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一種選擇——曌見〈虯髯客傳〉
常勝將軍,不是攻無不克,而是懂得選戰場;真英雄,也從不只是征服,而是懂得退讓與成全。〈虯髯客傳〉的時空背景是隋末唐興,亂世必然群雄紛起,俠義傳奇卻無刀光劍影的場面,以風塵三俠各自的「選擇」,構成另一種驚心動魄。
我們決定不了人生的起點,但透過選擇,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終點;大唐天子已杳,人間英雄代出,如果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是選擇,幸福的軌跡也不再難以辨識。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擇偶是攸關一生的大事,事業失敗尚能東山再起,所託非人便是萬劫不復,但傳統封建禮制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當婚配。女子自出生便無選擇權,唯有唐代女權才較為開放與自由,除了出現女皇武則天,傳奇小說裡也出現了許多打破性別束縛的豪舉,如聶隱娘與紅線、勇敢追愛的如霍小玉與紅拂。霍小玉傾慕李益才情而錯付終身抑鬱而亡,紅拂的結局停格於李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對於古代女子而言,可以擇己所愛實屬不易,伴其自一介布衣最終位極人臣,在現代社會裡都是罕見的佳話。
紅拂女究竟看上了李靖的哪一點?這部分算是同學們會熱切討論的議題之一:
「老師,李靖是不是高富帥?」
「身高與長相在文本裡實在找不到判斷依據,但布衣是平民,應該也稱不上『富』唷。」
身為老師,就是應該好好回答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問題,但看來高富帥應該是現代女子擇偶夢幻指標。
「老師,她這樣擇偶會不會太隨便?」
「婚姻本來就是一場賭博啊!」一位常被我戲稱為擁有老靈魂的孩子搶答了。「老死在那個老摳摳身邊,不如賭一把。」
究竟是因慧眼獨具而謀定後動?抑或是如無數痴男怨女的一見鍾情?選擇可以簡單如一局豪賭,也可以是輾轉無數日夜的利弊權衡。賽局理論自數學領域走入生活,近幾年的討論聲量漸增,我將其視為一種「選擇學」,人生的樣貌是由無數個選擇拼湊而成,所以關於為何而選、如何選,的確需要當成一門學科嚴陣以對。
第一次接觸到賽局理論時,我心頭浮現與之相對的是《孫子兵法》,也許是職業病使然,接觸到許多新知識時,仍會試圖探索舊有的知識為橋梁,賽局理論強調「敵我之間」,設身處地於對方立場,以便推測並影響他人行動,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神頗相符,只是賽局加入了更科學與邏輯的方式,其實《孫子兵法》本身亦是一種精算學,所謂「計」並非空城計那類戲劇性的賭博,絕大多數其實都是一種勝率的計算。
賽局理論假設人是理性人,會精算風險、權衡得失、尋求最有利的出路,但若將這套邏輯套入紅拂的選擇中,似乎又顯得太過冰冷,畢竟這不是一場以利為歸的買賣。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變因,識人不清而招致敗亡的史例斑斑,所以漂亮的抉擇必然為人津津樂道、傳誦千古。直諫權臣的勇氣攫住了紅拂的目光,一身布衣亦不減「非池中物」的沉靜與鋒芒,其言滔滔,流露出李靖的志氣、節操與格局,一盞茶的時間便以一生相託也許顯得匆匆,但同床共枕仍異夢的也不在少數,了解一個人在於心,而那並不以時間為單位。
