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燭之武的離間計(春秋、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經典故事
外頭來報:「晉公子重耳一行人正向國都走來。」
鄭文公擺擺手說:「我知道,退下吧!」卻沒有交代任何話。
大夫叔瞻上前勸告:「聽說晉公子賢明,他的隨從都是國家的棟樑,又與大王同姓姬,有同宗的情誼,應該以禮節迎接。」
鄭文公搖了搖頭,說:「從自己的國家逃出來、又經過我國的公子實在太多了,怎可能都按禮儀接待呢!」
叔瞻建議:「您如果不打算以禮相待,和重耳交個朋友,不如殺掉他,免得將來遭到他的報復。」
鄭文公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重耳有那麼大的能耐,也沒有聽從勸告禮遇重耳。後來重耳終於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文公。
過了幾年,晉國、秦國聯合起來圍攻鄭。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隨時可以發動攻擊。晉文公對大夫子犯說:「在我逃難時,鄭伯不以禮相待而態度冷淡,這就算了,鄭還和楚國親近,顯然對我有二心。今日我就要一舉滅了鄭國。」
鄭文公坐在大殿上,得知晉、秦聯手攻來,焦急得不得了。
大夫佚之狐思索了片刻,就建議:「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際,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伯,秦軍一定撤走,晉軍就無法獨自進攻了。」鄭文公便下令召見。
燭之武見了文公,卻推辭道:「臣壯年時還遠不如人,現在老了更不中用。」
鄭文公放低姿態說道:「唉,我不能及早任用你,現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你,是我的錯。但鄭國滅亡,對你也不是好事啊!」燭之武便答應了。
到了晚上,燭之武就在腰間綁了根繩子,吊下城去求見秦穆公。他見了秦穆公就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已經知道要亡。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利,那就沒話說了。但是越過別國,以別人的土地當作自己的國境,那是很難的。您這麼做,等於是滅掉鄭來增加晉國的土地,晉國擴大,您就削弱了啊!」
果然秦穆公面色一變,心想自己從未考慮過這點。
燭之武察言觀色,接著說:「如果您不攻打鄭國,而以鄭作為東方的盟友,只要貴國有使者來,鄭可以供應所缺,對您沒有害處啊!而且您曾經對晉文公有恩,晉君承諾要給您焦、瑕二地作為報答,但他早上才渡過黄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防備秦軍,這是您知道的。晉哪裡會滿足呢?既在東邊的鄭國開拓疆域,又想在西邊擴展領土,未來如果不侵犯秦國,那要到哪裡取得土地呢?恐怕是晉君有意要削弱秦國,請您多加考慮。」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深覺有理,於是就和鄭國締結盟約,又派遣杞子、逢孫、楊孫等人戍守在鄭國,協助防衛。秦穆公就帶兵返國了。
晉軍見狀,都大感驚異。大夫子犯忙請求晉文公截擊秦軍。晉文公卻阻止說:「不可以!如果不是秦伯,就沒有今天的我。受人幫助而回過頭來害他,這是不仁;失去秦國友邦,這是不智;以混亂相攻取代團結合作,這是不武。我們回去吧。」於是晉軍撤退。
燭之武的一席話,就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詩佳老師說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的話,是利用秦、晉兩強國之間的矛盾,分化兩國的合作關係。秦、晉既合作聯合攻鄭,又存在著競爭和潛在的敵人關係,燭之武便見縫插針,從兩國過去的恩怨切入:第一,指出晉國曾對秦穆公失信,有不良紀錄;第二,聯合攻鄭所為何來?是晉文公為報私仇及企圖併吞鄭國,但晉國距離鄭國近而離秦國遠,秦國耗費兵馬攻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自己得不到利益。果然秦穆公退出。燭之武處處為秦穆公設想,因而能打動穆公的心。
名句經典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假如沒有別人的力量,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依靠別人又反過來害他,這是不仁義的。比如說自己過了河,便把幫助自己過河的橋拆掉,這是達到目的之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這都不符合道義。相關詞是「過河拆橋」。
