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腰椎、左腳繼續年年纏鬥,兩軍對陣,可歎啊,我還真沒贏過半次。最痛的抽筋,不是小腿,而是在腰椎。只要姿勢讓腰椎不爽,毫無預警可商量,腰椎的抽筋,簡直像被高手點穴,霎那間停止呼吸、動彈不得,整個人,就僵在那裡不能碰、不能扶,要淺淺的吸氣、緩緩的吐氣、慢慢的,讓腰椎自己決定遊戲要多久結束。
【傳人】
有次剛好開完冗長的會議,才一起身又被點穴,慘狀驚動副總,於是當場寫了張條子:「這是桃園埔心的一個女中醫,總管理處有不少人都給她看過,年紀很大了,脾氣挺古怪的,應答要小心,她怎麼說、妳怎麼聽就是了,別意見太多,有人就被當場轟出去,但這老婆婆聽說醫術極好,找時間去給她看看吧!」
下了高速公路埔心交流道,沿路一問再問,終於在一條偏僻的路旁找到地址,卻是間有些陰暗的小雜貨店。顧店顧到半睡半醒的老伯伯問明來意,招呼在一旁板凳上坐下,入內去叫他太太,也就是傳說中的這位女中醫。
乍見老婆婆,就是有說不出的怪,滿頭白髮雖然梳了髻,卻兩鬢髮絲披散,瘦瘦小小個子屈僂著身子,腳上踩著傳統黑布功夫鞋,穿著深色唐裝大掛,衣襟上沾黏著灰白的粉末和細絲,走路速度很快,睛光四射,說起話來帶著鄉音,一樣又快又抖擻,讓人一下子反應不過來。
「是妳要看喔?」老婆婆一把抓起我的手放桌上脈枕,邊聽我說深受痙攣之苦,望聞問切之後:「拖了幾年有吧?落下病根嘍。」既然婆婆說了,只好嚅囁著坦白告訴她:「是有一直在看醫生、找醫生、換醫生,總是時好時壞,是不是已經很難去斷病根了呢?」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老婆婆看著我:「黃帝內經聽過嗎?」《黃帝內經》?學紫微斗數時,曾經耳聞,該是本古老的醫書吧?詳細內容就搞不清楚了。「中醫看病,抓主證、識病機,是很關鍵的。」婆婆邊換手把脈:「內經上岐伯說,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所以說,治病吶,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這段話寫成文字,或者比較能從字義上看懂,當時老婆婆一串說下來,當真有如唸咒語般,婆婆一付威嚴自成,盡管疑惑,但因副總交待醫生脾氣很古怪、她怎麼說妳怎麼聽就是了,也不敢造次提問。老婆婆或許讀出我滿臉疑惑:「人的四肢關節,能靈活伸縮自如,靠的就是筋。」這我懂,所以點頭如搗蒜。「這厥陰肝啊,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說的就是這回事。」真不好意思啊婆婆,我還是有聽沒有懂,風是風,木是木,怎麼會跟肝一表三千里呢?
「年紀輕輕就這身子病,往後日子還長的喱!」老婆婆眼神一亮:「想學中醫嗎?」嘎?是我的表情很求知若渴嗎?還是對婆婆說的流露出「不懂裝懂」的超崇拜?出乎意料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老婆婆上下細細打量著我,混身被看得毛起來的不自在。
「妳跟我來!」以為老婆婆要看一下我的腰椎舊傷,忙起身就跟了進去,她帶我穿過幽暗長廊,走到後面一間房門口,掏出鑰匙開了門亮了燈,中藥房的味道撲鼻而來,不同的是,房裡堆著的一麻袋一麻袋裡,藥材或已碾成細絲、或已碎成小片兒,或一塑膠袋一塑膠袋的粉末交錯堆疊著。
老婆婆順手拿個小缽,東一抓西一抓,邊配藥邊說:「我的外公,在海南島,可是人稱海南神醫,很了不得的!行醫是世代家傳,原本是傳子不傳女,可是我外公說,可惜啊,兒孫輩男子,無一人有習醫的天份,唯獨我不一樣,所以從我四歲起,就把我帶在身邊,他把一身家學醫術,都盡傳給我。」猛一聽,竟有些恍神:好像碰到武俠小說裡,活生生跳出來的人物。
「這幾帖藥吃完,妳一定會回頭再來找我!」老婆婆把藥分三帖:「我的藥材配方和別人不一樣,是祖傳方,不外流,所以先都碎了。」婆婆裂嘴一笑,指著碾藥器具:「別看我七老八十了,這些活我都還可以自己一個人處理!」原來婆婆身上的灰白粉末細絲,是這麼來的。臨走前,老婆婆斬釘截鐵的交代:「一定要再回頭找我!」如果藥真很有效的話,我心裡OS著:就算不交待,也一定會再來找婆婆看病的啊!
