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嫦琪
現職點石成金文創志業知識長
頂尖的創業顧問培訓師,亦為前美國白宮談判顧問羅傑.道森(Roger Dawson)極其看重的愛徒,於二○○八年在北京公開接受羅傑.道森,親手頒發的優勢談判全球授證講師執照。
文筆犀利直接,卻不失溫暖和包容;演講有著學院派清新知性的風格,反應敏銳言詞風趣。多年來致力於成功商智的教導,榮獲「二○一二年創業鳳凰楷模」、獲頒「二○一二年亮點卓越企業獎」、「二○一四婦女創業菁英獎菁英組」。
著有《賺大錢有這麼難嗎?》/《上班真煩傳之菜鳥上枝頭:120秒變身術》/《爬上主管位,就要這樣準備》/《老闆不會主動教你的談判攻心計》等著作。
【再一次怦然:寫給台灣的批信】
蔡嫦琪
怦然,青春的印記與純情的衝動;再一次怦然,已然成真愛。
青春的年歲在好勝與好奇地驅使下,總想著往國外去探索、去追尋、去認識,飛越千百里只為覓得填補那一塊強說愁的缺角。然而,在每一次的追索與獲得後,短暫的欣喜滿足卻摻拌著黯鬱的空虛;我對自己說:這個國度沒有我要的玫瑰!好似「小王子」一般,我流浪地往下一個目的前行、探索與迷惘……
青春,最好的兩個朋友:孤獨的感覺,寂寞的心情。因為青春,所以彆扭,總是喜歡裝神秘扮酷卻又常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但是,青春如果沒有孤獨點綴,哪能顯得輕狂!青春如果沒有寂寞陪伴,哪來賦詞強說愁!青春,連任性都理直氣壯的美麗。
年少的我便立誓要成為遊歷於世界的商業人。三十歲前,拼命工作存錢,每一年總要出國兩次,總認為這樣是充實自己眼界最快的途徑;三十歲以後,因為工作,我頻繁得飛往不同國度不同城市洽公,有時是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最高紀錄是一年往返國門二十四次。那段時間,我的生活是公事包與旅行箱堆疊而成。好多個日子,我在清晨中醒來,卻記不清自己身在何處……
自由意志讓我用青春的手簽下盟約,我用執著相守衷心的承諾;青春鋪設一條通往陽光的軌道,天涯海角任我優遊。母親告訴我:「家」就像是在我心裡永遠暖著一壺茶,當琥珀色的茶湯將歲月喝掉,華髮變白頭時,能讓我依然有著最美的笑容。青春的奔走,動人的情懷,勇敢換今生不同。所以我,來來回回地走了再走,因為我知道,即使時日在推移,季節在更換,因著一份許諾,我與家,此生有了緊密相連的護佑。家,永遠會敞開門等著我,歸來。
當生活中缺少了激情的元素,生命會好像出現了一段的空白,年屆四十的我,旅程剛好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著墨是要往東?還是往西走?又或者,應該筆直地往前直行?或許,呆在原地,也是一個選項。
頭一次恍然覺知「家」有可能不會永遠待在原地等我,是九二一過後的多年。那一天我因公至南投差旅,站在山頭的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懾無語!書中所描繪的青翠與綠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黃土波;此時的我自問:我好好看過這孕育一切的美麗嗎?如果有,是何時?若果沒有,這美麗已永遠不再……
我們總是習慣於掠過眼前的一切,汲汲營營地奔走遠方去追尋想像中的美好,心中卻總是迴盪著虛無的黑洞。當我漫步在黃金海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墾丁的湛藍;當我在雪梨歌劇院賞戲時,耳中迴盪的是廟口的歌仔戲;當我在東京品嚐三盆糖時,口中漾出的是梨山花蜜的甜;當我在維多利亞港吮蟹時,閃耀的是陽明山的夜景;當我在紫禁城瞭望時,映入眼簾的是中正堂的琉璃瓦……我的愛,當我離妳越遠,我越清楚,愛。
現在,我對「家」,有了不同的依戀。對於美麗,我有了不同的感受。回首前塵,我問自己:當年想要追尋的玫瑰是什麼?是一份安定?一份美好?一份熟悉?抑或是永不抹滅的美麗?現在我知道,最美麗的玫瑰,就在自家的屋頂上;母親,我懂得那守護我的家,需要我的愛來關切與愛護,今生永懷不忘。
我愛妳,台灣。
冒牌生,本名楊立澔
現為《今周刊》、《香港東方日報》駐站作家
當了十幾年的小留學生,從小立志當作家卻常被冷眼相待。
累積十年的退稿經驗,總算出了兩本書攻占各大排行榜。
粉絲團人氣累積直達六十八萬人。
不定時到學校演講,分享如何克服重重訕笑與困難,找到面對自己夢想的勇氣。
著有《為夢想跌倒,痛也值得!》。
【出去或是回來】
冒牌生
收到一份邀約,讓我寫一封給台灣的批信。正式提筆前,我詢問了數十位三十歲左右的上班族意見,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是:「台灣,我要跟妳說聲對不起。」
大概是現今社會瀰漫著一股食安危機,有錢的商人泯滅良心,大量生產恐怖的黑心油,以致台灣美食王國的名譽在國際受損,食品業者出面道歉,社會大眾們對台灣感到虧欠,紛紛提出對不起台灣的說法。
爾後沒多久,我很想瞭解讀者們想對台灣說什麼,便藉著這次題目號召讀者們寫一句送給台灣的話。
某讀者提到:「對不起,看妳變成這樣,我卻無能為力。」
這句話令人看得揪心。
前陣子,有位旅居國外多年的同學來台,我們一起在紐西蘭待了七年,度過高中和大學的時光,畢業後,他選擇留在紐西蘭,我選擇回台灣。
那天,我帶他們到麻辣鍋店吃宵夜。
朋友問:「你在台北,一個月的錢也不多,扣除房貸、水電瓦斯、生活開銷也沒剩多少,值得嗎?為什麼不繼續在紐西蘭待著,為何選擇回台灣?」
這個問題,我回台灣後被問了至少千百次,但總是無法真正把思緒好好歸納,訴諸文字跟讀者分享。直到有一次帶媽媽欣賞台語天后江蕙的演唱會,當二姐在演唱自己填詞譜曲的〈甲你攬牢牢〉時,舞台的大螢幕浮現出享譽國際的大導演李安〈給台灣的一封信〉。
那封信充滿著濃濃遊子思鄉的情緒,配合著二姐撫慰人心的歌聲,讓全場一萬多名觀眾動容,隔壁那對五十來歲的夫妻更是看著那封大導演的信頻頻拭淚。
信中寫道:「台灣怎麼個好法?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自己在這裡自然正常地生長,她的好,是一種理所當然,沒什麼特別,也沒有什麼不對。
年事漸長,又長居在外,我對台灣的情感已非身在其中的熱絡,卻是愈來愈抽象純淨,既是一種思念與回味,更是一種內斂,深切而稠密的依戀。
台灣什麼都有,卻也什麼都不搶眼。
自然、親切、誠如清粥小菜,沒有大餐的醒目膩味。淡然、持久入味而養人,不可言喻。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歷史與地理因素,養出台灣這麼多好人?真是Nice!
