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品味唐詩《 下》

9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憂時篇

自古文人多強項。雖說書生總給人一種文弱的印象,但是他們卻心繫天下、胸懷國家、關注時局、憂國憂民。當朝政荒廢,統治者貪圖享樂時,文人們會進良言勸諫;當國破家亡之時,他們會用自己的詩篇抒發世人的感傷;當遭遇外侮時,他們會發出同仇敵愾的抗戰之聲;當國事頹廢之時,他們也會發出勵精圖治的吶喊;當民不聊生時,他們又會敞開博愛人道的胸懷。這就是文人,這就是書生,是用筆和紙抗爭的戰士。

@聞官軍收復失地時的喜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劍外:劍門關以南之地,也稱劍南,代指蜀地。

薊北:河北薊州之北,泛指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老巢所在。

卻看:再看。

漫卷:隨意地收拾起來。

白日:指陽光明媚。

青春作伴:指煥發青春及沿途春色作伴。

巴峽:指四川東北部巴江(嘉陵江)中的峽。杜甫此時在梓州(四川三台),須由涪江入嘉陵江再入長江出川。

巫峽:四川巫山縣東,長江三峽中長而秀麗之峽。

●【譯文注釋】

我在劍外突然聽說唐軍收復了薊北一帶,激動得淚水浸濕了衣裳。看看我的妻子臉上的愁容也沒有了,我隨意地收拾詩書,欣喜若狂。白天高聲歌唱開懷痛飲,在春天明媚的陽光下返回故鄉,馬上從巴峽穿過巫峽,從襄陽一直奔向洛陽。

●【背景故事】

唐肅宗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冬十月,唐王朝官軍在洛陽打敗叛軍,進取東都,河南平定。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敗走河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春,叛軍幽州守將李懷仙向朝廷請降,史朝義兵敗逃至廣陽,自縊而死,李懷仙砍掉他的頭顱獻給朝廷,河北平定。此時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然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他欣喜若狂,感到回家又有了希望,於是揮筆疾書寫下這首詩。

詩的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寫聽到「收薊北」時的欣喜情態。「忽傳」指消息來得突然。即突然之間,蜀中大地遍傳官軍收復薊北的勝利消息,多年戰亂帶來的流離即將結束,真是悲喜交集,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悲,悲極而喜的表現!頷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人悲喜交集之際,自然想到與自己同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因此回頭一看,他們滿臉的愁雲不知到哪裡去了,也是滿臉笑容,喜氣洋洋。於是,自己也無心伏案,隨手卷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此聯中的「卻看」和「漫卷詩書」是兩個連續動作,把「喜欲狂」的情態具體化了。以動作表情,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緊扣「喜欲狂」,以對妻子言說的口吻,說道:我們應該在這大好的日子裏「放歌」、「縱酒」,歡慶勝利。我們還應以返老還童的心情,煥發青春,與青春年少的兒女一起,在這春光明媚之際,作伴還鄉。這是詩人「聊發少年狂」的「狂態」,表現了喜極之情。

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說到「還鄉」,詩人的思想已鼓翼而飛,雖然身在梓州,而「心」已沿著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峽,再入長江出巫峽,順流急下至襄陽,再轉陸路向洛陽,回到了故鄉。驚喜的感情波濤有如洪峰迭起,奔湧向前,一瀉千里,表現了詩人乍聞勝利消息時的熱烈心情和回鄉的急切願望。

詩人杜甫一生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著名詩篇,大多數情調低沉,像這樣欣喜歡快的詩歌很少。這充分展現了廣大勞動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安定生活的迫切心情。

西元767年,杜甫聽說平定安吏之亂的河北節度使到長安拜見皇上,興奮之餘又寫下了一首詩。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十二年來多戰場,天威已息陣堂堂。
神漢漢代中興主,功業汾陽異姓王。%

這首詩的大意是:十二年來到處都在打仗,直到現在才算結束了,皇上是神靈威嚴的君主,但更主要的功勞是汾陽郡王郭子儀。

詩中的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將領。他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功勞顯赫,賢明正義,深受百姓愛戴和群臣擁護,代宗皇帝既離不開他,又怕他取而代之。歷史上曾流傳下這樣一段故事:

