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問題與煩惱
•編按:文中,辛老師雜談青春期特有的困惑並提出建言,期勉青年不畏困難,視成長為禮物。
今天社長給我一張上次座談會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總體說來,這些問題可能是同學極關心的,也就是青年面對成長的煩惱——從生理到心理,從個人到社會。
現在就從社長提出的家裡的問題談起。他說,在家裡,父母對你們的關懷,特別是母親的關懷,並沒有因為你們長大了而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母親甚至有時候端著牛奶追到車站要他喝下,使他感到非常尷尬。(在這點上,我覺得他相當健康,因為他能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要先面對問題,而且能夠表達出來,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增加,或許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他問這時候該怎麼辦,如何表達才不會傷害到母親的心?的確!如果你拒絕,母親會受傷,尤其是這份愛心,是全天下都找不到的,我想能不能預先在出門前就提早喝掉它呢?在你們這個年齡不太愛吃東西,尤其是早上,為了趕車,時間很匆促,所以你們常不吃早點或有不愛吃的。同時性格上又有一股表示自立的衝動,特別是大人們要你們做什麼的時候,你們直接的反應就是說「不」。
青春期面臨的特點
你們都是青春期的孩子, 所謂青春期, 男孩子平均的年齡是十四歲開始到十八歲之間; 女孩平均年齡則是十三歲開始到十七歲之間,這四年時間,我們或許可以稱它為青春期吧!男孩的十二、十三、十四歲是青春前期,十四到十八歲是青春期的中期,十八到二十一歲是青春後期,從二十一歲開始,就是所謂的成年了。在這四年間,屬於青春期,我們特別用一個「期」字,就是代表我們一生中一個短暫的時間,但是這短暫時間的變化是非常激烈的,它使作為孩子的你們,經過一番激烈的變化,進入青春期。在這個時期,因為從生理的急速發展到心理的種種變化,心理學家又稱這段時期叫做「狂飆期」。一如你們在十二、三歲開始,可能有一種經驗,就是時常打翻一些東西,走路會撞到東西,這是因為你們的骨骼發育太快了,肌肉無法與之配合。還有你們會變聲音,男孩們會有喉骨,女孩子會有乳房,以至於到你們有生殖能力的一切快速變化,通常都在這四年中激烈發展出來。至於要真正成熟,就要等到二十一歲了。
如果就生殖力來說,從發育開始到目前,你們都有了生殖能力,所以以前的男孩子十六歲、女孩子十三歲就可以結婚,這也是造成了中國東亞病夫的因素之一—因為結婚太早,就是在尚未發育完全時就生下嬰兒,對身體是不好的,至於年紀過大才結婚生下的嬰兒,身體也多半不好。所以一個男孩最好的結婚年齡是二十三到二十八歲,女孩子則是二十到二十五歲,這是成長後的問題,我們在此不談。我們要談的是青春期時的問題。那麼在這快速的生理變化當中,影響到我們心理上會發生很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由於我們身體上激烈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無法適應,一下子我們的衣服又短了,一夜之間我們好像都長高了幾寸,連走起路來都感到怪怪的。特別是高個子的同學大多有這種經驗。至於小個子的同學則憂慮著:「為什麼我還不長高呢?」高個子的同學卻憂慮著:「我怎麼長成這種樣子?」所以在這激烈的變化中,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缺少自信。