雖然她有她的難處,但身為台灣人我很珍惜。謝謝台灣的養育與滋潤,我願意為她付出! 李安」
這段文字,字字句句寫入我的心坎。
有些地方說不清哪裡好,卻誰也替代不了,那個地方就是家。
我想,回台灣最大的原因就是回家吧。
這幾年日子的確辛苦,但過得很開心,因為我在做喜歡的事情。
台灣讓我實踐從小到大的作家夢,文字作品登上了博客來、金石堂排行榜,認識了很多很棒的出版社和編輯;若不是因為回來,這些東西永遠跟我不會有交集。
後來,我提筆寫下幾篇文章,談當初決定從旅居七年的紐西蘭回台灣的心聲。雖然沒有李安導演寫得好,卻也常因此收到粉絲團的網友留言或傳訊。
那些問題十分雷同,不外乎是:「為什麼要回來?我想出去都沒有機會,好想出去……」
每當我遇到這個問題時,都會反問自己:「既然如此,為何不出去?」
「父母不願意給付、另一半不願意、能力不足、怕語言不通無法適應、經濟有困難……」
理由永遠各式各樣,但萬變不離其宗,讓我不知該怎麼繼續這個話題。
因為如果你真的想要,你不會說自己遇到瓶頸,只會想著如何克服挑戰。
想追求就行動,放不下就踏實度日。糾結只是讓自己難過。而不管出去或回來、離開或留下,都沒有對錯,只是選擇不同。小鎮大城、國內國外各自精彩,我們最該做的是喜歡並認同自己的當下。
還有些人會跟我分享,他有多麼地想出國唸書、打工旅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最後不忘提醒:「台灣是個鬼島無誤,不行了。」
我們的確應該走出去,但不代表這塊土地給不起你要的。
「當你在要求台灣給你更多機會時,你自己本身又對這塊土地付出過什麼努力?」
我反問某位讀者上述的那句話,他卻再也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既然是一片默然,那麼我們又有何立場要求台灣一定要給予什麼?
台灣不是鬼島,這塊小島並不完美,世上也沒有伊甸園。
我曾在粉絲團公開表示過「很討厭那些稱呼台灣為鬼島的台灣人,就算是玩笑也一點都不好笑。」結果這則訊息引發了舌戰。
那篇貼文獲得了兩千五百多個讚,近八十則的留言,但當中有兩則網友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一則寫著:「鬼島無誤,你有事嗎?整天Po這些文能夠改變台灣什麼嗎?」
另一則是:「愛之深責之切啊!苦口婆心懂嗎?別鴕鳥心態,事實不講出來它還是事實。」
講真的,我從來沒想過改變台灣,我也很清楚寫文章改變不了台灣的現狀,但我們能改變自己,還有那些具有相同價值的人。
在我心中,有問題的從來不是島,而是人。
世界在變,變得節奏越來越快;存錢越來越慢。
從二○一三年九月開始,麵包有問題、油品出包、泡麵醬料含重金屬、牛奶疑似有對身體不好的添加物……到現在似乎什麼都不能吃,食安問題就像接力賽似的,一個個引爆,我們看到無數則關於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狀況、食安問題報導,又聽到了一系列的負面數據分析如: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凍漲、人才外流、房價一天比一天高等,讓許多台灣人對所處的社會環境感到失望,對未來的人生感到無比悲觀。
有些人選擇暫時離開,決定出國打工體驗「非鬼島生活」;另外一些人,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選擇丟鞋,抗議政府。無論是哪一種議題,通通都在傳遞一個觀點:台灣也許不是一個適合安頓下來、適合居住生活的地方。那些新聞和數據可能沒錯,但我並不贊同。
沒有一個地方的體質是完美無缺的,我明白台灣的確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卻有更多的美好被忽略。
前陣子的服貿事件,讓一個原本不關心政治,遠赴上海工作的朋友,趕回來參加三三○凱道靜坐。
靜坐結束後,幾個朋友們一起餐敘,有人問她:「有沒有想過要回來?」
「其實我非常想回來,但看不到未來,畢竟考慮現實回台灣的薪水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我好不容易幫自己加值,不想再被打回原點……」她無奈地說。
心繫台灣的她說出許多台灣年輕人在海外工作的心聲。
當下我們幾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談到未來的規劃,一桌八個人,除了我之外,幾乎都想到國外看看,理由都只有一個──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朋友們大多認為,與其在台灣浪費生命,不如到國外闖蕩;有人已經開始到對岸上班,還有人預計到國外打工旅遊,日本、澳洲、紐西蘭都是選項。
留在台灣,不只機會愈來愈少,薪水還會愈來愈薄。
其中有個朋友舉了電影《白日夢冒險王》為例,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向班.史提勒飾演的電影男主角看齊,從一輩子都是素人到不行的平凡上班族,放手一搏。她想到日本打工旅遊,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和景致。
朋友描繪得很動人,但到上海工作一陣子的朋友提出了另一番見解。
「離開台灣後,你會發現自己是異鄉人,那裡不是你的家,除了上班下班,很少會去關心當地的其他事物;我已經是在堪稱語言和文化最接近的大陸了,但始終還是格格不入。」
她想了想又說:「未來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回來,因為這份『歸屬感』任何地方都取代不了。」
我非常能理解這份感觸,畢竟我從小離鄉背井,在異地住了超過十二年,最後選擇回到台灣,就是為了那一份無法取代的歸屬感。
同時,我也非常鼓勵另一位朋友出國看看,因為只有勇敢踏出去,才能領略世界的美好風景。
旅程中,也許會發現原本追求的,在一開始就已擁有。
體驗生活絕對是件好事,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一切的酸甜苦辣都只有自己出發才能瞭解。可是在決定前,請先思考究竟是為什麼出國,過程中不要忘記你的初衷。
出國也好,留在台灣也罷,生活的本質不會變。它不會因為你在國外就不賜予你孤獨和難堪,就不用理會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在哪裡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如何生活。
