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階段 青春漫遊的歲月(731~745)

〈望嶽〉

題解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25歲的杜甫背起行囊再次漫遊,來到齊趙(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嶽」這裡指東嶽泰山。杜甫「望嶽」,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新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又稱岱山,即泰山。因其為五嶽之首,故云岱宗。夫如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是語氣詞。詩人先設問,後自答。齊魯:春秋時兩個古國名,齊國在泰山之東北,魯國在泰山之西南。青未了:青翠無邊無際。「齊魯青未了」五字生動地展現出泰山那巍然聳立、青翠欲滴而又綿亙天外的渾茫神韻。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大自然和天地萬物的主宰者。鍾:結聚、集中。割:分割,劃分開。陰陽:山北日光照不到處為陰,像是黃昏;山南被日光照亮處為陽,像是拂曉。這兩句是說造物主如此鍾情於泰山,把神奇和秀美集於它一身,那綿延起伏的峰脊,如刀一樣,分割開陰陽和晨夕。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倒裝句。層層疊疊的雲飄浮而來,盪滌胸懷,使人胸襟寬闊;極目遠眺,看歸鳥漸飛漸遠隱沒於山林中。金聖歎讚其「一句寫望之闊,一句寫望之遠」,「從來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領略」(《金聖歎選批杜詩》)。眥(ㄗˋ):眼角。決眥:形容詩人將目力用盡,竟望到連眼眶都將裂開的地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定要登上山的最高處俯瞰群峰,它們在腳下變得多麼矮小!此為千古流傳之名句,贏得後人的交口稱讚。詩人以充滿豪邁氣概的詩句作結,「凌絕頂」的「凌」字用得尤為貼切、傳神,借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抒發了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壯志豪情,表達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新評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雖然在作此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但他少年氣盛,對自己的前途依舊充滿信心。

  詩的起首便向大自然發出了探求和質詢,與屈原的〈天問〉有異曲同工之妙。屈原曾大聲問道:「九天啊!哪裡是你的邊際?蒼天大地啊!你們又到哪裡會合?……」敢向大自然發出質詢的人,都是不屈不撓、勇於探索精神的人。杜甫極目遠眺,眼前山巒起伏、大地蒼茫,這雄渾的景色使他心中陡然湧出萬丈豪情,耳邊松濤陣陣,遠處飛鳥高翔,詩人的心胸豁然開朗,似有八面來風。

  詩的一、二句寫泰山的高峻和自己對它的仰慕,三、四句寫近望,五、六句寫遙望,最後兩句抒懷。歷代詠泰山的詩很多,但都無法與這首〈望嶽〉相比,所以仇兆鰲說:「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複。此詩遒勁刻峭,可以俯視兩家矣。」又說:「龍門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以上。」〈望嶽〉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產生共鳴、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高遠的境界,不愧為千古名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