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樂章
狂想曲:與大冠鷲的對話
Rhapsody: Dialogue with Crested Serprnt Eagle
獨夢也獨醒
Dream alone, Wake up alone
風吹不動山的沉穩,雨也澆不醒山的醺意,山風雲影的幻滅,只為秋山的新
彩更添冥思後的獨戀,在不增不減與不即不離的吟哦中,以素心體會山的寂靜。
但寂靜只是人為的形容詞,我獨自枯坐西窗的楓樹下,拈一葉秋殘,寄興於彩墨
與詩章,想藉著一枝禿筆,來頌揚秋山的寂靜之美,卻始終無法調配出此刻「心
靈風景」的色彩,以及深入其境所感受到的那份空靈與深邃。
山的淵默不是死寂的,而是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它是包容、也是無私的。風
聲、雨聲、松聲、泉聲、春鳥秋蟲聲、處處可聞的天籟之聲,以及偶爾穿插的人
聲、車聲、雞鳴狗吠聲,甚至還有數公里外傳來五音不全、聲嘶力竭的卡拉
OK的遏雲之聲,聲聲都消隱在森森的山林裡。
三五隻樹鵲伴著嘎嘎的謦欬,低喚被山林遺忘的幾闋迴響;五色鳥躲在隱密
的相思樹叢中,拉著梵唄般的吟詠,叩問冷山寒雲的奧義;珠頸斑鳩啼如啜泣,
似乎在為肅殺的勁秋嘆息。即使空山都默默承受所有的喧呶,大冠鷲依然堅持牠
的尊貴,就算只是一聲靈魂微渺的低沉吶喊,也要飛到數百公尺遠之外的雲霄翱
翔、盤旋數回才會放懷長嘯。牠懂得尊重千山的秋寂,卻贏得了群山的回應;牠
也堅持自重的孤寒,只以生命的熱情追祭長風的方向。牠是一個真正遁居雲深不
知處,完全離塵絕俗,過著孤寂卓立生活的獨行者。
山房的四周盡是參天的大樹,枝葉蔥翠鬱勃,樹幹都長得十分筆直、蒼勁,
樹根有如巨靈之掌,盤錯牢固的抓穩大地,展現出歲月的堅韌力量。這裡人煙幾
乎絕跡,斧斤不入山林的結果,讓每一棵樹都活得很莊嚴而且全然孤立。一棵樹
的最大榮耀就是高大、茂密,能自在的活出自己,活得沒有幽怨、活得很疏朗。
老鷹與大樹都是我的親密芳鄰,也是我學習面對孤獨最好的良師益友,牠們
都教導我,能活得越簡單越自然,就能活出有莊嚴有尊貴的超然,小鳥與小草都
只會向大地尋求依附,老鷹與大樹則是往高空享受孤獨。
我走向室外,獨坐在一棵高大的紅楠樹下,望著在高空中翱翔的大冠鷲,默
默地吟避世的清唱,與牠提挈分享:
你我結廬在雲山
不必招呼
沒有打擾
只有守護相望
你為我擒拿鼠輩
我為你堅守家園
你往高空享受自由的翱翔
我往高山尋找心靈的疏放
孤獨是你的志向
放棄平疇綠野
與孤松白雲為伴
御雲乘風
縱橫大化
以銳眼遠觀八方
只要迎風展翅
就能輕易飛越萬水千山
藝術是我的志業
囤積知識,執迷技巧
只會孤芳自賞
遠離塵務與名利
才能在藝術的心田
播種、插秧
只要淨心游目
就能騁懷創作,境界超然
你獨領青天
狂歌長嘯
不畏孤寒
我擁抱青山
高蹈山林
獨戀空靈
你我生命的格局
也因此更加
空闊
豁朗
獨樹不成林
孤獨是甚麼?從字義上來說,就如宋朝薄命女詩人朱淑真所描述的:「獨行
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如此看來,棄世孑立的孤獨感不是很寂寞無聊嗎?