我從來不覺得我選擇留在台灣生活,就代表安於現狀,或者沒有機會。很多時候,我反而認為自己的生活充實和滿足。
相對地,我也不覺得那些想出去到國外打拼的朋友不值得。那些在異國生活的所有辛苦,讓我相信總有一天絕對有所收穫。
人生可以很精彩,冒險的過程就是圓夢。
生活不可能永遠處在輕鬆、瀟灑、自由的階段,世界也沒有所謂最好的年代,問題永遠存在,試著接受每個階段的使命,讓自己盡量做到最好,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和價值才是重要的。
不管政治的多方廝殺、社會的紛紛擾擾,即將步入三十歲的我,生在台灣、住在台灣,安份工作,過得很開心。這裡從來不是鬼島。
我始終相信,台灣擁有許多優點,台灣人更需要向上的力量,而不是無限放大缺點。畢竟一味地謾罵和挑刺不會讓社會進步,只會無限扯後腿、看扁自己生長的地方,也不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
最後,這封寫給台灣的批信,我想對妳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妳永遠是我美麗的福爾摩沙。」
Sunry
商周網路小說人氣作家
春天出生的小孩,酷愛秋天的涼爽,冬天喜與麻辣鍋為伍,加滿冰塊的紅茶是夏日的每日必需品。
堅持小說要看悲劇故事,即使是喜劇收場,過程也必須要能哭得呼天搶地,才夠刻骨銘心。
喜歡一切簡單的事物,煩瑣又龜毛的人或物,會被列為拒絕往來戶,永無上訴的權利。迷戀線上遊戲及寫故事,壓力過大時,線上遊戲的廝殺可以發洩滿溢的情緒。
說故事給你們聽,哭了笑了都好,總之,開心就好。
著有《一期一會の戀》/《你有多重要,我怎麼失去了才知道》/《微光的幸福》/《想陪著你,一直到很久的以後》/《我可以不在你身邊,但請留我在你心裡》等作品。
【做一件對的事】
Sunry
朋友來找我,帶了一大袋盒裝的碗粿,在我瞠目結舌地驚訝中,淺淺笑著。
「我媽堅持要我帶來的。」
她一面笑著說,一面動作輕緩地打開塑膠袋,又接著說:
「最近我媽超愛買這個攤子的碗粿,只要有朋友要來,或是知道我們要去探望朋友,她就買來讓我們拿來當伴手禮,而且一買就是十幾二十個,超誇張。」
「真有這麼好吃?」我探頭看看那少說也有十幾盒的碗粿,好奇地問。
「老實說,沒有。」朋友認真地搖頭:「不過我媽就是很堅持要買那個攤子的碗粿。」
然後朋友緩緩細述她媽媽的堅持。
她說,賣碗粿的是一位阿婆,碗粿是阿婆遵循古法,每天從下午忙到晚上做出來的心血,但因為年紀大,所以每天做出來的數量都不會太多。
「阿婆的碗粿真的算不上是頂級美味,但她卻很用心地站在市場外的流動攤子旁賣,她很老了,我媽說,至少看起來有七十幾歲,已經老到腰都快直不起來了。可是不管是誰走過她的攤子,她都會努力地招呼、努力地在她佈滿皺紋的臉上,堆起笑容,就算最後你沒買任何東西,她還是會很客氣地向你道謝。」
朋友說,阿婆本來有一個兒子,可是前幾年,她的兒子發生意外,走了;沒多久,她的媳婦因為受不了沒有丈夫,卻要侍奉公婆的日子,丟下三名子女,跑了。阿婆的老公因此氣到中風,病倒在床上,再也起不了身,於是整個家庭的重擔,全落到了阿婆的身上。
「我媽一開始只是因為懶得走進菜市場去跟大家人擠人,所以就去跟阿婆買碗粿,第一次買回來吃的時候,也是嫌棄到不行,說阿婆的碗粿雖然有古早味的香氣,可是她的碗粿實在是做得太軟了,一點都不Q,還說以後再也不要去跟阿婆買……但是講歸講,我媽的懶就跟萬里長城一樣雋永綿長,所以她還是會為了懶得多走幾歩路進菜市場去跟大家人擠人,而就近跟阿婆買這些碗粿,買了幾次之後,跟阿婆熟了,聊天時,阿婆就把自己的遭遇跟我媽講。」
朋友像在說什麼好笑事情一樣地邊說邊笑:
「結果我媽聽她這麼一講,那還得了!她那個人的同情心妳也知道,就是一整個大氾濫,自此以後,我家就慘了,早餐天天吃碗粿,早上沒吃完的,還會變成我們的晚餐。除非是遇到颳颱風、下大雨,或是什麼特殊節日,她忙到沒辦法出門,不然我們全都被迫天天吞碗粿……妳看看我,是不是已經吃到一臉圓腫腫的碗粿臉了?」
我被她擠眉弄眼的表情逗笑,不是很用力地朝她的手臂打了一下,說:「少三八了妳!碗粿臉是沒有,雙下巴倒是跑出來了。」
朋友聳聳肩,依然笑:
「我那個媽啊,同情心就是過度氾濫,怎麼講都沒有用!妳知道高雄氣爆時,我媽天天盯著電視看,邊看邊說那些無辜的災民好可憐,又大罵那些埋石化管線的業者,說這根本就是人禍,才不是什麼天災,還說這種人禍就要那些沒良心的公司自己出來解決,最好司法可以判他們重刑,把那些不良公司賺的錢都吐出來賠償給災民們。結果捐款專戶才一成立,我媽馬上就跑到全家去捐錢,說她那些錢是用來幫助災民,不是要用來分擔高雄市府跟不良業者應負的責任……唉,嘴硬!」
朋友的媽媽,實在很可愛。
我微笑著,誠心地向她稱讚她的媽媽。
二○一四年,對台灣而言,確實是歷盡折磨的一年!從三月的服貿協議開始,到行政院的血腥鎮壓,接著是北捷的隨機殺人案、澎湖空難到高雄氣爆,乃至後來的餿油食安、拼裝肉問題,這些令台灣人民惶惑的事件,以接力賽的方式,一件接著一件的,直撲全台人民而來,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心。
於是我們嘆息、我們恐懼、我們流淚、我們憤怒、我們失望……
但我們卻從不對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絕望。
「台灣人民是善良的。」日本友人曾經這麼對我說。
常會聽見有人說:「台灣人很健忘,總是在那些傷害事件發生的當下憤恨、抗拒,但時間點一過,馬上又忘了當初的信誓旦旦,轉身就重新接受那些曾經讓我們憤憤不平的一切。」
可是,就是因為台灣人十分良善、不記仇,又如此健忘,才能原諒那些曾經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傷害,才能在轉身之後,放下那些憤懣,選擇遺忘。
「我記性很不好,老是下一秒就忘了前一秒在想的事。」
有個朋友曾經這麼開玩笑地說:
「不過這樣的我很快樂,因為健忘,老是記不住該記和不該記的事情,所以也沒有什麼太煩心的事,唯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等我老了之後,不知道會不會走出門就忘了回家的路。」
那時他一說完,我們全都哄堂大笑,然後一群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要去保個看護險,以防日後沒人照顧我們,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時,至少還有個看護險可以讓保險公司付錢讓我們請看護,多少照料一下。
