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無為的翅膀
老屋,蛙聲四溢
我,定定蹲在孫家灣老屋天井的中央
眺望江南柳絲如夢的三月
是否該為自己無端的躊躇,加件春裝呢
東邊紅牆上的八駿圖
依舊虎虎想飛
一隻缺嘴的酒罈,橫臥地窖一角
殷殷等待主人的叫喊
右廂房左側一具冷冷油亮的棺槨
讓我幼小的身軀,從容自在
上上下下的撫摸
這時客廳內側,突然傳來一陣急驟的咳嗽
小娃兒,還不快快去給老爺爺的水煙袋點火啦
唔!日已三竿
我,輕輕跳進蛙聲四溢的小池塘,載浮載沉幾回吧
簑衣,腳趾讀著
第一次穿上它,戴著斗笠
我在銅鏡中驚見自己
活像一尊昂揚威武的守門神
怯怯地,我在田埂上來回輕緩的走著
狂烈的雨點
像瀑布
嘩嘩地,在我的身上四處流竄
我用,眼睛,頂著
我用,腦殼,飲著
我用,手掌,想著
我用,腳趾,讀著
那一段徜徉田野素樸如畫的日子
令我幼小的心扉,全然桃花般開放
想起六十年前的簑衣,現在還掛在老屋的牆上吧
獨輪車,汗水淋漓
俺,不想
俺,不敢
狠狠一頭栽進
前方
深不可測
的
雲霧裡
在故鄉凹凸不平的山路上
它,每天
南來北往
忙於錄製
一齣齣
汗水淋漓的
抽‧象‧畫
磨墨,步履遲遲
好個冷寂的冬天
一具大硯台,蹲在胡桃木書桌上,嬉笑著
每天輪番,由咱們小心翼翼的侍候
以上等徽墨在它的圓周,齜牙裂嘴的奔馳
一磨,半畝方塘一鑑開
再磨,天光雲影共徘徊
三磨,問渠那得清如許
多磨,為有源頭活水來
咱們悠然,把朱老夫子幾部家喻戶曉的經典
一頁頁揉得落英繽紛,酒香十里
磨,磨,磨
墨磨人,人磨紙,紙磨墨,墨磨月
如此,步履遲遲
我的牧牛拾糞的童年,就這樣三三兩兩的走失
水車,一格格春天
或許,因為慣常潺潺不息的川流
而忘卻
魚
永遠忘憂徜徉於江河
稻穗,搖頭晃腦
淹沒,一覽無餘青青的阡陌
而一群老的,少的
打赤膊,汗流浹背的莊稼漢
他們
身手十分俐落的
在水花四濺的斜坡上
一格格,一格格
把春天,推向
推,向,老祖母倚閭而望盈盈欲滴的眼眸稻草人,吱吱喳喳
我說:好歹你也是一株獨立擎天的男子漢啦
終日,在一望無際的阡陌,守著
守著,風
守著,雨
守著,日
守著,月
守著,橫眉豎眼的老鷹
守著,吱吱喳喳的麻雀
守著,五月的麥穗,如少女乳房之突起
守著,纍纍的包榖,如仲夏群蟬之高歌
守著,
守著,
守著,
一幅鄉野陶陶然的原始風景卷,豁達誕生
插秧,彎彎的兒歌
一行青鳥,並排直上西北角藍湛湛的天空
江南水鄉,四月天
整個田疇簇擁著萬頭鑽動的風采
大夥兒
哈腰
手執嫩嫩的秧苗
插,插,插,插,插,插
從左向右,一點一撇,蟹形的書寫
挑著,泥
捧著,水
一疊疊花花翠翠的翅膀
自胯下,有節奏一拐一拐的竄出
於是,眾聲齊作——
落在牛背上的燕子,遐想怎樣把黃昏的倒影搬回家
魚鷹,打撈河水
兀立船首,神情傲岸
想,拚命,打撈一天的新生活
河水,自由自得的東流
俺,祇是一慣目不轉睛的,盯著
盯著,舷邊陣陣游魚的嬉逐
看你們還能逍遙到幾時
儘管你何等機靈,善泳
但,絕對,逃不出俺溫柔闊大的尖嘴
一把啣住你,光溜溜的身子
輕輕,連頭帶尾,往舢板上一扔