三天後,還真乖乖的回去找老婆婆。
「如何?」一把完脈,老婆婆胸有成竹,嘴角眉梢笑得好篤定。
「舒服多了,謝謝您啊!」
「信我嘍?」
我用力點點頭。
「特別是妳啊,中醫講天人合一,所以要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調養,五臟應四時的各有所收受,五行間的相生相克,是有一定道理存在的……。」這天下午只有我一個病人,老婆婆興起吧?給我上起課來,前一個小時,真的有很用心在聽,後面越講越深,聽起來越糊塗,想問又有無從問起之感,點頭點到後來,還真怕瞌睡蟲上身。
「中醫,是很有意思的。」老婆婆突然神色一轉、目光凌厲嚴肅,我心一驚,暗想完了,她一定發現我沒在努力聽她說話,還閉著嘴猛打哈欠。「我想要妳日夜跟在我身邊三年,要老老實實跟三年,我傳妳醫術,做我的嫡傳弟子!」
日夜跟在老婆婆身邊?老老實實跟三年?要怎麼老實法?跟老婆婆習醫?當老婆婆嫡傳弟子?霎那間、完全被驚嚇而清醒!要怎麼婉轉和婆婆說?在我的生涯規劃裡,雖然長年在跟中西醫打交道,可是,我壓根沒想過,就算作夢好了,也從沒夢過要當醫生啊?而且,我還滿喜歡我當時的工作,而且,我才結婚不到兩年,怎麼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三年,雖然說長不長,可是日夜跟三年,對我來說,錯愕之至,當場就無言發傻了。
「畢竟是老嘍……」老婆婆歎息著:「我真心想傳妳醫術,不要什麼束脩學費的,是希望家學後繼有人,放心包我身上,我一定可以醫好妳。我的眼光、不會錯看一個人資質的!」要走前,老婆婆刻意送我出雜貨店,在我發動車子時,婆婆彎腰趴在車窗上叮嚀著:「回去要仔細考慮、想清楚啊,下次回診答覆我,能當我嫡傳弟子,是妳有我的緣,不但能保妳病好斷根,還會讓妳一生,受用不盡啊!」(待續)
【機發】
儘管老婆婆的兩次藥,真的讓我有段時間,不再受腰椎、左腿的痠痛痙攣之苦,可是,我終就沒再去過埔心。一來是不敢,真不知道怎麼去面對婆婆的「慧眼識徒弟」心意;二來、就是「皮」嘛,很多病人都不也一樣?不痛就OK天下太平了,至於是不是真正痊癒了?哪管那麼多啊,先逍遙一陣子再說嘍!
但也實在好奇不解,老婆婆從哪看出什麼端倪?為什麼我有慧根可以學中醫?還可以當她嫡傳弟子?以她的個性,不像會隨便開口要收弟子的吧?不過在虛榮心作祟下,還是不免偷偷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衝著婆婆說我有學中醫的資質份上,當真去書店買了《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和《中醫學概論》,準備好好研讀一下,尤其是《黃帝內經》,這部兩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奉為圭臬的必讀必背經典鉅作。
只是,這兩部書,翻閱之後,挫折感不斷,可歎古文深誨難讀難懂,譯文又簡而略之。比方說,在《內經‧素問》的「調經論篇」,談到針刺補瀉的原理手法,光是身上最基本的手腳十二條主要經脈、再加上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它們的走法與穴位,沒有老師傳授點撥,要想循經取穴,單靠書面文字表述,就是沒法子理得通透。
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對經絡毫無記載,使得中醫的經絡,成了大多數西醫眼中的嗤之以鼻。可是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雖然就把經絡的循行描述得靈活靈現,把經絡的行血氣、營陰陽、調虛實、處百病、決死生的功能記錄下來,可我就是雲裡霧裡辛苦摸索。看來,正統中醫學,沒想像中的簡單入門,埔心老婆婆難道只因年紀大了,為急於收徒而哄我嗎?