選擇要快狠準,除了一見鍾情,還有另一種可能:紅拂心中其實早有一個白馬王子的輪廓,而就在那「侍婢羅列,頗僭於上」的床前,出現了一道與之暗合的偉岸身影,在權勢滔天卻無「扶危持顛之心」的楊素面前,面無懼色直陳一腔凜然正氣,楊素收其策而無作為,唯有紅拂回以真心,「獨目靖」,一眼就是一輩子,餘生再無他人。一一四學年度學測國綜試題,混合題摘錄〈虯髯客傳〉片段,搭配《西遊記》改寫為群組對話,除考驗同學們的文本分析能力,也點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議題:身分框架,題幹提及「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雞同鴨講。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國文科考試改制以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極適合所有成人「活到老學到老」的測驗,對於非考生而言,答題正確與否不重要,但透過題目的引導激發思考,其實也是一個頗好的全民運動,畢竟文學就是人性的捕捉,要能悠遊於人世,倚靠文學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
對於李靖的「真丈夫」特質,同學們其實也議論頗多,主要是在全文裡除了一開始不畏楊素的剛直形象外,其後再無「符合」同學心目中的大丈夫之舉。
「老師,他很俗辣耶!美女來敲門還在那畏畏縮縮!」
「同學,你這樣很容易被帶去柬埔寨……仙人跳也是要預防的!」詐騙盛行,防人之心不可無。
「會不會他是在枵鬼假細膩?」
透過同學們的疑惑,正好與大家討論紅拂與李靖的互補形象。紅拂夜奔李靖,這般主動追愛之舉,即便是現代女性也未必有其勇氣,曾在課堂上問女同學們看到喜歡的對象會不會直直注視對方,絕大多數都是靦腆地搖頭,問及是否願意主動追愛,舉手的同學更是少之又少,半世紀已過,還是有不少臺灣的女孩子善於低頭。
相較於紅拂的果敢,李靖「不自意獲之,益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就顯得怯懦,但這才恰與其「輔臣」形象相符。當君王是開創型,輔臣必得守成,小心謹慎是良臣特質,若李靖因美色當前便不顧後果,也不會是開國功臣之流了。他的剛直是立足於「禮」,楊公無禮,直言諫之是豪傑所為,但紅拂來奔,非禮制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審慎思考其實才不顯得雙重標準。「禮」於公事不可隨意偏廢,但個人終身大事上可權衡,這也是亂世常見的因時制宜。
人物為小說的靈魂,而「言」與「行」是掌握人物特質的關鍵,李靖聽完紅拂的分析後並非照單全收(「彼尸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而是先以眼觀(「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後不斷窺探門外動靜,確定了楊素「追討之聲,意亦非峻」,才讓紅拂喬裝「雄服乘馬,排闥而去」,持重審慎的形象躍然紙上。
李靖的深思熟慮與紅拂的機智果敢,互補之下的相得益彰,在「風塵三俠」的訂交經
過愈發鮮明。不打不相識的情節,以唇槍舌戰轉譯刀光劍影,由劍拔弩張到惺惺相惜,這不見兵刃的戰場便在溫柔鄉;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虯髯一出場的「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攲臥,看張氏梳頭」是粗獷,也無禮,「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所以就連漫威系列電影,佳人伴英雄的橋段也必備:索爾與女雷神、鋼鐵人與小辣椒,百鍊鋼成繞指柔,殺戮場面變得悲壯不冰冷。君子不奪人所好,但英雄未必是君子,英雄的退讓只出自於心悅誠服,所以虯髯客對李靖的試煉有三:
(詳參考本書內視覺化圖表)
英雄盟約顯若桃園三結義,隱則以「共食心肝」取代歃血,於是放下了彼此的成見:
「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亦知太原有異人乎?」
「老師,虯髯客這樣不算自打嘴巴嗎?」
「貧士與真丈夫不衝突呀!當時的他的確除了紅拂一無所有,但貧富不是衡量『真丈夫』的標準,器量才是。」
「喔──所以他後面才拿紅拂換錢──」這又是什麼誤解神展開?
