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都市計劃專家夏正鐘女士◆
半世紀之前,我和老友夏正鐘同為政大女研究生宿舍室友;老夏勤奮用功,大學畢業的那年暑期即通過七職等高考,取得中華民國公務員資格,更因為接連三個暑期她被政院經濟部錄取為工讀生,順利分發至行政院經建會都市發展處擔任專員。自此她一生從事台灣都市計劃和住宅發展的工作,後來擔任經合會第二處都市計劃和住宅發展處長,退休時,以十三職等簡任政務官及行政院第五組組長的資歷告別公職生涯,是當年我們那群女室友之中,唯一掙得配備公務黑頭車的例子。
走出校門後,各奔東西,在有數的歡聚場合裡,大家喧譁嘻笑當年木柵校園閙水災及後山挖竹筍的驚險畫面,但卻從未聽到夏正鐘提及職場春風得意之事。上列老夏的履歷,皆得自她兒媳在婆婆逝世後屋內所發現的數頁自傳。今年二月二日夏正鐘在台北逝世,家人圍繞在側,得年七十八歲。
▲1949年渡海來台▲
她自傳的起頭記述了1949年夏天父親仍留守大陸,而她和母親先坐海輪從廈門到基隆,途中歷經挨餓吃苦的艱辛; 其簡潔的平生自述,展示了國共內戰尾聲,百萬餘軍民從大陸渡海來台,紛紛從軍、或從事公務員教師等工作,旋即匯入戰亂後台灣經濟建設的巨流。換言之,做為1949年隨雙親渡海來台的第二代外省人,她的一生也因此具有象徵性的時代意義。
1945年四月出生於江蘇省青銅市的夏正鐘,呱呱落地後,祖父以為新生兒是男孩,取名正鐘,名字裡的陽剛意味倒也和日後公務員的身份相得益彰。四歲那年隨母來台,暫時落腳台北板橋友人家,母親替人幫傭渡日,待三個月後父親從香港來台團聚,謀得省黨部的文書工作,而遷往台中,生活逐漸安定下來。
中學時期進入台中女中,畢業考上政大公共行政系,又唸了公行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在經合會任職期間,公派至泰國曼谷的亞洲理工學院研讀,獲「都市計畫」碩士,此後工作期間屢派國外進修,先後到英國研習三個月,又至哈佛大學土地改革研究所進修四個月,之後又派到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再度研習都市計劃,多次參與國際研討會如INTA、日、韓都市計劃學會等。夏正鐘孜孜不倦爭取充實自己的機會,終於學有專精,她的個性樸實內歛,一如昔年胡適稱讚友人光芒不外露,具有「玉人貴藏暉」的美德,夏在自傳中列述她學經歷時謙稱:「算命先生說我命中帶有兩個文昌星,所以考試特別順利。」
凡是走過台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升學及職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若非天資聰敏,努力勤奮,便很難像夏正鐘這樣出人頭地,從她的自述中我們可歸納其成功之路的幾個因素:首先、家中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鼓勵他們上大學。但靠父親一人養活六口之家,食指浩繁,平日耳提面命如果考不上公之大學,就祗有就業一途。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她在大學畢業後放棄出國深造的念頭,緣主修是「公共行政」研究所,便決定參加高考,走進公務門。
其次,是學校教育和師長的提攜,夏正鐘在自述中提起「當年大學的老師皆一時之選,如朱堅章、雷飛龍、華力進、易君博等都是受人尊敬、學養品行令人佩服的良師,令人懷念不已,」。
▲都市計劃專業▲
師長除了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若校外有什麼相闗的就業和進修機會,也都盡力協助或搭橋;譬如前「公共行政所」主任張金鑑上課時要求嚴格,對準備不足的學生會斥責「政大怎麼有你這樣學生!」對外則時而表揚某某學生品質優秀。當高考放榜知悉正鐘考上七職等的特考,張老師特別寫了一張名片註明「這是我最好的學生,請多加照顧。」告訴夏在接受職前訓練時,轉交給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雖然她一直沒有動用這張名片,但深深感激在心,後來撰寫碩士論文時遭了小偷,偷去印刷論文的錢,張師母特到宿舍慰問、並且要周濟她的損失,老夏說「當然沒接收」,但兩位老人家的恩情永遠銘記在心。
夏正鐘在「公共行政」的領域中進入「都市計劃」一行,也是機緣巧合,受到系裡師長雷飛龍教的牽線和指引;時當1967年暑假研究所發榜後,她正準備收拾行李回家過暑假,恰在校園遇見雷老師,他說:有個聯合國資助的都市計畫小組,找各大學相闗學系的學生在暑假幫忙做調查問卷的工作,男同學暑期都受軍訓去了,你不妨去考考看。