後來當舊傷復發,又不敢回去找老婆婆,再度成為「四處流浪」的病人。每逢變天痠痛來襲,徹夜輾轉難眠,不時捫心自問:會後悔沒追隨老婆婆習醫嗎?幾次深思,坦白說,倒也不會,當時太年輕,心性不定,形同三年的「閉關修行」,難度太高了。再則只怕熱情一時、莽撞興起,冒然去了,到頭來,辜負了老婆婆傳承心意,成為逃兵一名,也是大有可能的。
車禍之後,看過很多中醫,針也罷、灸也罷、燻也罷、拔罐放血、按摩推拿,無一不試,但唯獨埔心老婆婆的用藥,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中醫所謂的「一劑知、二劑已」的用藥如神。老婆婆提過的五臟六腑彼此間的五行生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養,與我病相關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雖然聽來似懂非懂,卻又好像自有道理存在。中醫學對我,充滿稀奇古怪的神秘與好奇,可是這層層疊疊、但也矇矓可視其間物的紗罩,卻是我翻不開的。
在這段日子,也曾陸陸續續回西醫門診,但是西藥的副作用,開始出現,讓我警覺到,中醫,似乎成了我面對疾病長期抗戰的唯一選擇。可是,《黃帝內經》裡所說的「醫學」,為什麼和我看過的中醫,除埔心老婆婆之外,兜不太不起來呢?中醫不是要「識病機」?要「辨證施治」嗎?為什麼有些中醫,是尋著西醫的模式在看診?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差別在西醫開西藥,中醫開中藥?要是多問兩句,有些中醫還會嗆幾句古文言文,讓你知難而退。
如果,疾病像鍋滾燙的沸水,燒得讓人不舒服,該怎麼處理它?一鍋沸水,讓它滾個不停的,是溫度?還是火?長時期不斷的服藥壓抑,那不就像持續加冷水,用降溫、來緩衝控制不舒服嗎?還是該像埔心老婆婆說的,採釜底抽薪「辨因治證」,找出讓水沸騰的原因,然後,將這把火徹底給熄滅掉?(待續)
【懵懂】
在慢慢摸索閱讀中醫學之後,疑問如炊煙,日復一日裊裊升起,中醫,到底應該是什麼?
中醫,雖然古老,但似乎、不該是什麼、有所劃地自限的「祖傳秘方」格局,或是隨便一個號稱「專家」、「達人」都可以三言兩語說說帶過的進補養生吧?中醫的望者、觀氣色也;聞者、聽聲音也;問者、問病情也;切者、切六脈也。湯、飲、丸、散、丹、膏各式藥方子、針灸推拿、氣功按摩,手法門派各有不同,但應該也是「萬法歸一宗」的吧?那個一宗,那個根、那個本,是什麼?一部《黃帝內經》,不就已經對天候地理;對人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幾乎全說全包了嗎?撇開其它經典先不說,翻閱了《黃帝內經》,方知中醫學何其浩瀚、令人敬畏!
西醫明明白白的X光片、斷層掃瞄、核磁共震、檢驗數據報告,證據充份的告訴你:「捉賊捉贜,這病,就這樣一回事!」中醫呢?如果某些中醫師的「三指神功」把脈,是宛如醫療儀器般一目瞭然,為什麼自他嘴裡說出的話,總是文言文灌頂?是很難翻成病人聽得懂的白話文嗎?表達不出個所以然來的含糊其詞,怎麼去贏得病人的信服呢?
什麼是「風邪襲絡」?風邪是什麼?是細菌嗎?還是病毒?什麼又是「風氣內動」?照字面上看來,問題不都是出在「風」上頭,為什麼同一個「風」字,解釋起來,天差地遠?時代不同了,中醫醫理不能汰粕存精、簡單扼要、通俗能懂的說說嗎?雖然很多中醫在網路上開部落格或論壇,但瀏覽和點閱率不足以教化普及,少了實體訴求的溝通理解「互動表達」,中醫難道真要淪為比密醫能上檯面的「民俗療法」之一嗎?中醫再好,不是也要讓病人能親身有所體驗嗎?中醫為什麼就不能如同西醫般,懂得如何教育病人?
