。狀元則是杜綰,後來唐憲宗時著名宰相杜黃裳的父親。
祖詠的同年有杜綰、丁仙之、高蓋、王諲、張甫、陶舉、敬括等。其中,高蓋、王諲、張甫、陶舉、敬括五人,均在《登科記》中顯示為本年進士,而且均在《全唐文新編》中留下了〈花萼樓賦〉。
雖然祖詠的〈花萼樓賦〉沒有留下來,但我們可以猜到,他要想和同年們一起中舉,這一次就不能再任性和耍酷,就必須遵守考試規則,也按照要求作一篇〈花萼樓賦〉。
花萼樓,是唐朝著名皇家建築—花萼相輝樓的簡稱。該樓位於長安城興慶宮內,建成於開元八年。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時外交接待、舉辦國宴的場所,有「天下第一名樓」的美譽。其「花萼相輝樓」的名稱,來源於《詩經》中的「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李隆基為了表達自己與兄弟之間的友愛真情而命名的。
可以想見,考官趙冬曦出此題,是為了從這個角度拍一拍皇帝的馬屁。也可以想見,祖詠的〈花萼樓賦〉拍馬屁拍得很好。於是,他中舉了。中舉這一年,他二十六歲,正當青春年華,也正是青澀不成熟的年紀。
《唐國史補》說,祖詠在唐朝詩人中,以「輕薄」著名,正如賀知章以「詼諧」著名一樣。在他中舉這一刻,他的「輕薄」就蹦出來了。祖詠這一科的進士在張榜公佈時,祖詠眼看著落第者三三兩兩地散去,竟突然高聲吟道:「落去他,兩兩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聲,長安竹柏皆枯死。」得,他過嘴癮,在自己剛剛中舉的時候,就已經自己封侯了。
這樣的輕狂,影響了他一生。別說封侯了,連像樣的官兒都沒有當過。據記載,他中第後,竟然長期未授官。這在當時是相當不正常的現象。後來,祖詠經過著名宰相、盛唐文壇領袖張說的引薦,短時期地擔任過兵部的駕部員外郎一職。
兵部有四個司,分別是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駕部司,就是管軍事上車馬、驛站事宜的部門,員外郎是該司副司長,從六品上。
這個六品官兒,祖詠也沒有當多久。不久之後,張說被罷相,他也被貶出了長安。心灰意冷之下,他長期隱居於汝州附近,直到以四十七歲的年齡早早辭世。
隱居期間,祖詠當然也還寫詩,而且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羈旅行役詩、贈答酬和詩。但是在他存世的三十六首詩作之中,成就最高的,仍然是那首〈終南望餘雪〉。
跟祖詠學行文規範:唐朝公務員考試指南(二)
開元九年(七二一)早春,長安城尚書省禮部南院的貢院裡,兩位在褐袍外罩著麻衣的舉子—二十二歲的祖詠、二十歲的王維,正在參加當年進士科考的第一場「詩賦」。詩題為〈終南望餘雪〉,要求:五言、六韻、十二句、六十字。
從長安城南望,正是終南山背陰的北坡。到了考試這一天,正好雪過天晴,但可以看到終南山上仍有積雪。所以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考功員外郎員嘉靜決定以此為題,考一考眾位考生的捷才。
同樣也是舉子出身的員嘉靜,此次作為考官,以終南山和終南山上的雪來出題,自有其理由。
終南山位於長安城之南,大體呈東西走向,山勢巍峨連綿,山高谷深,是一道橫亙南北的天然分界線,也是國家重要的祭祀、避暑、遊賞之地。所以,終南山在唐代,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山、宗教名山、地理名山。
對於曾經的舉子員嘉靜,現在的舉子祖詠、王維來說,終南山既是以長安為視角時不可或缺的景觀構成,也是鋪設在唐朝舉子們心中的通天橋樑。北越終南山,就進入天子腳下、京都之地,標誌著及第授官、飛黃騰達;南越終南山,往往意味著貶謫漂泊、坎坷磨難。所以在唐朝舉子們心目中,終南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分界線,也是廟堂與江湖的分界線,是政治人生順利或蹇困的象徵。
而終南山的積雪,自古以來就是終南山的一大景觀。《水經注》說:「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這一壯觀景象,當然值得被舉子們在詩歌中反覆吟詠。