主人也會適時拋來一朵讚嘆的微笑
嗨!今晚
俺要獨自在柴房,好好暢飲一番
其他的事,等天亮再說
土地廟,矮矮的燈海
在柳條輕拂的小丘上
一尊矮矮的
香火似乎並不鼎盛的
土地廟
誰也說不清
它,究竟在這裡,吟風弄月了多久
鄉里的孩童們
確是這裡不可或缺的常客
捏捏泥巴,吹吹香火,滾滾鐵環
迎著一對笑嘻嘻的老公婆
誰也狠不下心去怠慢它
唯獨仲夏的流螢,常常故佈陣式
每晚,每晚,窩在它的身邊
織成一片小小閃爍的 燈海
背簍,紅白蓮花
你,經常被閒置在柴房的一隅
冷眼,看村外的胡言亂語
看老爺爺佝僂的背影
看牛群在爛泥地裡狂奔
看雄雞日出前哇哇大叫
看紅白蓮花,偷偷彩繪六月的水塘
看一堆孩子從私塾館傳來的吵鬧聲
看一隻光滑滑的水瓢,怎樣
在老奶奶的手裡,玩得天旋地轉
看舊山一帶的炊煙
似有若無,如石濤未完成的潑墨
你,經常被套在漁人黝黑的背上
不講道理的,搖著晃著
但,從未聽見你,說過半句抱怨的話擺渡船,竹篙的心事
是在等行人未及時停止呼吸的腳印嗎
兩岸,燈火
時明,時滅
把渡口的窄門,拱托得更壅塞了
天色與櫓聲,接吻
竹篙與哈欠,接吻
水草與鏟子,接吻
葫蘆,雛雞與犁耙,接吻
不過是相距十來丈的小河,罷了
每天從微曦到落日
行走同樣的路線
拍打同樣的水漩
誰能識透那個擺渡人的心事
請問請問,緊靠右舷的魚鷹,你知不知道
窗,無為的翅膀
恍惚中,依稀進入朔風殘照的暮年
經常想著,細數著,老家的窗
那些窗,還在原地無端孤寂的踏步
不,在天井裡,它與簷滴對望
不,在炊煙中,它與牧笛對望
不,在池塘畔,它與水牛對望
不,在阡陌間,它與麻雀對望
不,在書齋側,它與老聃對望
不,在柳梢頭,它與范寬對望
從那一格格如夢似幻的影像
猶之一落落橫七豎八的草堆
把我的回憶之網,一縷縷的掀開
那是白鷺鷥在田埂上慢悠悠的來回踱步
那是老魚鷹在船舷偷窺撐槳主人的臉色
那是打榖機在飛揚的作業中真摯的呼吸
那是土牆上一團團牛糞和泥等著被風乾
這一幕幕近似拉洋片古稀農村的風采
深深鼓舞著某些難以澆熄的夢寐
或許它不僅僅是
一具具長、方、圓形各式各樣的窗
所能彩繪得了的
嗨!窗,好一排壯麗而又靈動的
無為大壁畫
莫非,它是一隻無所不在的孤鶩嗎
自我心的斗室,坦然閃爍無私的躍出
附記:
我的老家安徽無為,是一個江南風的魚米之鄉,在那小河彎彎,草堆處處,桃柳夾岸的農村,我度過十多個不知天高地遠的童年,迄今已五十八載未曾在它的懷裡打滾了。
今年六月十六日,咱們三兄弟,由姪兒林山駕車,從南京經蕪湖,直奔無為的孫家灣,約四個小時車程,與表弟孫太明全家歡聚。
老屋已改建為三層小洋房,中間放置一台打榖的風車,還是兒時的模樣,廣場不見了,當年的小池塘仍在,似乎比往昔更清澈……
〈無為詩帖〉成於二○○○年十一月,先於《聯合副刊》二○○一年八月六日刊出五首,二○○二年八月《聯合文學》月刊繼刊四首,二○○三年四月,香港,《詩網路》刊出末三首,特此說明。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初記