老夏立即跑到中山北路的台泥大樓報名,原來是當年的王清章交通部副部長早先出國訪問聯合國時,提出申請:希望能促進台灣的都市發展和公共建設,其中有個先驅規則可申請一筆資金,由美國派遣顧問來台指導:分成「都市規劃組、都市行政組、住宅組、地下水道組、交通組等」。先招收學生夜間上課、白天做調查問卷,當時有一百廿人應考,錄取七、八名,第一個暑假做了三個月,接連後續兩回,恰巧研究所畢業,她就去經合會做了正式職員(因通過高考,正式的職銜是專員)。夏正鐘自1970年正式入行,到2010年退休為止,其間數度外派進修,但專心一意做了四十年的公務員。
▲經建會四十年 ▲
翻開中華民國行政院經建會的歷史,它自1948年到2014年是主管全國經濟建設的最高機構,隸屬於行政院,形同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追溯它的源頭,乃始於外交部長王世杰和美駐華大使和司徒雷登在民國卅七的南京簽定「中美經濟援助協定」,同年政院設立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簡稱「美援會」,負責管理運用物資,1963年9月,美援會、經濟部的工礦計畫及農業計畫聯繫處、交通部運輸計畫聯繫處,國際開發協會貸款償債金保管委員會等五個機構合併而為「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簡稱「經合會」,十年後,即1973 年8月,為加強「經濟設計」研究工作,又改稱「經設會」,四年後,1977年12月,政府為加強國家經建設之有效推動,促進國家經濟之整體發展,經設會與財經小組合併改組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經建會。直至2014年元月與政院研究發展與考核委員會合併改制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在1996年之前,經建會的主任委員是由行政院副院長兼任。
從夏正鐘投身經合會的來龍去脈看,她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皆秉承中華文化「尊師重道」的傳統,回顧我們那年代的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除了吸收科學文化知識,還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凡由內而外的四維八德的儒家道德規範,主政當局希望恢復固有傳統文化,努力建設一個經濟富足而又安和樂利的社會。
▲公務員之心聲▲
有一次回台探親,聽說老夏榮陞政院第五組組長,編制上是可以外放部長的。出於好奇,筆者問她一路走來的高山和深谷,首先她提到師長給予的提攜和指引,再如走進「都市計劃」一行,是中華民國經濟部王副部長去聯合國訪問時所引進的源頭,而此類行動不僅讓台灣獲得經濟發展的資源,同時也使得寳島匯入國際經貿活動的洪流。她認為當時國民黨領導的行政體系,致力促進島上的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安定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由此再擴散新的力量,推助下一波的建設,這種務實的做法,把台灣推向亞洲四小龍之首。
從我多年寓居海外勤讀報章和撰稿的心得,更因為歷史的轉折,遷播台灣的中華民國使用正體字,擁有歷史文物和故宮國寳,大量吸收歐美及日本新潮,加速民主化的進程,讓底蘊豐富的文化特質益加活潑多元,除了經濟起飛之外,像李安、候孝賢的電影及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在新舊世紀之交紛紛走上國際舞台。如此一來,經貿、文化並駕其驅的成果都是在無數國際風險和美蘇鬥爭的壓力之下進行,實屬不易。
難怪2010年「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百餘位會員在台北舉行年會之後,一位來自上海來的會員撰文稱讚所接觸的平常百姓,讓她感受「溫、良、恭、儉、讓」的古風遺緒,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火紅一時。當然此一觀感的背後也隐含中共在1960年代中葉發動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中國共產黨批鬥下放教師、學生、文人,摧毀歷代文物和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歷時十年浩劫,造成中華文化在大陸的斷層現象。