再寶貴的東西,也要有人去教導、播種、灌溉、讓它欣欣向榮、扎根茁壯、開枝散葉,贏得賞識和廣泛運用。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推出隨身聽的時候,市場打不開,這樣的一種新產品,大大不同、甚至顛覆當時人們的收聽習慣,怎麼辦?「教育消費者!」松下幸之助說。教育消費者,何其浩大工程的人力物力投注,尤其若不帶商業色彩與氣息,等同百年樹人大計!
為什麼西醫在疾病教育、用藥指南上,就能遙遙領先中醫?為什麼民眾就醫,大多數人捨中醫於不顧?很大的原因,在於根本不了解中醫能幹嘛?媒體鏡頭前,中醫談病,老是籠籠統統的,有理為什麼就不能提綱契領的說個清楚?能講來講去的,難道就像淺碟上的那一丁點可有可無的東西:「要預防XXX呀,你如果是XX體質,就別吃……要多吃…..。」坦白說,叫任何一家賣保健食品的廠商,借中醫藥理論來幫襯說說他家產品,都還比醫生沒頭沒尾說的、更頭頭是道,更能吸引民眾、打動民眾的心、心甘情願的掏錢出來購買產品。
在一個專門討論健康的談話性節目中,一位中醫師條列表卡大談「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問題,連主持人都聽得一頭霧水,在坐的一位名西醫,實在按耐不住,跳出來開砲:「妳講得這麼玄,人家怎麼聽得懂?如果把妳說的,用西醫觀點來解釋,大家也才知道妳在說什麼,例如妳說的……」很叫人傻眼啊,中醫不旦被打槍了,這西醫觀點所註解的中醫「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能說、難為了這位西醫的努力幫腔,可惜聽來、還是隔靴搔癢!
不禁想起一位任教醫學院的教授說:「我會提醒同學,從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性向,如果你是埋頭苦讀、不善言詞的人,建議你走學術研究的路子;如果你善於溝通表達、察言觀色,那你當個門診醫生是OK的。一個和病人溝通不來的醫生,對醫病雙方都很麻煩,有些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會因此而起的。」在醫生的養成教育裡,不知道這些從小被捧在手掌心的天之驕子資優生們,可曾想到他們日後面對病人、家屬,講解病情時、也是一門極需親和溝通的學問,和「放下身段」的藝術?
同行相忌,中西醫藥界一樣都存在,國際各大西藥廠,各為其同質性的上櫃藥或處方藥一樣激烈競爭,在市場上捉對廝殺也很正常,但遇上名為「世界XX病日」的貼近民眾衛教宣導,就可以看見各大藥廠暫且休兵、化干戈為玉帛的共襄盛舉。而中醫藥界,從來不會這麼做,兄弟爬山、各憑本事。西醫作衛教講疾病也挺複雜的呀,原文生硬翻譯過來的專有名詞,一樣常把民眾聽得一愣一愣的,為什麼民眾就算不甚其解,生病了還是信西醫,第一優先選擇西醫?
溝通與說服,重點在中醫環境、拿什麼讓民眾因了解而信服?生病了,你也可以選則信賴中醫!中醫不是那麼浮面的傳說:治病拖拖拉拉不好不壞、養生進補、針灸推拿、拉筋按摩之外,面對疾病,小自感冒大到重症,中醫也一樣是可以藥到病除做治療的。民間亦有極為頂尖傑出的有執業證照中醫師,堪稱之為岐黃醫寶!可惜卻低調的奉行「大隱隱於市」,還真是得有「先生緣」的病人,才得機緣求診。
在摸索走過三十年,擺盪中西醫間的求診歲月,中西醫雖各有所長,但相較之下,中醫不該再如此保守的自掃門前雪、各自為政,為什麼不跟上時代腳步,有謀有略的教育民眾:中醫是怎樣從日常生活中,簡單順勢的做到預防醫學?中醫治病不玄虛,是可理解、有憑有證有根據的!中醫在治療疾病的方法上,是「面面俱到」調兵遣將的!在凡事講求策略願景的行銷年代,連西醫西藥都不例外,中醫界怎可還被動有如姜太公釣魚,坐等病人「不得已了」再上門試試呢?(待續)
第八章:宇宙操
「人要維持健康,飲食起居要有節制外,要能無所畏懼的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不管天氣冷冷熱熱、刮風下雨怎麼多變,都要能走出戶外面對、適應天候而不生病,否則一變天、一換季,老是在感冒,和健康就越走越遠了。」不管天氣怎麼變,都要能走出戶外面對、適應天候而不生病,莊淑旂博士的短短幾句話,隱藏多大的體能考驗!