也有人說,台灣人很容易被激起憐憫心,只要哪裡發生災難,馬上就有人會透過管道捐款,而且善款總是以十分驚人的速度,迅速累積;然而一段時間過去後,人們又忘了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天災人禍,於是捐款的金額停止了,憐憫心也像火花一樣,燦爛過後便歸於平靜。
那樣的感覺就像只熱心一半,大家一窩蜂地趕著去捐款,但事過境遷,熱情就這樣冷卻下來,也就沒有所謂的後續動作了……因此,網路上總有些責罵怨懟的文章,覺得這樣的台灣人很不負責任。
可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台灣人,很好、很棒!因為我們能感同身受旁人所承受的那些苦痛,所以願意慷慨給予;又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不能一直停留在悲傷怨懟中,人,總是要往前走的,總是要在失望中尋找那一絲一縷的希望,才不至於對人生絕望,所以願意選擇遺忘不好的過去,繼續追尋充滿希望的未來。
畢竟日子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如果老是頻頻回首,就會窒礙前進的步伐,擴大了悲傷,縮小了快樂,人生並不會比較美好。
所以我們選擇遺忘,選擇放下。
後來朋友提議出門去走走。
她跟我肩並肩,一起走在仲秋午後的紅磚道上。
南部十一月,陽光依然炙烈如夏。
她的臉上還是掛著淺淺笑意。
經過一整排菩提樹旁時,她突然停下腳歩,抬起頭,瞇著眼望向透過樹葉細縫篩落下來的金黃色陽光光束。
「欸,妳知道嗎?最近我跟我爸處得並不好。」
她說這句話時,並沒有看我,聲音很輕很輕,像呢喃一樣。
我有些驚訝。
朋友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是她爸爸的掌上明珠,自小她爸爸就最疼她,只要是她開口要求的東西,她爸幾乎都會同意,再貴的東西,也願意買給她,只為了看她臉上歡天喜地的笑意。
那時我們這群朋友總是開玩笑地說,她簡直就是古時候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帝寵妃,她爸就像皇帝一樣,散盡千金只為了博她一個笑容!
「怎麼了?跟妳爸吵架?」我關心地問。
她嘆了一口氣,說:「我姑姑住在澳洲,她說台灣現在治安亂成這樣,工作環境也不好,希望我爸辦移民,讓我先過去再進修,等唸完書,再看看有沒有機會留在那裡工作。」
看著朋友有些哀怨的表情,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
「可是我一點也不想去。」朋友接著說:「我的家就在這裡,為什麼我要去澳洲?」
「也許……他們是為妳好!」我的語氣是猶豫的,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答案到底對不對。
「我覺得一點也不好!」
朋友轉頭看我,眼睛睜得大大的,眼波流轉中,有一種異樣的光采,很美麗。她說:
「為什麼我要去澳洲唸書,然後留在那裡工作?對!也許台灣的薪資不高,也許台灣的工作環境不好,也許台灣的治安很爛,也許台灣的核電廠也真的很可怕,天災人禍總是不斷接踵而來,每次發生地震或颱風災害時,就算災難沒有發生在我們身旁,但從電視不斷播放的畫面中,我們能夠感同身受那些驚懼的心情,然後在付出關心或物資的同時,我們也學會珍惜身邊的幸福……所以,台灣有什麼不好?這裡有我愛的家人朋友,有我喜歡的小吃,有我熟悉的景致,有我在乎的事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喜歡的人生風景,是我的鄉愁,我為什麼要放棄這些,去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開始一段我根本就沒興趣的旅程?」
我開始有點佩服起自己的朋友,我知道她的口才向來就不錯,卻不知道她原來還能講一些讓人有點感動的話。
「我媽說,人的一生那麼短,總要找一件對的事來做,一直堅持下去,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所以她總是那麼傻氣地去幫助那些她不認識的人,不管是天天去光顧阿婆的碗粿攤,甚至熱心地買了很多阿婆的碗粿來送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只為了讓阿婆能早點賣完,回家去休息;或是努力地跟鄰居拿那些他們不要的報紙或塑膠瓶,只因為她想把那些資源回收的物品,拿給在路邊撿破爛的爺爺、婆婆,讓他們能多少增加一點收入,不用那麼辛苦地在大太陽底下或冷風中工作……我媽說她能做的真的不多,但她覺得她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所以她說她很幸福。」
我點點頭。
是啊!人的一生那麼短,如果每個人都去找一件對的事情來做,並且努力地堅持下去,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因為我們細小的力量,而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然後變得更美麗。
「所以,我才不離開呢!因為我的家在這裡,在台灣,在這個有滿滿人情味、有很多好吃食物、有許多願意在看見別人困難時慷慨解囊的善良人們的地方。」
我們繼續往前走,陽光灑在我們身上,暖暖燙燙的,卻飽滿了我們的心靈。
「我啊……還是會繼續跟我爸說明我的堅持,就像我媽說的,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如果要去做,就一定要開心快樂地去做……所以,我不會離開的,因為這裡才是我的家。」
我點點頭,慢慢地伸出我的手,用力地攬住她的肩,說:
「對!妳不要離開,因為台灣,還是很美的。」
真的!台灣,還是很美的!
因為她孕育了我們,給予我們最好的一切,包容我們對她的傷害,所以,如果可以,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她做一些好的事,讓她感受一點我們對她的善意?
找一件對的事來做,並且堅持下去,那麼我們的世界,或許真的就像朋友的媽媽說的,會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了,對吧!