我常說建中的同學自尊心很強但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傷害,只是反應有所不同。這是人類的通性,也是青春期容易有的狀況。有的人可能變得非常退縮、抑鬱,甚至有許多人從退縮、抑鬱,轉變成攻擊行為,企圖用攻擊的方式來肯定自己,但是基本上他們都是缺少自信的。這個缺乏自信首先是來自生理的,因為你們長得太快了,在不自覺的狀況中,你們對於明天的自己也沒有相當的把握,因此顯得欠缺自信。這是第一點,屬於青春期心理上的特徵。第二點,是由於你們的成長,包括內分泌的影響。很自然地,應該是來自生物的本能,同樣地,也是不自覺地或自覺地要求自立。你們希望自己能做些決定,你們希望自己能做些事情,你們會覺得依賴是一種羞恥,也因此對於父母原有的關懷感到厭煩,尤其是母親。所以在青春期會與父母發生衝突:尤其以青春期跟媽媽發生衝突最多,在青春期後期與爸爸的衝突最激烈,為什麼?因為父親的權威仍在,而你卻要站出來了。前幾天你們有一個學長來問我,他說,因為他爸爸是個舊式軍人,從小只要兄弟姊妹做錯事情就打他們,完全以軍人帶兵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打罵。一直到現在,兄弟姊妹都長大了,還是這樣。他現在實在感到無法忍耐,來問我怎麼辦?我說:「你怎麼辦?」他說:「現在他大叫,我就大叫;他在樓下叫,我就在樓上叫;他摔東西,我就摔東西;可是每次這樣,我都很難過。」
我說:「你能不能先換另一種角度看看這個問題?你是否可以試著站出來,不要因你是爸爸的兒子,你就必須孝順;你也不要說因為是你的爸爸,就要求爸爸改進。你暫時不要這樣要求、這樣想。你先站出來變成旁觀者,看看你爸爸,同時看看你家,看看你爸爸媽媽的關係,審視家裡每一個人的關係、每一個人的個性。在觀察之後,你了解爸爸何以採取這個方式,下次爸爸再罵你時,你離開,等到爸爸氣消了,以爸爸的個性能接受的方式,說出你們家人的感受。」
我又問:「你爸爸何以吼叫,是否他在樹立權威?你能就你所了解的分析一下嗎?」他說:「表面上是在樹立權威,可是據我的觀察,他似乎是怕失去我們。因為我父親十幾歲就開始逃難,為了生存而從軍,他成長的歲月似乎是一個人獨自長大,所以我覺得基本上他是缺乏安全感。現在我們都大了,我們都不太愛聽他的話,特別是我們又跟媽媽很好,因為媽媽總是在爸爸大聲吼罵後來安慰我們、鼓勵我們;要不是媽媽的話,我幾乎會變成一個太保,所以全家的孩子都和媽媽親近。爸爸常常看到我們和媽媽又說又笑,也想加入。但他一來,大家都不講話了,然後做鳥獸散。依我的了解,父親的敏感、不安全感與被孤立的感覺,現在似乎是特別強烈。」我說:「對!因為你爸爸也面臨了一個從男子漢走進老人的階段,已經敏感到他將失去了年輕,然後又看到家人和媽媽好,那種被遺棄的感覺就出來了,所以他的大聲吼叫,表面上是樹立權威,實際上很可能是要引起你們的注意,你們要嘗試著去了解。」
當然,這是成年人面臨的問題。至於你們這個年齡的問題呢?你們從建立自信的問題進而會面臨到渴求自立的問題。你們會不自覺地要求自立,因為你們很快會感到如果你們的父母所給予你們愛的方式,跟你渴望自立的心理相互起衝突的時候,便會感到有壓力、不愉快等等。你要求自立,對自己卻沒有自信,因為你對於你的未來、你的變化是相當陌生的。一方面是因為與你小時候的經驗不同,一方面是變化激烈。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不一樣,後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又不同,所以你對於未來並沒有十分肯定。你要求自立,但對於自己卻是陌生的。第一是來自對生理的陌生;第二是來自對開始意識到的社會的陌生;加上你的思想在變化,你對自己的想法也感到陌生;對於人生事物的好好壞壞真有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感覺。不要說你們,我也有這種狀況,只是你們恐怕更激烈。也因此你們對於所接觸的社會,包括自己的感覺,也都沒有辦法掌握,所以你們雖然要求自立,但並沒有真正的自信。