多數的人因無法忍受孤獨也許會有害怕孤獨的感覺,尤其是對那些追求安逸
,不甘寂寞的人,絕對無緣體驗孤獨的生活,正如那位《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
者,也是一生熱中於美食、美酒與華服的英國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就曾指控孤獨是「麻木自己的感覺,擁抱一種可憐兮兮
的生活,以作為換取永恆福樂的代價。」即使身為梭羅的良師益友,詩人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對於他能服百人之勞而
不為,卻選擇離康考特鎮一英里遠的華爾騰(Walden)
湖畔,去過了兩年獨善其身的遁世生活也很有看法,因此在日記上一吐騷屑,數
落他幾句:「梭羅的個性中少了點雄心壯志,他不當整個美國工程師的領隊,卻
去當了一個採漿果遠足隊的隊長。」另一位《理性主義之歷史》的作者,也是文
明價值的熱愛者──愛
爾蘭歷史學家萊基(Hartpole Lecky)甚至毫不遮
掩的批判古往今來最著名的隱修之父──
聖安東尼(St. Antony of Egypt),
挖苦他獨自一人在尼羅河東岸的皮斯皮爾(Pispir)
沙漠中二十年的禁慾苦行,「只是一個心理扭曲、病懨懨的狂熱者,把一生消耗
在一無是處和殘忍的自虐上。」1依他們之
見,人生多麼美好,與人互動多麼有趣,生活也是多彩多姿,自己築一道高牆,
把世界隔絕在外而獨行獨酬,豈不是在虛度人生,形同福薄與自虐?
心理學家如斯托(Anthony Storr)曾對卡夫
卡、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
……等作家深入研究,認為「這些作家可以開創出複雜
的想像世界,是拜他們童年時得不到充分的關愛所賜,
……然而,最初的匱乏卻在後來獲得了補償。」2
同時也有心理分析師認為遠避錙塵、疏離世事、迷戀孤獨的人有心
理上的缺陷或性格分裂的傾向,這一類的人把孤家獨處自比為人中野鶴,披著宗
教外衣強調與眾不同,表現冷漠,自覺優越,因渴望偉大而常產生自足的錯覺與
靈性上的驕傲,其實反模式化的背後是在遮蔽長久受到壓抑的愛的渴望。
如法國文哲才子盧騷一出生就喪母,他轉移這種感情而愛上了大他十三歲的
華倫夫人(Mrs. Warrens),但是這種「母性角色
」(mothernal figure)的愛情顯然受到挫折,致
使心靈受傷。他逃離巴黎隱居瑞士、普魯士、英國等多處,以沉鬱之思寫下諸多
跌宕的不朽作品,如《愛彌兒》、《民約論》、尤其是《懺悔錄》
(Les Confessions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不但為他的立場辯護也撫平了傷痛。但也有現代評論家說他有迫害妄想症,覺
得受到同時代的人曲解得不到共鳴,因而逃入「大地之母」(The
Great Mother)的孤獨懷抱裡。3
又有些人是逃避過分依賴的恐懼,喜歡封閉在內心世界裡「孤芳自賞」,與周遭
世界刻意保持一段距離,是屬於自戀型性格;或是在競爭求勝的社會中敗下陣來
,備受排斥、冷落、批評、傷害,得不到足夠的肯定與了解,而處於「自我孤立
」的狀態下,這一類的人都帶有某種受傷的自尊與對抗的敵意所形成的防衛情緒
,最終有可能在過度內向的孤獨氛圍中逐漸凋萎。
另有一派心理學者堅信人的健康與快樂,完全奠基於良好與親密的人際關係
上。尤其身處工商發達的現代社會,「群我」關係(individual-
in-community)的辯證決定個人價值的褒貶。因此人們對孤獨普遍
存在一種印象,認為孤獨是一種貧瘠、憂鬱、空洞,沒有責任感的貪享薄福,是
逃避社會義務的怯懦與反社會的脫序行為,有著自我縱容的盲目與鴕鳥主義的病
態心理。社會上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顯然佔絕大多數。
第 6 樂章
進行曲:與蜘蛛的對話
March: Dialogue with the Spider
時間之網
Net of Time
午後,一場驚雷外加急風驟雨,讓群山裡的一切放浪快意都斂容欲止,讓大
地裡的天籟之絃也戛然中止,萬物都屏息以待。
時間就像是突然凍結且靜止得禪味十足。
造物者正在飆怒,萬物只有乖乖的臨刑受教,不要逃、也無處可逃;它來得
快、去得也快,面對它、也接受它,事後凡有知覺的萬物其實都是受惠者。
面對造物者粗暴的設局,以人類微薄的力量與淺薄的知識是無法橫加干涉的
,大自然的嗟嘆、吐納時而冷酷無情,時而親切和藹,在它嚴峻的時候,不是狂
風暴雨,令大地一片澤國,要不就是乾旱成災,令遍野一片焦土,有如鐵蹄橫過
,餓殍千里。但是只要人願意學習萬物的自然純樸,就有可能化知識成智慧,把
自我擴展為大我,讓襟懷推至如宇宙浩瀚般的恢宏氣度,這時,大自然反而會揭
開它嚴厲的面紗,與我們親切的把臂言歡,促膝交談。
大雨過後,小溪醺醺然宛若醉後的脈搏,白雲悠悠然卻無心出岫,山野一抹
青綠,微風輕拂幽松,大地又重新甦醒。
林間不聞啼鴃,密林儼如聖殿,靜得十分詭秘肅穆。時間在流動與曲折之中
,彷彿混沌初開,一切再從零開始。
冉冉的陽光穿透樹間茂密的葉子,熠熠的光點隨著沁涼觸膚的微風輕動,淺
擺著虛弱的燦爛,稀稀疏疏的與繽紛斑駁的落葉,散落在蜿蜒的小徑上,恍若殘
夢裡的閒花。微弱的陽光似乎還無法把森林喚醒,直到狗兒跟著我蹴入林中漫步
,縱使腳步輕盈,些微的窸窣還是把許多小動物,如松鼠、野兔、夜鷺、灰鶺鴒
……,一個個從驚駭的風雨後招魂過來。
懵然的竹雞更像是剛從惡夢中忽遽醒來,「雞狗乖!雞狗乖!