虯髯客口中的「異人」有二:紅拂與李世民,這個過渡相當巧妙。虯髯慕紅拂,但當
確認了李靖也具「英特之才」便退回兄妹之愛,這樣的胸襟也是在為後面退出中原做鋪墊,江山與美人,各方英雄向來是不肯寸讓,然而虯髯客是懂得賽局理論的人,將傷亡納入衡量後,他放棄了「爭奪與逐鹿」這個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y),以自己的退讓創造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虯髯客傳〉其實是篇政治宣傳文章,風塵三俠的故事旨在烘托「唐有天下,乃天命所歸」,但藝術也常常產生於「美麗的錯誤」中,讓我們在自以為掌握了天道密碼時,警醒了世事仍有不可控的偶然。就像白居易的〈長恨歌〉,感時諷喻之作,卻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傳唱至今,政治的不堪與戰火的殘酷都遭時間淡化,唯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愛情始終扣人心弦。
唐太宗才是主角,然而兩次出場都只是淡寫,不似風塵三俠的極力刻畫,「見首不見尾」的筆法才襯得出真龍天子的神采:
(詳參考本書內視覺化圖表)
「老師,為什麼虯髯客都心死了還要叫師兄看?」這麼長的文本可以讓同學們專注至此,是身為老師的成就感。
「見之心死」是自知之明,「須道兄見之」則是英雄的不甘,能輕易放棄的怎能稱夢想?英雄無畏,初見即逃是怯戰,與人商議則是權衡,放棄個人的優勢策略反而是最佳策略:「此世界非公世界也,他方可圖。勉之,勿以為念!」這個「念」字,纏縛於身則成苦,捨與得、苦與樂其實都只在剎那,一念放下,可得萬般自在。經濟學裡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指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但「損失憎惡」常常使我們忽略了機會成本而做出錯誤決策:小事如花錢買了不理想的課程,因為無法退費而逼著自己浪費更多時間;大者如遇人不淑,卻可惜著過去交往的幾年,將自己困在不快樂的關係裡。
當斷則斷,是虯髯客教會我們的事,事業如此,感情亦是。「此盡寶貨泉貝之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這畫面是全篇最讓我動容之處,就像同學們說的,虯髯要另圖他方,為何不將金銀帶走當資本?除了為凸顯豪傑的輕利重義,也許還有虯髯對紅拂的愛憐,從「櫃中有錢十萬,擇一深隱處駐一妹」,到「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而貴,榮極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狂放不羈的虯髯對於愛而不得的紅拂,除了傾其所有以相贈,破天荒地發乎情止乎禮,也是發自肺腑的戀慕與疼惜。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乾涸?讓它回歸大海。虯髯客的胸懷,也像這樣一片蔚藍的汪洋。成全不是放棄,是比進攻更艱難的智慧;英雄,不是結果,而是一種姿態──他未必站在高峰,而是在選擇之際不忘初衷,與大局握手言和地轉身,以灑脫創造美麗均衡。
常勝將軍,不是攻無不克,而是懂得選戰場;真英雄,也從不只是征服,而是懂得退讓與成全。〈虯髯客傳〉的時空背景是隋末唐興,亂世必然群雄紛起,俠義傳奇卻無刀光劍影的場面,以風塵三俠各自的「選擇」,構成另一種驚心動魄。
我們決定不了人生的起點,但透過選擇,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終點;大唐天子已杳,人間英雄代出,如果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是選擇,幸福的軌跡也不再難以辨識。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擇偶是攸關一生的大事,事業失敗尚能東山再起,所託非人便是萬劫不復,但傳統封建禮制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當婚配。女子自出生便無選擇權,唯有唐代女權才較為開放與自由,除了出現女皇武則天,傳奇小說裡也出現了許多打破性別束縛的豪舉,如聶隱娘與紅線、勇敢追愛的如霍小玉與紅拂。霍小玉傾慕李益才情而錯付終身抑鬱而亡,紅拂的結局停格於李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對於古代女子而言,可以擇己所愛實屬不易,伴其自一介布衣最終位極人臣,在現代社會裡都是罕見的佳話。
紅拂女究竟看上了李靖的哪一點?這部分算是同學們會熱切討論的議題之一:
「老師,李靖是不是高富帥?」
「身高與長相在文本裡實在找不到判斷依據,但布衣是平民,應該也稱不上『富』唷。」
身為老師,就是應該好好回答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問題,但看來高富帥應該是現代女子擇偶夢幻指標。
「老師,她這樣擇偶會不會太隨便?」
「婚姻本來就是一場賭博啊!」一位常被我戲稱為擁有老靈魂的孩子搶答了。「老死在那個老摳摳身邊,不如賭一把。」
究竟是因慧眼獨具而謀定後動?抑或是如無數痴男怨女的一見鍾情?選擇可以簡單如一局豪賭,也可以是輾轉無數日夜的利弊權衡。賽局理論自數學領域走入生活,近幾年的討論聲量漸增,我將其視為一種「選擇學」,人生的樣貌是由無數個選擇拼湊而成,所以關於為何而選、如何選,的確需要當成一門學科嚴陣以對。
