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王績
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於「六代冠冕」的北朝士族,其三兄王通為隋末大儒。大業中,應孝悌廉潔舉登高第,授祕書省正字。因不願在朝,自請任外職,改六合縣丞,因疏放簡傲,耽於飲酒,屢被彈劾,自免去職。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日給酒一斗。貞觀四年(630),托疾罷歸。十一年,以家貧赴選,為太樂丞,未及二年復棄官還鄉。十八年卒。績好老、莊,追求縱心自適的生活境界,其詩多抒寫隱居田園的生活情趣和樸野本色的自然風光,詩風真率自然,樸質清新。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傳世。

野望①
東皋薄暮望②,徙倚欲何依③。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④。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⑤。

[校注]
①野望,眺望原野。或謂此詩作於隋末社會動亂的年代。但尾聯用「采薇」典,當作於隋亡唐建之後,參注⑤。②《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此句作「薄暮東皋望」。東皋,在作者家鄉河津,係其隱居躬耕之地。作者《自作墓誌文並序》(《王無功文集》卷五)云:「常耕東皋,號東皋子。」皋,河邊地。又《答馮子華處士書》云:「吾河渚間,元有先人故田十五六頃,河水四繞,東西趣岸各數百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耕耘蔍蓘黍秫而已。」所謂「東皋」,當即指此。③徙倚,徘徊,徬徨。欲,五卷本作「將」。④禽,兼指鳥、獸等獵物。⑤采薇,指隱居的高士。《史記.伯夷叔齊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這裡用「采薇」典,僅取其隱逸高致,未必有「恥事新朝」之意。但既用此典,則詩作於易代之後,當是事實。或謂此句「采薇」係用《詩.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或《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藉以抒發苦悶。但詩中既無懷念君子或懷念故鄉(當時作者身在家鄉)之意,也看不出明顯的苦悶情緒,且《詩經》中這兩首詩的「采薇」也很少用作典故。故仍以解作懷想隱居高士為宜。呂才《王無功文集序》云:「君河中先有渚田十數頃,頗稱良沃,鄰渚又有隱士仲長子光,服食養性。君重其貞潔,願與相近,遂結廬河渚,縱意琴酒,慶弔禮絕,十有餘年。」懷采薇,也有可能包括仲長子光這類隱逸之士。

[鑑賞]
詩寫東皋眺望所見所感。首句點題,「東皋」是詩人的耕隱之地,說明詩人一開頭就是以隱者的眼光來眺望原野景物的。「薄暮」點時,這個特定的時間使全詩籠罩上一層迷濛的色彩,並為下面三聯的寫景抒情設定了規定情境。次句抒感,「徙倚欲何依」,寫出了一種徘徊徬徨、無所依託的心理狀態,「欲何依」三字直貫尾聯。
頷聯寫望中秋暮自然景色:樹樹盡染秋色,山山唯餘落暉。這景象於闊遠絢麗之中略帶蕭瑟清寂的情味,透露出詩人對秋天薄暮景色既流連稱賞又稍感寂寞的心態。
腹聯寫望中秋天薄暮的人事活動。一寫牧童驅犢而返,一寫獵馬帶禽而歸。雖寫動態,表現的卻是一種悠閒不迫、從容寧靜的氛圍。以上兩聯,在景物的遠近、動靜的映襯和構圖設色上都頗見匠心,但讀來卻渾樸流暢,一氣舒展,不露斧鑿之痕。頷聯「樹樹」、「山山」疊字置於句首,構成工整的對仗,更加強了流走的氣勢。尾聯以「相顧無相識」遙應「徙倚欲何依」,以「長歌懷采薇」應上聯「返」、「歸」,點明詩人的精神歸趨──對隱逸之士的懷想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從尾聯用典看,這首詩當作於易代之後。連繫首句「東皋」之語及王績晚年歸隱龍門的行跡,這首詩有可能作於晚年(貞觀十三年至十八年間)。這時離唐朝建國已二十多年,唐朝的政治經濟已出現興盛景象。他對新興的唐王朝是抱著歡迎肯定態度的,在《答馮子華處士書》中說:「亂極治至,王途漸亨,天災不行,年穀豐熟。賢人充其朝,農夫滿於野。吾徒江海之士,擊壤鼓腹,輸太平之稅耳。帝何力於我哉!」可見在新朝治世當一名自適其適的隱士,正是他晚年的人生追求。這首詩所描繪的秋暮鄉野景物,充溢著一種和平寧靜的田園牧歌情調和對隱逸高致的嚮往,正是詩人心情的寫照。儘管由於「所嗟同志少,無處可忘言」(《春莊走筆》),有時不免感到孤寂。「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等句,正流露了這種缺乏同道的惆悵。舊日有的詩評家橫亙比興寄託觀念於胸,帶著先入為主之見來感受、理解詩中所寫之景、所抒之情,不免誤解詩境、詩旨。王夫之對「淺人」、「穿鑿」的批評,是有見地的。
《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八引《周氏涉筆》云:「舊傳四聲,自齊、梁至沈、宋,始定為唐律。然沈、宋體制,時帶徐、庾,未若王績穿裁鍛鍊,曲盡清元,真開跡唐詩也。如云『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從合律的要求看,王績的這首《野望》遠早於李嶠、沈、宋的同類作品,稱得上是唐人五律的開山之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