……」猛然從草叢裡翦徑竄出,撲翼凌草飛逃而去。我也被牠們劃破
靜謐的尖叫聲嚇了一跳,雙方都活像見到幽山魑魅一般怦然心驚。
在一處小懸崖邊,有一棵筆直的光蠟樹,在枝格間有隻人面蜘蛛,結了一張
結實的大網,每次當我散步經過,總要駐足觀察一番。今天,我發現蛛網剛被大
風吹斜的竹子給扯斷,已經不成形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變,蜘蛛並沒有落跑,
也沒有打算改換個環境,牠「只取當下,只當下取」,依然精神抖擻的開始重新
忙著修補同樣的一張網,也許甚至打算結一張更大、更結實的網
……
百代之過客
時間對森林裡的萬物是沒有意義的。一八八四年在國際子午線會議上通過以
倫敦郊外的格林威治標準時區(Greenwich Mean Time)
,而不是以自稱「東方日昇之地」的日本為起點的時間,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時
間也是人生的重要資源,也因此,只有人類才是「時間的奴隸」。
每年的除夕夜,西方國家都會陷入倒數計時,以迎接新年的熱潮,這股風潮
現在也吹到了台灣。我初次旅居西國時,在除夕與新年交接之際,也曾隨俗帶著
一串葡萄和一大群年輕人擠在馬德里太陽門(Puerta del Sol)
前的廣場,迎著凜冽的寒風,在氣溫零度以下,期待市政大樓的大
時鐘敲下年度最後的十二響。當鐘聲響起,隨著每一聲鐘響急著吞食一顆葡萄,
也急著許下十二個願望以迎接新年,那眾志一心的激情往事歷歷在目。一九九九
年行將進入公元兩千年的千禧夜,迎接和期待的熱潮更是席捲了全球的每一個角
落,透過高科技的衛星資訊設備,將全人類徹夜守歲的慶祝活動全都連線了,從
東加群島開始,東京、上海、曼谷、孟買、莫斯科、羅馬、巴黎、倫敦、里約熱
內盧、紐約、溫哥華、夏威夷……等等城
市依時繞著地球蔓延開來,更讓人有天涯若比鄰之感。世人對這「千載」難逢的
時刻也都特別珍惜,狂歡達旦的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我當時的心境有如王勃所形容的「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早
已遠離人群,遠離習俗,也遠離時間的催迫感,隻身獨處荒涼的空山,有如化外
之民,以冷眼下望塵寰人間的瘋狂,但在山中透過收訊不夠清晰的畫面,不免見
影生情,多少又感染到那份期待的熱情。然而,凌晨一過,關上電視後,阻斷了
喧鬧人群的歡樂聲,窗外星稀月影搖搖欲墜,霜風暮雨凍得萬物一片寂然,寥闃
的環境,把我的感覺又拉回現實,與窗外沉寂的大自然幾乎融為一體,回神之下
,月影隔斷塵夢,空留杳渺夢雲,「更漏」彷彿已然靜止,哪來的千禧之夜?
我閉目低吟:
今人未見古時月,古時明月照今人。
人若真能通靈,古人的魂兮歸來與今人的清靜如我,在面對此刻歲末天寒的
淒情愁境,該會同興白居易所形容的:「共看明月應垂淚」的淺淡愁懷,這就是
對時間的輓歌與歲闌飄零的一種感傷吧!
