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傳的演化
《精忠傳》在早期的英雄傳奇中是一部極重要的作品,不知多少人讀了這部作品而憤慨不平,而切齒痛恨,而涕零不已。然而《精忠傳》卻不僅是一部書。在明代,岳飛乃是一位通俗作家所極喜描寫的大人物。當時,至少有四部《岳傳》在流行著:
(一)《武穆演義》八卷明熊大木編。後集三卷,李春芳編。嘉靖三十一年刊。這部書又有一部明刊本,名《宋武穆王演義》,凡十卷,亦題熊大木編。又有《繡像精忠全傳》凡八卷,題李卓吾先生評,前有李春芳序,大約即為熊本。前兩部書日本內閣文庫有藏本,後一部書道、咸間有袖珍翻刊本。袖珍本的李春芳序上說:「他日讀王之《精忠錄》,輒嘆曰:英華所聚皆正氣也。是誠可以激勵後人也。板行已久,頗有脫落。況近有頌王之德,弔王之詞,珠玉相照,皆未得登板,亦缺典也。乃躬為釐正而重刻之。」則此序似為重刻《精忠錄》的序,而非刊印《武穆演義》的序了。也許是刊行《武穆演義》的人,借李氏之名以為號召,故移此序於演義之前的吧。這部最早的岳飛通俗演義,凡八卷,(未見李春芳的三卷後集,不知內容是什麼,是否果為李氏所作。)每卷十則,共八十則。始於金人的南侵,終於岳飛的被殺,秦檜的在獄中受報應。全部《岳傳》的骨架,在這裡已經成立了。全書並不分回,僅分為則,其「則目」也只是七字的單句,並沒有對偶的兩句。這很可見出此書的是嘉靖時或嘉靖以前的原本。全書用的是極淺近的半文半白的文體,與《三國志演義》極為相同,又可見當作者之時,白話文學的技術尚未臻於純熟之境。茲舉其中一小段於下:
……再興即辭岳飛,徑往小商橋拒敵去了。岳飛放心不下。又令岳雲引人馬五千埋伏臨潁北岸,候有動靜,急出救護。岳雲亦領計去訖。岳飛分遣已定,自與張憲、徐慶、楊欽等整陣待敵。卻說兀朮人馬鼓勇而來,先遣萬戶撒八、千戶張朵領三千人前哨,又著番漢渤兒蓋五十引鐵騎抄從小商橋合擊宋軍。蓋五十領兵自去不題。萬戶撒八與千戶張朵部胡兵,哨進小商橋,正遇宋將楊再興,騎馬擺列橋頭,大叫:「虜賊休走!」撒八、張朵大怒,勒馬雙出。楊再興手揮雙刀,驟馬乘勢與戰。方數合,金將力怯,兩騎馬往後退走。再興不捨,斫陣而入。金人大敗。忽橋後喊聲大起,一彪人馬殺來,乃番將蓋五十也。宋兵恰慌。金將撒八、張朵,見番人旗號,復勒騎殺回,將宋軍圍在中間。原來其地只有一條路,中間是小商橋隔斷。楊再興雖勇,前後皆是金人,進退不得。部眾各望橋上跳下。再興大叫曰:「今日當以死報岳將軍也!」縱騎衝突。金人兩下弓弩亂放將來。再興身被數十矢,忍痛不住,墜死馬下。忽北岸鼓聲雷動,一彪軍截出,乃岳雲也。金兵望見岳家旗號,大驚曰:「岳爺爺兵到也!」各四散奔走。岳雲駿騎已到,迎頭遇著萬戶撒八。岳雲手起錘落,打死馬下。岳雲與眾騎始得再興戶首,身無完膚,因令軍士焚之,得其箭簇二升。岳雲感嘆不已。
(第六卷)
(二)《重訂按鑑通俗演義精忠傳》明於華玉著,友益齋梓行。出於熊大木本《武穆演義》之後。金世俊的序未著歲月,大約是萬曆間的作品。此書一名《盡忠報國傳》。於氏作此書時,蓋以糾正熊書的荒誕不經的敘述者。他在凡例上,處處針對著熊傳而大肆其譏評:「俗裁支語,無當大體,間於正史多戾。……舊傳卷分八帙,帙有十目,大是贅瑣。至末卷,摭入風僧冥報,鄙野齊東,尤君子之所不道。」因此,他便「正厥體制,芟其繁蕪,一與正史相符,爰易傳名曰《盡忠報國》」。將八卷刪並為七卷,「更於目之冗雜無義者裁去其六。每卷係以回目」。對於舊傳的「句復而長,字俚而贅」處,他又「痛為剪剔,務期簡雅」。但《武穆演義》經了他的這一番刪訂之後,雖改舊觀,卻失了活潑的精神,傳奇的面目,他使《岳傳》離開了民間的通俗讀物,而逼近於正史傳記的複述了。他雖自己居功的說道:「繕較凡七易丹墨,大有分肌劈理,脫胎換骨之功。」實則他的「簡雅」,較舊傳的「鄙俚」,尤為使人不快。傳奇的著作,是與其枯燥而無趣,不如鄙俚而生動的。
