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他長大:〈出師表〉】
文/人渣文本(周偉航)
諸葛亮〈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 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 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倫理學者總是企圖在和諧的表象中找出某些不安的因子。這不是為了要找某些人的麻煩,而是不挑出這些潛在危機,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煩。在分析各式各樣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時,有個很好用的概念,是中文使用者相對不熟悉的,就是「人格完整性」。
人格完整性,指人擁有健全的道德判斷能力,並依特定的價值系統整合外在行動。這其實和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差不多,你有明確的中心思想,然後所做所為都繞著這中心展開。
雖然看來是很基本的事,但要培養出人格的完整性,需要充分尊重人的自主權,並讓他自行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如果你總是基於「為了他好」而干預他人的判斷與行動,代其做主,那他就永遠都長不大,也就不會有完整的人格。
在這個概念的影響之下,西方人多半認為小孩只要成年,就該滾出家門,不論是工作或求學都應該自己下決定,並且為此負責;相對來說,在東方社會裡,就算你活到五十歲,父母還是會覺得你「不懂事」,仍會干涉你的婚姻或工作,甚至食衣住行等一切小事都管。美其名是關愛,但你也很清楚這種關愛還是多少造成了傷害。
我們接著就要看到發生在約一千八百年前的著名案例。主角是二十歲的「小大人」,以及四十六歲,負責照顧前者的「奶爸」。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劉禪與諸葛亮。
每句話背後的深層暗示
時間是西元二二七年,三國時代。蜀漢後主劉禪已登基四年,在這四年裡,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軍事與政治權力,他先穩定兵敗東吳之後的亂局,而後有效控制南方的叛亂者。他判斷戰略形勢已經轉變,所以著手推動前任皇帝劉備未竟的事業,就是向北進軍,試圖從曹魏手中奪取關中地區。
但這場仗不好打。北方的曹魏是大過蜀漢數倍的強敵,而日漸長大成人的劉禪,也可能趁諸葛亮揮軍北進之際,在後方「搞東搞西」。無法放心的諸葛亮,於是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劉禪。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的主旨,是宰相諸葛亮出征前,交給後主劉禪的「執政備忘錄」,但意思並不是「謹供參考」,而是「命令」。諸葛亮名義上是「臣」,劉禪是「君」,臣對君下命令,只怕「社會觀感不佳」,有損諸葛亮的英明形象,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用了許多語言技巧,把「命令」講成了「懇求」,不但無損於既有地位,反而還新增了不少分數,更讓他在千餘年之後,仍享有忠良能臣的正面形象。至少許多現代的華人在求學期間,都還是被要求背誦這篇文章。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先說明了當前局勢的不利之處,強調蜀漢沒有「擺爛」的空間,而劉禪的大臣們看在他老爸劉備的面子上,都還是很挺他,所以諸葛亮勸劉禪應公平對待宮庭與宰相府,以免起爭議。
其次,諸葛亮提到有哪些人可以用。雖然沒講哪些人不能用,但他也用劉備的嘴警告劉禪要遠離小人。再者,他也提及自己和劉備的深厚關係,並且表明南方已經搞定,現在要去處理北方問題,而這不是亂打,是要完成劉備的遺願。
整體來看,諸葛亮要告知劉禪的,不外乎就是在他遠征北方之時,蜀漢的大後方不能亂。當然,這不是光講講而已,諸葛亮有放一些「自己人」留守,劉禪只要配合就好了,別搞一些有的沒的。
諸葛亮的用詞謙恭,看來是懇求或規勸,完全是個力挺後主的暖男,不過他的每句話背後幾乎都有深層的暗示。像他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暗指「你自己要注意點,沒有亂的本錢」,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暗指「我知道你們在搞自己的」,說「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暗指「這些人你非用不可」,而講「三顧茅蘆」舊事,是暗喻自身等級不同,「是你爸求我,不是我求你爸」,講北伐是劉備遺願,其實是想說「這戰非打不可,沒有你反對的空間」。
動不動就搬人家老爸出來,不免會讓聽的人有點壓力,因此諸葛亮最後也補充說明,如果他失敗了,或他的留守人馬沒有用,大可處罰他們,「但是」,之後劉禪你,就好自為之了。
缺乏選擇空間的為你好
就文字表現來說,這篇文章的確有一定程度的文學價值,也留下了「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這句現代人也很愛用的名句(雖然多半是用以諷刺看不懂的文章),但文章本身也傳達出很深沉的無奈感。不只是諸葛亮的無奈,也包括劉禪的無奈。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劉禪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諸葛亮說得雖然客氣,劉禪卻沒有選擇的空間;若要臨表涕泣,我想劉禪應該哭得更大聲。為什麼呢?