夜深靜聽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隨著樂曲的起伏去想像人在茫茫的宇宙中有如一大逆旅,在寂然凝慮之間,我
耽思千古之風雲,深感天地以其虛無之道出入萬物,遠古與現今只是一紙之隔,
也皆自無有而歸於無有,恆久不變,何來變遷?然而萬物本身,卻能以其自身之
「虛」涵攝自然之「實」,成就其自身的生化演變歷程,這種「成就」,常隨自
然變化,成毀無常,難以逆料,只有人類把「時間的觀念」置入哲學的冥思,在
「存有」之中以「我思」(cogito)去探索那深杳
無窮的時空,難怪蘇東坡會問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李白也把時間做一譬喻:「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
之過客。」這種通視天體之運行的詠嘆,真有如德國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革命性的「天體運行論」,一夕間就把「
以人類為中心的論點」(anthropocentrism)全盤
推翻,人類頓時成為無垠的宇宙間一顆小小行星上的一粒微塵而已,人與萬物並
生於此無窮、無目的的「萬里乾坤」之時空,人只是這一航向曠遠無限之大旅程
「小小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語)中的一個偶
然過客,自己的「百年身世」也只不過像是浮雲朝露,真是詩人所謂的「太倉中
之一粟」!
在這種無始恆轉、無性緣成的事勢下,我以「觀察者」不即不離的角度,超
越了取與捨的相對性,靜靜的冷眼旁觀「明月出蒼天,滄海在人間」不生不滅的
和諧,或塵網人間不常不斷的風流,以及對不一不異的「時間」之瘋狂,深刻的
體悟到 ──「明天」就是
比「永遠」只多一天的安慰。
人生似朝菌
屬於人類存在方式而呈現的時間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一部分是源
自人們對永生的期待,另一部分是來自月曆與鐘錶的發明。西方哲人奧古斯丁
(Augustine)曾對時間提出深奧的看法,他說:
如果沒有人問我,時間是什麼?我是知道的;可是如果要我向人解釋它,我就不
知道了。
一般人對習以為常的「時間」的感覺不也都是如此嗎?自己有如在日晷儀上
隨著陽光遊移的針影,有誰能夠,也願意對擦身而過的「時間刻度」篤篤當當的
解釋個清楚?
Ⅰ
人存的時間被「囚禁」在宇宙自體永存的無限延長裡,沒有形體、沒有顏色
,也沒有線條,卻擁有兩顆啃食有機生命的「小囓齒」。它是宇宙中暫時孤懸的
智慧密碼,是要經由人類的思維轉換才能感知的覺識。它能喚醒人們「感世傷時
」的憂患,但在「心靈壯遊」的思維下卻沒有絕對的標準,也失去了依侍。大椿
以八千歲為春秋,而朝菌卻不知何為晦朔,所以在時間那蒼茫的曠原與靜息的足
音中,往往是詩人的靜默與憂鬱下轉化的最佳素材,所謂:「歲月的語彙」、「
歲月的芳蹤」、「歲月的容顏」、「歲月的復仇」、「歲月的解脫」
……等等,只有等這些「歲月的座標」縱橫折旋的對正之後
,人才會對「盲目的歲月」產生了警惕性與透視力。尤其是中國傳統文人重視倫
理道德,遇到親朋好友逐一凋零,就會感到「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髮換白頭
」那種生命短若朝菌與歲月催人急的茫然。孔子在川上同體自然,因有感而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寄慨無窮的哲學之嘆,也嘆出中國人的生命情
調與宇宙意識。
歷來多少詩人騷客常感嘆悠悠千古,代代過客,身在南溟北辰之間有不知何
所歸往的吟~#Ue105,如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傷;陶潛有「悲晨曦
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的閒愁;陸機有「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的喟
