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
那晚上,李老七和莊鄉們一起在劉青田家喝完酒,張廣坪家老二慶水送他回家,一路上歪歪槓槓,嘴上還說,小水,你不用送我,我沒點兒事。慶水說,俺娘覺得你上歲數了,喝點子酒,不放心。李老七說,今晚這點酒,撂不倒我,心裡不是味兒,酒不醉人人自醉。兩人到了李家大門口,李老七摸摸索索開開門鎖,說,好了,慶水,我到家了,天晚了,不讓你家來了,回家給你娘交差吧。張慶水走了,李老七插上大門,隨手拉亮院裡電燈,大黑狗跑來偎乎,李老七叱道:“回自己窩趴著去,沒看我煩著哩,沒閒心搭理你,一霎給你弄食兒。”大黑狗調拉調拉尾巴,乖乖回自己窩,李老七關上雞窩門,回頭給狗拌了食兒,端給它,一邊弄著,覺得胃口反蹬,剛想進堂屋,撐不住了,就在門檯子旁邊“哇哇”噦了,噦得厲害,像要把肚腸都吐出來似的,好歹不噦了,李老七喘著粗氣,弄水漱了嘴,進堂屋,一頭栽到鋪上,心想,今晚喝的不算多,還是瓶裝的好酒,不是村裡人常喝的縣酒廠那種喝了上頭的地瓜乾子酒,吐酒這麼厲害,心裡不痛快才這樣。劉青田要走了,不是上近處,是上千裡外的北京,不是上哪出發,很快就回來,是上閨女家去,長待,李老七和莊鄉們都十分不舍。他們這夥子,或不識字,或識幾個字,都“就糊塗喝了”,對世間紛紛擾擾的這事那事,特別是關係公家“王法”的事,多半弄不明白,公家人給他們“傳達”,這耳朵聽,那耳朵冒,睡一覺差不離都忘了。記住一點,也像吃夾生飯,坷垃半塊,似懂非懂。高牆深院樓堂瓦舍裡邊,這“局”那“辦”啥“委”,他們覺得像迷魂陣,找不清。那些地方,他們一般不會去,遇到啥事,被指點找啥部門,哪個領導,衙門口難進,進去了,走路打軟腿,話說不圓全。吃了虧,找不著地方講理,多半伸伸脖子咽了算完。如果社會是個大家庭,他們很像晚娘的孩子,沒人真心拿他們當回事兒。廣播電視上老說他們當家作主,說啥啥依靠他們,他們聽得耳朵眼子結繭了,他們知道那是說著好聽的。讓他們交錢交糧或出力的時候,開大會湊人數的時候,才用得著他們。他們信“朝裡有人好做官”,衙門裡有人好辦事,想辦成啥事,得找關係,托人,“走後門”,他們多數人覺得這很正常,千年百代都這樣。如果上頭有自己能說上話的人,他們覺得是個依靠,倒不一定真能幫上忙,難得有個底實人,能給說個靠實的話,就心裡寬亮不少。劉青田,在李老七們的心裡,就是這樣的人。劉青田這人本分,當了官兒,在莊鄉跟前,不拿大,說話不打官腔,有麼說麼,祗要有可能,能幫就幫你,幫不了,是沒法兒,但不會害你。他當區長,公社社長書記的時候,鄉親們覺得他是個依靠,後來,他吃不開,調到不撐勁的部門去了,大家有想不開的事,還是去找他啦啦,遇著難處,讓他幫忙,他能幫的給幫,幫不了,也沒怪意。可如今,他走了,對他們來說,那麼大個縣城,不知道多少大官兒小官兒,再沒個能說上話的。這劉青田早不走,晚不走,正趕上村子拆遷,莊鄉們要倒楣的時候,走了,遇到那些黃子欺你,訛你,哄弄你,你想找個明白上頭政策的人商量商量,都沒處找去了。張廣培是個明白人,可他是當老師的,跟政府機關的人隔行如隔山,祗能給講講政策,別的忙幫不上。李老七覺得眼前的天黑了一大片。他是村裡出名的“墜爺”,說白了,就是跟吳家弟兄頂著的“反對派”,鬥了多少回合,也輸了多少回合,人家總是在上風頭兒上。眼看來到跟前的這新回合,莊鄉們要被連根刨,連窩端了,李老七斷定不會有好果子吃,人家是官牌兒的,後臺硬,莊鄉們就像人家手裡的泥巴,想咋捏就咋捏,莊鄉們祗能著,盡人家擺弄。李老七越尋思越難過,趴到桌子上哭了起來。
