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學與為大眾的文學
一 所謂大眾文學
所謂「大眾文學」,乃是所謂「未入流」的平民文學,或「不登大雅之堂」的草野文學的別名。從來文人學士們對於大眾文學是頗加歧視的;有一部分大膽的放蕩不羈的文人們也嘗試要採用了他們的形式與內容,然而往往終於不敢公然的在提倡著。像明末的馮猶龍,總算是一位有膽有識的文士,乃他刻印《掛枝兒》時,卻怕人知道,不敢用真名。小說戲曲的作者們,直到了清末,也還大多數用的是筆名。
然而大眾文學在中國文學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它生於草野,卻往往由草野而攀登了廟堂。它本是大多數勞苦的民眾的所有物,卻終於常成了文人學士們的新文體的來源。南戲本是野生的,直到了明代的初葉,還不能和北劇爭一日之短長。但到崑山腔出現後,立刻便被攫在文人學士們的手中,一天天的典雅,腐化下去,反而與民眾隔離了。詞調與散曲,其初也是民眾之所有的,等到成了士大夫階級的筵席上的娛樂品時,民眾便捨棄了他們,而別去成就他們自己的另一種的歌曲。
大眾天然的有需求文學的必要,正像他們之需求空氣與水與食物;所以,即在貴族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大多數的民眾,也自有其文學,充分的表現著、裝載著他們的悲歡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冥想,他們的人生觀與天才的成就之文學。不過,往往被壓迫得透不過一絲的氣來。等到他們受文人學士們注意到的時候,往往便會被歪曲了,被改變得成了另一種的東西了。
而且,在幾十年來的威逼、利誘、蹂躪、掃蕩的種種打擊之下,大眾文學是久已被封鎖於古舊的封建堡壘裡,其所表現的,每每是很濃厚的封建的農村社會裡所必然產生的題材、故事或內容;充滿了運命的迷信,因果報應的幻覺。對於壓迫者的無抵抗的態度,對於統治階級的虛華的歆羨,對於同輩的弱者的欺凌,對於女性的蔑視與高壓;差不多是,要不得的東西占了大多數。我們看了皮黃戲裡的《武家坡》一齣,有不為之渾身起寒慄者乎?然而卻是一般民眾——連女性們也在內——所最喜愛的一劇。《連環套》一劇,明明顯得黃天霸是如何的卑鄙齷齪,如何的為異族作走狗,如何的善於賣友求榮,然而一般民眾——連一部分大學教授們也在內,我自己聽見過徐志摩氏和其他友人們對於楊小樓表演此劇的說不盡的恭維話。卻以天霸為英雄,而以竇爾墩為寇盜。其他小說裡,詩歌裡,也往往裝滿了和大眾文學久已黏著為一體的許多卑劣不堪的思想與情緒。今日所蒐集的許許多多的各省,各縣,各鎮的歌謠,小唱本,鼓詞,寶卷,彈詞等等——我也曾經費了不少的時力在蒐集這些東西之上——到底有幾種值得流傳下來的?如果我們不視之為研究的數據,而欲加以鼓吹、流通,那便真要「謬種流傳」,貽害無窮的了。在其中,只有多數的情歌是比較可取的,然而夠得上稱為「名作」的卻是少數。
在技巧、描寫的一面講來,我們舊社會的大眾文學,也是渲染著很深刻的古典文學的餘毒的;許多搖筆即來的陳辭腐語,常是糾繞在他們的筆端,拂拭不去,掃除不盡。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明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是去年。夜半歸來月正中,滿身香帶桂花風。流螢數點樓臺淨,孤雁一聲天地空。沽酒喚醒店客夢,狂教京起石潭龍。依欄試看青風劍,萬道豪光透九重。剪斷荒言書歸正,內裡悲歡兩段情。