息;蘇軾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唏噓;杜甫有「生年不滿百,常
懷千歲憂」的愁鬱;馬致遠有「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的幽怨;寒
山則有「何以常悵惆,人生似朝菌」的沉吟;劉希夷更是淺語驚醒夢中人:「年
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些都是勘破無常之道的嘆息!人不都到了
白髮皤皤時,驀然回首,才會對此看似重複卻又不重見的人生有特別的感觸?這
些詩中寫盡人們對時間如白駒過隙般的難於管束而焦慮,因而有著揮淚難言的失
落與消沉。
一些受困於現實環境影響而無法一展長才的人,也常會興起浪跡山水或寄情
於桑間濮上,嚮往所謂的「酒中仙」、「風月主」那種笑傲江湖、寓情花酒的玩
世生活;潔身自愛的名人高士則是嚮往「紅塵不向門前惹」的一種閒適恬靜、揮
灑自如的浪漫,是所謂的「林間友」、「塵外客」的出世思想。
狂想曲:與大冠鷲的對話
Rhapsody: Dialogue with Crested Serprnt Eagle
獨夢也獨醒
Dream alone, Wake up alone
風吹不動山的沉穩,雨也澆不醒山的醺意,山風雲影的幻滅,只為秋山的新
彩更添冥思後的獨戀,在不增不減與不即不離的吟哦中,以素心體會山的寂靜。
但寂靜只是人為的形容詞,我獨自枯坐西窗的楓樹下,拈一葉秋殘,寄興於彩墨
與詩章,想藉著一枝禿筆,來頌揚秋山的寂靜之美,卻始終無法調配出此刻「心
靈風景」的色彩,以及深入其境所感受到的那份空靈與深邃。
山的淵默不是死寂的,而是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它是包容、也是無私的。風
聲、雨聲、松聲、泉聲、春鳥秋蟲聲、處處可聞的天籟之聲,以及偶爾穿插的人
聲、車聲、雞鳴狗吠聲,甚至還有數公里外傳來五音不全、聲嘶力竭的卡拉
OK的遏雲之聲,聲聲都消隱在森森的山林裡。
三五隻樹鵲伴著嘎嘎的謦欬,低喚被山林遺忘的幾闋迴響;五色鳥躲在隱密
的相思樹叢中,拉著梵唄般的吟詠,叩問冷山寒雲的奧義;珠頸斑鳩啼如啜泣,
似乎在為肅殺的勁秋嘆息。即使空山都默默承受所有的喧呶,大冠鷲依然堅持牠
的尊貴,就算只是一聲靈魂微渺的低沉吶喊,也要飛到數百公尺遠之外的雲霄翱
翔、盤旋數回才會放懷長嘯。牠懂得尊重千山的秋寂,卻贏得了群山的回應;牠
也堅持自重的孤寒,只以生命的熱情追祭長風的方向。牠是一個真正遁居雲深不
知處,完全離塵絕俗,過著孤寂卓立生活的獨行者。
山房的四周盡是參天的大樹,枝葉蔥翠鬱勃,樹幹都長得十分筆直、蒼勁,
樹根有如巨靈之掌,盤錯牢固的抓穩大地,展現出歲月的堅韌力量。這裡人煙幾
乎絕跡,斧斤不入山林的結果,讓每一棵樹都活得很莊嚴而且全然孤立。一棵樹
的最大榮耀就是高大、茂密,能自在的活出自己,活得沒有幽怨、活得很疏朗。
老鷹與大樹都是我的親密芳鄰,也是我學習面對孤獨最好的良師益友,牠們
都教導我,能活得越簡單越自然,就能活出有莊嚴有尊貴的超然,小鳥與小草都
只會向大地尋求依附,老鷹與大樹則是往高空享受孤獨。
我走向室外,獨坐在一棵高大的紅楠樹下,望著在高空中翱翔的大冠鷲,默
默地吟避世的清唱,與牠提挈分享:
你我結廬在雲山
不必招呼
沒有打擾
只有守護相望
你為我擒拿鼠輩
我為你堅守家園
你往高空享受自由的翱翔
我往高山尋找心靈的疏放
孤獨是你的志向
放棄平疇綠野
與孤松白雲為伴
御雲乘風
縱橫大化
以銳眼遠觀八方
只要迎風展翅
就能輕易飛越萬水千山
藝術是我的志業
囤積知識,執迷技巧
只會孤芳自賞
遠離塵務與名利
才能在藝術的心田
播種、插秧
只要淨心游目
就能騁懷創作,境界超然
你獨領青天
狂歌長嘯
不畏孤寒
我擁抱青山
高蹈山林
獨戀空靈
你我生命的格局
也因此更加
空闊
豁朗
獨樹不成林
孤獨是甚麼?從字義上來說,就如宋朝薄命女詩人朱淑真所描述的:「獨行
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如此看來,棄世孑立的孤獨感不是很寂寞無聊嗎?