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再記
老屋,蛙聲四溢
我,定定蹲在孫家灣老屋天井的中央
眺望江南柳絲如夢的三月
是否該為自己無端的躊躇,加件春裝呢
東邊紅牆上的八駿圖
依舊虎虎想飛
一隻缺嘴的酒罈,橫臥地窖一角
殷殷等待主人的叫喊
右廂房左側一具冷冷油亮的棺槨
讓我幼小的身軀,從容自在
上上下下的撫摸
這時客廳內側,突然傳來一陣急驟的咳嗽
小娃兒,還不快快去給老爺爺的水煙袋點火啦
唔!日已三竿
我,輕輕跳進蛙聲四溢的小池塘,載浮載沉幾回吧
簑衣,腳趾讀著
第一次穿上它,戴著斗笠
我在銅鏡中驚見自己
活像一尊昂揚威武的守門神
怯怯地,我在田埂上來回輕緩的走著
狂烈的雨點
像瀑布
嘩嘩地,在我的身上四處流竄
我用,眼睛,頂著
我用,腦殼,飲著
我用,手掌,想著
我用,腳趾,讀著
那一段徜徉田野素樸如畫的日子
令我幼小的心扉,全然桃花般開放
想起六十年前的簑衣,現在還掛在老屋的牆上吧
獨輪車,汗水淋漓
俺,不想
俺,不敢
狠狠一頭栽進
前方
深不可測
的
雲霧裡
在故鄉凹凸不平的山路上
它,每天
南來北往
忙於錄製
一齣齣
汗水淋漓的
抽‧象‧畫
磨墨,步履遲遲
好個冷寂的冬天
一具大硯台,蹲在胡桃木書桌上,嬉笑著
每天輪番,由咱們小心翼翼的侍候
以上等徽墨在它的圓周,齜牙裂嘴的奔馳
一磨,半畝方塘一鑑開
再磨,天光雲影共徘徊
三磨,問渠那得清如許
多磨,為有源頭活水來
咱們悠然,把朱老夫子幾部家喻戶曉的經典
一頁頁揉得落英繽紛,酒香十里
磨,磨,磨
墨磨人,人磨紙,紙磨墨,墨磨月
如此,步履遲遲
我的牧牛拾糞的童年,就這樣三三兩兩的走失
水車,一格格春天
或許,因為慣常潺潺不息的川流
而忘卻
魚
永遠忘憂徜徉於江河
稻穗,搖頭晃腦
淹沒,一覽無餘青青的阡陌
而一群老的,少的
打赤膊,汗流浹背的莊稼漢
他們
身手十分俐落的
在水花四濺的斜坡上
一格格,一格格
把春天,推向
推,向,老祖母倚閭而望盈盈欲滴的眼眸稻草人,吱吱喳喳
我說:好歹你也是一株獨立擎天的男子漢啦
終日,在一望無際的阡陌,守著
守著,風
守著,雨
守著,日
守著,月
守著,橫眉豎眼的老鷹
守著,吱吱喳喳的麻雀
守著,五月的麥穗,如少女乳房之突起
守著,纍纍的包榖,如仲夏群蟬之高歌
守著,
守著,
守著,
一幅鄉野陶陶然的原始風景卷,豁達誕生
插秧,彎彎的兒歌
一行青鳥,並排直上西北角藍湛湛的天空
江南水鄉,四月天
整個田疇簇擁著萬頭鑽動的風采
大夥兒
哈腰
手執嫩嫩的秧苗
插,插,插,插,插,插
從左向右,一點一撇,蟹形的書寫
挑著,泥
捧著,水
一疊疊花花翠翠的翅膀
自胯下,有節奏一拐一拐的竄出
於是,眾聲齊作——
落在牛背上的燕子,遐想怎樣把黃昏的倒影搬回家
魚鷹,打撈河水
兀立船首,神情傲岸
想,拚命,打撈一天的新生活
河水,自由自得的東流
俺,祇是一慣目不轉睛的,盯著
盯著,舷邊陣陣游魚的嬉逐
看你們還能逍遙到幾時
儘管你何等機靈,善泳
但,絕對,逃不出俺溫柔闊大的尖嘴
一把啣住你,光溜溜的身子
輕輕,連頭帶尾,往舢板上一扔
主人也會適時拋來一朵讚嘆的微笑
嗨!今晚