那晚上,李老七和莊鄉們一起在劉青田家喝完酒,張廣坪家老二慶水送他回家,一路上歪歪槓槓,嘴上還說,小水,你不用送我,我沒點兒事。慶水說,俺娘覺得你上歲數了,喝點子酒,不放心。李老七說,今晚這點酒,撂不倒我,心裡不是味兒,酒不醉人人自醉。兩人到了李家大門口,李老七摸摸索索開開門鎖,說,好了,慶水,我到家了,天晚了,不讓你家來了,回家給你娘交差吧。張慶水走了,李老七插上大門,隨手拉亮院裡電燈,大黑狗跑來偎乎,李老七叱道:“回自己窩趴著去,沒看我煩著哩,沒閒心搭理你,一霎給你弄食兒。”大黑狗調拉調拉尾巴,乖乖回自己窩,李老七關上雞窩門,回頭給狗拌了食兒,端給它,一邊弄著,覺得胃口反蹬,剛想進堂屋,撐不住了,就在門檯子旁邊“哇哇”噦了,噦得厲害,像要把肚腸都吐出來似的,好歹不噦了,李老七喘著粗氣,弄水漱了嘴,進堂屋,一頭栽到鋪上,心想,今晚喝的不算多,還是瓶裝的好酒,不是村裡人常喝的縣酒廠那種喝了上頭的地瓜乾子酒,吐酒這麼厲害,心裡不痛快才這樣。劉青田要走了,不是上近處,是上千裡外的北京,不是上哪出發,很快就回來,是上閨女家去,長待,李老七和莊鄉們都十分不舍。他們這夥子,或不識字,或識幾個字,都“就糊塗喝了”,對世間紛紛擾擾的這事那事,特別是關係公家“王法”的事,多半弄不明白,公家人給他們“傳達”,這耳朵聽,那耳朵冒,睡一覺差不離都忘了。記住一點,也像吃夾生飯,坷垃半塊,似懂非懂。高牆深院樓堂瓦舍裡邊,這“局”那“辦”啥“委”,他們覺得像迷魂陣,找不清。那些地方,他們一般不會去,遇到啥事,被指點找啥部門,哪個領導,衙門口難進,進去了,走路打軟腿,話說不圓全。吃了虧,找不著地方講理,多半伸伸脖子咽了算完。如果社會是個大家庭,他們很像晚娘的孩子,沒人真心拿他們當回事兒。廣播電視上老說他們當家作主,說啥啥依靠他們,他們聽得耳朵眼子結繭了,他們知道那是說著好聽的。讓他們交錢交糧或出力的時候,開大會湊人數的時候,才用得著他們。他們信“朝裡有人好做官”,衙門裡有人好辦事,想辦成啥事,得找關係,托人,“走後門”,他們多數人覺得這很正常,千年百代都這樣。如果上頭有自己能說上話的人,他們覺得是個依靠,倒不一定真能幫上忙,難得有個底實人,能給說個靠實的話,就心裡寬亮不少。劉青田,在李老七們的心裡,就是這樣的人。劉青田這人本分,當了官兒,在莊鄉跟前,不拿大,說話不打官腔,有麼說麼,祗要有可能,能幫就幫你,幫不了,是沒法兒,但不會害你。他當區長,公社社長書記的時候,鄉親們覺得他是個依靠,後來,他吃不開,調到不撐勁的部門去了,大家有想不開的事,還是去找他啦啦,遇著難處,讓他幫忙,他能幫的給幫,幫不了,也沒怪意。可如今,他走了,對他們來說,那麼大個縣城,不知道多少大官兒小官兒,再沒個能說上話的。這劉青田早不走,晚不走,正趕上村子拆遷,莊鄉們要倒楣的時候,走了,遇到那些黃子欺你,訛你,哄弄你,你想找個明白上頭政策的人商量商量,都沒處找去了。張廣培是個明白人,可他是當老師的,跟政府機關的人隔行如隔山,祗能給講講政策,別的忙幫不上。李老七覺得眼前的天黑了一大片。他是村裡出名的“墜爺”,說白了,就是跟吳家弟兄頂著的“反對派”,鬥了多少回合,也輸了多少回合,人家總是在上風頭兒上。眼看來到跟前的這新回合,莊鄉們要被連根刨,連窩端了,李老七斷定不會有好果子吃,人家是官牌兒的,後臺硬,莊鄉們就像人家手裡的泥巴,想咋捏就咋捏,莊鄉們祗能著,盡人家擺弄。李老七越尋思越難過,趴到桌子上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