多數的人因無法忍受孤獨也許會有害怕孤獨的感覺,尤其是對那些追求安逸
,不甘寂寞的人,絕對無緣體驗孤獨的生活,正如那位《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
者,也是一生熱中於美食、美酒與華服的英國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就曾指控孤獨是「麻木自己的感覺,擁抱一種可憐兮兮
的生活,以作為換取永恆福樂的代價。」即使身為梭羅的良師益友,詩人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對於他能服百人之勞而
不為,卻選擇離康考特鎮一英里遠的華爾騰(Walden)
湖畔,去過了兩年獨善其身的遁世生活也很有看法,因此在日記上一吐騷屑,數
落他幾句:「梭羅的個性中少了點雄心壯志,他不當整個美國工程師的領隊,卻
去當了一個採漿果遠足隊的隊長。」另一位《理性主義之歷史》的作者,也是文
明價值的熱愛者──愛
爾蘭歷史學家萊基(Hartpole Lecky)甚至毫不遮
掩的批判古往今來最著名的隱修之父──
聖安東尼(St. Antony of Egypt),
挖苦他獨自一人在尼羅河東岸的皮斯皮爾(Pispir)
沙漠中二十年的禁慾苦行,「只是一個心理扭曲、病懨懨的狂熱者,把一生消耗
在一無是處和殘忍的自虐上。」1依他們之
見,人生多麼美好,與人互動多麼有趣,生活也是多彩多姿,自己築一道高牆,
把世界隔絕在外而獨行獨酬,豈不是在虛度人生,形同福薄與自虐?
心理學家如斯托(Anthony Storr)曾對卡夫
卡、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
……等作家深入研究,認為「這些作家可以開創出複雜
的想像世界,是拜他們童年時得不到充分的關愛所賜,
……然而,最初的匱乏卻在後來獲得了補償。」2
同時也有心理分析師認為遠避錙塵、疏離世事、迷戀孤獨的人有心
理上的缺陷或性格分裂的傾向,這一類的人把孤家獨處自比為人中野鶴,披著宗
教外衣強調與眾不同,表現冷漠,自覺優越,因渴望偉大而常產生自足的錯覺與
靈性上的驕傲,其實反模式化的背後是在遮蔽長久受到壓抑的愛的渴望。
如法國文哲才子盧騷一出生就喪母,他轉移這種感情而愛上了大他十三歲的
華倫夫人(Mrs. Warrens),但是這種「母性角色
」(mothernal figure)的愛情顯然受到挫折,致
使心靈受傷。他逃離巴黎隱居瑞士、普魯士、英國等多處,以沉鬱之思寫下諸多
跌宕的不朽作品,如《愛彌兒》、《民約論》、尤其是《懺悔錄》
(Les Confessions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不但為他的立場辯護也撫平了傷痛。但也有現代評論家說他有迫害妄想症,覺
得受到同時代的人曲解得不到共鳴,因而逃入「大地之母」(The
Great Mother)的孤獨懷抱裡。3
又有些人是逃避過分依賴的恐懼,喜歡封閉在內心世界裡「孤芳自賞」,與周遭
世界刻意保持一段距離,是屬於自戀型性格;或是在競爭求勝的社會中敗下陣來
,備受排斥、冷落、批評、傷害,得不到足夠的肯定與了解,而處於「自我孤立
」的狀態下,這一類的人都帶有某種受傷的自尊與對抗的敵意所形成的防衛情緒
,最終有可能在過度內向的孤獨氛圍中逐漸凋萎。
另有一派心理學者堅信人的健康與快樂,完全奠基於良好與親密的人際關係
上。尤其身處工商發達的現代社會,「群我」關係(individual-
in-community)的辯證決定個人價值的褒貶。因此人們對孤獨普遍
存在一種印象,認為孤獨是一種貧瘠、憂鬱、空洞,沒有責任感的貪享薄福,是
逃避社會義務的怯懦與反社會的脫序行為,有著自我縱容的盲目與鴕鳥主義的病
態心理。社會上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顯然佔絕大多數。
第 6 樂章
進行曲:與蜘蛛的對話
March: Dialogue with the Spider
時間之網
Net of Time
午後,一場驚雷外加急風驟雨,讓群山裡的一切放浪快意都斂容欲止,讓大
地裡的天籟之絃也戛然中止,萬物都屏息以待。
時間就像是突然凍結且靜止得禪味十足。
造物者正在飆怒,萬物只有乖乖的臨刑受教,不要逃、也無處可逃;它來得
快、去得也快,面對它、也接受它,事後凡有知覺的萬物其實都是受惠者。
面對造物者粗暴的設局,以人類微薄的力量與淺薄的知識是無法橫加干涉的
,大自然的嗟嘆、吐納時而冷酷無情,時而親切和藹,在它嚴峻的時候,不是狂
風暴雨,令大地一片澤國,要不就是乾旱成災,令遍野一片焦土,有如鐵蹄橫過
,餓殍千里。但是只要人願意學習萬物的自然純樸,就有可能化知識成智慧,把
自我擴展為大我,讓襟懷推至如宇宙浩瀚般的恢宏氣度,這時,大自然反而會揭
開它嚴厲的面紗,與我們親切的把臂言歡,促膝交談。
大雨過後,小溪醺醺然宛若醉後的脈搏,白雲悠悠然卻無心出岫,山野一抹
青綠,微風輕拂幽松,大地又重新甦醒。
林間不聞啼鴃,密林儼如聖殿,靜得十分詭秘肅穆。時間在流動與曲折之中
,彷彿混沌初開,一切再從零開始。
冉冉的陽光穿透樹間茂密的葉子,熠熠的光點隨著沁涼觸膚的微風輕動,淺
擺著虛弱的燦爛,稀稀疏疏的與繽紛斑駁的落葉,散落在蜿蜒的小徑上,恍若殘
夢裡的閒花。微弱的陽光似乎還無法把森林喚醒,直到狗兒跟著我蹴入林中漫步
,縱使腳步輕盈,些微的窸窣還是把許多小動物,如松鼠、野兔、夜鷺、灰鶺鴒
……,一個個從驚駭的風雨後招魂過來。
懵然的竹雞更像是剛從惡夢中忽遽醒來,「雞狗乖!雞狗乖!