經典故事
外頭來報:「晉公子重耳一行人正向國都走來。」
鄭文公擺擺手說:「我知道,退下吧!」卻沒有交代任何話。
大夫叔瞻上前勸告:「聽說晉公子賢明,他的隨從都是國家的棟樑,又與大王同姓姬,有同宗的情誼,應該以禮節迎接。」
鄭文公搖了搖頭,說:「從自己的國家逃出來、又經過我國的公子實在太多了,怎可能都按禮儀接待呢!」
叔瞻建議:「您如果不打算以禮相待,和重耳交個朋友,不如殺掉他,免得將來遭到他的報復。」
鄭文公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重耳有那麼大的能耐,也沒有聽從勸告禮遇重耳。後來重耳終於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文公。
過了幾年,晉國、秦國聯合起來圍攻鄭。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隨時可以發動攻擊。晉文公對大夫子犯說:「在我逃難時,鄭伯不以禮相待而態度冷淡,這就算了,鄭還和楚國親近,顯然對我有二心。今日我就要一舉滅了鄭國。」
鄭文公坐在大殿上,得知晉、秦聯手攻來,焦急得不得了。
大夫佚之狐思索了片刻,就建議:「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際,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伯,秦軍一定撤走,晉軍就無法獨自進攻了。」鄭文公便下令召見。
燭之武見了文公,卻推辭道:「臣壯年時還遠不如人,現在老了更不中用。」
鄭文公放低姿態說道:「唉,我不能及早任用你,現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你,是我的錯。但鄭國滅亡,對你也不是好事啊!」燭之武便答應了。
到了晚上,燭之武就在腰間綁了根繩子,吊下城去求見秦穆公。他見了秦穆公就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已經知道要亡。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利,那就沒話說了。但是越過別國,以別人的土地當作自己的國境,那是很難的。您這麼做,等於是滅掉鄭來增加晉國的土地,晉國擴大,您就削弱了啊!」
果然秦穆公面色一變,心想自己從未考慮過這點。
燭之武察言觀色,接著說:「如果您不攻打鄭國,而以鄭作為東方的盟友,只要貴國有使者來,鄭可以供應所缺,對您沒有害處啊!而且您曾經對晉文公有恩,晉君承諾要給您焦、瑕二地作為報答,但他早上才渡過黄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防備秦軍,這是您知道的。晉哪裡會滿足呢?既在東邊的鄭國開拓疆域,又想在西邊擴展領土,未來如果不侵犯秦國,那要到哪裡取得土地呢?恐怕是晉君有意要削弱秦國,請您多加考慮。」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深覺有理,於是就和鄭國締結盟約,又派遣杞子、逢孫、楊孫等人戍守在鄭國,協助防衛。秦穆公就帶兵返國了。
晉軍見狀,都大感驚異。大夫子犯忙請求晉文公截擊秦軍。晉文公卻阻止說:「不可以!如果不是秦伯,就沒有今天的我。受人幫助而回過頭來害他,這是不仁;失去秦國友邦,這是不智;以混亂相攻取代團結合作,這是不武。我們回去吧。」於是晉軍撤退。
燭之武的一席話,就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詩佳老師說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的話,是利用秦、晉兩強國之間的矛盾,分化兩國的合作關係。秦、晉既合作聯合攻鄭,又存在著競爭和潛在的敵人關係,燭之武便見縫插針,從兩國過去的恩怨切入:第一,指出晉國曾對秦穆公失信,有不良紀錄;第二,聯合攻鄭所為何來?是晉文公為報私仇及企圖併吞鄭國,但晉國距離鄭國近而離秦國遠,秦國耗費兵馬攻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自己得不到利益。果然秦穆公退出。燭之武處處為秦穆公設想,因而能打動穆公的心。
名句經典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假如沒有別人的力量,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依靠別人又反過來害他,這是不仁義的。比如說自己過了河,便把幫助自己過河的橋拆掉,這是達到目的之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這都不符合道義。相關詞是「過河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