在此時的考場上,祖詠望著終南山,望著終南山積雪,揮毫寫下: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兩韻四句二十個字,還差四韻八句四十個字,就可以交卷了。
但是,正在這時,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
祖詠站起來,走到考官面前,考官納悶得緊:「你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爺,交卷了!」
「呃,你還差四韻沒寫完呢。」
祖詠酷酷地回答道:「意盡。」
那我們來看祖詠僅用四句二十個字就完全表達出來的「意」:
終南陰嶺秀:詩人從長安城南望終南山,發現其背陰的北坡十分秀麗。「陰」字,既有地理位置上北坡的暗示,也給人一種樹木蒼翠的感覺,與「秀」字形成照應。
積雪浮雲端:這一句是點題了,說到「雪」了。詩人可以望見,山上的積雪幾乎可與雲端平齊,而且似乎還要隨著白雲一起飄走。「浮」之一字,既展示了終南山山勢之高聳入雲,又將靜靜的積雪寫出了動感。
林表明霽色:詩人繼續觀望,雪後初晴,空氣更加清透,山上的樹林在夕陽和雪光的映照下,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前三句是「望」,這一句是「感」。下雪不冷化雪冷,此時又已是日暮時分,所以令包括詩人在內的整個長安城的人們,感到更加寒冷。
實在是好詩。清人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曾將此詩作為「古今雪詩」最佳之一。據我看,沒有之一。
同時,祖詠的行為也很酷。但是,自古以來,耍酷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科舉落第。
到了今天,我們可以欣賞祖詠因為「意盡」而不肯違背藝術創作規律,去強湊字數的酷勁兒;但當時他是在考試,來參加考試卻不遵守考試規則,真的好嗎?當然不好,因為,這一年,他沒考上。
當時同在考場的,還有祖詠的同年好友王維。是的,就是那位人稱「詩佛」,留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無數名句的王維。他在考試時具體寫了什麼倒是沒有留傳下來,但是他肯定是遵守了考試規則的。因為,這一年,他是狀元。
現在的高考,作文也經常要求八百字、一千字。也有考生曾經別出心裁,做過不按體裁寫或不滿字數就交卷的耍酷動作。但是,筆者想說的是,考場,真的不是一個張揚個性、耍酷玩帥的地方。考試有考試的規則,你進入考場,就意味著你接受了這個考試的規則,你不遵守考試規則,你就會被淘汰,會付出名落孫山的代價。
唐朝的進士科,以詩賦作為固定的考試科目,其命題、形式、押韻,規則很多。
五言詩的命題範圍倒是相當寬泛。正因其寬泛,考前就不好押題了。大體上說,包括以下八類題目:
一是天象類,內容以日、月、星、風、雲、季節、時令等為主,如〈夏日可畏〉、〈秋月懸清輝〉;二是山海類,內容以山、海、河、池、水、冰等為主,如〈登雲梯〉、〈清如玉壺冰〉;三是禮儀類,內容以賀壽、入朝、退朝、望幸、拜陵、恩賜、鄉飲、婚娶等為主,如〈九月九日勤政樓下觀百僚獻壽〉、〈尚書郎上直聞春漏〉;四是人事類,內容以交結、干求、感懷、夢寐、言行、風化等為主,如〈人不易知〉、〈求自試〉;五是音樂類,內容以樂舞、曲歌、琴瑟、鐘聲、風箏等為主,如〈曉過南宮聞太常清樂〉、〈試霓裳羽衣曲〉;六是珍寶類,內容以珠、玉、水晶、金、石等為主,如〈琢玉成器〉、〈亞父碎玉鬥〉;七是竹木花草類,如〈御溝新柳〉、〈花發上林〉;八是鳥獸蟲魚類,如〈儀鳳〉、〈黃鵠下太液池〉。
很明顯,這次祖詠的試題〈終南望餘雪〉,就是屬於第一個天象類的題目。
考生答題,一般採用五言六韻的形式。因為五言詩從漢代開始就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樣式,並被視為詩歌的「正統」,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唐朝。從流傳下來的科舉詩賦作品看,起初的幾十年間,或是限作五言四韻,或是五言六韻,或是五言八韻,規定時有變化。大約在天寶十年(七五一)以後,便基本定格在五言六韻這種形式上了。
