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于美人說書

79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以柳絮寫雪的謝道韞
還記得《世說新語》中的那一場雪嗎?
白雪紛紛何所似?謝朗搶答說:「撒鹽空中差可擬」。當時只有八歲的妹妹謝道韞隨口回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伯父謝安聽到樂呵呵大笑!
這句話從此奠定謝道韞「詠絮之才」的歷史地位,並收錄在《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要娶才女,壓力山大。謝大小姐的家世好到爆表!伯父謝安是當朝宰相,父親謝奕是安西將軍,家族人才輩出。
在講究門第的東晉社會,她的選擇並不多。能與謝家門當戶對的,只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在的名門望族琅琊王氏。
伯父謝安在王家子弟中暗自比較,細心挑選。原本看上的,是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也就是〈王子猷雪夜訪戴〉一文的主角)。後來,覺得他太任性荒誕,於是做罷。最後選了忠厚老實的老二,王凝之。伯父的一片好心,卻給侄女的婚姻和人生埋下悲劇的伏筆。
謝道韞婚後回娘家作客時,悶悶不樂,吐露心聲說:「我們謝家兄弟都那麼傑出,天地間怎麼還有王凝之這樣的庸材?」
在那個文人輩出的時代,她對平庸的耐受度真的不高!
但她不強求丈夫,也不受命運綑綁,自己依舊讀書吟詩,也恪盡婦道,淡然自處。謝道韞共生了四子一女,以為可以平穩地過完一生。但是,生活從不會讓你一直順遂!
後來農民起義、暴亂四起,身為守城內史的丈夫,不僅不聽她的勸告早做準備,也不組織軍隊抗敵,反而每天設壇祈禱,盼著神仙下凡幫他趕走叛軍。果然兵臨城下,敵人長驅直入,慌亂中丈夫自己帶著子女們逃亡,才出城就被抓被殺,全部送死!
已經中年的謝道韞在城中組織家丁,一手抱著三歲的外孫,一手拿刀殊死拼搏,殺敵數人,最後寡不敵眾被俘。叛軍將領因仰慕她的才華和品學,又感其節義,最後放她和外孫一條生路,送到鄉下,孤獨終老。
謝道韞從此噤聲,但她綻放過的才情從不曾在歲月中褪色。人生際遇有如風中飛絮水中萍,聚散兩無情。

輕輕,落在我掌心
靜靜,在掌中結冰
~~~
我慢慢地聽,雪落下的聲音
誰來賠這一生好光景?
──〈雪落下的聲音〉歌詞

再分享一個謝道韞的小故事。她當年出嫁後,有一次回娘家看到小弟愛玩不思進取。做姊妹看不下去,就駡了弟弟:「你怎麼還是這麼不長進,是天分有限,還是俗事太多?」才女駡人果然有效,弟弟從此發憤圖強,後來擔任前鋒都督,以八萬軍力戰勝前秦苻堅的八十萬大軍!這個弟弟就是打贏淝水之戰的名將——謝玄!
各位下次駡弟弟可以參考!


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很有名的長篇敘事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因為開篇第一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實在太有記憶點了,所以後來這首詩就直接稱為「孔雀東南飛」。詩中一干人物包括:

.焦仲卿:職業是府吏,一位基層公務員,經常外派不在家。
.劉蘭芝:姿容姣好,知書達禮,裁衣織布彈箜篌,才藝雙全。三年不育,婆媳不和。
.焦母:辛苦養大兒子和女兒的寡婦,多少有些戀子情節。會槌床駡兒子,逼他休妻,希望兒子改娶東家秦小姐。
.劉母:內宅婦人,丈夫已逝,夫死從子。
.劉兄:性情暴如雷,逼妹妹改嫁太守之子。
.臨演:媒人、縣丞、太守,還有幾個跑龍套角色。

來看看故事大綱:劉蘭芝嫁到焦家,為焦母所不容而被休回家,大哥逼她改嫁,新婚之夜劉蘭芝舉身赴清池,投水自盡。焦仲卿自掛東南枝,自縊殉情。
這隻孔雀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沖刷,依舊鮮活!停不下來,因為婆媳問題千古難解。
身為兒子,面對愛情和孝道衝突時的困境,也是千年無解。
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母親不負卿。
詩中用大量筆墨描寫劉蘭芝,特別提到她確定被休棄時,一大早起來梳化,化了正妝,穿上最體面的衣服,精妙世無雙的樣子上堂拜阿母!辭別婆母時,一滴眼淚都沒掉。在人生最低潮時,她選擇光彩照人,撐住自己的尊嚴。
焦仲卿犯了天下兒子的通病,應該兩頭瞞的事情,他兩頭傳。事情搞砸了,就先逃避!奉母命休妻,又對妻子發誓,還必相迎娶,一定再把妳重新娶進門。
最幼稚的一幕,是當他聽說劉蘭芝要再嫁太守之子時,立刻請假回來。但他不是想辦法挽回,而是跑去説氣話。
「恭喜妳嫁入豪門。説好的誓言呢?哼,沒關係!吾獨向黃泉! 我自己去死!」劉蘭芝拉著對方馬鞍的手突然放開,感覺什麼都抓不住了……你……你……我們同樣是被逼迫,你是被母親所逼,我是被兄長所迫,何意出此言?為什麼要這樣諷刺,挖苦我?行!你要死?好!我們黃泉下相見!