【博士】
認識莊淑旂博士,起因是在十多年前的一次關於母親節的採訪,博士知名度享譽中外,同時身為日本皇室御醫之一。日本皇室一板一眼的拘謹嚴肅與保守,讓我在見博士之前,還真戰戰兢兢,深怕有所唐突不周。很意外的是一路訪談下來,覺得博士像台灣阿嬤,笑咪咪挺慈祥的台灣老阿嬤。
博士在到日本之前,是台灣第一位有行醫執照的女中醫師。台灣光復前後,民生物資凋敝,生病了,百姓普遍窮困,加上能用的醫治藥材捉襟見肘,博士卻因對中醫藥有極異於常人的悟性,而履履幫病人化險為夷,在博士的處方中,透過日常食材來調理疾病,遠多於用藥。
以發高燒來說吧,在那個還不流行解熱鎮痛劑、打退燒針的年代,博士教病人家屬,用蕎麥粉,打顆雞蛋攪拌成糊狀,將麵糊敷在乾淨的布塊上,貼在病人五心上,五心是指胸口心上、雙手手心和雙腳足心。麵糊被體溫哄乾了就換,短時間後,病人就自然退燒了。為什麼一定要選用蕎麥粉?博士說:「因為蕎麥可以清熱祛濕,生雞蛋本身也有消熱解毒的作用。」
幾次採訪後,和博士熟稔起來了,對一身病歪歪的我,博士有著許多的於心不忍,別說換季不好過,就連一天當中,碰到正午時分,氣溫升高了,都會讓我混身不舒服。特別是在夏天,受傷的筋骨,宛如被擱在天為爐地為火的蒸籠裡,因高溫而筋縮、不免心煩氣燥、坐立難安。
博士因為年事已高,早就不看診了,所以儘管和博士見面機會不少,卻又不好意思開口求診,每當博士發覺我神色不對,她總是像在不經意間的拉起我的手,順勢把脈,然後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問題。長年久病,看過的中西醫豈止可以「論打」計算?博士貼心親和的「收拾善後」態度,常讓我動容之餘,不禁猜想,也許,在哪輩子,我們結有很深的善緣吧?
西醫針對筋骨痠痛痙攣、開的消炎止痛藥加上肌肉鬆馳藥劑,開始讓我感受到「被禁錮靈魂」的痛苦。這類藥,曾有位大名頂頂的西醫在談話性節目中說:「因為受限看診時間,否則醫生應該可以用更精準的劑量控制,病人就不會發生服用了肌肉鬆弛劑後,結果不管該鬆不該鬆的地方,都一起給鬆了。」
對我來說,服藥後的副作用,不一會兒,就使人舌頭打結,頭腦是清楚的,卻難以明確表達出想說的意思;手變無力難以舉筷、難以握筆,甚至思路會有突襲而來的片段空白……。這種感覺令人沮喪和痛恨,生有何歡?死有何懼?人生走到這一步,灰澀無言之至!
博士知道了問題所在,她告訴我:「用兩錢的茯苓研粉,去蒸一付豬腰,一天一次,空腹吃、先吃兩天吧!」用單味茯苓?不須要複方嗎?心裡疑惑著,如果是以同樣的這毛病去看中醫,肯定開出的藥至少七帖吃一個星期,而且每一帖藥還都厚厚一大包,少說也有十來種藥材混合。
當「被禁錮靈魂」的人,是很毛骨悚然的感覺,雖然現在要上傳統市場,買一付新鮮的豬腰,對身為一早趕上班的職業婦女、又習慣上超市買菜的我來說,還滿困難的,所以熬到周五一大清早去肉攤找,才知道豬腰子,還不是要買就隨時能買得到的,只好再三拜託老闆,因為要燉藥用,請無論如合幫忙留兩付,錢先付都沒關係。
用兩錢的茯苓研粉,去蒸一付豬腰;當真快速解我筋骨東卡西卡痙攣抽搐之苦,事後請教博士,她笑笑的說:「腎主骨啊,在還沒有洗腎的那個年代,這是幫忙快速恢復腎功能的古方。」中醫處方,是依病人不同體質用藥加減的,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疾病,還是要先請中醫看過,不要就這般依樣畫葫蘆,每一個人體質、病情不盡相同,中藥比較不像「罐頭處方」,看似一樣的問題,但中醫還是會依個人的不同,加減劑量或調整藥材的。
常因公私忙不完的壓力,無法獲得很好的休息,特別是睡眠品質。雖然知道若是勤練氣功,是可以幫助有好睡眠的,可常常一忙一累,就成了偷懶的理直氣壯藉口。往往身體已經疲累到癱了,偏偏腦袋還像在跑走馬燈,轉個沒完沒了,等翻來覆去到有睡意矇矓,差不也多天將黎明。長年累月,頭痛一來,會痛得讓人睜不開眼。一回在博士面前發作,讓她老人家看不過去,當下把了脈,卻沒說什麼。當時、我還很受驚嚇,心想大事不妙:這下毀了?