——傳鈔本《三賢傳》(悉照原文抄錄)
夏日薰風暑氣飄,光陰易趲白華韶。少年誰不貪花柳,人到中年萬事消。古今多少奇風月,埋沒誰知此格格。點能識得今和古,萬紫千紅管世民。
——廣東板《新運五色荷花》全本(悉照原文)
為求名跋涉山川,沐雨櫛風,披星戴月,遠望帝鄉。(生唱寬板調)在客舍旅放無聊,溫經習史,這乃是藝窗雪案,燈火雞聲。(生唱寬板觀容)夜靜更深,突聽哭聲,悲哀慘切,惻隱我身。斷續浮沈,聲在比鄰,側耳細聽,心實可憐。
——福州唱本《三不可》(悉照原文)
土生的新文體固常壓迫著文人學士們,要他們去採用,而文人學士們的陳辭腐語,也未嘗不以千鈞之力,壓迫著大眾文學,要他們去收容,去採納。我在《中國文學史》上曾說過:「唐代的通俗文,乃是駢儷文,而古文卻是他們的『文學的散文』。」(第二冊五九三頁)其實宋代的詞,元明的曲又何嘗不是如此。實際上應用的詞調,乃是柳耆卿的,周清真的,康與可的,吳夢窗、周草窗的,而比較的明白曉暢之蘇、辛詞,反不是當行出色的歌筵上之作。同樣的,元、明代當令的應用的歌曲,也只是濃裝盛飾的:
畫樓頻倚,繡床凝思,靜聽午夜蓮籌;數不盡一春花雨。心中自思,心中自思,與你何時相會,使我芳容憔悴。薄情的約在元宵後,朱明又近矣。
——無名氏〈桂枝香.情〉(見《新編南九宮詞》)
庭院昏黃,香霧空朦月轉廊。月色侵羅帳,燈影搖書幌。嗏,開宴出紅妝,痛飲何妨。幾夜輕寒,報導花無恙,半醉移燈看海棠。
——陳大聲〈中呂駐雲飛.四景〉(見《秋碧樂府》)
而張小山、張雲莊、施紹莘的《北曲聯小令》、《休居樂府》、《花影集》之類卻反成了文人學士們「孤芳自賞」的文章了。我們如果在舊的平民文學的若干作品裡仔細的爬搜著,便可以發現古典文學的精靈在其中是如何的占優勢的活動著。
所以,老式的過去的一般的大眾文學之作品,不僅其思想、題材,大多數要不得,即其被視為比較沾染古典文學之毒汁最少的技巧方面,也仍是擺脫不了古典文學的影響的。
老實說,《古文辭類纂》、《昭明文選》一類的東西,在今日固應該被排斥,就是許多的所謂大眾文學的著作,又何嘗不該被視為「封建餘孽」而加以掃除。若干的老式的大眾文學的著作,實實在在是要不得的有毒的東西。
二 改良主義的「為大眾的文學」
然而民眾是需要文學的,正像他們之需要空氣、水和食物一樣,不給他們以新的東西,他們便將要永遠永遠的吃喝那一有毒的大眾文學下去。
很早的時候,在士大夫階級裡,便開始了「為大眾的文學」的運動。明末清初的文人們寫小說無不用《醒世》、《喻世》、《警世》、《覺世》,乃至《醉醒石》、《石點頭》之名。儘管說的是「男盜女娼」之事,卻總要堂堂皇皇的掛上了一塊教訓的招牌,連李笠翁那樣奇幻的戲曲,他也要掛著這樣的招牌:「不關風化事,縱好也徒然!」(《琵琶記》語)
到了乾隆的時候,藉通俗文學以致道德訓條於大眾之前者,尤為風行一時。夏綸的《惺齋六種曲》,那一種是「褒忠傳奇」,那一種是「勸孝傳奇」,他自己便已分配好了來的。而乾隆五十六年刊的《娛目醒心編》十六卷,更無一卷不是勸世垂訓之作。同治間余治鑒於南方劇場上多表演誨淫誨盜之戲劇,他便大發婆心,連續寫了四十多齣的新戲(名《庶幾堂今樂》),欲以「此」易「彼」。
