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夏娃
~對於我經常遊走在兩個世界的雙重身分,我沒有喜不喜歡,因為那就是我的人生和際遇。~
我父親在婚後帶著家人到日本工作,所以我是在日本出生的。
我因為我的背景,而看見上流社會的富裕;但又在日本過著平常人的生活。我看見上流社會的特殊待遇;又同時在日本被很多同年紀的小朋友,因為我的外來人身分而排擠我。
那是我雙重身分的開始──我遊走在兩個世界的同一雙眼睛和同一個腦袋。
五歲回台灣後,我陸續開始了上流社會生活裡的基本學習:我學芭蕾、鋼琴、大提琴、長笛、豎琴、歌唱、英文、法文,後來我又進階學了南胡、古箏、陶藝、烹飪和跆拳道。每當我又因為表演鋼琴或芭蕾而贏得長輩們掌聲的時候,我都很想告訴他們:
我其實還會溜冰、打架還有翻筋斗。
週六下午我會和同學偷溜去西門町萬年冰宮溜冰;昨天我把隔壁班那個很愛欺負我們班女生的男生揍了一頓;還有每當我在我們班表演翻筋斗時,那些掌聲可比這些長輩給得還大聲咧!
我很早就發現我的雙重身分,那是我的性格、跟我的命運,也許還有對我們的教育始終採取開放式的父母,融合而成的結果。
在那個優渥的世界,它讓我有更多的資源,我善用它,飛出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個平常人的世界。
十八歲那年我到美國費城念大學,跟我本來的世界裡的許多人不一樣,她們大多念商科或管理,我卻念了非常冷門的舞蹈系,大學畢業後我又到了紐約大學繼續念藝術行政碩士──那是我跟上流社會幾乎失聯的一段時光。
我喜歡那段人在異鄉的日子,我熱情地追求著我的藝術夢,住在租來的小公寓裡,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在美國念藝術的都是不向錢看的瘋子,所以我的同學大多環境貧苦。身為舞蹈系上唯一的黃種人,我必須更努力才能跟同學打成一片。也為了體驗人生,感受來自社會底層的創造力,我每天晚上,就跟同學一起去打工。我做過很多事情:我洗過車、端過盤子,當過高級餐廳的侍者,我還曾經在高級餐廳被客人丟過Menu,因為他認為我不懂,我推薦配鵝肝醬的白酒是錯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在某間公司打工的主管,她最愛在六條街之外的一家咖啡店的現煮咖啡,整整兩個月我在零下幾度的下雪天走路出門,端著一杯想辦法保住溫度的熱咖啡回來,那種極凍的感覺,連眼淚都會結冰的感覺,直到她的主管看不下去說:「拜託!我們找她來可不是為妳做這個!」我的紐約雪地之旅才宣告結束。
我說這些故事,不是要證明自己多苦,相反的,我很開心,因為我知道這些經歷其實也是許多人有的。我跟同學們會在每週二、四固定去健身跟看地下劇場,大家為了省一塊兩塊錢一起跟商家殺價,然後拿省下來的錢在健身後去吃漢堡──我知道自己不缺那些錢,但我喜歡那種感覺,那種一群夢想家一起逐夢的日子……我從剛開始系裡沒人願意跟我同一組做報告,到後來有了許多真心的好朋友。我只有在某次自己裝二手冷氣,不小心把整台冷氣掉到後面的巷子,發現好在沒有砸死人,不然他也許會因為我的背景,而要我賠很多錢。
每年寒暑假我會飛回台灣,回到我本來的世界,陪長輩吃頂級鵝肝醬配那瓶白酒。我沒有不適應,我很早就習慣那個樣子。
二十五歲,我拿到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飛回台灣,進入演藝圈。
白天我坐在馬路邊,讓劇組化妝阿姨幫我補妝,甚至因為地處荒郊,只好躲在樹叢裡上廁所跟換衣服;當天晚上如果有需要,我就盛裝出席某場豪門婚禮或社交聚會。