從這裡產生此階段的成長的問題。隨著你們身體的成長,做父母的也有個誤解—你們長大了,應該懂事了,但另一方面卻又說你們還小不懂事。我親戚有一個孩子個子非常高,才初中二年級就一七八公分高,他爸爸覺得他長大了,什麼事情都想讓他負責,爸爸說:「你是長子,又這麼高大,你該為家裡擔負起責任了。」這個小孩忙著替家裡分擔工作,然後要讀書,又去練小提琴,忙得筋疲力竭,兩眼發呆。做媽媽的又說:「你怎麼老是那樣呆頭呆腦的,一點也不活潑,人大了要學著活潑點。」可是等到某些時候,又說:「你們還小,不懂這些事。」不僅父母如此,師長們也有這種情況。譬如:有時你們提出一些問題,由於你們言詞、口氣不對,老師就會罵你們:「這麼大了還不懂事,講話這個樣子。」而要求你們應該達到某個程度的懂事;可是等你們正式提出一些嚴肅的問題,或者一些意見,他們又說你們還小,不要多說。像這些地方,這種雙重的要求,都會讓你們心理上產生許多衝突和茫茫然、不知何所適從的感覺。
第三點,你們對於社會環境的意識。你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你們之外的社會,有一個群體;你們不能再以自己為中心,用自己的好惡做一切的判斷;你們很在意別人對你們的看法,尤其是進了建中。是不是?你們很在意其他同學對你們的看法,所以基本上,建中的同學講起來,外表大多文文雅雅的,談話也相當有分寸。事實上在文雅、分寸的裡面也有一層保護色,原因是你們害怕被傷害,害怕被否定。你們希望在同學當中仍能夠像初中時那樣呼風喚雨,能夠贏得老師、同學們的注意。因而在建中就有些極端的例子,譬如:有些人在學校時表現得又笑又叫又鬧,把自己變成一個非常活潑的人物,而實際上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有的人表示自己不愛看書,不過學業成績仍非常好,讓同學們視之為天才,他以此洋洋自得,傲視同儕,其實回家讀書讀到半夜。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他每天來到學校的話題就是「我前天跟某女校某班的女孩出去玩了」、「昨天又跟另一女孩出去玩了」,每天所講,不是今天在這裡喝了茶,就是明天又在那裡喝了咖啡。每天這麼說,而他的成績卻一直保持前三名,同學們當然都視他為天才,對他敬愛有加。可是到了高三,功課重了,要聯考了,他上課常常打瞌睡,臉色也越來越壞。起先我以為他媽媽不燒飯,導致他營養不良,因為我看他從來不帶飯盒,都吃買來的便當,我覺得這樣營養不好,就跟他家裡聯絡。結果一跟他媽媽通話,他媽媽就說:「辛老師,我正要找你,我這個孩子呀!每天看書看到四點鐘,都不睡覺,你看他的臉色越來越壞,飯都吃不下了,我給他做的便當他都不帶,還嫌我做的菜不好吃,他每天最多只睡三個鐘頭,你看他每天四點鐘睡覺,七點鐘一起來,就跑去學校了,怎麼辦?你一定要說說他。」我才知道這個祕密。另外一種人因為初中的時候非常優秀,到了建中以後,沒有辦法表現這樣的成績,可是又無法面對現有的狀況,於是裝出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當他失敗的時候,便可以說:「因為我不在乎,所以我考壞了,如果我讀書,一定會好,只是我現在根本不讀它,學校成績算什麼。」有的同學,就去玩樂去了。有的就鑽進了玄祕的領域,去看一些很奇怪的哲學書籍,去探討生命的問題,詢問人類的來源,而這些有的是一種補償的作用,想從這裡頭獲得一種肯定,以證明自己不是毫無所成的。還有的就去追女朋友去了。總之,他放棄了書本課業,但一定會去追求一樣東西,來肯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收穫。而這也是他意識到的社會大環境了,希望被社會肯定的一種表現。當然,這並不是說凡有這些現象的都是在逃避什麼;而是說有些人會因不肯面對某些問題,有以此作為心理補償的例子。
