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時與此刻

這本書和唐詩有關。
我想詩是語言的藝術。讀詩,其實就是在詞語的空隙之間行走。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只能和大家盡可能在詞語那裡多停頓一些時間。
我選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詩。但我想多停頓的那幾分鐘、幾秒鐘也許會磨礪我們對語言的敏感,會讓我們發現一些不同的東西。
我們今天使用語言的方式比較粗糙,讀詩也許會淨化我們自己的語言系統吧。
另外,讀唐詩,認識李白、理解杜甫當然重要,但閱讀始終是和我們自己有關的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在詩裡讀到了怎樣的自己。
唐代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人性中總有共通的東西。時間並沒有讓那些基本的人類情感發生多大變化。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這些詩可以成為我們的安慰,在人生這場孤獨旅途中的安慰。

︱詩把生活釀成酒︱
我們先從一首簡單的詩看起,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如果翻譯一下的話,就是這樣:我去年的今天來到這個地方,一位姑娘站在那裡。她旁邊盛開著桃花,她和桃花一樣漂亮。等到我今年再來,桃花還是那樣的桃花,它仍然盛開在春風裡,但是從前的那個姑娘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
把這首詩放在第一首,其實是希望通過它,來談論一些讀詩的話題。
讀詩不是把詩歌翻譯成散文。我把這首詩翻譯完了,但這對於我們理解這首詩其實沒什麼幫助。
清代的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

……意喻之米,飯與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文之措詞必副乎意,猶飯之不變米形,啖之則飽也。詩之措辭不必副乎意,猶酒之變盡米形,飲之則醉也。

吳喬的這個比喻很精采。詩人的「意」就像是米一樣。這個「意」是詩人創作的基礎,是創作的原材料。文章是什麼呢?文章是把米變成了飯。詩歌是什麼呢?是把米變成了酒。
米變成飯,蒸熟就可以了,簡單加工,形態不發生變化。但是米釀成酒,程序很複雜,最後形態完全不一樣了。按照吳喬的說法,讀文章,只能「飽」。但是讀詩像喝酒,會「醉」。我們現在如果把詩翻譯成散文,相當於把酒變成了飯。
(部分節錄)

︱未完成的愛︱
我們拋開散文化的翻譯,拋開背景,重新來讀這首詩。這首詩在講什麼呢?它其實是截取了人生的一個斷面,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了人生的一種常態——缺失和遺憾。
我在無意中邂逅了你,我在無意中錯過了你。我以為我們也許有機會重逢,可是當我再來到這個地方,我發現已經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們讀這首詩,會發現裡面有一種朦朧的期待。這種期待在詩裡表現得很隱晦。崔護使用了桃花這個意象。你可以說這是實寫。但如果我們聯繫到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背景,你會發現桃花是有文化含義的。
《詩經》裡有一首詩叫作《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談婚姻的詩。桃花開得這麼茂盛,女子要出嫁了,她會給她嫁入的家庭帶來幸福和喜樂。桃花其實是和婚姻聯繫在一起的。
桃花這個意象也許有崔護的一些無意識,有他對婚姻的期待。
可是這個期待最終是落空的。
崔護寫到了人生最常見的一種悲哀——物是人非。但這也是人生最沉重的情感。物是人非的背後,是人生的無常。人生總是有一種不確定性,我們對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確定地把握。
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不變是變化,唯一的常態是無常,唯一的已知是未知。
可是感受到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詩歌發生的時刻。詩意來自於哪裡呢?詩意來自於物是人非,來自於對無常的感慨,來自於遺憾和缺失。
東山魁夷說:「……無論何時,偶遇美景只會有一次……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麼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一片樹葉》)
如果說故地重遊,詩人和從前那個女孩子在桃樹下又一次相遇,可能就沒有這首詩了。
(部分節錄)

︱情感的失重︱
我們來看一首和《題都城南莊》類似的詩,獨孤及的《和贈遠》:

憶得去年春風至,中庭桃李映瑣窗。
美人挾瑟對芳樹,玉顏亭亭與花雙。
今年新花如舊時,去年美人不在茲。
借問離居恨深淺,只應獨有庭花知。

去年美人在這裡,今年美人不在了,花還是這樣盛放。他寫的和《題都城南莊》是一回事,但是用了雙倍的字數,顯得很囉唆。同樣的情感在這首律詩裡被稀釋了。
唐詩裡情感濃度最高的體裁是什麼呢?我想是絕句。絕句雖然短小,但是裡面的情感往往能在瞬間發生變化。
絕句一般在第三句的時候發生轉折。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也有一些絕句是在第四句的時候轉折。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把我們的情緒帶進回憶裡,一個非常美好的畫面。但是第三句開始轉折,讓我們從對美好的期待當中脫離出來。詩人的期待,是桃花現在還在這裡,這個女孩子現在也還在這裡,而他們將會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就像孟棨的故事裡講的那樣。但是詩人的情緒在這裡發生了變化,他說「人面只今何處去」,這就形成了落差。
我們坐過山車的時候會有失重的感覺,它在一瞬間把我們升高,又在一瞬間讓我們落下去。而詩歌也是這樣。一首好詩,它裡面會有情感的落差,它會讓讀者產生失重的感覺。絕句往往能在很短的篇幅裡形成這樣的落差,造成讀者情感上的失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