我曾經接受過一個影劇記者專訪,她笑著說:「我以為妳每天早上起床,只要把手張開,就會有一堆人開始伺候妳……我真不懂,放著千金的日子不過,幹麼去演戲呢?演戲苦死了!」
是啊!演戲是真的很苦。我還可以多說一點給你聽,我曾經在大連拍戲時住過「黴菌旅社」,那是兩坪大的空間裡,從牆壁到床單……所有東西都有霉斑的房間,連我從台北來探班的經紀人見著了都傻眼說:「我的天!妳怎麼都沒跟公司講啊!這裡環境這麼糟。然後妳還可以跟大家玩得那麼開心啊!」當他看見我的時候我們正在幫劇組的一個同事慶生,而我正在跟大家玩丟蛋糕的遊戲。
我還連續拍過40個小時的戲,那是累到後來連隱形眼鏡都戴不上去的感覺。我知道公司跟導演簽的合約是每天工作不能超過12個小時,我沒跟公司說,因為我知道導演是為了戲好,關於那些過程的辛苦,只要是為了東西好,我瞭解導演創作的熱情,因為那也是我的熱情,我完全樂在其中。
那個記者說得沒錯,如果我真想過好日子,就不應該來演戲的。
直到現在,我的父母都還是很希望我不要做這行。
我很難跟他們解釋。
關於夢想我們都只能說明,卻很難要求別人真的瞭解。
藝術表演就是我的夢想之一,我不是玩票,我是真的用心,我從離開學校後就自己養活自己。在這個行業我也不能靠任何人,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努力靠自己,那才是最實在的。
我從不否認,因為我的背景我認識了許多人,看了很多事。套句現在專家很愛說的話,就是資源!它還真會給你一些方便,去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它只給了你30元,但大家都認為你應該拿了起碼100元,那套句專家的說法來看,其實你還是虧了70塊錢。
偏偏我選擇的是一個例外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裡面,因為我的背景,我的考慮和掙扎甚至會更多。
我有沒有錯接了一個跟我的背景有品牌衝突的廣告?我朋友父親的公司,希望我降價幫忙當代言人,我要答應嗎?我做這個演出會不會對我的父母有影響?我的演出內容又會不會逾越父母要求的標準,而造成他們的困擾?
這樣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我。
後來我發現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專業──只要我很專業地做我的表演,只要我的專業被認同,那我所有值得被討論的就只有我的表演。我應該在乎的,就只有我的表演。
對於我經常遊走在兩個世界的雙重身分,我沒有喜不喜歡,因為那就是我的人生和際遇。
就像人們總習慣定義的「上」流社會跟「下」流社會,我遊走其中,變成一個「卡」流社會裡的雙面夏娃。
我知道那樣的人不多,而那絕對是我的福氣。
~對於我經常遊走在兩個世界的雙重身分,我沒有喜不喜歡,因為那就是我的人生和際遇。~
我父親在婚後帶著家人到日本工作,所以我是在日本出生的。
我因為我的背景,而看見上流社會的富裕;但又在日本過著平常人的生活。我看見上流社會的特殊待遇;又同時在日本被很多同年紀的小朋友,因為我的外來人身分而排擠我。
那是我雙重身分的開始──我遊走在兩個世界的同一雙眼睛和同一個腦袋。
五歲回台灣後,我陸續開始了上流社會生活裡的基本學習:我學芭蕾、鋼琴、大提琴、長笛、豎琴、歌唱、英文、法文,後來我又進階學了南胡、古箏、陶藝、烹飪和跆拳道。每當我又因為表演鋼琴或芭蕾而贏得長輩們掌聲的時候,我都很想告訴他們:
我其實還會溜冰、打架還有翻筋斗。
週六下午我會和同學偷溜去西門町萬年冰宮溜冰;昨天我把隔壁班那個很愛欺負我們班女生的男生揍了一頓;還有每當我在我們班表演翻筋斗時,那些掌聲可比這些長輩給得還大聲咧!