五十年來的滄海桑田,台灣往日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逐漸褪色,但放眼時下居全球高科技製造業之寳的台積電半導體工業,還是當年掌舵中華民國經貿發展的尹仲容和李國鼎等經濟專才和先賢所打下的基礎。
▲捜尋谷歌點滴▲
今年二月知悉夏正鐘的噩耗,哀悼之餘,連帶傷感同年外省第二代逐漸凋零,今昔對比之下,愈加凸顯此一族群的歷史地位和意義。筆者亦深深遺憾在老夏有生之年,我們沒有好好坐下採訪問答,除去從她兒媳傳來的小傳,我曾到網路上用「經建會」和「夏正鐘」的名字谷歌Google數回,所看到的文章大致有幾類:一種和她公務有關,譬如陪同長官徐立德部長到高雄視察開會、到台中市政府出席婦女論壇、或天下雜誌報導台灣都市建設的專題(找到兩篇),她以專家和官員身份接受該雜誌的訪問。
此外,發現一篇2002年四月發自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的專題報導「離島綜建實施方案」,夏正鐘以經建會第二處長的身份和金門縣長李炷烽一同主持該會議,其議題包括:金(門)、廈(門)定航、設置大專院校(因地利計劃為台商子弟設校)、推動金門精緻農業等,另有兩位受邀的大學教授張益三和李金振及金門縣主祕翁廷為等。夏在會議中表示:中央此刻正在編列來年預算,如果金門綜建案牽涉中央的經費補助,建議應和相關部會保持聯繫,以確保獲得經費奧援。除了文字報導,該文附載一張會議現場的照片,李縣長和夏處長並坐會議廳一張長桌,背後牆上是一塊黑板。此文和1997年天下雜誌專訪夏正鐘如何「打造台北生態城」一文相較,則發自金門的這一篇更能表現她公務員的身份及業務的重要性。
夏正鐘在退休之前開始對書法和學習傳統京劇發生興趣,曾替她所拜師的青衣名角魏海敏一場振興京劇的演講會署名作記,2021年在一則藝文新聞中,她進入庚子台灣省書法協會年展入選名單,夏正鐘之多才多藝可見一斑!並非只是唸書考試,能夠過五闗斬六將而已。
▲老友異地相逢▲
回溯當年我倆在研究所求學,她唸的是法學院的「公共行政」,我唸的是文學院的「新聞」,不意踏出校門後,時隔半甲子,十分湊巧各以本行,在休士頓(1999年五月)舉行的「美南國建會」有了交集。她是主辦單位自台邀請的都市計劃專家,那一年的會議有休士頓大學的徐增全教授籌劃的「台灣地震組」,邀請國內經建會夏正鐘第二處處長報告「台灣九二一地震」,那時寓居休士頓的我,一面替中央日報撰寫當地的「華人天下」,另方面也「自由撰稿」做人物專訪。她是居廟堂之高的官員,我則是處江湖之遠的媒體人。由於1991年台北中正書局替我出版「當代新聞報導」一書,加之我經常撰寫稿華人社區的動態,國建會會長張文華博士在99年會邀我籌劃一個「華人社區報紙」研討會,當時邀請了前世界日報副董事長馬克任先生、美南新聞發行人李蔚華、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傳播學者李金銓與加拿大專欄作家丁果與會談論「北美洲華人社群的報紙」。筆者寓居休士頓逾四十載,參加報導美南國建會的年會無數,但以1999年的這一屆印象最為深刻,並且在情感上和母國有了連結。尤其老友異地相逢、一同出席國建會,油然而生殊途同歸之慨。
▲尾聲▲
夏正鐘的故事反映了炎黃子孫強韌的生命力,她隨著歷史上從東晉南渡以來數次大規模遷移的後續浪潮來台,原本家無恆產,亦無人事背景,但憑赤手空拳以求學和趕考的渠道進入中華民國行政院,從事台灣經濟建設的工作,她的生命見証了歷史,還有許多可嘆可歌的第二代外省南渡移民,也背負著相似的命運和故事,走完人生的里程。
──刋載於台灣傳記文學2023年9月號
石麗東,生於大陸,長於台灣,高雄女中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央通訊社編譯、美休士頓郵報資料部、中央日報海外特約撰述,1997年獲香港明報紐約創刊徵文第二獎,2004 及2017獲華文著述獎新聞類首獎,曾任北美華文作協美南分會首任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協第十一任會長。著有「當代新聞報導」、「成功立業在美國」上下兩冊,「誰與爭鋒 :美國華人傑出人物」等七本書,主編:「全球華文女作家散文選」 、「全球華文女作家小傳及作品目錄」等三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