第四個問題就是此階段的感情問題。感情的問題到了這個年齡則進入非常激烈的一個階段,同學們不要忘記我們人類還是生物,雖然在國學社我們常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僅僅是生物發展到動物以至於人這一個階段的法則。但從人開始,再往前發展則是人本身的進化,所以人的世界跟動物的世界,在中國人的觀點中是不該完全相同的。
「爭」與「不爭」的立意
現今西方人用生物進化的法則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他們強調一個競爭的社會。他們從小就有各種各樣的競爭,包括運動會。在他們注重的運動中,就有培育小孩子「爭」的精神。你們的學長從美國寫來一封信,他說:「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他尊重你的基本人權,只要你不喜歡,他尊重你,不勉強你,所以你有什麼話可以講,你有什麼要求可以講,你有什麼感覺可以講,可是他們絕不『讓』。如果你還用一種中國人的觀念,說我得謙虛一點,你就完了,他馬上踩著你過去,絕不客氣、毫無同情。所以你到美國社會裡,你必須發言,必須去爭自己的權利。當你去爭的時候,他會覺得你很不錯,你應該爭,那麼該給你的,他就會給你。你要是不發言,要是有點客氣,他立刻把你的整個機會搶走。」這種精神他們從小從各種事物上培養、鍛鍊,包括從運動上來培養,譬如各種的球類比賽,到技藝的比賽、競爭,到各種滑稽的比賽,如我們以前在電視上常看到的歐洲趣味大競賽的節目等。而中國人呢?中國人不講爭,中國人要揖讓而升,這是在射箭中可以看到的。中國人反對「爭」,基本上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不爭」。一個「爭」的社會,是建立在生物到動物的這個發展法則上,而中國人認為人應該再往前進。西方人似乎沒有辦法想像這件事,西方人今天想像人的進化,一定會進化到一個大腦袋,因人類不斷思考,然後手會縮小,因手只須按鈕。他們只能從形象上去幻想人類進化後的樣子,而沒有辦法從人內心世界的提升來想像人類的進化。
•編按:文中,辛老師雜談青春期特有的困惑並提出建言,期勉青年不畏困難,視成長為禮物。
今天社長給我一張上次座談會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總體說來,這些問題可能是同學極關心的,也就是青年面對成長的煩惱——從生理到心理,從個人到社會。
現在就從社長提出的家裡的問題談起。他說,在家裡,父母對你們的關懷,特別是母親的關懷,並沒有因為你們長大了而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母親甚至有時候端著牛奶追到車站要他喝下,使他感到非常尷尬。(在這點上,我覺得他相當健康,因為他能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要先面對問題,而且能夠表達出來,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增加,或許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他問這時候該怎麼辦,如何表達才不會傷害到母親的心?的確!如果你拒絕,母親會受傷,尤其是這份愛心,是全天下都找不到的,我想能不能預先在出門前就提早喝掉它呢?在你們這個年齡不太愛吃東西,尤其是早上,為了趕車,時間很匆促,所以你們常不吃早點或有不愛吃的。同時性格上又有一股表示自立的衝動,特別是大人們要你們做什麼的時候,你們直接的反應就是說「不」。
青春期面臨的特點