我很早就發現我的雙重身分,那是我的性格、跟我的命運,也許還有對我們的教育始終採取開放式的父母,融合而成的結果。
在那個優渥的世界,它讓我有更多的資源,我善用它,飛出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個平常人的世界。
十八歲那年我到美國費城念大學,跟我本來的世界裡的許多人不一樣,她們大多念商科或管理,我卻念了非常冷門的舞蹈系,大學畢業後我又到了紐約大學繼續念藝術行政碩士──那是我跟上流社會幾乎失聯的一段時光。
我喜歡那段人在異鄉的日子,我熱情地追求著我的藝術夢,住在租來的小公寓裡,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在美國念藝術的都是不向錢看的瘋子,所以我的同學大多環境貧苦。身為舞蹈系上唯一的黃種人,我必須更努力才能跟同學打成一片。也為了體驗人生,感受來自社會底層的創造力,我每天晚上,就跟同學一起去打工。我做過很多事情:我洗過車、端過盤子,當過高級餐廳的侍者,我還曾經在高級餐廳被客人丟過Menu,因為他認為我不懂,我推薦配鵝肝醬的白酒是錯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在某間公司打工的主管,她最愛在六條街之外的一家咖啡店的現煮咖啡,整整兩個月我在零下幾度的下雪天走路出門,端著一杯想辦法保住溫度的熱咖啡回來,那種極凍的感覺,連眼淚都會結冰的感覺,直到她的主管看不下去說:「拜託!我們找她來可不是為妳做這個!」我的紐約雪地之旅才宣告結束。
我說這些故事,不是要證明自己多苦,相反的,我很開心,因為我知道這些經歷其實也是許多人有的。我跟同學們會在每週二、四固定去健身跟看地下劇場,大家為了省一塊兩塊錢一起跟商家殺價,然後拿省下來的錢在健身後去吃漢堡──我知道自己不缺那些錢,但我喜歡那種感覺,那種一群夢想家一起逐夢的日子……我從剛開始系裡沒人願意跟我同一組做報告,到後來有了許多真心的好朋友。我只有在某次自己裝二手冷氣,不小心把整台冷氣掉到後面的巷子,發現好在沒有砸死人,不然他也許會因為我的背景,而要我賠很多錢。
每年寒暑假我會飛回台灣,回到我本來的世界,陪長輩吃頂級鵝肝醬配那瓶白酒。我沒有不適應,我很早就習慣那個樣子。
二十五歲,我拿到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飛回台灣,進入演藝圈。
白天我坐在馬路邊,讓劇組化妝阿姨幫我補妝,甚至因為地處荒郊,只好躲在樹叢裡上廁所跟換衣服;當天晚上如果有需要,我就盛裝出席某場豪門婚禮或社交聚會。
我曾經接受過一個影劇記者專訪,她笑著說:「我以為妳每天早上起床,只要把手張開,就會有一堆人開始伺候妳……我真不懂,放著千金的日子不過,幹麼去演戲呢?演戲苦死了!」
是啊!演戲是真的很苦。我還可以多說一點給你聽,我曾經在大連拍戲時住過「黴菌旅社」,那是兩坪大的空間裡,從牆壁到床單……所有東西都有霉斑的房間,連我從台北來探班的經紀人見著了都傻眼說:「我的天!妳怎麼都沒跟公司講啊!這裡環境這麼糟。然後妳還可以跟大家玩得那麼開心啊!」當他看見我的時候我們正在幫劇組的一個同事慶生,而我正在跟大家玩丟蛋糕的遊戲。
我還連續拍過40個小時的戲,那是累到後來連隱形眼鏡都戴不上去的感覺。我知道公司跟導演簽的合約是每天工作不能超過12個小時,我沒跟公司說,因為我知道導演是為了戲好,關於那些過程的辛苦,只要是為了東西好,我瞭解導演創作的熱情,因為那也是我的熱情,我完全樂在其中。
那個記者說得沒錯,如果我真想過好日子,就不應該來演戲的。
直到現在,我的父母都還是很希望我不要做這行。
我很難跟他們解釋。
關於夢想我們都只能說明,卻很難要求別人真的瞭解。
藝術表演就是我的夢想之一,我不是玩票,我是真的用心,我從離開學校後就自己養活自己。在這個行業我也不能靠任何人,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努力靠自己,那才是最實在的。
我從不否認,因為我的背景我認識了許多人,看了很多事。套句現在專家很愛說的話,就是資源!它還真會給你一些方便,去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它只給了你30元,但大家都認為你應該拿了起碼100元,那套句專家的說法來看,其實你還是虧了70塊錢。
偏偏我選擇的是一個例外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裡面,因為我的背景,我的考慮和掙扎甚至會更多。
我有沒有錯接了一個跟我的背景有品牌衝突的廣告?我朋友父親的公司,希望我降價幫忙當代言人,我要答應嗎?我做這個演出會不會對我的父母有影響?我的演出內容又會不會逾越父母要求的標準,而造成他們的困擾?
這樣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我。
後來我發現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專業──只要我很專業地做我的表演,只要我的專業被認同,那我所有值得被討論的就只有我的表演。我應該在乎的,就只有我的表演。
對於我經常遊走在兩個世界的雙重身分,我沒有喜不喜歡,因為那就是我的人生和際遇。
就像人們總習慣定義的「上」流社會跟「下」流社會,我遊走其中,變成一個「卡」流社會裡的雙面夏娃。
我知道那樣的人不多,而那絕對是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