不料隔兩天吧?博士要我中午無論如何一定要去她那裡吃中飯,恭敬不如從命的去了,博士端出一碗天麻燉豬腦,叫我一定要吃完。雖然豬腦看來有點那個,卻不敢拂逆博士的心意,乖乖聽話吃完後,多年來,幾乎不曾再那般劇烈的頭痛過。天麻燉豬腦,就單一味藥,天麻!再次見到博士不可思議的用藥之神。
博士的宇宙操,很多人管叫:「毛巾操」,對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動作簡捷有力,透過抬頭挺胸、伸展四肢、拉開全身上下淋巴系統、橫膈膜、鼠蹊部。若以中醫觀點來看,宇宙操雖然動作極其簡易,卻輕鬆、迅速的拉開和活絡了四肢經絡,對熟年人家、終日伏案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是很養精蓄銳的運動;像這般做操時間「短」、佔用空間「小」、老老小小都能「輕」易好做、對沒運動預算的荷包來說,是零負擔,真該好好推廣成為全民天天十分鐘的健康操。
「提高免疫力、不要感冒、感冒是萬病之源。宇宙操很簡單,再怎麼忙,一天也找得出十分鐘做操。」博士這話,我當真身體力行了,而且成為每天的例行功課。有心做宇宙操,只要一個雙手手臂、可以上下左右伸展的空間,加上十分鐘時間,簡單的操、持之以恆的做,效果或因人而異,對我來說,腰痠背痛、精神不濟的時候,花個十分鐘「認真」做一下操,動一動、回神很快。如果你也很討厭一變天感冒就纏上身,那麼簡單的操、有恆的做,你也來試試這小兵立大功的宇宙操!(待續)
【食醫】
東方醫學中有一句「醫食同源」!
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周朝所建的典章制度「周禮」中,將醫生分為四級:疾醫、殤醫、食醫、獸醫,而「食醫」是醫生中層次最高的。因為食醫掌管王族的飲食營養調理,可見遠在周朝,已經有了「病從口入」的警惕:來自飲食的養生,和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喜歡大吃大喝或飲食不正常的朋友,傷害脾胃不和之外,有沒有想過,很多疾病的源頭,是吃進太多、營養過剩,消化不了?萬一又不愛運動,不但長年累月的屯積該排、卻排不掉的身體廢棄物,還餵養了我們身體裡不該存在的麻煩,比如病變的發炎、潰瘍、腫瘤……。農夫都知道,要施肥前一定得先除草,要不然雜草吸收肥料,可是比農作物來得快。而這些身體裡不該存在的麻煩,一旦串聯糾結起來,只怕比雜草還難處理。
有句「醫食同源」的俗話、或也聽過老人家說吧:「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天盛產的大白蘿蔔用來燉湯,很多人都愛喝。可是蘿蔔性涼,冬天已經很冷了,為什麼還要吃這種寒涼的食物?中醫說,因為冬天人的陽氣會潛藏在裡,為了避免積熱的發生,所以用蘿蔔的性涼來均衡一下;同樣的,夏天吃薑,是因為陽氣在表,胃中較為虛冷,所以用薑的溫性來暖胃。
博士在她的著作和演講中,總苦口婆心的提醒:「灶腳就是藥櫥(台語:廚房就像藥櫥之意)」;意思是說,一個懂得善用食材烹調、維護飲食健康的主婦,是一家子人莫大的福氣。博士所謂的善用食材,是指懂得「用天時地利以養人和」!當季的生鮮、在地的出產,不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當大自然因著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在地生鮮,就足以餵養在地人的健康時,還一定要追求千萬里外,搭船坐飛機飄洋過海來的高檔餐飲嗎?高檔價錢,也不見得等同高檔新鮮度和營養價值,時下叫得漫天震響的環保概念:「愛地球,減少碳足跡污染!」博士早就推廣行之有年了。