現職點石成金文創志業知識長
頂尖的創業顧問培訓師,亦為前美國白宮談判顧問羅傑.道森(Roger Dawson)極其看重的愛徒,於二○○八年在北京公開接受羅傑.道森,親手頒發的優勢談判全球授證講師執照。
文筆犀利直接,卻不失溫暖和包容;演講有著學院派清新知性的風格,反應敏銳言詞風趣。多年來致力於成功商智的教導,榮獲「二○一二年創業鳳凰楷模」、獲頒「二○一二年亮點卓越企業獎」、「二○一四婦女創業菁英獎菁英組」。
著有《賺大錢有這麼難嗎?》/《上班真煩傳之菜鳥上枝頭:120秒變身術》/《爬上主管位,就要這樣準備》/《老闆不會主動教你的談判攻心計》等著作。
【再一次怦然:寫給台灣的批信】
蔡嫦琪
怦然,青春的印記與純情的衝動;再一次怦然,已然成真愛。
青春的年歲在好勝與好奇地驅使下,總想著往國外去探索、去追尋、去認識,飛越千百里只為覓得填補那一塊強說愁的缺角。然而,在每一次的追索與獲得後,短暫的欣喜滿足卻摻拌著黯鬱的空虛;我對自己說:這個國度沒有我要的玫瑰!好似「小王子」一般,我流浪地往下一個目的前行、探索與迷惘……
青春,最好的兩個朋友:孤獨的感覺,寂寞的心情。因為青春,所以彆扭,總是喜歡裝神秘扮酷卻又常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但是,青春如果沒有孤獨點綴,哪能顯得輕狂!青春如果沒有寂寞陪伴,哪來賦詞強說愁!青春,連任性都理直氣壯的美麗。
年少的我便立誓要成為遊歷於世界的商業人。三十歲前,拼命工作存錢,每一年總要出國兩次,總認為這樣是充實自己眼界最快的途徑;三十歲以後,因為工作,我頻繁得飛往不同國度不同城市洽公,有時是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最高紀錄是一年往返國門二十四次。那段時間,我的生活是公事包與旅行箱堆疊而成。好多個日子,我在清晨中醒來,卻記不清自己身在何處……
自由意志讓我用青春的手簽下盟約,我用執著相守衷心的承諾;青春鋪設一條通往陽光的軌道,天涯海角任我優遊。母親告訴我:「家」就像是在我心裡永遠暖著一壺茶,當琥珀色的茶湯將歲月喝掉,華髮變白頭時,能讓我依然有著最美的笑容。青春的奔走,動人的情懷,勇敢換今生不同。所以我,來來回回地走了再走,因為我知道,即使時日在推移,季節在更換,因著一份許諾,我與家,此生有了緊密相連的護佑。家,永遠會敞開門等著我,歸來。
當生活中缺少了激情的元素,生命會好像出現了一段的空白,年屆四十的我,旅程剛好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著墨是要往東?還是往西走?又或者,應該筆直地往前直行?或許,呆在原地,也是一個選項。
頭一次恍然覺知「家」有可能不會永遠待在原地等我,是九二一過後的多年。那一天我因公至南投差旅,站在山頭的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懾無語!書中所描繪的青翠與綠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黃土波;此時的我自問:我好好看過這孕育一切的美麗嗎?如果有,是何時?若果沒有,這美麗已永遠不再……
我們總是習慣於掠過眼前的一切,汲汲營營地奔走遠方去追尋想像中的美好,心中卻總是迴盪著虛無的黑洞。當我漫步在黃金海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墾丁的湛藍;當我在雪梨歌劇院賞戲時,耳中迴盪的是廟口的歌仔戲;當我在東京品嚐三盆糖時,口中漾出的是梨山花蜜的甜;當我在維多利亞港吮蟹時,閃耀的是陽明山的夜景;當我在紫禁城瞭望時,映入眼簾的是中正堂的琉璃瓦……我的愛,當我離妳越遠,我越清楚,愛。
現在,我對「家」,有了不同的依戀。對於美麗,我有了不同的感受。回首前塵,我問自己:當年想要追尋的玫瑰是什麼?是一份安定?一份美好?一份熟悉?抑或是永不抹滅的美麗?現在我知道,最美麗的玫瑰,就在自家的屋頂上;母親,我懂得那守護我的家,需要我的愛來關切與愛護,今生永懷不忘。
我愛妳,台灣。
冒牌生,本名楊立澔
現為《今周刊》、《香港東方日報》駐站作家
當了十幾年的小留學生,從小立志當作家卻常被冷眼相待。
累積十年的退稿經驗,總算出了兩本書攻占各大排行榜。
粉絲團人氣累積直達六十八萬人。
不定時到學校演講,分享如何克服重重訕笑與困難,找到面對自己夢想的勇氣。
著有《為夢想跌倒,痛也值得!》。
【出去或是回來】
冒牌生
收到一份邀約,讓我寫一封給台灣的批信。正式提筆前,我詢問了數十位三十歲左右的上班族意見,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是:「台灣,我要跟妳說聲對不起。」
大概是現今社會瀰漫著一股食安危機,有錢的商人泯滅良心,大量生產恐怖的黑心油,以致台灣美食王國的名譽在國際受損,食品業者出面道歉,社會大眾們對台灣感到虧欠,紛紛提出對不起台灣的說法。
爾後沒多久,我很想瞭解讀者們想對台灣說什麼,便藉著這次題目號召讀者們寫一句送給台灣的話。
某讀者提到:「對不起,看妳變成這樣,我卻無能為力。」
這句話令人看得揪心。
前陣子,有位旅居國外多年的同學來台,我們一起在紐西蘭待了七年,度過高中和大學的時光,畢業後,他選擇留在紐西蘭,我選擇回台灣。
那天,我帶他們到麻辣鍋店吃宵夜。
朋友問:「你在台北,一個月的錢也不多,扣除房貸、水電瓦斯、生活開銷也沒剩多少,值得嗎?為什麼不繼續在紐西蘭待著,為何選擇回台灣?」
這個問題,我回台灣後被問了至少千百次,但總是無法真正把思緒好好歸納,訴諸文字跟讀者分享。直到有一次帶媽媽欣賞台語天后江蕙的演唱會,當二姐在演唱自己填詞譜曲的〈甲你攬牢牢〉時,舞台的大螢幕浮現出享譽國際的大導演李安〈給台灣的一封信〉。
那封信充滿著濃濃遊子思鄉的情緒,配合著二姐撫慰人心的歌聲,讓全場一萬多名觀眾動容,隔壁那對五十來歲的夫妻更是看著那封大導演的信頻頻拭淚。
信中寫道:「台灣怎麼個好法?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自己在這裡自然正常地生長,她的好,是一種理所當然,沒什麼特別,也沒有什麼不對。
年事漸長,又長居在外,我對台灣的情感已非身在其中的熱絡,卻是愈來愈抽象純淨,既是一種思念與回味,更是一種內斂,深切而稠密的依戀。
台灣什麼都有,卻也什麼都不搶眼。
自然、親切、誠如清粥小菜,沒有大餐的醒目膩味。淡然、持久入味而養人,不可言喻。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歷史與地理因素,養出台灣這麼多好人?真是Nice!