無法阻止的悲劇,真是令人悲催。兩人就這樣「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焦仲卿收到劉蘭芝的死訊後,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同學看出來了這首詩的前後呼應嗎?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劉蘭芝娘家在夫家的東南方,因為不捨離開而頻頻回首。「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焦仲卿特別選東南方向是代表生死相隨。
後來兩家求合葬,特別記下這段故事,希望後人戒之慎勿忘,不要忘記他們的悲劇。
全詩三百五十七句,紙短情長,留給各位發揮。如果勾起你的回憶,讓它隨風而逝,都過去了!
「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林徽音)

延伸閱讀
《孔雀東南飛》節錄  南北朝.佚名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1。奄奄2黃昏後,寂寂人定3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4赴清池。府吏5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註釋
1.青廬:用青布搭成的帳篷,舊時北地舉行婚禮的地方。
2.奄奄:日色昏暗無光貌。
3.人定:指人就寢安歇的時間,即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
4.舉身:縱身一躍。
5.府吏:以官職代稱焦仲卿。
慈母化身惡婆婆,禮教下的一齣悲劇
一個災難的發生,而且發展到不可收拾,不可能只是一個錯誤,必定是一連串的失誤。悲劇也是。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現在,讓我們拿掉所有的惡意揣測,並用最大的善意來看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首先看「罪魁禍首」的婆婆焦母。
封建時代的守寡婦人,兒子就是她寄命之所在。兒子讓她獲得社會認同及肯定,她人生所有的價值與成就都要靠兒子來完成!
男大當婚,她十里八鄉地去打聽,一定要找最出色的女孩,才能配得上他的兒子。
劉蘭芝娶進門後,兒子因為工作長年不在家。兩個原本陌生的女人突然間要進入婆媳的相處模式,多不容易!
封建時代的婆婆穩坐道德至高點,誰敢違抗?詩中婆婆提出休妻的理由之一是劉蘭芝「舉動自專由」,這個有才華的媳婦行為舉止「大主大意」,挑戰了婆婆的威權。
有人說焦母控制欲太強。各位!焦母若不強又怎麼能獨自守住家業,並帶大一兒一女?
兒子娶妻後,媳婦搶走兒子所有的目光。重心的轉移,讓母親有了被剝奪感,再加上劉蘭芝三年不孕,無法為焦家開枝散葉,所以她想要為兒子換一個能生養的媳婦。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母親自認為是為子女好,自認為那就是好的安排。
其實,焦母並不知道這不是為了子女,而是為了她自己,為了自己心安理得,為了自己感動自己。理由是為了焦家香火傳承,她要出來做惡人。她是願意為孩子犧牲奉獻一切的母親!
焦母根本不在意子女心裡想要的是什麼,不在意他們將來面對這一切會是怎麼樣的心痛。
詩中讓我最難受的段落,是當焦仲卿知道一切不可挽回,心灰意冷回家。他和母親說自己已日落西山,生命即將終結,抱歉讓母親獨留人間,以後日子將會很孤單。但這是兒子自己的決定,請母親不要去埋怨鬼神,並祝福母親,「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涙水應聲落下。但是,她挽留的方法是告訴兒子:「你那麼優秀,前途正光明!怎麼可以為那個女人去死!東家有賢女,媽立刻為你去求娶。」
她想挽回兒子,可是她根本不懂兒子的心。這時她還不相信兒子會死。她以為逼兒子休妻只是暫時的逗點,那裡知道逗點成了句點。
焦仲卿死後,她受的打擊最深,是她(以為)的愛子之心逼死兒子。
她也是最後悔的那個人,因為詩末寫「兩家求合葬」,焦家只有她做主,所以是她同意合葬,彌補這個遺憾!