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一天晚上,小倆口因一些瑣事吵起架來,升平公主大聲嚷道:「我父親是當朝皇上,你敢對皇帝的女兒如此無理!」郭曖一氣之下也不示弱:「妳爸爸當皇帝有什麼了不起?我爸爸功德無量,還不願意當皇帝呢!」在封建社會的唐朝,這種冒犯皇上的話沒人敢說。公主聽罷大怒,加油添醋後稟報皇上說:「郭子儀一家人對皇上不忠不孝,郭曖說他父親要篡權當皇帝。」

代宗很不高興地說:「如果他爸爸有篡奪皇位之心,那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郭子儀知道後立即帶兒子郭曖進宮請罪,請皇上原諒。

唐代宗滿不在意地說:「小女兒的話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事後,郭子儀將兒子郭曖捆綁起來痛打一頓才算了結。

但唐代宗對此事卻一直耿耿於懷,對郭子儀更加不放心,國政大事不讓他處置。安史之亂徹底平息後,他將郭子儀罷免回家。

@寒食節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寒食:《荊楚記》:「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

五侯:東漢桓帝時五名把持朝政的大宦官。

●【譯文注釋】

暮春的長安城無處不飛舞著柳絮楊花,寒食時節宮中御柳在春風中動盪傾斜。傍晚時漢宮正分賜蠟燭,輕煙嫋嫋散入五侯之家。

●【背景故事】

清明節的前兩天是寒食節,這是從春秋時期傳下來的。據說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下的,按古代風俗習慣,這一天白天禁燒火,夜晚禁點燈,人們只好摸黑吃冷的飯菜。

暮春時節,春風徐徐,楊柳吐絮,萬紫千紅,整個長安城充滿了春意。按習俗,寒食節這天人們會採來柳條插在門上,到了晚上,皇帝把蠟燭賜給寵愛的皇親國戚,皇帝賜給的煙火四處飄散在侯門之家。也可以理解為,那些皇親國戚的特權人家是不禁止煙火的。

韓翃是唐朝中期的詩人,南陽(今河南省沁陽縣)人。西元754年考中進士,曾在朝廷做過小官,安史之亂後,流浪江湖。

《寒食》是他在長安時所作。寒食節這天,他在長安街上漫遊,被這暮春的景色迷住了。見眼前雜樹飛花,落英繽紛,他情不自禁地讚歎:「皇都今日春意常在。」他被春的氣息陶醉了,一直待到暮色降臨。這時,皇宮裏出現一團團燭光,這是太監們在走馬傳燭。一會兒,燭光通明,一片光亮,燭芯燃燒後冒出了縷縷青煙,穿過雕樑畫棟的宮殿,飛出了宮廷樓堂,而宮廷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裏。韓翃感慨萬千,唐玄宗李隆基寵任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讓他擔任宰相,楊氏兄妹權勢顯赫,作威作福。這時,也只有皇帝的寵臣能點燈燃燭,這是皇上的恩賜,這多麼像東漢梁氏五侯專斷朝政二十年的歷史啊!回到住處,詩人韓翃提筆寫下這首《寒食》詩。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諷刺詩。漢宮,暗喻唐宮。五侯,暗喻唐朝的政要。唐代詩人慣於在作品中借用漢代的典故,實指唐代當時的事。

後來,這首詩傳入宮廷,深受皇上的讚賞。唐德宗時,皇宮裏缺少為皇帝起草詔書的人。有關方面兩次向皇上推薦人才,德宗都看不上,因而不批。第三次請示,問皇帝讓誰來擔任這個差事好,德宗批示說:「讓韓翃來擔任。」

當時,有兩個韓翃:一個是詩人,一是個江淮刺史。下面辦事的人不知道皇上是兩個都要,還是要其中的一個,因此在請示任命的奏摺上把兩個韓翃都寫上了。

德宗一看,心想:你們真不明白我的意思,寫詔書,當然要找有文才的。又批示說:「讓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那個韓翃來。」

可見,韓翃這首絕句《寒食》,在當時就深入人心了。當然皇帝並沒有深刻領悟此詩後兩句的諷刺意味,只認為這首詩寫得很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