你們都是青春期的孩子, 所謂青春期, 男孩子平均的年齡是十四歲開始到十八歲之間; 女孩平均年齡則是十三歲開始到十七歲之間,這四年時間,我們或許可以稱它為青春期吧!男孩的十二、十三、十四歲是青春前期,十四到十八歲是青春期的中期,十八到二十一歲是青春後期,從二十一歲開始,就是所謂的成年了。在這四年間,屬於青春期,我們特別用一個「期」字,就是代表我們一生中一個短暫的時間,但是這短暫時間的變化是非常激烈的,它使作為孩子的你們,經過一番激烈的變化,進入青春期。在這個時期,因為從生理的急速發展到心理的種種變化,心理學家又稱這段時期叫做「狂飆期」。一如你們在十二、三歲開始,可能有一種經驗,就是時常打翻一些東西,走路會撞到東西,這是因為你們的骨骼發育太快了,肌肉無法與之配合。還有你們會變聲音,男孩們會有喉骨,女孩子會有乳房,以至於到你們有生殖能力的一切快速變化,通常都在這四年中激烈發展出來。至於要真正成熟,就要等到二十一歲了。
如果就生殖力來說,從發育開始到目前,你們都有了生殖能力,所以以前的男孩子十六歲、女孩子十三歲就可以結婚,這也是造成了中國東亞病夫的因素之一—因為結婚太早,就是在尚未發育完全時就生下嬰兒,對身體是不好的,至於年紀過大才結婚生下的嬰兒,身體也多半不好。所以一個男孩最好的結婚年齡是二十三到二十八歲,女孩子則是二十到二十五歲,這是成長後的問題,我們在此不談。我們要談的是青春期時的問題。那麼在這快速的生理變化當中,影響到我們心理上會發生很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由於我們身體上激烈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無法適應,一下子我們的衣服又短了,一夜之間我們好像都長高了幾寸,連走起路來都感到怪怪的。特別是高個子的同學大多有這種經驗。至於小個子的同學則憂慮著:「為什麼我還不長高呢?」高個子的同學卻憂慮著:「我怎麼長成這種樣子?」所以在這激烈的變化中,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缺少自信。
我常說建中的同學自尊心很強但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傷害,只是反應有所不同。這是人類的通性,也是青春期容易有的狀況。有的人可能變得非常退縮、抑鬱,甚至有許多人從退縮、抑鬱,轉變成攻擊行為,企圖用攻擊的方式來肯定自己,但是基本上他們都是缺少自信的。這個缺乏自信首先是來自生理的,因為你們長得太快了,在不自覺的狀況中,你們對於明天的自己也沒有相當的把握,因此顯得欠缺自信。這是第一點,屬於青春期心理上的特徵。第二點,是由於你們的成長,包括內分泌的影響。很自然地,應該是來自生物的本能,同樣地,也是不自覺地或自覺地要求自立。你們希望自己能做些決定,你們希望自己能做些事情,你們會覺得依賴是一種羞恥,也因此對於父母原有的關懷感到厭煩,尤其是母親。所以在青春期會與父母發生衝突:尤其以青春期跟媽媽發生衝突最多,在青春期後期與爸爸的衝突最激烈,為什麼?因為父親的權威仍在,而你卻要站出來了。前幾天你們有一個學長來問我,他說,因為他爸爸是個舊式軍人,從小只要兄弟姊妹做錯事情就打他們,完全以軍人帶兵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打罵。一直到現在,兄弟姊妹都長大了,還是這樣。他現在實在感到無法忍耐,來問我怎麼辦?我說:「你怎麼辦?」他說:「現在他大叫,我就大叫;他在樓下叫,我就在樓上叫;他摔東西,我就摔東西;可是每次這樣,我都很難過。」
我說:「你能不能先換另一種角度看看這個問題?你是否可以試著站出來,不要因你是爸爸的兒子,你就必須孝順;你也不要說因為是你的爸爸,就要求爸爸改進。你暫時不要這樣要求、這樣想。你先站出來變成旁觀者,看看你爸爸,同時看看你家,看看你爸爸媽媽的關係,審視家裡每一個人的關係、每一個人的個性。在觀察之後,你了解爸爸何以採取這個方式,下次爸爸再罵你時,你離開,等到爸爸氣消了,以爸爸的個性能接受的方式,說出你們家人的感受。」