第一次接觸到賽局理論時,我心頭浮現與之相對的是《孫子兵法》,也許是職業病使然,接觸到許多新知識時,仍會試圖探索舊有的知識為橋梁,賽局理論強調「敵我之間」,設身處地於對方立場,以便推測並影響他人行動,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神頗相符,只是賽局加入了更科學與邏輯的方式,其實《孫子兵法》本身亦是一種精算學,所謂「計」並非空城計那類戲劇性的賭博,絕大多數其實都是一種勝率的計算。
賽局理論假設人是理性人,會精算風險、權衡得失、尋求最有利的出路,但若將這套邏輯套入紅拂的選擇中,似乎又顯得太過冰冷,畢竟這不是一場以利為歸的買賣。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變因,識人不清而招致敗亡的史例斑斑,所以漂亮的抉擇必然為人津津樂道、傳誦千古。直諫權臣的勇氣攫住了紅拂的目光,一身布衣亦不減「非池中物」的沉靜與鋒芒,其言滔滔,流露出李靖的志氣、節操與格局,一盞茶的時間便以一生相託也許顯得匆匆,但同床共枕仍異夢的也不在少數,了解一個人在於心,而那並不以時間為單位。
選擇要快狠準,除了一見鍾情,還有另一種可能:紅拂心中其實早有一個白馬王子的輪廓,而就在那「侍婢羅列,頗僭於上」的床前,出現了一道與之暗合的偉岸身影,在權勢滔天卻無「扶危持顛之心」的楊素面前,面無懼色直陳一腔凜然正氣,楊素收其策而無作為,唯有紅拂回以真心,「獨目靖」,一眼就是一輩子,餘生再無他人。一一四學年度學測國綜試題,混合題摘錄〈虯髯客傳〉片段,搭配《西遊記》改寫為群組對話,除考驗同學們的文本分析能力,也點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議題:身分框架,題幹提及「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雞同鴨講。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國文科考試改制以來,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極適合所有成人「活到老學到老」的測驗,對於非考生而言,答題正確與否不重要,但透過題目的引導激發思考,其實也是一個頗好的全民運動,畢竟文學就是人性的捕捉,要能悠遊於人世,倚靠文學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
對於李靖的「真丈夫」特質,同學們其實也議論頗多,主要是在全文裡除了一開始不畏楊素的剛直形象外,其後再無「符合」同學心目中的大丈夫之舉。
「老師,他很俗辣耶!美女來敲門還在那畏畏縮縮!」
「同學,你這樣很容易被帶去柬埔寨……仙人跳也是要預防的!」詐騙盛行,防人之心不可無。
「會不會他是在枵鬼假細膩?」
透過同學們的疑惑,正好與大家討論紅拂與李靖的互補形象。紅拂夜奔李靖,這般主動追愛之舉,即便是現代女性也未必有其勇氣,曾在課堂上問女同學們看到喜歡的對象會不會直直注視對方,絕大多數都是靦腆地搖頭,問及是否願意主動追愛,舉手的同學更是少之又少,半世紀已過,還是有不少臺灣的女孩子善於低頭。
相較於紅拂的果敢,李靖「不自意獲之,益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就顯得怯懦,但這才恰與其「輔臣」形象相符。當君王是開創型,輔臣必得守成,小心謹慎是良臣特質,若李靖因美色當前便不顧後果,也不會是開國功臣之流了。他的剛直是立足於「禮」,楊公無禮,直言諫之是豪傑所為,但紅拂來奔,非禮制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審慎思考其實才不顯得雙重標準。「禮」於公事不可隨意偏廢,但個人終身大事上可權衡,這也是亂世常見的因時制宜。
人物為小說的靈魂,而「言」與「行」是掌握人物特質的關鍵,李靖聽完紅拂的分析後並非照單全收(「彼尸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而是先以眼觀(「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後不斷窺探門外動靜,確定了楊素「追討之聲,意亦非峻」,才讓紅拂喬裝「雄服乘馬,排闥而去」,持重審慎的形象躍然紙上。
李靖的深思熟慮與紅拂的機智果敢,互補之下的相得益彰,在「風塵三俠」的訂交經
過愈發鮮明。不打不相識的情節,以唇槍舌戰轉譯刀光劍影,由劍拔弩張到惺惺相惜,這不見兵刃的戰場便在溫柔鄉;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虯髯一出場的「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攲臥,看張氏梳頭」是粗獷,也無禮,「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所以就連漫威系列電影,佳人伴英雄的橋段也必備:索爾與女雷神、鋼鐵人與小辣椒,百鍊鋼成繞指柔,殺戮場面變得悲壯不冰冷。君子不奪人所好,但英雄未必是君子,英雄的退讓只出自於心悅誠服,所以虯髯客對李靖的試煉有三:
(詳參考本書內視覺化圖表)
英雄盟約顯若桃園三結義,隱則以「共食心肝」取代歃血,於是放下了彼此的成見:
「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亦知太原有異人乎?」
「老師,虯髯客這樣不算自打嘴巴嗎?」
「貧士與真丈夫不衝突呀!當時的他的確除了紅拂一無所有,但貧富不是衡量『真丈夫』的標準,器量才是。」
「喔──所以他後面才拿紅拂換錢──」這又是什麼誤解神展開?