所有規則中,考生最嫌麻煩的,最怕的,就是押韻了。
這類考試的押韻,有多種規定:一種是規定題中用韻,也就是說,應試者在詩題中自己確定某個字為押韻字,或乾脆規定以題中某字為韻;另一種是題外用韻,比如指定題外某字為韻,或者允許考生用任意一字為韻。
不要以為唐朝是個文化人,就會押韻。原來,這事兒,他們也覺得難。要不然,這類考試,也不會允許考生攜帶韻書進入考場了。事實上,為數甚多的舉子,雖然可以攜帶韻書,仍然覺得押韻作詩是一種痛苦的體驗。許多舉子就因為不善於做這樣的考題,而屢試不第。
中唐時期的宋濟就是其中的典型。《唐國史補》曾記載:
宋濟老於文場,舉止可笑。嘗試賦,誤失官韻,乃撫膺曰:「宋五又坦率矣!」由是大著名。後禮部上甲乙名,德宗先問曰:「宋五免坦率否?」
宋濟一輩子也沒有中舉。他可也是《全唐詩》收過兩首詩的人呢。比如他的這首〈東鄰美人歌〉:「花暖江城斜日陰,鶯啼繡戶曉雲深。春風不道珠簾隔,傳得歌聲與客心。」這個詩賦水準,也過不了押韻這一關。
著名詩人賈島,終身不第,居然也有這個問題。據《唐摭言》記載:「賈島不善程試,每試自疊一幅,巡鋪告人曰:『原夫之輩,乞一聯,乞一聯!』」
既要切題,又要押韻,還要達到字數,還要創新以引起考官注意。這樣的詩賦考試,可見難度。
祖詠的〈終南望餘雪〉,就是字數不夠。所以,他落第了。
當然,還是有人願意相信這樣的故事:祖詠的這首〈終南望餘雪〉,是作於開元十三年(七二五),而在他酷酷地說完「意盡」二字以後,主考官仍然錄取了他,讓他成了一名光宗耀祖的進士。
可惜不是。
事實是,開元十三年,祖詠登進士第。但這一次,他的考試題目是〈花萼樓賦〉,而主考官則換成了四十九歲的考功員外郎趙冬曦。狀元則是杜綰,後來唐憲宗時著名宰相杜黃裳的父親。
祖詠的同年有杜綰、丁仙之、高蓋、王諲、張甫、陶舉、敬括等。其中,高蓋、王諲、張甫、陶舉、敬括五人,均在《登科記》中顯示為本年進士,而且均在《全唐文新編》中留下了〈花萼樓賦〉。
雖然祖詠的〈花萼樓賦〉沒有留下來,但我們可以猜到,他要想和同年們一起中舉,這一次就不能再任性和耍酷,就必須遵守考試規則,也按照要求作一篇〈花萼樓賦〉。
花萼樓,是唐朝著名皇家建築—花萼相輝樓的簡稱。該樓位於長安城興慶宮內,建成於開元八年。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時外交接待、舉辦國宴的場所,有「天下第一名樓」的美譽。其「花萼相輝樓」的名稱,來源於《詩經》中的「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李隆基為了表達自己與兄弟之間的友愛真情而命名的。
可以想見,考官趙冬曦出此題,是為了從這個角度拍一拍皇帝的馬屁。也可以想見,祖詠的〈花萼樓賦〉拍馬屁拍得很好。於是,他中舉了。中舉這一年,他二十六歲,正當青春年華,也正是青澀不成熟的年紀。
《唐國史補》說,祖詠在唐朝詩人中,以「輕薄」著名,正如賀知章以「詼諧」著名一樣。在他中舉這一刻,他的「輕薄」就蹦出來了。祖詠這一科的進士在張榜公佈時,祖詠眼看著落第者三三兩兩地散去,竟突然高聲吟道:「落去他,兩兩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聲,長安竹柏皆枯死。」得,他過嘴癮,在自己剛剛中舉的時候,就已經自己封侯了。
這樣的輕狂,影響了他一生。別說封侯了,連像樣的官兒都沒有當過。據記載,他中第後,竟然長期未授官。這在當時是相當不正常的現象。後來,祖詠經過著名宰相、盛唐文壇領袖張說的引薦,短時期地擔任過兵部的駕部員外郎一職。
兵部有四個司,分別是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駕部司,就是管軍事上車馬、驛站事宜的部門,員外郎是該司副司長,從六品上。
這個六品官兒,祖詠也沒有當多久。不久之後,張說被罷相,他也被貶出了長安。心灰意冷之下,他長期隱居於汝州附近,直到以四十七歲的年齡早早辭世。
隱居期間,祖詠當然也還寫詩,而且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羈旅行役詩、贈答酬和詩。但是在他存世的三十六首詩作之中,成就最高的,仍然是那首〈終南望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