我又問:「你爸爸何以吼叫,是否他在樹立權威?你能就你所了解的分析一下嗎?」他說:「表面上是在樹立權威,可是據我的觀察,他似乎是怕失去我們。因為我父親十幾歲就開始逃難,為了生存而從軍,他成長的歲月似乎是一個人獨自長大,所以我覺得基本上他是缺乏安全感。現在我們都大了,我們都不太愛聽他的話,特別是我們又跟媽媽很好,因為媽媽總是在爸爸大聲吼罵後來安慰我們、鼓勵我們;要不是媽媽的話,我幾乎會變成一個太保,所以全家的孩子都和媽媽親近。爸爸常常看到我們和媽媽又說又笑,也想加入。但他一來,大家都不講話了,然後做鳥獸散。依我的了解,父親的敏感、不安全感與被孤立的感覺,現在似乎是特別強烈。」我說:「對!因為你爸爸也面臨了一個從男子漢走進老人的階段,已經敏感到他將失去了年輕,然後又看到家人和媽媽好,那種被遺棄的感覺就出來了,所以他的大聲吼叫,表面上是樹立權威,實際上很可能是要引起你們的注意,你們要嘗試著去了解。」
當然,這是成年人面臨的問題。至於你們這個年齡的問題呢?你們從建立自信的問題進而會面臨到渴求自立的問題。你們會不自覺地要求自立,因為你們很快會感到如果你們的父母所給予你們愛的方式,跟你渴望自立的心理相互起衝突的時候,便會感到有壓力、不愉快等等。你要求自立,對自己卻沒有自信,因為你對於你的未來、你的變化是相當陌生的。一方面是因為與你小時候的經驗不同,一方面是變化激烈。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不一樣,後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又不同,所以你對於未來並沒有十分肯定。你要求自立,但對於自己卻是陌生的。第一是來自對生理的陌生;第二是來自對開始意識到的社會的陌生;加上你的思想在變化,你對自己的想法也感到陌生;對於人生事物的好好壞壞真有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感覺。不要說你們,我也有這種狀況,只是你們恐怕更激烈。也因此你們對於所接觸的社會,包括自己的感覺,也都沒有辦法掌握,所以你們雖然要求自立,但並沒有真正的自信。
從這裡產生此階段的成長的問題。隨著你們身體的成長,做父母的也有個誤解—你們長大了,應該懂事了,但另一方面卻又說你們還小不懂事。我親戚有一個孩子個子非常高,才初中二年級就一七八公分高,他爸爸覺得他長大了,什麼事情都想讓他負責,爸爸說:「你是長子,又這麼高大,你該為家裡擔負起責任了。」這個小孩忙著替家裡分擔工作,然後要讀書,又去練小提琴,忙得筋疲力竭,兩眼發呆。做媽媽的又說:「你怎麼老是那樣呆頭呆腦的,一點也不活潑,人大了要學著活潑點。」可是等到某些時候,又說:「你們還小,不懂這些事。」不僅父母如此,師長們也有這種情況。譬如:有時你們提出一些問題,由於你們言詞、口氣不對,老師就會罵你們:「這麼大了還不懂事,講話這個樣子。」而要求你們應該達到某個程度的懂事;可是等你們正式提出一些嚴肅的問題,或者一些意見,他們又說你們還小,不要多說。像這些地方,這種雙重的要求,都會讓你們心理上產生許多衝突和茫茫然、不知何所適從的感覺。
第三點,你們對於社會環境的意識。你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你們之外的社會,有一個群體;你們不能再以自己為中心,用自己的好惡做一切的判斷;你們很在意別人對你們的看法,尤其是進了建中。是不是?你們很在意其他同學對你們的看法,所以基本上,建中的同學講起來,外表大多文文雅雅的,談話也相當有分寸。事實上在文雅、分寸的裡面也有一層保護色,原因是你們害怕被傷害,害怕被否定。你們希望在同學當中仍能夠像初中時那樣呼風喚雨,能夠贏得老師、同學們的注意。因而在建中就有些極端的例子,譬如:有些人在學校時表現得又笑又叫又鬧,把自己變成一個非常活潑的人物,而實際上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有的人表示自己不愛看書,不過學業成績仍非常好,讓同學們視之為天才,他以此洋洋自得,傲視同儕,其實回家讀書讀到半夜。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他每天來到學校的話題就是「我前天跟某女校某班的女孩出去玩了」、「昨天又跟另一女孩出去玩了」,每天所講,不是今天在這裡喝了茶,就是明天又在那裡喝了咖啡。