虯髯客口中的「異人」有二:紅拂與李世民,這個過渡相當巧妙。虯髯慕紅拂,但當
確認了李靖也具「英特之才」便退回兄妹之愛,這樣的胸襟也是在為後面退出中原做鋪墊,江山與美人,各方英雄向來是不肯寸讓,然而虯髯客是懂得賽局理論的人,將傷亡納入衡量後,他放棄了「爭奪與逐鹿」這個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y),以自己的退讓創造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虯髯客傳〉其實是篇政治宣傳文章,風塵三俠的故事旨在烘托「唐有天下,乃天命所歸」,但藝術也常常產生於「美麗的錯誤」中,讓我們在自以為掌握了天道密碼時,警醒了世事仍有不可控的偶然。就像白居易的〈長恨歌〉,感時諷喻之作,卻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傳唱至今,政治的不堪與戰火的殘酷都遭時間淡化,唯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愛情始終扣人心弦。
唐太宗才是主角,然而兩次出場都只是淡寫,不似風塵三俠的極力刻畫,「見首不見尾」的筆法才襯得出真龍天子的神采:
(詳參考本書內視覺化圖表)
「老師,為什麼虯髯客都心死了還要叫師兄看?」這麼長的文本可以讓同學們專注至此,是身為老師的成就感。
「見之心死」是自知之明,「須道兄見之」則是英雄的不甘,能輕易放棄的怎能稱夢想?英雄無畏,初見即逃是怯戰,與人商議則是權衡,放棄個人的優勢策略反而是最佳策略:「此世界非公世界也,他方可圖。勉之,勿以為念!」這個「念」字,纏縛於身則成苦,捨與得、苦與樂其實都只在剎那,一念放下,可得萬般自在。經濟學裡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指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但「損失憎惡」常常使我們忽略了機會成本而做出錯誤決策:小事如花錢買了不理想的課程,因為無法退費而逼著自己浪費更多時間;大者如遇人不淑,卻可惜著過去交往的幾年,將自己困在不快樂的關係裡。
當斷則斷,是虯髯客教會我們的事,事業如此,感情亦是。「此盡寶貨泉貝之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這畫面是全篇最讓我動容之處,就像同學們說的,虯髯要另圖他方,為何不將金銀帶走當資本?除了為凸顯豪傑的輕利重義,也許還有虯髯對紅拂的愛憐,從「櫃中有錢十萬,擇一深隱處駐一妹」,到「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而貴,榮極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狂放不羈的虯髯對於愛而不得的紅拂,除了傾其所有以相贈,破天荒地發乎情止乎禮,也是發自肺腑的戀慕與疼惜。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乾涸?讓它回歸大海。虯髯客的胸懷,也像這樣一片蔚藍的汪洋。成全不是放棄,是比進攻更艱難的智慧;英雄,不是結果,而是一種姿態──他未必站在高峰,而是在選擇之際不忘初衷,與大局握手言和地轉身,以灑脫創造美麗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