……」猛然從草叢裡翦徑竄出,撲翼凌草飛逃而去。我也被牠們劃破
靜謐的尖叫聲嚇了一跳,雙方都活像見到幽山魑魅一般怦然心驚。
在一處小懸崖邊,有一棵筆直的光蠟樹,在枝格間有隻人面蜘蛛,結了一張
結實的大網,每次當我散步經過,總要駐足觀察一番。今天,我發現蛛網剛被大
風吹斜的竹子給扯斷,已經不成形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變,蜘蛛並沒有落跑,
也沒有打算改換個環境,牠「只取當下,只當下取」,依然精神抖擻的開始重新
忙著修補同樣的一張網,也許甚至打算結一張更大、更結實的網
……
百代之過客
時間對森林裡的萬物是沒有意義的。一八八四年在國際子午線會議上通過以
倫敦郊外的格林威治標準時區(Greenwich Mean Time)
,而不是以自稱「東方日昇之地」的日本為起點的時間,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時
間也是人生的重要資源,也因此,只有人類才是「時間的奴隸」。
每年的除夕夜,西方國家都會陷入倒數計時,以迎接新年的熱潮,這股風潮
現在也吹到了台灣。我初次旅居西國時,在除夕與新年交接之際,也曾隨俗帶著
一串葡萄和一大群年輕人擠在馬德里太陽門(Puerta del Sol)
前的廣場,迎著凜冽的寒風,在氣溫零度以下,期待市政大樓的大
時鐘敲下年度最後的十二響。當鐘聲響起,隨著每一聲鐘響急著吞食一顆葡萄,
也急著許下十二個願望以迎接新年,那眾志一心的激情往事歷歷在目。一九九九
年行將進入公元兩千年的千禧夜,迎接和期待的熱潮更是席捲了全球的每一個角
落,透過高科技的衛星資訊設備,將全人類徹夜守歲的慶祝活動全都連線了,從
東加群島開始,東京、上海、曼谷、孟買、莫斯科、羅馬、巴黎、倫敦、里約熱
內盧、紐約、溫哥華、夏威夷……等等城
市依時繞著地球蔓延開來,更讓人有天涯若比鄰之感。世人對這「千載」難逢的
時刻也都特別珍惜,狂歡達旦的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我當時的心境有如王勃所形容的「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早
已遠離人群,遠離習俗,也遠離時間的催迫感,隻身獨處荒涼的空山,有如化外
之民,以冷眼下望塵寰人間的瘋狂,但在山中透過收訊不夠清晰的畫面,不免見
影生情,多少又感染到那份期待的熱情。然而,凌晨一過,關上電視後,阻斷了
喧鬧人群的歡樂聲,窗外星稀月影搖搖欲墜,霜風暮雨凍得萬物一片寂然,寥闃
的環境,把我的感覺又拉回現實,與窗外沉寂的大自然幾乎融為一體,回神之下
,月影隔斷塵夢,空留杳渺夢雲,「更漏」彷彿已然靜止,哪來的千禧之夜?
我閉目低吟:
今人未見古時月,古時明月照今人。
人若真能通靈,古人的魂兮歸來與今人的清靜如我,在面對此刻歲末天寒的
淒情愁境,該會同興白居易所形容的:「共看明月應垂淚」的淺淡愁懷,這就是
對時間的輓歌與歲闌飄零的一種感傷吧!