(三)《岳王傳演義》八冊,明餘登鰲編,明版,日本內閣文庫有藏本。未見其書,不知內容如何,也不知是什麼時代的出品。大約總不會是在熊大木本之前。也許更在於華玉之後也難說。
(四)《精忠全傳》明吉水鄒元標編次。此書今日尚有通行本流傳著。鄒氏字爾瞻,萬曆進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魏忠賢當權時,他求退而去。卒諡忠介,有《願學集》。他這部《精忠全傳》是復興了傳奇的趣味,修訂了熊大木的舊本,而捨棄了於華玉改本的迂腐的。《精忠傳》到了此時已進步得很不少了。
以上都是明代的關於岳飛故事的傳奇。為什麼岳飛的故事在明代會那樣的發達呢?一個原因便是受了權奸當國的刺激,與乎外敵侵陵的危懼,因此思良將,惡權臣,而不禁在傳奇中借岳飛、秦檜以發抒之了。別一個原因便是,岳飛在南宋的初年,口碑對之並不怎麼好。直到了他的孫子岳珂作了《金陀粹編》為他呼屈之後,接著又逢著金人、蒙古人的屢次南下,人民愛國心為之大熾。於是岳飛的故事便盛傳於時。經了蒙古人的短期統治之後,漢人痛定思痛,對於為國家捍禦強敵的這位名將,便特別的加以崇敬。景定時有《紀事實錄》,不久又有《精忠錄》,皆係鼓吹岳氏的忠貞的。至此,傳奇便自然而然的也會產生出來的了。我們看李春芳《精忠錄》的序,知道當時不學的太監也崇拜岳飛不已,便明白岳飛故事在當時是如何的盛行了。
這些明代的《岳傳》,到了清初而有了一個總結束。這個總結束便是錢彩編次、金豐增訂的《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這部書凡二十卷,八十回,是一部最完備的《精忠傳》。金豐的序上說:「從來創說者,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苟事事皆虛,則過於誕妄而無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實,則失於平庸,而無以動一時之聽。」他這幾句話直是道破了一切歷史小說與英雄傳奇的關鍵。《說岳精忠傳》之不得不由《精忠傳》而成為荒誕的熊大木的《武穆演義》,更不得不捨棄了「簡雅」的於華玉的《盡忠報國傳》而走到更為荒誕的錢彩、金豐的《說岳全傳》,這乃是自然的進展,也便是民間的需要。一切傳奇都不能不走到這條路上去。不荒誕便不成其為「傳奇」,不荒誕便不能為民間讀者所深喜。錢彩、金豐的書,在諸本《說岳》中最為流行,其原因大半便在於此。但錢、金的《說岳全傳》,其內容也自有其好處。他們將諸舊本的敘述與描寫都放大了。因了放大,便特別的得以從容的用工夫細寫那些應該細寫的情節與人物。因了放大,一切的敘述便更詳盡深入,一切的描寫便更生動活潑了。因了放大,一切的可以動人的地方便寫得特別的動人了。像「瀝泉山岳飛廬墓」(第六回),「岳飛破賊酬知己」(第十四回),「風波亭父子歸神」(第六十一回)諸節,都會使讀者感泣不禁的。而「風波亭」一節,有的人竟翻過去不敢看。《紅樓夢》上的鴛鴦之吊死,黛玉之臨終,使我們讀之,如見鬼影,如聞鬼聲,燈光也似乎變得綠豆兒大小了,其情境是驚怖無比的,她使我們毛戴發豎。「風波亭」的一幕,則不使我們感到恐怖,而使我們悲憤,傷感,不忍卒讀。其情境是淒凜可泣的,她使我們眼圈兒不自禁的溼了。但這書除大鵬鳥等報應輪迴之說不論外,也頗有過於荒誕可笑的,如笑死牛臯,氣死金兀朮(第七十九回)之類。其人物的性格也頗有脫胎於他書的,如牛臯那樣的一員「福將」,便活是《說唐傳》裡程咬金的替身。而其文字也頗平庸,不大耐得吟味,與諸本《說岳傳》較之,固然是高出,若置之於《水滸》、《紅樓》之列,卻頗有些「自慚形穢」。姑引楊再興誤走小商河(第五十三回)的一節,以與熊大木本的同節相比較。由此頗可見出岳傳故事在二三百年間變化得或演化到什麼一個式樣。