民國初元的時候,北平的教育當局,曾經忙碌過一頓,刊印了不少的改良的通俗讀物,聽說還曾召集過唱大鼓詞、說平話的人們,供給他們以新的材料,要他們改良其唱詞,今日梅蘭芳所演唱的《木蘭從軍》,據說便是那時候的改良的新戲之一。
在「黨」治的政府統治之下,據說有的地方,也曾召集了說書者們,要他們向大眾灌輸三民主義的理論。
最近,北平成立了一個通俗讀物編刊社,在三四個月之中,以幾個人的力量,出版了三十餘種的大鼓詞和劇本。完全是舊形式的東西,連封皮、紙張、裝訂,也都是擬仿打磨廠專出鼓詞、唱本的幾家書店所印書籍的式樣的。最先出版的是十餘種的大鼓詞:
宋哲元大戰喜峰口 胡阿毛開車入黃浦
義軍女將姚瑞芳 二十九軍男兒漢
李曉英愛國從軍小段 醒醒醒
漢奸報 五百大刀隊戰死喜峰口
南北英雄 杜泉死守杜家峪
翠紅姑娘殉難記
其後,則專出戲本,但多為改編的舊劇,或揀選和國難有關,或足以刺激、奮發國民的愛國心之皮黃劇本加以翻印,像:
木蘭從軍 大屠宮
貞娥刺虎 岳母刺字
岳家莊 排王贊
煤山恨 哭祖廟
明末遺恨 請宋靈
戰太平 守蒲關
昭君和番 碰碑
寧武關
之類都是,僅有
戰淞滬
一種,是以上海的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這都是一條線連貫下去的「改良主義」的「為民眾的文學」。他們都感覺到舊式民眾讀物的有毒與不合時代,他們都要為民眾預備些新的有益無害的東西,想要代替了那些舊式的有毒之物。他們的目的雖然不很相同,有的是為了灌輸常識,有的是為了宣傳黨義,有的是為了鼓吹愛國思想,然而他們的方法與手段卻是同一的;即要在舊形式的保護色之下,將新的題材灌輸到民間去。
一 所謂大眾文學
所謂「大眾文學」,乃是所謂「未入流」的平民文學,或「不登大雅之堂」的草野文學的別名。從來文人學士們對於大眾文學是頗加歧視的;有一部分大膽的放蕩不羈的文人們也嘗試要採用了他們的形式與內容,然而往往終於不敢公然的在提倡著。像明末的馮猶龍,總算是一位有膽有識的文士,乃他刻印《掛枝兒》時,卻怕人知道,不敢用真名。小說戲曲的作者們,直到了清末,也還大多數用的是筆名。
然而大眾文學在中國文學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它生於草野,卻往往由草野而攀登了廟堂。它本是大多數勞苦的民眾的所有物,卻終於常成了文人學士們的新文體的來源。南戲本是野生的,直到了明代的初葉,還不能和北劇爭一日之短長。但到崑山腔出現後,立刻便被攫在文人學士們的手中,一天天的典雅,腐化下去,反而與民眾隔離了。詞調與散曲,其初也是民眾之所有的,等到成了士大夫階級的筵席上的娛樂品時,民眾便捨棄了他們,而別去成就他們自己的另一種的歌曲。
大眾天然的有需求文學的必要,正像他們之需求空氣與水與食物;所以,即在貴族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大多數的民眾,也自有其文學,充分的表現著、裝載著他們的悲歡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冥想,他們的人生觀與天才的成就之文學。不過,往往被壓迫得透不過一絲的氣來。等到他們受文人學士們注意到的時候,往往便會被歪曲了,被改變得成了另一種的東西了。