如果劉禪聽諸葛亮的建議去做,那成功算諸葛亮的,一代名臣啊!那失敗呢?劉禪就得自己想辦法,但已經沒人救得了你,因為你沒有可用之人。
若劉禪不聽諸葛亮的建議去做呢?若做出一番成就,那就會產生一山兩虎的問題,如何面對諸葛亮的大軍與一干能臣呢?如果自己做,卻失敗了,只怕會是最差的後果:劉備說過,如果劉禪不濟事,諸葛亮可取而代之。
說是選擇題,卻只有一個答案。奶爸幫他安排的好好的標準答案。
這樣好嗎?依照事後的歷史發展,諸葛亮在七年後過世,劉禪接手的仍是一個諸葛亮「安排妥當」的國家。他雖然展現出一些委屈求全的政治智慧(這很可能是在和諸葛亮的互動中培養出來的),但他的個人能力卻無法改變這個小國的命運。他最後選擇降晉,以安樂公的身分過著「樂不思蜀」的快意生活,但這樣真的好嗎?劉禪小的時候是看別人臉色,就算到五、六十歲,還是習慣性的看強者臉色,就算諸葛亮的一切設計是出自於對劉禪的關愛,那這樣的結果,又會是諸葛亮想要的嗎?
若要評價《出師表》,倫理學家很可能不會給太高的評價。就算諸葛亮的目標是中興漢室而非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但就手段面來說,他都沒給劉禪「做一個完整的人」的機會。說是為他好,但其實害了他。
整體來講,《出師表》在美學層面上仍是一篇精采的文章,但也證明了善意與美好的規劃,不見得能和道德正當性建立連結。
‧問題與討論:
一、在現代生活情境中,不難碰到「好為人師」、「好為人父」的傢伙,請談談與這些人的互動過程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愉快經驗,並說明這對你造成了何種影響。
二、你認為公開信是一種良善的溝通方式嗎?私下好好講與公開對大眾闡述兩人關係,差別在哪裡?何者在道德上更可能是正確的做法?
‧延伸文本:
一、〈後出師表〉(可能為偽作)
二、陳琳〈討曹檄文〉
三、麥克阿瑟〈麥帥為子祈禱文〉
文/人渣文本(周偉航)
諸葛亮〈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 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 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倫理學者總是企圖在和諧的表象中找出某些不安的因子。這不是為了要找某些人的麻煩,而是不挑出這些潛在危機,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煩。在分析各式各樣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時,有個很好用的概念,是中文使用者相對不熟悉的,就是「人格完整性」。
人格完整性,指人擁有健全的道德判斷能力,並依特定的價值系統整合外在行動。這其實和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差不多,你有明確的中心思想,然後所做所為都繞著這中心展開。
雖然看來是很基本的事,但要培養出人格的完整性,需要充分尊重人的自主權,並讓他自行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如果你總是基於「為了他好」而干預他人的判斷與行動,代其做主,那他就永遠都長不大,也就不會有完整的人格。
在這個概念的影響之下,西方人多半認為小孩只要成年,就該滾出家門,不論是工作或求學都應該自己下決定,並且為此負責;相對來說,在東方社會裡,就算你活到五十歲,父母還是會覺得你「不懂事」,仍會干涉你的婚姻或工作,甚至食衣住行等一切小事都管。美其名是關愛,但你也很清楚這種關愛還是多少造成了傷害。
我們接著就要看到發生在約一千八百年前的著名案例。主角是二十歲的「小大人」,以及四十六歲,負責照顧前者的「奶爸」。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劉禪與諸葛亮。
每句話背後的深層暗示
時間是西元二二七年,三國時代。蜀漢後主劉禪已登基四年,在這四年裡,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軍事與政治權力,他先穩定兵敗東吳之後的亂局,而後有效控制南方的叛亂者。他判斷戰略形勢已經轉變,所以著手推動前任皇帝劉備未竟的事業,就是向北進軍,試圖從曹魏手中奪取關中地區。