雖然她有她的難處,但身為台灣人我很珍惜。謝謝台灣的養育與滋潤,我願意為她付出! 李安」
這段文字,字字句句寫入我的心坎。
有些地方說不清哪裡好,卻誰也替代不了,那個地方就是家。
我想,回台灣最大的原因就是回家吧。
這幾年日子的確辛苦,但過得很開心,因為我在做喜歡的事情。
台灣讓我實踐從小到大的作家夢,文字作品登上了博客來、金石堂排行榜,認識了很多很棒的出版社和編輯;若不是因為回來,這些東西永遠跟我不會有交集。
後來,我提筆寫下幾篇文章,談當初決定從旅居七年的紐西蘭回台灣的心聲。雖然沒有李安導演寫得好,卻也常因此收到粉絲團的網友留言或傳訊。
那些問題十分雷同,不外乎是:「為什麼要回來?我想出去都沒有機會,好想出去……」
每當我遇到這個問題時,都會反問自己:「既然如此,為何不出去?」
「父母不願意給付、另一半不願意、能力不足、怕語言不通無法適應、經濟有困難……」
理由永遠各式各樣,但萬變不離其宗,讓我不知該怎麼繼續這個話題。
因為如果你真的想要,你不會說自己遇到瓶頸,只會想著如何克服挑戰。
想追求就行動,放不下就踏實度日。糾結只是讓自己難過。而不管出去或回來、離開或留下,都沒有對錯,只是選擇不同。小鎮大城、國內國外各自精彩,我們最該做的是喜歡並認同自己的當下。
還有些人會跟我分享,他有多麼地想出國唸書、打工旅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最後不忘提醒:「台灣是個鬼島無誤,不行了。」
我們的確應該走出去,但不代表這塊土地給不起你要的。
「當你在要求台灣給你更多機會時,你自己本身又對這塊土地付出過什麼努力?」
我反問某位讀者上述的那句話,他卻再也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既然是一片默然,那麼我們又有何立場要求台灣一定要給予什麼?
台灣不是鬼島,這塊小島並不完美,世上也沒有伊甸園。
我曾在粉絲團公開表示過「很討厭那些稱呼台灣為鬼島的台灣人,就算是玩笑也一點都不好笑。」結果這則訊息引發了舌戰。
那篇貼文獲得了兩千五百多個讚,近八十則的留言,但當中有兩則網友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一則寫著:「鬼島無誤,你有事嗎?整天Po這些文能夠改變台灣什麼嗎?」
另一則是:「愛之深責之切啊!苦口婆心懂嗎?別鴕鳥心態,事實不講出來它還是事實。」
講真的,我從來沒想過改變台灣,我也很清楚寫文章改變不了台灣的現狀,但我們能改變自己,還有那些具有相同價值的人。
在我心中,有問題的從來不是島,而是人。
世界在變,變得節奏越來越快;存錢越來越慢。
從二○一三年九月開始,麵包有問題、油品出包、泡麵醬料含重金屬、牛奶疑似有對身體不好的添加物……到現在似乎什麼都不能吃,食安問題就像接力賽似的,一個個引爆,我們看到無數則關於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狀況、食安問題報導,又聽到了一系列的負面數據分析如: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凍漲、人才外流、房價一天比一天高等,讓許多台灣人對所處的社會環境感到失望,對未來的人生感到無比悲觀。
有些人選擇暫時離開,決定出國打工體驗「非鬼島生活」;另外一些人,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選擇丟鞋,抗議政府。無論是哪一種議題,通通都在傳遞一個觀點:台灣也許不是一個適合安頓下來、適合居住生活的地方。那些新聞和數據可能沒錯,但我並不贊同。
沒有一個地方的體質是完美無缺的,我明白台灣的確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卻有更多的美好被忽略。
前陣子的服貿事件,讓一個原本不關心政治,遠赴上海工作的朋友,趕回來參加三三○凱道靜坐。
靜坐結束後,幾個朋友們一起餐敘,有人問她:「有沒有想過要回來?」
「其實我非常想回來,但看不到未來,畢竟考慮現實回台灣的薪水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我好不容易幫自己加值,不想再被打回原點……」她無奈地說。
心繫台灣的她說出許多台灣年輕人在海外工作的心聲。
當下我們幾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談到未來的規劃,一桌八個人,除了我之外,幾乎都想到國外看看,理由都只有一個──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朋友們大多認為,與其在台灣浪費生命,不如到國外闖蕩;有人已經開始到對岸上班,還有人預計到國外打工旅遊,日本、澳洲、紐西蘭都是選項。
留在台灣,不只機會愈來愈少,薪水還會愈來愈薄。
其中有個朋友舉了電影《白日夢冒險王》為例,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向班.史提勒飾演的電影男主角看齊,從一輩子都是素人到不行的平凡上班族,放手一搏。她想到日本打工旅遊,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和景致。
朋友描繪得很動人,但到上海工作一陣子的朋友提出了另一番見解。
「離開台灣後,你會發現自己是異鄉人,那裡不是你的家,除了上班下班,很少會去關心當地的其他事物;我已經是在堪稱語言和文化最接近的大陸了,但始終還是格格不入。」
她想了想又說:「未來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回來,因為這份『歸屬感』任何地方都取代不了。」
我非常能理解這份感觸,畢竟我從小離鄉背井,在異地住了超過十二年,最後選擇回到台灣,就是為了那一份無法取代的歸屬感。
同時,我也非常鼓勵另一位朋友出國看看,因為只有勇敢踏出去,才能領略世界的美好風景。
旅程中,也許會發現原本追求的,在一開始就已擁有。
體驗生活絕對是件好事,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一切的酸甜苦辣都只有自己出發才能瞭解。可是在決定前,請先思考究竟是為什麼出國,過程中不要忘記你的初衷。
出國也好,留在台灣也罷,生活的本質不會變。它不會因為你在國外就不賜予你孤獨和難堪,就不用理會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在哪裡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如何生活。