而且,在幾十年來的威逼、利誘、蹂躪、掃蕩的種種打擊之下,大眾文學是久已被封鎖於古舊的封建堡壘裡,其所表現的,每每是很濃厚的封建的農村社會裡所必然產生的題材、故事或內容;充滿了運命的迷信,因果報應的幻覺。對於壓迫者的無抵抗的態度,對於統治階級的虛華的歆羨,對於同輩的弱者的欺凌,對於女性的蔑視與高壓;差不多是,要不得的東西占了大多數。我們看了皮黃戲裡的《武家坡》一齣,有不為之渾身起寒慄者乎?然而卻是一般民眾——連女性們也在內——所最喜愛的一劇。《連環套》一劇,明明顯得黃天霸是如何的卑鄙齷齪,如何的為異族作走狗,如何的善於賣友求榮,然而一般民眾——連一部分大學教授們也在內,我自己聽見過徐志摩氏和其他友人們對於楊小樓表演此劇的說不盡的恭維話。卻以天霸為英雄,而以竇爾墩為寇盜。其他小說裡,詩歌裡,也往往裝滿了和大眾文學久已黏著為一體的許多卑劣不堪的思想與情緒。今日所蒐集的許許多多的各省,各縣,各鎮的歌謠,小唱本,鼓詞,寶卷,彈詞等等——我也曾經費了不少的時力在蒐集這些東西之上——到底有幾種值得流傳下來的?如果我們不視之為研究的數據,而欲加以鼓吹、流通,那便真要「謬種流傳」,貽害無窮的了。在其中,只有多數的情歌是比較可取的,然而夠得上稱為「名作」的卻是少數。
在技巧、描寫的一面講來,我們舊社會的大眾文學,也是渲染著很深刻的古典文學的餘毒的;許多搖筆即來的陳辭腐語,常是糾繞在他們的筆端,拂拭不去,掃除不盡。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明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是去年。夜半歸來月正中,滿身香帶桂花風。流螢數點樓臺淨,孤雁一聲天地空。沽酒喚醒店客夢,狂教京起石潭龍。依欄試看青風劍,萬道豪光透九重。剪斷荒言書歸正,內裡悲歡兩段情。
——傳鈔本《三賢傳》(悉照原文抄錄)
夏日薰風暑氣飄,光陰易趲白華韶。少年誰不貪花柳,人到中年萬事消。古今多少奇風月,埋沒誰知此格格。點能識得今和古,萬紫千紅管世民。
——廣東板《新運五色荷花》全本(悉照原文)
為求名跋涉山川,沐雨櫛風,披星戴月,遠望帝鄉。(生唱寬板調)在客舍旅放無聊,溫經習史,這乃是藝窗雪案,燈火雞聲。(生唱寬板觀容)夜靜更深,突聽哭聲,悲哀慘切,惻隱我身。斷續浮沈,聲在比鄰,側耳細聽,心實可憐。
——福州唱本《三不可》(悉照原文)
土生的新文體固常壓迫著文人學士們,要他們去採用,而文人學士們的陳辭腐語,也未嘗不以千鈞之力,壓迫著大眾文學,要他們去收容,去採納。我在《中國文學史》上曾說過:「唐代的通俗文,乃是駢儷文,而古文卻是他們的『文學的散文』。」(第二冊五九三頁)其實宋代的詞,元明的曲又何嘗不是如此。實際上應用的詞調,乃是柳耆卿的,周清真的,康與可的,吳夢窗、周草窗的,而比較的明白曉暢之蘇、辛詞,反不是當行出色的歌筵上之作。同樣的,元、明代當令的應用的歌曲,也只是濃裝盛飾的:
畫樓頻倚,繡床凝思,靜聽午夜蓮籌;數不盡一春花雨。心中自思,心中自思,與你何時相會,使我芳容憔悴。薄情的約在元宵後,朱明又近矣。
——無名氏〈桂枝香.情〉(見《新編南九宮詞》)
庭院昏黃,香霧空朦月轉廊。月色侵羅帳,燈影搖書幌。嗏,開宴出紅妝,痛飲何妨。幾夜輕寒,報導花無恙,半醉移燈看海棠。
——陳大聲〈中呂駐雲飛.四景〉(見《秋碧樂府》)