但這場仗不好打。北方的曹魏是大過蜀漢數倍的強敵,而日漸長大成人的劉禪,也可能趁諸葛亮揮軍北進之際,在後方「搞東搞西」。無法放心的諸葛亮,於是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劉禪。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的主旨,是宰相諸葛亮出征前,交給後主劉禪的「執政備忘錄」,但意思並不是「謹供參考」,而是「命令」。諸葛亮名義上是「臣」,劉禪是「君」,臣對君下命令,只怕「社會觀感不佳」,有損諸葛亮的英明形象,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用了許多語言技巧,把「命令」講成了「懇求」,不但無損於既有地位,反而還新增了不少分數,更讓他在千餘年之後,仍享有忠良能臣的正面形象。至少許多現代的華人在求學期間,都還是被要求背誦這篇文章。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先說明了當前局勢的不利之處,強調蜀漢沒有「擺爛」的空間,而劉禪的大臣們看在他老爸劉備的面子上,都還是很挺他,所以諸葛亮勸劉禪應公平對待宮庭與宰相府,以免起爭議。
其次,諸葛亮提到有哪些人可以用。雖然沒講哪些人不能用,但他也用劉備的嘴警告劉禪要遠離小人。再者,他也提及自己和劉備的深厚關係,並且表明南方已經搞定,現在要去處理北方問題,而這不是亂打,是要完成劉備的遺願。
整體來看,諸葛亮要告知劉禪的,不外乎就是在他遠征北方之時,蜀漢的大後方不能亂。當然,這不是光講講而已,諸葛亮有放一些「自己人」留守,劉禪只要配合就好了,別搞一些有的沒的。
諸葛亮的用詞謙恭,看來是懇求或規勸,完全是個力挺後主的暖男,不過他的每句話背後幾乎都有深層的暗示。像他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暗指「你自己要注意點,沒有亂的本錢」,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暗指「我知道你們在搞自己的」,說「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暗指「這些人你非用不可」,而講「三顧茅蘆」舊事,是暗喻自身等級不同,「是你爸求我,不是我求你爸」,講北伐是劉備遺願,其實是想說「這戰非打不可,沒有你反對的空間」。
動不動就搬人家老爸出來,不免會讓聽的人有點壓力,因此諸葛亮最後也補充說明,如果他失敗了,或他的留守人馬沒有用,大可處罰他們,「但是」,之後劉禪你,就好自為之了。
缺乏選擇空間的為你好
就文字表現來說,這篇文章的確有一定程度的文學價值,也留下了「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這句現代人也很愛用的名句(雖然多半是用以諷刺看不懂的文章),但文章本身也傳達出很深沉的無奈感。不只是諸葛亮的無奈,也包括劉禪的無奈。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劉禪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諸葛亮說得雖然客氣,劉禪卻沒有選擇的空間;若要臨表涕泣,我想劉禪應該哭得更大聲。為什麼呢?
如果劉禪聽諸葛亮的建議去做,那成功算諸葛亮的,一代名臣啊!那失敗呢?劉禪就得自己想辦法,但已經沒人救得了你,因為你沒有可用之人。
若劉禪不聽諸葛亮的建議去做呢?若做出一番成就,那就會產生一山兩虎的問題,如何面對諸葛亮的大軍與一干能臣呢?如果自己做,卻失敗了,只怕會是最差的後果:劉備說過,如果劉禪不濟事,諸葛亮可取而代之。
說是選擇題,卻只有一個答案。奶爸幫他安排的好好的標準答案。
這樣好嗎?依照事後的歷史發展,諸葛亮在七年後過世,劉禪接手的仍是一個諸葛亮「安排妥當」的國家。他雖然展現出一些委屈求全的政治智慧(這很可能是在和諸葛亮的互動中培養出來的),但他的個人能力卻無法改變這個小國的命運。他最後選擇降晉,以安樂公的身分過著「樂不思蜀」的快意生活,但這樣真的好嗎?劉禪小的時候是看別人臉色,就算到五、六十歲,還是習慣性的看強者臉色,就算諸葛亮的一切設計是出自於對劉禪的關愛,那這樣的結果,又會是諸葛亮想要的嗎?
若要評價《出師表》,倫理學家很可能不會給太高的評價。就算諸葛亮的目標是中興漢室而非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但就手段面來說,他都沒給劉禪「做一個完整的人」的機會。說是為他好,但其實害了他。
整體來講,《出師表》在美學層面上仍是一篇精采的文章,但也證明了善意與美好的規劃,不見得能和道德正當性建立連結。
‧問題與討論:
一、在現代生活情境中,不難碰到「好為人師」、「好為人父」的傢伙,請談談與這些人的互動過程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愉快經驗,並說明這對你造成了何種影響。
二、你認為公開信是一種良善的溝通方式嗎?私下好好講與公開對大眾闡述兩人關係,差別在哪裡?何者在道德上更可能是正確的做法?
‧延伸文本:
一、〈後出師表〉(可能為偽作)
二、陳琳〈討曹檄文〉
三、麥克阿瑟〈麥帥為子祈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