有句台灣諺語::「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意思是說:正月盛產蔥,二月盛產韭菜、三月盛產莧菜、四月盛產空心菜、五月出產葫瓜,六月出產絲瓜、七月出產筍子,八月多產芋頭,九月產芥藍菜,十月盛產芹菜,十一月出產蒜頭,十二月盛產大白菜。博士總說:「妳看,順著季節盛產的蔬果,就能變化搭配出多少好吃料理啊!」
和博士一起用餐,當季生鮮是首選,其次是少鹽少油多蔬果,博士並非吃素,只是葷素比例有所拿捏,別以為這樣的菜色會單調沒味口,博士在食材用料配色上堪稱一絕,我曾開玩笑的說:「哇,光看每樣配菜,色澤都好漂亮啊!」博士會莞爾的回說:「中看、也中吃的!」我心想,這或許和博士旅居日本多年有關係吧?博士習慣川燙和清蒸料理,還真少見博士吃油炸燒烤的東西。
「父母不能跟隨兒女一輩子!所以要從小教育孩子,如何從生活習慣中,學會照顧自己的健康,這才是留給兒女一生,受用不盡的最大財富。」博士主張:「小小孩從開始學吃飯,開始嚐試各種食物起,就可以在教他認識食物名稱的同時,讓他實際的去面對要吃的食材、這是蕃茄、菠菜、紅蘿蔔、小黃瓜、高麗菜、馬鈴薯、豆腐……讓小孩透過觸覺撫摸食材、加上對顏色形狀的視覺、聞一聞新鮮和煮過的食物,有什麼不同的嗅覺差別、以及吃進嘴裡的味覺。這樣一來,每一種不一樣的食物,連結了不同的感覺印象給小孩,不但滿足了小孩的好奇心、又培養了對食物的興趣,小孩也不容易產生偏食的習慣。」
你也不妨試試博士說的這方法:三餐飯前,起身做個上下左右的伸展,將橫膈膜拉開,這麼一來,吃完飯讓人不舒服的脹氣,會獲得不錯的改善。學生或上班族,一吃完午飯,就趴在桌上午休,是很糟糕的壞習慣,博士忍不住搖頭要唸一下:「擠壓裝滿食物的胃,妨礙消化,對健康是很不好的。」
中醫用藥講藥性的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就是教我們,五穀、疏果、牲畜各有各的五味偏勝,用藥也好、吃東西也好,特別是進補,還是先多了解一下自己的體質,如果不清楚,任何一位執業中醫,都該是可以透過望聞問切,幫你做精準的健康檢查與調理建議的。
內經「生氣通天論」上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如果,懂得從當季在地生鮮飲食中,均衡五味,不過貪或不及的偏食,那麼身體就會得到充足的營養來源,這樣我們的筋、骨、氣、血、皮膚,都能處於健康正常的狀態,想延年益壽,並不困難啊!看,營養攝取均衡的概念,中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清清楚楚的有所交待了。(待續)
【談判】
談判,一門妥協與退讓的大學問。商場上的談判,貲銖必較、爾虞我詐是一定要的。而這裡所說的談判,套句博士的話:「要真心誠意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換句話說,沒什麼好逞強好ㄍㄧㄥ的,該道歉的就道歉,該懺悔的就懺悔。
對任何一個長年久病,病情時好時壞、反覆不免的病人來說,都會有情緒不穩、陰晴不定的地雷,尤其越是身邊親近的家人或朋友,誤踩地雷或被掃到颱風尾的次數,也難掐指可數吧?A型天枰的我,算滿壓抑情緒,亂發脾氣很少,不舒服到忍無可忍,就關門搞自閉。
「這也不是辦法!」博士說:「每個人,天生就有自癒的本能,會發揮出多少潛力,就看自己怎麼對待身體,學著和自己的身體對話,讓身體和妳溝通,話說開嘞,身體本能,會幫忙找到出路的。」好深奧的說法,很像「侏羅記公園」裡的一句名對白:「生命,會自己到找出口。」博士說的,是種自我深沉對話的心理療法嗎?