而張小山、張雲莊、施紹莘的《北曲聯小令》、《休居樂府》、《花影集》之類卻反成了文人學士們「孤芳自賞」的文章了。我們如果在舊的平民文學的若干作品裡仔細的爬搜著,便可以發現古典文學的精靈在其中是如何的占優勢的活動著。
所以,老式的過去的一般的大眾文學之作品,不僅其思想、題材,大多數要不得,即其被視為比較沾染古典文學之毒汁最少的技巧方面,也仍是擺脫不了古典文學的影響的。
老實說,《古文辭類纂》、《昭明文選》一類的東西,在今日固應該被排斥,就是許多的所謂大眾文學的著作,又何嘗不該被視為「封建餘孽」而加以掃除。若干的老式的大眾文學的著作,實實在在是要不得的有毒的東西。
二 改良主義的「為大眾的文學」
然而民眾是需要文學的,正像他們之需要空氣、水和食物一樣,不給他們以新的東西,他們便將要永遠永遠的吃喝那一有毒的大眾文學下去。
很早的時候,在士大夫階級裡,便開始了「為大眾的文學」的運動。明末清初的文人們寫小說無不用《醒世》、《喻世》、《警世》、《覺世》,乃至《醉醒石》、《石點頭》之名。儘管說的是「男盜女娼」之事,卻總要堂堂皇皇的掛上了一塊教訓的招牌,連李笠翁那樣奇幻的戲曲,他也要掛著這樣的招牌:「不關風化事,縱好也徒然!」(《琵琶記》語)
到了乾隆的時候,藉通俗文學以致道德訓條於大眾之前者,尤為風行一時。夏綸的《惺齋六種曲》,那一種是「褒忠傳奇」,那一種是「勸孝傳奇」,他自己便已分配好了來的。而乾隆五十六年刊的《娛目醒心編》十六卷,更無一卷不是勸世垂訓之作。同治間余治鑒於南方劇場上多表演誨淫誨盜之戲劇,他便大發婆心,連續寫了四十多齣的新戲(名《庶幾堂今樂》),欲以「此」易「彼」。
民國初元的時候,北平的教育當局,曾經忙碌過一頓,刊印了不少的改良的通俗讀物,聽說還曾召集過唱大鼓詞、說平話的人們,供給他們以新的材料,要他們改良其唱詞,今日梅蘭芳所演唱的《木蘭從軍》,據說便是那時候的改良的新戲之一。
在「黨」治的政府統治之下,據說有的地方,也曾召集了說書者們,要他們向大眾灌輸三民主義的理論。
最近,北平成立了一個通俗讀物編刊社,在三四個月之中,以幾個人的力量,出版了三十餘種的大鼓詞和劇本。完全是舊形式的東西,連封皮、紙張、裝訂,也都是擬仿打磨廠專出鼓詞、唱本的幾家書店所印書籍的式樣的。最先出版的是十餘種的大鼓詞:
宋哲元大戰喜峰口 胡阿毛開車入黃浦
義軍女將姚瑞芳 二十九軍男兒漢
李曉英愛國從軍小段 醒醒醒
漢奸報 五百大刀隊戰死喜峰口
南北英雄 杜泉死守杜家峪
翠紅姑娘殉難記
其後,則專出戲本,但多為改編的舊劇,或揀選和國難有關,或足以刺激、奮發國民的愛國心之皮黃劇本加以翻印,像:
木蘭從軍 大屠宮
貞娥刺虎 岳母刺字
岳家莊 排王贊
煤山恨 哭祖廟
明末遺恨 請宋靈
戰太平 守蒲關
昭君和番 碰碑
寧武關
之類都是,僅有
戰淞滬
一種,是以上海的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這都是一條線連貫下去的「改良主義」的「為民眾的文學」。他們都感覺到舊式民眾讀物的有毒與不合時代,他們都要為民眾預備些新的有益無害的東西,想要代替了那些舊式的有毒之物。他們的目的雖然不很相同,有的是為了灌輸常識,有的是為了宣傳黨義,有的是為了鼓吹愛國思想,然而他們的方法與手段卻是同一的;即要在舊形式的保護色之下,將新的題材灌輸到民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