我從來不覺得我選擇留在台灣生活,就代表安於現狀,或者沒有機會。很多時候,我反而認為自己的生活充實和滿足。
相對地,我也不覺得那些想出去到國外打拼的朋友不值得。那些在異國生活的所有辛苦,讓我相信總有一天絕對有所收穫。
人生可以很精彩,冒險的過程就是圓夢。
生活不可能永遠處在輕鬆、瀟灑、自由的階段,世界也沒有所謂最好的年代,問題永遠存在,試著接受每個階段的使命,讓自己盡量做到最好,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和價值才是重要的。
不管政治的多方廝殺、社會的紛紛擾擾,即將步入三十歲的我,生在台灣、住在台灣,安份工作,過得很開心。這裡從來不是鬼島。
我始終相信,台灣擁有許多優點,台灣人更需要向上的力量,而不是無限放大缺點。畢竟一味地謾罵和挑刺不會讓社會進步,只會無限扯後腿、看扁自己生長的地方,也不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
最後,這封寫給台灣的批信,我想對妳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妳永遠是我美麗的福爾摩沙。」
Sunry
商周網路小說人氣作家
春天出生的小孩,酷愛秋天的涼爽,冬天喜與麻辣鍋為伍,加滿冰塊的紅茶是夏日的每日必需品。
堅持小說要看悲劇故事,即使是喜劇收場,過程也必須要能哭得呼天搶地,才夠刻骨銘心。
喜歡一切簡單的事物,煩瑣又龜毛的人或物,會被列為拒絕往來戶,永無上訴的權利。迷戀線上遊戲及寫故事,壓力過大時,線上遊戲的廝殺可以發洩滿溢的情緒。
說故事給你們聽,哭了笑了都好,總之,開心就好。
著有《一期一會の戀》/《你有多重要,我怎麼失去了才知道》/《微光的幸福》/《想陪著你,一直到很久的以後》/《我可以不在你身邊,但請留我在你心裡》等作品。
【做一件對的事】
Sunry
朋友來找我,帶了一大袋盒裝的碗粿,在我瞠目結舌地驚訝中,淺淺笑著。
「我媽堅持要我帶來的。」
她一面笑著說,一面動作輕緩地打開塑膠袋,又接著說:
「最近我媽超愛買這個攤子的碗粿,只要有朋友要來,或是知道我們要去探望朋友,她就買來讓我們拿來當伴手禮,而且一買就是十幾二十個,超誇張。」
「真有這麼好吃?」我探頭看看那少說也有十幾盒的碗粿,好奇地問。
「老實說,沒有。」朋友認真地搖頭:「不過我媽就是很堅持要買那個攤子的碗粿。」
然後朋友緩緩細述她媽媽的堅持。
她說,賣碗粿的是一位阿婆,碗粿是阿婆遵循古法,每天從下午忙到晚上做出來的心血,但因為年紀大,所以每天做出來的數量都不會太多。
「阿婆的碗粿真的算不上是頂級美味,但她卻很用心地站在市場外的流動攤子旁賣,她很老了,我媽說,至少看起來有七十幾歲,已經老到腰都快直不起來了。可是不管是誰走過她的攤子,她都會努力地招呼、努力地在她佈滿皺紋的臉上,堆起笑容,就算最後你沒買任何東西,她還是會很客氣地向你道謝。」
朋友說,阿婆本來有一個兒子,可是前幾年,她的兒子發生意外,走了;沒多久,她的媳婦因為受不了沒有丈夫,卻要侍奉公婆的日子,丟下三名子女,跑了。阿婆的老公因此氣到中風,病倒在床上,再也起不了身,於是整個家庭的重擔,全落到了阿婆的身上。
「我媽一開始只是因為懶得走進菜市場去跟大家人擠人,所以就去跟阿婆買碗粿,第一次買回來吃的時候,也是嫌棄到不行,說阿婆的碗粿雖然有古早味的香氣,可是她的碗粿實在是做得太軟了,一點都不Q,還說以後再也不要去跟阿婆買……但是講歸講,我媽的懶就跟萬里長城一樣雋永綿長,所以她還是會為了懶得多走幾歩路進菜市場去跟大家人擠人,而就近跟阿婆買這些碗粿,買了幾次之後,跟阿婆熟了,聊天時,阿婆就把自己的遭遇跟我媽講。」
朋友像在說什麼好笑事情一樣地邊說邊笑:
「結果我媽聽她這麼一講,那還得了!她那個人的同情心妳也知道,就是一整個大氾濫,自此以後,我家就慘了,早餐天天吃碗粿,早上沒吃完的,還會變成我們的晚餐。除非是遇到颳颱風、下大雨,或是什麼特殊節日,她忙到沒辦法出門,不然我們全都被迫天天吞碗粿……妳看看我,是不是已經吃到一臉圓腫腫的碗粿臉了?」
我被她擠眉弄眼的表情逗笑,不是很用力地朝她的手臂打了一下,說:「少三八了妳!碗粿臉是沒有,雙下巴倒是跑出來了。」
朋友聳聳肩,依然笑:
「我那個媽啊,同情心就是過度氾濫,怎麼講都沒有用!妳知道高雄氣爆時,我媽天天盯著電視看,邊看邊說那些無辜的災民好可憐,又大罵那些埋石化管線的業者,說這根本就是人禍,才不是什麼天災,還說這種人禍就要那些沒良心的公司自己出來解決,最好司法可以判他們重刑,把那些不良公司賺的錢都吐出來賠償給災民們。結果捐款專戶才一成立,我媽馬上就跑到全家去捐錢,說她那些錢是用來幫助災民,不是要用來分擔高雄市府跟不良業者應負的責任……唉,嘴硬!」
朋友的媽媽,實在很可愛。
我微笑著,誠心地向她稱讚她的媽媽。
二○一四年,對台灣而言,確實是歷盡折磨的一年!從三月的服貿協議開始,到行政院的血腥鎮壓,接著是北捷的隨機殺人案、澎湖空難到高雄氣爆,乃至後來的餿油食安、拼裝肉問題,這些令台灣人民惶惑的事件,以接力賽的方式,一件接著一件的,直撲全台人民而來,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心。
於是我們嘆息、我們恐懼、我們流淚、我們憤怒、我們失望……
但我們卻從不對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絕望。
「台灣人民是善良的。」日本友人曾經這麼對我說。
常會聽見有人說:「台灣人很健忘,總是在那些傷害事件發生的當下憤恨、抗拒,但時間點一過,馬上又忘了當初的信誓旦旦,轉身就重新接受那些曾經讓我們憤憤不平的一切。」
可是,就是因為台灣人十分良善、不記仇,又如此健忘,才能原諒那些曾經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傷害,才能在轉身之後,放下那些憤懣,選擇遺忘。
「我記性很不好,老是下一秒就忘了前一秒在想的事。」
有個朋友曾經這麼開玩笑地說:
「不過這樣的我很快樂,因為健忘,老是記不住該記和不該記的事情,所以也沒有什麼太煩心的事,唯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等我老了之後,不知道會不會走出門就忘了回家的路。」
那時他一說完,我們全都哄堂大笑,然後一群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要去保個看護險,以防日後沒人照顧我們,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時,至少還有個看護險可以讓保險公司付錢讓我們請看護,多少照料一下。