從此思念兒子的心、悔恨的心,不斷地啃噬著她,日日夜夜……

延伸閱讀
《孔雀東南飛》節錄  南北朝.佚名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1,令母在後單2。故作不良計3,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4。」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5。轉頭向戶裡,漸見愁煎迫。

註釋:
1.日冥冥:像日頭昏沉,命不久矣。
2.令母在後單:阿母往後的日子孤單一人。
3.故作不良計:故意做出不好的打算。
4.便復在旦夕:對方的答覆就在這早晚之間。
5.作計乃爾立:這個打算就這樣決定了。


溫柔又剛強,傳統婦女的寫照
李昂老師是鹿港人。我問她從前在鹿港,如果有女兒被休棄回家,娘家的母親都會支持嗎?李昂老師說:「沒有都支持喔,這樣的女兒回來,娘家是很為難的,三姑六婆都會來探詢。」
她還聽說,有女兒後來受不了母親跟大嫂的冷淡,選擇跳井的故事。距今不過五十年。
我們回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孔雀東南飛》,這首敘事詩對每個角色的描寫都很深刻。昨天看了焦母,今來來說劉母。
劉蘭芝的母親看到女兒被休棄,獨自一個人回來。她的反應是「阿母大拊掌」,這不是拍手叫好喔,是驚訝到拊掌遮住表情。
然後悉數她從小用心栽培女兒的過程:「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義,十七遣汝嫁。」如此優秀的女兒怎麼了?
母親本能的反問劉蘭芝:「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妳到底做錯什麼?被夫家趕回來?
劉蘭芝只回答一句「兒實無罪過」,母親沒有再多問,上前抱住她,阿母大悲催。
第一次縣令兒子來求娶劉蘭芝,母親為她擋掉了。
第二次是太守之子,條件非常好,嬌逸未有婚。他不在乎劉蘭芝的身分,要以正妻之位求娶,聘金聘禮更是豐厚無比。
劉蘭芝不為所動,她堅信前夫的誓言,一心等待焦仲卿。
母親又為她出面,「阿母謝媒人」,第二次婉拒。
看到這裡,很多有類似經驗的出嫁女兒應該都會眼泛淚光,靠著母親的慈悲理解了女兒的苦難!
夫死從子,一家之主是哥哥!哥哥說話了。劉蘭芝為了不讓母親為難,沒有選擇,只得答應!
出嫁前一天,母親催促她趕工縫嫁衣。劉蘭芝等母親一轉身,她手巾掩口啼,涙水像瀑布……把悲傷放口袋,只有自己摸得到。
婚禮當天,母親接受蘭芝的跪拜,她上前握著女兒的手,這次一定會幸福的!母親祝福妳!
蘭芝再次拜別母親,母親幫她把衣服拉好。去吧!女兒,媽媽等妳三日後回門。
母親看著蘭芝上馬車,十里紅妝的風光,更甚從前!蘭芝遠去的背影,也成為母親一生無法承受的印記!
失親的痛苦在於沒有終結之日,也許痛苦最後會稍減,但卻成為盤踞不去的悲傷!
這個故事說完了。戒之慎勿忘。

延伸閱讀
《孔雀東南飛》節錄  南北朝.佚名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顔儀1。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2!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3。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4。

註釋:
1.進退無顔儀:進退為難,沒有臉面。
2.不圖子自歸:沒想到妳自己回來。
3.無誓違:不會有什麼過失。
4.悲摧:非常傷心。


嬤帶孫,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

你是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嗎?
成長歲月中,有些父母缺席的孩子,幸虧有阿公阿嬤不離不棄,才能在親情的保護下,平安長大。
台灣隔代教養的「祖孫家庭」,這二十年來上升一倍。阿公阿嬤竟成為穩定台灣社會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一個阿嬤的故事。
西晉李密的〈陳情表〉,是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曰不孝。
補習班升學壓力大,學生很難有共鳴,幾乎沒有人哭。
印象中只有一次在嘉義補習班,有個學生下課後爆哭,我問她哭點在哪裡?
