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 (春秋.晏嬰《晏子春秋》)
經典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
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作者
晏嬰(?~ 前五○○年),字仲,後世尊為「晏子」。晏子是齊國卿相,經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以省刑薄斂、節儉著名。《晏子春秋》記載了晏嬰的言行與事蹟,成書於戰國時期,內容彙整了史料和民間傳說,有很多記載晏嬰勸君主勤政,以及愛護百姓、選賢舉能、虛心納諫的故事,表現晏嬰聰明機智的特質。
題解
本文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描寫晏子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時,所採取的機智應對,表現出從容不迫、臨危不亂與機智善辯的能力。他不畏強權的壓迫,運用智慧長自己志氣、滅對手威風,成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注釋
1晏子:名嬰,字仲,史稱晏平仲。據說晏子的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2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3方來:將要前來。
4何以也:有什麼辦法可用呢?
5為:於,在。
6何坐:犯了什麼罪?
7坐:干犯。坐盜:干犯竊盜罪。
8酒酣:飲酒盡興。酣,音酣。
9詣:音詣,去見面。
10曷為者:做什麼的?曷,音曷。
11固:本來。
12枳:音枳,果實名,又叫枸(枸)橘,味道酸苦。
13徒:音徒,徒然,白白的。
14實:果實。
15所以然者何:為什麼這樣?
16得無:莫非。
評析
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北,就成了枳樹,可知環境對事物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啊!人也一樣,如果生活的環境改變了,思想或個性可能不知不覺受到外界的影響,從一個不偷竊的人,變成一個慣竊,這是潛移默化的可怕。
〈橘逾淮為枳〉生動的塑造了兩個人物的形象。楚王原本想藉著齊國的囚犯羞辱晏子的國家,他問晏子:「貴國的人很擅長偷竊嗎?」簡單一句話,就將楚王傲慢無禮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勾勒了出來。
面對楚王的無禮,晏子則採取截然相反的態度,先恭敬的起身,用合乎禮節的行為,突顯楚王的無禮,然後再說個故事,點出「楚國的環境使百姓容易偷竊」的論點,用楚王的邏輯來反擊楚王,壓倒對方的氣燄。晏子隨機應變、從容不迫的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令人讚賞。
經典故事
那個身材矮小、窄肩膀的齊國大使晏子,奉命出使楚國,他在出發前,就知道這是件不容易辦的差事。
晏子一行人走了多時,終於來到楚國。楚王在宮殿熱情的款待晏子,賜酒喝。酒到酣處,忽然有官吏綁了一個囚犯來到殿上,手一推,那人便跪倒在地,只見他的形容憔悴,身上布滿了紫色的瘀痕。
楚王伸出手指,對著跪在地上的人揮了揮,說:「那捆著的人是幹什麼的?」語氣十分輕蔑。大殿上歌舞昇平的熱烈氣氛,頓時降到了冰點。
官吏行禮回答:「他是齊國人,在我國犯了竊盜罪。請大王發落!」
楚王轉頭,掩不住得意之色,問晏子:「貴國的人很擅長偷竊嗎?」
晏子聽了,立刻站起來抹平衣服上的皺摺,恭敬答道:「聽說橘樹長在淮河的南方是『橘』,但是越過淮河長在北方後,就變成了『枳』,它們只有葉子的形狀長得像,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因為淮河南北的環境不一樣。現在,生活在齊國的老百姓不偷竊,可是遷居到楚國就偷,難道不是受到楚國的影響,才使老百姓特別會偷竊嗎?」
經典知識
相關成語:「橘淮為枳」、「淮橘為枳」、「南橘北枳」。後來用「橘淮為枳」比喻社會風氣不好,一個人換了地方就受影響變壞了。
經典原文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
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作者
晏嬰(?~ 前五○○年),字仲,後世尊為「晏子」。晏子是齊國卿相,經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以省刑薄斂、節儉著名。《晏子春秋》記載了晏嬰的言行與事蹟,成書於戰國時期,內容彙整了史料和民間傳說,有很多記載晏嬰勸君主勤政,以及愛護百姓、選賢舉能、虛心納諫的故事,表現晏嬰聰明機智的特質。
題解
本文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描寫晏子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時,所採取的機智應對,表現出從容不迫、臨危不亂與機智善辯的能力。他不畏強權的壓迫,運用智慧長自己志氣、滅對手威風,成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注釋
1晏子:名嬰,字仲,史稱晏平仲。據說晏子的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2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3方來:將要前來。
4何以也:有什麼辦法可用呢?
5為:於,在。
6何坐:犯了什麼罪?
7坐:干犯。坐盜:干犯竊盜罪。
8酒酣:飲酒盡興。酣,音酣。
9詣:音詣,去見面。
10曷為者:做什麼的?曷,音曷。
11固:本來。
12枳:音枳,果實名,又叫枸(枸)橘,味道酸苦。
13徒:音徒,徒然,白白的。
14實:果實。
15所以然者何:為什麼這樣?
16得無:莫非。
評析
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北,就成了枳樹,可知環境對事物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啊!人也一樣,如果生活的環境改變了,思想或個性可能不知不覺受到外界的影響,從一個不偷竊的人,變成一個慣竊,這是潛移默化的可怕。
〈橘逾淮為枳〉生動的塑造了兩個人物的形象。楚王原本想藉著齊國的囚犯羞辱晏子的國家,他問晏子:「貴國的人很擅長偷竊嗎?」簡單一句話,就將楚王傲慢無禮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勾勒了出來。
面對楚王的無禮,晏子則採取截然相反的態度,先恭敬的起身,用合乎禮節的行為,突顯楚王的無禮,然後再說個故事,點出「楚國的環境使百姓容易偷竊」的論點,用楚王的邏輯來反擊楚王,壓倒對方的氣燄。晏子隨機應變、從容不迫的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令人讚賞。
經典故事
那個身材矮小、窄肩膀的齊國大使晏子,奉命出使楚國,他在出發前,就知道這是件不容易辦的差事。
晏子一行人走了多時,終於來到楚國。楚王在宮殿熱情的款待晏子,賜酒喝。酒到酣處,忽然有官吏綁了一個囚犯來到殿上,手一推,那人便跪倒在地,只見他的形容憔悴,身上布滿了紫色的瘀痕。
楚王伸出手指,對著跪在地上的人揮了揮,說:「那捆著的人是幹什麼的?」語氣十分輕蔑。大殿上歌舞昇平的熱烈氣氛,頓時降到了冰點。
官吏行禮回答:「他是齊國人,在我國犯了竊盜罪。請大王發落!」
楚王轉頭,掩不住得意之色,問晏子:「貴國的人很擅長偷竊嗎?」
晏子聽了,立刻站起來抹平衣服上的皺摺,恭敬答道:「聽說橘樹長在淮河的南方是『橘』,但是越過淮河長在北方後,就變成了『枳』,它們只有葉子的形狀長得像,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因為淮河南北的環境不一樣。現在,生活在齊國的老百姓不偷竊,可是遷居到楚國就偷,難道不是受到楚國的影響,才使老百姓特別會偷竊嗎?」
經典知識
相關成語:「橘淮為枳」、「淮橘為枳」、「南橘北枳」。後來用「橘淮為枳」比喻社會風氣不好,一個人換了地方就受影響變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