也有人說,台灣人很容易被激起憐憫心,只要哪裡發生災難,馬上就有人會透過管道捐款,而且善款總是以十分驚人的速度,迅速累積;然而一段時間過去後,人們又忘了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天災人禍,於是捐款的金額停止了,憐憫心也像火花一樣,燦爛過後便歸於平靜。
那樣的感覺就像只熱心一半,大家一窩蜂地趕著去捐款,但事過境遷,熱情就這樣冷卻下來,也就沒有所謂的後續動作了……因此,網路上總有些責罵怨懟的文章,覺得這樣的台灣人很不負責任。
可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台灣人,很好、很棒!因為我們能感同身受旁人所承受的那些苦痛,所以願意慷慨給予;又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不能一直停留在悲傷怨懟中,人,總是要往前走的,總是要在失望中尋找那一絲一縷的希望,才不至於對人生絕望,所以願意選擇遺忘不好的過去,繼續追尋充滿希望的未來。
畢竟日子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如果老是頻頻回首,就會窒礙前進的步伐,擴大了悲傷,縮小了快樂,人生並不會比較美好。
所以我們選擇遺忘,選擇放下。
後來朋友提議出門去走走。
她跟我肩並肩,一起走在仲秋午後的紅磚道上。
南部十一月,陽光依然炙烈如夏。
她的臉上還是掛著淺淺笑意。
經過一整排菩提樹旁時,她突然停下腳歩,抬起頭,瞇著眼望向透過樹葉細縫篩落下來的金黃色陽光光束。
「欸,妳知道嗎?最近我跟我爸處得並不好。」
她說這句話時,並沒有看我,聲音很輕很輕,像呢喃一樣。
我有些驚訝。
朋友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是她爸爸的掌上明珠,自小她爸爸就最疼她,只要是她開口要求的東西,她爸幾乎都會同意,再貴的東西,也願意買給她,只為了看她臉上歡天喜地的笑意。
那時我們這群朋友總是開玩笑地說,她簡直就是古時候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帝寵妃,她爸就像皇帝一樣,散盡千金只為了博她一個笑容!
「怎麼了?跟妳爸吵架?」我關心地問。
她嘆了一口氣,說:「我姑姑住在澳洲,她說台灣現在治安亂成這樣,工作環境也不好,希望我爸辦移民,讓我先過去再進修,等唸完書,再看看有沒有機會留在那裡工作。」
看著朋友有些哀怨的表情,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
「可是我一點也不想去。」朋友接著說:「我的家就在這裡,為什麼我要去澳洲?」
「也許……他們是為妳好!」我的語氣是猶豫的,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答案到底對不對。
「我覺得一點也不好!」
朋友轉頭看我,眼睛睜得大大的,眼波流轉中,有一種異樣的光采,很美麗。她說:
「為什麼我要去澳洲唸書,然後留在那裡工作?對!也許台灣的薪資不高,也許台灣的工作環境不好,也許台灣的治安很爛,也許台灣的核電廠也真的很可怕,天災人禍總是不斷接踵而來,每次發生地震或颱風災害時,就算災難沒有發生在我們身旁,但從電視不斷播放的畫面中,我們能夠感同身受那些驚懼的心情,然後在付出關心或物資的同時,我們也學會珍惜身邊的幸福……所以,台灣有什麼不好?這裡有我愛的家人朋友,有我喜歡的小吃,有我熟悉的景致,有我在乎的事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喜歡的人生風景,是我的鄉愁,我為什麼要放棄這些,去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開始一段我根本就沒興趣的旅程?」
我開始有點佩服起自己的朋友,我知道她的口才向來就不錯,卻不知道她原來還能講一些讓人有點感動的話。
「我媽說,人的一生那麼短,總要找一件對的事來做,一直堅持下去,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所以她總是那麼傻氣地去幫助那些她不認識的人,不管是天天去光顧阿婆的碗粿攤,甚至熱心地買了很多阿婆的碗粿來送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只為了讓阿婆能早點賣完,回家去休息;或是努力地跟鄰居拿那些他們不要的報紙或塑膠瓶,只因為她想把那些資源回收的物品,拿給在路邊撿破爛的爺爺、婆婆,讓他們能多少增加一點收入,不用那麼辛苦地在大太陽底下或冷風中工作……我媽說她能做的真的不多,但她覺得她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所以她說她很幸福。」
我點點頭。
是啊!人的一生那麼短,如果每個人都去找一件對的事情來做,並且努力地堅持下去,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因為我們細小的力量,而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然後變得更美麗。
「所以,我才不離開呢!因為我的家在這裡,在台灣,在這個有滿滿人情味、有很多好吃食物、有許多願意在看見別人困難時慷慨解囊的善良人們的地方。」
我們繼續往前走,陽光灑在我們身上,暖暖燙燙的,卻飽滿了我們的心靈。
「我啊……還是會繼續跟我爸說明我的堅持,就像我媽說的,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如果要去做,就一定要開心快樂地去做……所以,我不會離開的,因為這裡才是我的家。」
我點點頭,慢慢地伸出我的手,用力地攬住她的肩,說:
「對!妳不要離開,因為台灣,還是很美的。」
真的!台灣,還是很美的!
因為她孕育了我們,給予我們最好的一切,包容我們對她的傷害,所以,如果可以,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她做一些好的事,讓她感受一點我們對她的善意?
找一件對的事來做,並且堅持下去,那麼我們的世界,或許真的就像朋友的媽媽說的,會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