俺要獨自在柴房,好好暢飲一番
其他的事,等天亮再說
土地廟,矮矮的燈海
在柳條輕拂的小丘上
一尊矮矮的
香火似乎並不鼎盛的
土地廟
誰也說不清
它,究竟在這裡,吟風弄月了多久
鄉里的孩童們
確是這裡不可或缺的常客
捏捏泥巴,吹吹香火,滾滾鐵環
迎著一對笑嘻嘻的老公婆
誰也狠不下心去怠慢它
唯獨仲夏的流螢,常常故佈陣式
每晚,每晚,窩在它的身邊
織成一片小小閃爍的 燈海
背簍,紅白蓮花
你,經常被閒置在柴房的一隅
冷眼,看村外的胡言亂語
看老爺爺佝僂的背影
看牛群在爛泥地裡狂奔
看雄雞日出前哇哇大叫
看紅白蓮花,偷偷彩繪六月的水塘
看一堆孩子從私塾館傳來的吵鬧聲
看一隻光滑滑的水瓢,怎樣
在老奶奶的手裡,玩得天旋地轉
看舊山一帶的炊煙
似有若無,如石濤未完成的潑墨
你,經常被套在漁人黝黑的背上
不講道理的,搖著晃著
但,從未聽見你,說過半句抱怨的話擺渡船,竹篙的心事
是在等行人未及時停止呼吸的腳印嗎
兩岸,燈火
時明,時滅
把渡口的窄門,拱托得更壅塞了
天色與櫓聲,接吻
竹篙與哈欠,接吻
水草與鏟子,接吻
葫蘆,雛雞與犁耙,接吻
不過是相距十來丈的小河,罷了
每天從微曦到落日
行走同樣的路線
拍打同樣的水漩
誰能識透那個擺渡人的心事
請問請問,緊靠右舷的魚鷹,你知不知道
窗,無為的翅膀
恍惚中,依稀進入朔風殘照的暮年
經常想著,細數著,老家的窗
那些窗,還在原地無端孤寂的踏步
不,在天井裡,它與簷滴對望
不,在炊煙中,它與牧笛對望
不,在池塘畔,它與水牛對望
不,在阡陌間,它與麻雀對望
不,在書齋側,它與老聃對望
不,在柳梢頭,它與范寬對望
從那一格格如夢似幻的影像
猶之一落落橫七豎八的草堆
把我的回憶之網,一縷縷的掀開
那是白鷺鷥在田埂上慢悠悠的來回踱步
那是老魚鷹在船舷偷窺撐槳主人的臉色
那是打榖機在飛揚的作業中真摯的呼吸
那是土牆上一團團牛糞和泥等著被風乾
這一幕幕近似拉洋片古稀農村的風采
深深鼓舞著某些難以澆熄的夢寐
或許它不僅僅是
一具具長、方、圓形各式各樣的窗
所能彩繪得了的
嗨!窗,好一排壯麗而又靈動的
無為大壁畫
莫非,它是一隻無所不在的孤鶩嗎
自我心的斗室,坦然閃爍無私的躍出
附記:
我的老家安徽無為,是一個江南風的魚米之鄉,在那小河彎彎,草堆處處,桃柳夾岸的農村,我度過十多個不知天高地遠的童年,迄今已五十八載未曾在它的懷裡打滾了。
今年六月十六日,咱們三兄弟,由姪兒林山駕車,從南京經蕪湖,直奔無為的孫家灣,約四個小時車程,與表弟孫太明全家歡聚。
老屋已改建為三層小洋房,中間放置一台打榖的風車,還是兒時的模樣,廣場不見了,當年的小池塘仍在,似乎比往昔更清澈……
〈無為詩帖〉成於二○○○年十一月,先於《聯合副刊》二○○一年八月六日刊出五首,二○○二年八月《聯合文學》月刊繼刊四首,二○○三年四月,香港,《詩網路》刊出末三首,特此說明。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初記
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