每天這麼說,而他的成績卻一直保持前三名,同學們當然都視他為天才,對他敬愛有加。可是到了高三,功課重了,要聯考了,他上課常常打瞌睡,臉色也越來越壞。起先我以為他媽媽不燒飯,導致他營養不良,因為我看他從來不帶飯盒,都吃買來的便當,我覺得這樣營養不好,就跟他家裡聯絡。結果一跟他媽媽通話,他媽媽就說:「辛老師,我正要找你,我這個孩子呀!每天看書看到四點鐘,都不睡覺,你看他的臉色越來越壞,飯都吃不下了,我給他做的便當他都不帶,還嫌我做的菜不好吃,他每天最多只睡三個鐘頭,你看他每天四點鐘睡覺,七點鐘一起來,就跑去學校了,怎麼辦?你一定要說說他。」我才知道這個祕密。另外一種人因為初中的時候非常優秀,到了建中以後,沒有辦法表現這樣的成績,可是又無法面對現有的狀況,於是裝出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當他失敗的時候,便可以說:「因為我不在乎,所以我考壞了,如果我讀書,一定會好,只是我現在根本不讀它,學校成績算什麼。」有的同學,就去玩樂去了。有的就鑽進了玄祕的領域,去看一些很奇怪的哲學書籍,去探討生命的問題,詢問人類的來源,而這些有的是一種補償的作用,想從這裡頭獲得一種肯定,以證明自己不是毫無所成的。還有的就去追女朋友去了。總之,他放棄了書本課業,但一定會去追求一樣東西,來肯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收穫。而這也是他意識到的社會大環境了,希望被社會肯定的一種表現。當然,這並不是說凡有這些現象的都是在逃避什麼;而是說有些人會因不肯面對某些問題,有以此作為心理補償的例子。
第四個問題就是此階段的感情問題。感情的問題到了這個年齡則進入非常激烈的一個階段,同學們不要忘記我們人類還是生物,雖然在國學社我們常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僅僅是生物發展到動物以至於人這一個階段的法則。但從人開始,再往前發展則是人本身的進化,所以人的世界跟動物的世界,在中國人的觀點中是不該完全相同的。
「爭」與「不爭」的立意
現今西方人用生物進化的法則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他們強調一個競爭的社會。他們從小就有各種各樣的競爭,包括運動會。在他們注重的運動中,就有培育小孩子「爭」的精神。你們的學長從美國寫來一封信,他說:「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他尊重你的基本人權,只要你不喜歡,他尊重你,不勉強你,所以你有什麼話可以講,你有什麼要求可以講,你有什麼感覺可以講,可是他們絕不『讓』。如果你還用一種中國人的觀念,說我得謙虛一點,你就完了,他馬上踩著你過去,絕不客氣、毫無同情。所以你到美國社會裡,你必須發言,必須去爭自己的權利。當你去爭的時候,他會覺得你很不錯,你應該爭,那麼該給你的,他就會給你。你要是不發言,要是有點客氣,他立刻把你的整個機會搶走。」這種精神他們從小從各種事物上培養、鍛鍊,包括從運動上來培養,譬如各種的球類比賽,到技藝的比賽、競爭,到各種滑稽的比賽,如我們以前在電視上常看到的歐洲趣味大競賽的節目等。而中國人呢?中國人不講爭,中國人要揖讓而升,這是在射箭中可以看到的。中國人反對「爭」,基本上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不爭」。一個「爭」的社會,是建立在生物到動物的這個發展法則上,而中國人認為人應該再往前進。西方人似乎沒有辦法想像這件事,西方人今天想像人的進化,一定會進化到一個大腦袋,因人類不斷思考,然後手會縮小,因手只須按鈕。他們只能從形象上去幻想人類進化後的樣子,而沒有辦法從人內心世界的提升來想像人類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