《精忠傳》在早期的英雄傳奇中是一部極重要的作品,不知多少人讀了這部作品而憤慨不平,而切齒痛恨,而涕零不已。然而《精忠傳》卻不僅是一部書。在明代,岳飛乃是一位通俗作家所極喜描寫的大人物。當時,至少有四部《岳傳》在流行著:
(一)《武穆演義》八卷明熊大木編。後集三卷,李春芳編。嘉靖三十一年刊。這部書又有一部明刊本,名《宋武穆王演義》,凡十卷,亦題熊大木編。又有《繡像精忠全傳》凡八卷,題李卓吾先生評,前有李春芳序,大約即為熊本。前兩部書日本內閣文庫有藏本,後一部書道、咸間有袖珍翻刊本。袖珍本的李春芳序上說:「他日讀王之《精忠錄》,輒嘆曰:英華所聚皆正氣也。是誠可以激勵後人也。板行已久,頗有脫落。況近有頌王之德,弔王之詞,珠玉相照,皆未得登板,亦缺典也。乃躬為釐正而重刻之。」則此序似為重刻《精忠錄》的序,而非刊印《武穆演義》的序了。也許是刊行《武穆演義》的人,借李氏之名以為號召,故移此序於演義之前的吧。這部最早的岳飛通俗演義,凡八卷,(未見李春芳的三卷後集,不知內容是什麼,是否果為李氏所作。)每卷十則,共八十則。始於金人的南侵,終於岳飛的被殺,秦檜的在獄中受報應。全部《岳傳》的骨架,在這裡已經成立了。全書並不分回,僅分為則,其「則目」也只是七字的單句,並沒有對偶的兩句。這很可見出此書的是嘉靖時或嘉靖以前的原本。全書用的是極淺近的半文半白的文體,與《三國志演義》極為相同,又可見當作者之時,白話文學的技術尚未臻於純熟之境。茲舉其中一小段於下:
……再興即辭岳飛,徑往小商橋拒敵去了。岳飛放心不下。又令岳雲引人馬五千埋伏臨潁北岸,候有動靜,急出救護。岳雲亦領計去訖。岳飛分遣已定,自與張憲、徐慶、楊欽等整陣待敵。卻說兀朮人馬鼓勇而來,先遣萬戶撒八、千戶張朵領三千人前哨,又著番漢渤兒蓋五十引鐵騎抄從小商橋合擊宋軍。蓋五十領兵自去不題。萬戶撒八與千戶張朵部胡兵,哨進小商橋,正遇宋將楊再興,騎馬擺列橋頭,大叫:「虜賊休走!」撒八、張朵大怒,勒馬雙出。楊再興手揮雙刀,驟馬乘勢與戰。方數合,金將力怯,兩騎馬往後退走。再興不捨,斫陣而入。金人大敗。忽橋後喊聲大起,一彪人馬殺來,乃番將蓋五十也。宋兵恰慌。金將撒八、張朵,見番人旗號,復勒騎殺回,將宋軍圍在中間。原來其地只有一條路,中間是小商橋隔斷。楊再興雖勇,前後皆是金人,進退不得。部眾各望橋上跳下。再興大叫曰:「今日當以死報岳將軍也!」縱騎衝突。金人兩下弓弩亂放將來。再興身被數十矢,忍痛不住,墜死馬下。忽北岸鼓聲雷動,一彪軍截出,乃岳雲也。金兵望見岳家旗號,大驚曰:「岳爺爺兵到也!」各四散奔走。岳雲駿騎已到,迎頭遇著萬戶撒八。岳雲手起錘落,打死馬下。岳雲與眾騎始得再興戶首,身無完膚,因令軍士焚之,得其箭簇二升。岳雲感嘆不已。
(第六卷)
(二)《重訂按鑑通俗演義精忠傳》明於華玉著,友益齋梓行。出於熊大木本《武穆演義》之後。金世俊的序未著歲月,大約是萬曆間的作品。此書一名《盡忠報國傳》。於氏作此書時,蓋以糾正熊書的荒誕不經的敘述者。他在凡例上,處處針對著熊傳而大肆其譏評:「俗裁支語,無當大體,間於正史多戾。……舊傳卷分八帙,帙有十目,大是贅瑣。至末卷,摭入風僧冥報,鄙野齊東,尤君子之所不道。」因此,他便「正厥體制,芟其繁蕪,一與正史相符,爰易傳名曰《盡忠報國》」。將八卷刪並為七卷,「更於目之冗雜無義者裁去其六。每卷係以回目」。對於舊傳的「句復而長,字俚而贅」處,他又「痛為剪剔,務期簡雅」。但《武穆演義》經了他的這一番刪訂之後,雖改舊觀,卻失了活潑的精神,傳奇的面目,他使《岳傳》離開了民間的通俗讀物,而逼近於正史傳記的複述了。他雖自己居功的說道:「繕較凡七易丹墨,大有分肌劈理,脫胎換骨之功。」實則他的「簡雅」,較舊傳的「鄙俚」,尤為使人不快。傳奇的著作,是與其枯燥而無趣,不如鄙俚而生動的。