夜深靜聽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隨著樂曲的起伏去想像人在茫茫的宇宙中有如一大逆旅,在寂然凝慮之間,我
耽思千古之風雲,深感天地以其虛無之道出入萬物,遠古與現今只是一紙之隔,
也皆自無有而歸於無有,恆久不變,何來變遷?然而萬物本身,卻能以其自身之
「虛」涵攝自然之「實」,成就其自身的生化演變歷程,這種「成就」,常隨自
然變化,成毀無常,難以逆料,只有人類把「時間的觀念」置入哲學的冥思,在
「存有」之中以「我思」(cogito)去探索那深杳
無窮的時空,難怪蘇東坡會問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李白也把時間做一譬喻:「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
之過客。」這種通視天體之運行的詠嘆,真有如德國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革命性的「天體運行論」,一夕間就把「
以人類為中心的論點」(anthropocentrism)全盤
推翻,人類頓時成為無垠的宇宙間一顆小小行星上的一粒微塵而已,人與萬物並
生於此無窮、無目的的「萬里乾坤」之時空,人只是這一航向曠遠無限之大旅程
「小小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語)中的一個偶
然過客,自己的「百年身世」也只不過像是浮雲朝露,真是詩人所謂的「太倉中
之一粟」!
在這種無始恆轉、無性緣成的事勢下,我以「觀察者」不即不離的角度,超
越了取與捨的相對性,靜靜的冷眼旁觀「明月出蒼天,滄海在人間」不生不滅的
和諧,或塵網人間不常不斷的風流,以及對不一不異的「時間」之瘋狂,深刻的
體悟到 ──「明天」就是
比「永遠」只多一天的安慰。
人生似朝菌
屬於人類存在方式而呈現的時間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一部分是源
自人們對永生的期待,另一部分是來自月曆與鐘錶的發明。西方哲人奧古斯丁
(Augustine)曾對時間提出深奧的看法,他說:
如果沒有人問我,時間是什麼?我是知道的;可是如果要我向人解釋它,我就不
知道了。
一般人對習以為常的「時間」的感覺不也都是如此嗎?自己有如在日晷儀上
隨著陽光遊移的針影,有誰能夠,也願意對擦身而過的「時間刻度」篤篤當當的
解釋個清楚?
Ⅰ
人存的時間被「囚禁」在宇宙自體永存的無限延長裡,沒有形體、沒有顏色
,也沒有線條,卻擁有兩顆啃食有機生命的「小囓齒」。它是宇宙中暫時孤懸的
智慧密碼,是要經由人類的思維轉換才能感知的覺識。它能喚醒人們「感世傷時
」的憂患,但在「心靈壯遊」的思維下卻沒有絕對的標準,也失去了依侍。大椿
以八千歲為春秋,而朝菌卻不知何為晦朔,所以在時間那蒼茫的曠原與靜息的足
音中,往往是詩人的靜默與憂鬱下轉化的最佳素材,所謂:「歲月的語彙」、「
歲月的芳蹤」、「歲月的容顏」、「歲月的復仇」、「歲月的解脫」
……等等,只有等這些「歲月的座標」縱橫折旋的對正之後
,人才會對「盲目的歲月」產生了警惕性與透視力。尤其是中國傳統文人重視倫
理道德,遇到親朋好友逐一凋零,就會感到「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髮換白頭
」那種生命短若朝菌與歲月催人急的茫然。孔子在川上同體自然,因有感而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寄慨無窮的哲學之嘆,也嘆出中國人的生命情
調與宇宙意識。
歷來多少詩人騷客常感嘆悠悠千古,代代過客,身在南溟北辰之間有不知何
所歸往的吟~#Ue105,如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傷;陶潛有「悲晨曦
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的閒愁;陸機有「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的喟
息;蘇軾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唏噓;杜甫有「生年不滿百,常
懷千歲憂」的愁鬱;馬致遠有「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的幽怨;寒
山則有「何以常悵惆,人生似朝菌」的沉吟;劉希夷更是淺語驚醒夢中人:「年
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些都是勘破無常之道的嘆息!人不都到了
白髮皤皤時,驀然回首,才會對此看似重複卻又不重見的人生有特別的感觸?這
些詩中寫盡人們對時間如白駒過隙般的難於管束而焦慮,因而有著揮淚難言的失
落與消沉。
一些受困於現實環境影響而無法一展長才的人,也常會興起浪跡山水或寄情
於桑間濮上,嚮往所謂的「酒中仙」、「風月主」那種笑傲江湖、寓情花酒的玩
世生活;潔身自愛的名人高士則是嚮往「紅塵不向門前惹」的一種閒適恬靜、揮
灑自如的浪漫,是所謂的「林間友」、「塵外客」的出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