她啜泣說:「古代醫療條件那麼差,為什麼李密的祖母可以活到九十六歲?我的阿嬤卻來不及看到我考上大學?」
是啊,做阿公阿嬤注定是一樁賠本的買賣,想等回報,時間也不一定允許。很多阿嬤帶大的孩子,遺憾也在這裡。
李密出生的時候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人,年少時就以孝行聞名鄉里,他也在蜀漢當過官。
後來國家滅亡,新的朝代是西晉,晉武帝下詔書徵召李密入朝做太子的侍從官。
李密因為要侍奉祖母,拒絕入仕。但皇帝不罷休,再三催請,他只好上表陳情。
他這篇文章不好寫,不能讓新皇帝懷疑他仍忠於蜀漢,不肯事二主。
所以李密要解釋清楚,他辭不赴命的原因是「願乞終養」,乞求皇上成全他終養祖母的心願。
首先,李密把皇帝能想得到的替代方案通通堵死!
晉武帝:「為什麼非得你照顧祖母?你父母呢?」
臣密言:「我出生六個月我爸就死了,長到四歲時……我媽改嫁了,所以無父無母。依靠祖母劉氏的憐惜,憫臣孤弱,躬親撫養成人。」
晉武帝:「那你家沒有叔叔伯伯?沒有兄弟可以幫忙?」
臣密言:「歹勢,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叔伯兄弟攏嘸。」
晉武帝:「你總有親戚吧?」
臣密言:「報告,我家連勉強算是親戚的人都沒有啊!」
晉武帝:「難道沒有忠心可靠的僕人?
臣密言:「我太窮了,連有人按門鈴,幫忙開門的童僕都沒有。」
臣密言:「皇上啊,我祖母身邊真的沒有人,就靠我照顧,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接下來李密用數學說服晉武帝。
「陛下,我今年四十四歲。我祖母九十六歲,她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人了。我能為她盡孝的時間不多,但能為您盡忠的日子還長著,不是嗎!
求您體諒,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我和她母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啊!」
晉武帝讀到這裡就很感動了,還賜下兩個奴婢幫忙照顧。所有費用,地方首長負擔。長照3.0!
PS:此文一下筆就想起自己的外婆,費了不少衛生紙。所以我改用輕鬆一點的語調寫。李密的故事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陳情表〉節錄  晉.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1,夙遭閔凶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3;行年四歲,舅奪母志4。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5兄弟,門衰祚薄6,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7,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8,形影相弔9。而劉夙嬰10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註釋
1.險釁:釁讀音同信,禍兆。險釁指命運惡劣。
2.夙遭閔凶:夙,早年、幼年;閔,憂患。
3.見背:父母或長輩去世。
4.舅奪母志:舅舅強迫母親改變守節的心意,此為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
5.鮮:讀音同險,少或盡的意思,這裡指沒有、無。
6.門衰祚薄:門庭衰微、福分淺薄。
7.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期功為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服喪五個月至九個月。全句意為外面沒有勉強算得上親近的親屬。
8.煢煢孑立:煢讀音同窮,孤獨無依貌;孑立,孤身一人。
9.形影相弔:弔,慰問。全句意為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10.夙嬰:嬰,纏或絆。意為祖母早已疾病纏身。


朝中有人好做事,朝中無人莫做官

有人說李密寫〈陳情表〉是真心要照顧祖母嗎?或者,只是推辭晉朝皇帝徵召的理由?
我不妨多說一點他和祖母的感情,各位自己判斷。
李密四歲那年,因為雙親都離開了,他思念父母成疾,生了一場大病。這場病讓李密一直到九歲都沒有辦法走路,全靠祖母抱上抱下,拉拔長大。
一個終日癱在床上的孩子,祖母就是他的天。祖母從早到晚忙進忙出,全身都是煙火氣,但若是沒有這個充滿煙火氣的懷抱,李密的天也就塌了。
俗話說:「富不丟豬,窮不丟書。」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機會。
李密雖然從小境遇不佳,但他十分好學,博覽群書,才思敏捷而有辯才。因此被延攬做官並不意外,他也才有薪水奉養祖母。
祖母九十七歲過世後,李密為祖母守孝兩年。
等到孝期過後,他才出來做官。但這時候,晉武帝政權已經穩定,不急著拉攏這個頗有孝名的蜀漢舊臣。因此,李密一直在地方當官。他當然也想升入朝廷中樞做官,但他苦於朝中無援,未能如願。
有一天,晉武帝為他舉辦送行宴會,李密卻因為一首詩得罪晉武帝而遭到罷官。最後回歸故里,六十四歲時在家中病逝。
那首惹怒皇帝的詩,就是〈賜餞東堂詔令賦詩〉: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
官無中人,不如歸田。
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朝中無人莫做官」。李密這句話是不是太直白了,中央要有人罩你,才能升官,才能保你官運亨通!