(三)《岳王傳演義》八冊,明餘登鰲編,明版,日本內閣文庫有藏本。未見其書,不知內容如何,也不知是什麼時代的出品。大約總不會是在熊大木本之前。也許更在於華玉之後也難說。
(四)《精忠全傳》明吉水鄒元標編次。此書今日尚有通行本流傳著。鄒氏字爾瞻,萬曆進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魏忠賢當權時,他求退而去。卒諡忠介,有《願學集》。他這部《精忠全傳》是復興了傳奇的趣味,修訂了熊大木的舊本,而捨棄了於華玉改本的迂腐的。《精忠傳》到了此時已進步得很不少了。
以上都是明代的關於岳飛故事的傳奇。為什麼岳飛的故事在明代會那樣的發達呢?一個原因便是受了權奸當國的刺激,與乎外敵侵陵的危懼,因此思良將,惡權臣,而不禁在傳奇中借岳飛、秦檜以發抒之了。別一個原因便是,岳飛在南宋的初年,口碑對之並不怎麼好。直到了他的孫子岳珂作了《金陀粹編》為他呼屈之後,接著又逢著金人、蒙古人的屢次南下,人民愛國心為之大熾。於是岳飛的故事便盛傳於時。經了蒙古人的短期統治之後,漢人痛定思痛,對於為國家捍禦強敵的這位名將,便特別的加以崇敬。景定時有《紀事實錄》,不久又有《精忠錄》,皆係鼓吹岳氏的忠貞的。至此,傳奇便自然而然的也會產生出來的了。我們看李春芳《精忠錄》的序,知道當時不學的太監也崇拜岳飛不已,便明白岳飛故事在當時是如何的盛行了。
這些明代的《岳傳》,到了清初而有了一個總結束。這個總結束便是錢彩編次、金豐增訂的《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這部書凡二十卷,八十回,是一部最完備的《精忠傳》。金豐的序上說:「從來創說者,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苟事事皆虛,則過於誕妄而無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實,則失於平庸,而無以動一時之聽。」他這幾句話直是道破了一切歷史小說與英雄傳奇的關鍵。《說岳精忠傳》之不得不由《精忠傳》而成為荒誕的熊大木的《武穆演義》,更不得不捨棄了「簡雅」的於華玉的《盡忠報國傳》而走到更為荒誕的錢彩、金豐的《說岳全傳》,這乃是自然的進展,也便是民間的需要。一切傳奇都不能不走到這條路上去。不荒誕便不成其為「傳奇」,不荒誕便不能為民間讀者所深喜。錢彩、金豐的書,在諸本《說岳》中最為流行,其原因大半便在於此。但錢、金的《說岳全傳》,其內容也自有其好處。他們將諸舊本的敘述與描寫都放大了。因了放大,便特別的得以從容的用工夫細寫那些應該細寫的情節與人物。因了放大,一切的敘述便更詳盡深入,一切的描寫便更生動活潑了。因了放大,一切的可以動人的地方便寫得特別的動人了。像「瀝泉山岳飛廬墓」(第六回),「岳飛破賊酬知己」(第十四回),「風波亭父子歸神」(第六十一回)諸節,都會使讀者感泣不禁的。而「風波亭」一節,有的人竟翻過去不敢看。《紅樓夢》上的鴛鴦之吊死,黛玉之臨終,使我們讀之,如見鬼影,如聞鬼聲,燈光也似乎變得綠豆兒大小了,其情境是驚怖無比的,她使我們毛戴發豎。「風波亭」的一幕,則不使我們感到恐怖,而使我們悲憤,傷感,不忍卒讀。其情境是淒凜可泣的,她使我們眼圈兒不自禁的溼了。但這書除大鵬鳥等報應輪迴之說不論外,也頗有過於荒誕可笑的,如笑死牛臯,氣死金兀朮(第七十九回)之類。其人物的性格也頗有脫胎於他書的,如牛臯那樣的一員「福將」,便活是《說唐傳》裡程咬金的替身。而其文字也頗平庸,不大耐得吟味,與諸本《說岳傳》較之,固然是高出,若置之於《水滸》、《紅樓》之列,卻頗有些「自慚形穢」。姑引楊再興誤走小商河(第五十三回)的一節,以與熊大木本的同節相比較。由此頗可見出岳傳故事在二三百年間變化得或演化到什麼一個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