「以妳來說,要對一身筋骨感謝,謝謝它們受傷之後,還盡責盡力的在支撐妳;要和它們說對不起,身為主人,沒有善盡照顧好它們的責任。從今以後,妳會好好鍛鍊身體,讓它們少受痠痛痙攣的辛苦,也請它們幫忙,發揮自癒力,大家一起為身體的健康打拼。」
一個身體健康,少受久病纏身的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五四三吧?什麼跟什麼?我深信,依博士學養是不會誆人的,再說這樣的「身體談判」,溝通起來也不難,不就自己誠實以對,好好檢討反省便是了。一段時間後,竟然發現,博士士說真的,身體也會回應你的善意溝通,只要說話算話不賴皮,平心靜氣全神貫注、持之以恆的「信守承諾」、腑臟、經絡、肌肉、筋骨會告訴你,那裡的不舒服好多了、哪裡的老毛病、還有待加強修復、要變天了,哪個地方要小心嘍。
曾在博士那裡,親見一樁「醫病談判」,令人動容:一位矮小瘦弱的婦女,帶著兩歲左右的小兒子、氣色灰敗、遠從外縣市輾轉來找博士,一開口就眼眶泛紅:「我真的很不舒服,也看過好幾科不同的西醫,做過一些檢查,醫生卻都說我沒什麼毛病,可是我真的沒精神體力做事、整理家裡,我婆婆、先生都罵我偷懶裝病。要不是放不下三個小小年紀的孩子,我也不想活著受這種折磨。」
博士悉心望聞問切,那個小男孩非常的怯生生,一直纏著媽媽要抱抱。「我可以幫妳!」博士說得斬釘截鐵:「但是我有條件,如果不能依從,我就不會管、不要醫妳。」一旁的我,比病人還驚嚇,有條件的治病?這不是我所熟識的博士啊?「妳先回去,叫妳先生、妳婆婆來見我,娘家媽媽還在嗎?」病人點點頭。「就這一兩天,時間約一約,連妳一起來見我再說。」一臉的茫然,這媽媽抱起小孩,嚅囁討價還價著:「為什麼呢?不能直接跟我說嗎?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聽我的?肯不肯來?他們會嫌我在找麻煩……我已經沒救了嗎?」
「如果,妳先生還要孩子有媽媽,妳婆婆還要妳這媳婦,你媽還要妳這女兒,就非來不可,妳就說,是我莊淑旂交待的!放心,他們來,我一定會把妳治好的。」博士嚴肅起來權威外,還是有點兇的:「放下小孩別用抱的!」這一說連小男孩都乖乖下來。「盡量哄他自己慢慢用走的,妳現在的狀況抱孩子,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昏倒,摔了跤,大人小孩都麻煩。」
病人母子走了,我忍不住追問為什麼?博士歎著氣:「中醫說有證必有病,但是有些神經官能症狀,西醫卻不認為是病。她長年抑鬱又操勞,連生三個孩子又都沒好好作月子,身心俱疲啊,要治身上的病,心病也要醫,找她先生、婆婆、娘家媽媽來,是要先生、婆婆體諒,這段時間幫忙帶孩子、處理家務,讓她清心,隨自己媽媽回娘家養病,要吃要喝要睡都好說。」
三個多月後,到博士那兒,博士拿出幾張傳真:「還記得不能抱小孩的那個太太嗎?」呵呵,我正正想問呢。「隔天下午,他們一家就來了,開藥之外,我把話也敞開跟他們說清楚,因為他們住得遠,我給了那太太一張自我健康管理表,第一個禮拜,她要天天填好生活飲食起居作息回傳給我,之後一個禮拜一次,前兩天第三次來回診,氣色都回來了,她們母女邊哭邊謝謝。哎,人要學會懂得照顧好自己、也要關心珍惜家人健康,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中醫說,病分內外因,辨證要用對藥、心病更要心藥醫,在博士身上,我看到了「視病猶親」!
不是有句話說:「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嗎?因為自己生活習慣的偏差,沒有好好照顧身體健康,這種現世報是很折磨人的,真心誠意和自己身體的自癒力道歉、求和、談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是不可思議的胡說八道,人有許多天生具備的不可思議潛能,開不開發?要不要好好善用?就存乎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