這個道理不只官場適用,職場也適用。
PS:李密生了六個兒子,號曰「六龍」,個個成材,人中龍鳳。懂得感恩報恩的人,將生生不息!

延伸閱讀
〈陳情表〉節錄  晉.李密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1,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2,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3,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4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5,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6。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7。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8,謹拜表以聞9。

註釋
1.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年老而德高的舊臣,都還蒙受朝廷的撫恤。
2.偽朝:指前朝蜀漢,李密曾任蜀漢官員。
3.盤桓:觀望不前。
4.區區:微小,指自己。
5.烏鳥私情:烏鴉反哺之情。
6.庶劉僥幸,保卒餘年:庶,希望。這兩句意思是,希望祖母劉氏能夠幸運地安度餘年。
7.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活著時當捨命盡忠,死後必報答皇恩。
8.犬馬怖懼之情:以犬馬自比,意思是像犬馬一樣誠惶誠恐地服侍。
9.拜表以聞:奏表的結束語,意思是恭敬上呈表章,希望下情上達天聽,聖上能知道與理解。



◎靠譜的韓愈,撐起了家族血脈◎

唐朝韓愈寫的〈祭十二郞文〉,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古文三大抒情文之一。
這篇遲遲不能動筆,是因為有太多文化背景要說明,否則無法深刻感受韓愈邊哭邊寫,字字是血、句句是淚的悲痛。希望各位有點耐心,聽我慢慢說。
我們對初次合作的人通常會問一句話:「這個人靠不靠譜?」
請問靠的是什麼譜?不是五線譜,而是家譜、族譜。
所謂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家譜不僅是血脈傳承的記錄,同時也記錄著家範家訓,成為傳家寶(不是傳花瓶喔)。
如果有人違背家訓,作姦犯科,或壞事做絕的人是不准被寫進家譜的。在古代被逐出家譜是很嚴厲的懲罰。這種人就是不靠譜,社會大眾不願與之交往。
每一個姓氏祠堂都有一本家譜,每三十年要修一次家譜,再落魄的家族六十年也要修一次,否則是不孝。
通常是五世一圖,就是每五輩畫一張。資料記載詳細,如果族人有搬到外縣市的,還要派人去查訪,非常慎重。
每一房若有子孫可以傳承血脈,就畫紅線,如果無子斷脈就畫藍線。通常藍線一畫下去,當晚祠堂就會傳出鬼哭神號的聲音,因為祖先擔心從此倒房,無人祭拜。
此時,會由族長召開公聽會,討論如何過繼,避免血脈中斷!
通常是從同姓兄弟之間挑選,如果要從外姓過繼,則要加雙姓。還有其他不得已的變通過繼方法,不一一列舉(有位名人叫張廖萬堅,就是兩個姓)。
因為改朝換代再加上戰亂頻仍,很多家譜都失傳了。唯有一本「通天譜」(這一姓氏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會循環使用統一的字輩)保存完整,就是《孔子世家譜》,還曾得到金氏世界紀錄的認證。
現在幫小孩取名字,還有照輩分排字嗎?或者同輩中使用同一部首的字?韓家三兄弟,韓會、韓介和韓愈,名字都有部分字形相同。
韓愈大哥大嫂無子,所以過繼了二哥的兒子韓老成為嗣子(沒錯,他的名字就叫韓老成,在族中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郞)。
韓愈三歲而孤(父母皆過世),由大哥大嫂撫養,和十二郎一起長大。兩人只相差兩歲,所以輩分是叔姪,但情同手足。
大哥二哥相繼去世後,同輩只剩韓愈,姪子輩只剩十二郎。想不到十二郞又早亡,留下一子又年幼。哎,也不知道能不能養大。
韓家這一支血脈在紅線藍線中飄盪……
PS:有關修家譜的說法,我參考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下冊。至於靠譜,現在被引申為「可靠,值得相信和託付」。

@c1:延伸閱讀
〈祭十二郞文〉節錄  唐.韓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1,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2,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3,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去年,孟東野往4,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5也。」孰謂6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註釋
1.不省所怙:怙,倚靠,父親的代稱。指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樣子。
2.就食江南:唐德宗年間因中原動盪,韓愈隨嫂避居宣州生活。
3.兩世一身:子輩和孫輩都只有一個男丁。
4.孟東野往:孟郊,字東野,大韓愈十七歲,兩人是忘年交。這裡是說孟郊到韓愈姪子那裡。
5.無涯之戚:無窮無盡的悲傷。
6.孰謂:誰能料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