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會飛的房子( 輯一 )

9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陶魚

請學生徐君送我一尾手作陶魚。

「老師,這是柴燒的喲!不是〝才〞燒的,是〝柴〞燒的。」

這個我懂,柴燒有落灰,落灰無心,故得樸拙自在。

一尾無鰭的魚,何能悠游於大海?

想起學生時代讀的《樂府詩》: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我清晰記得老師吟誦至「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臉上為之動容,而我一直要到臨老之境,才終於領會出那有如一江春水般深長的情意。

這樣的韻緻,現代人大概不懂吧?

《樂府詩》裡還有感人肺腑的另一首詩〈枯魚過河泣〉: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有一尾魚,不慎被漁人捕了去,被曬成了魚乾,運至市場販賣,途中經過河,這尾魚所從出的老家,牠哭著告誡河裡的魚兄魚弟們:「要謹慎出入啊!不然後悔也來不及了。」

讀此詩,令我心戚戚焉。

此詩之餘韻在漫長的歷史裡迴響著,在南齊有一位名士卞彬〈字田居〉,生性放曠,與世寡合,這種人在官場當然所遇不順,他在困頓之際憤而作〈枯魚賦〉,此文〈極可能是妙文〉的命運如其作者,被淹滅於歷史的長流中,今不存。

漢傳佛教以魚兒〝性警醒、晝夜六時不闔眼〞,故以木作之魚懸於齋堂前,撞之發聲以會集大眾,兼以提醒學僧明白警醒、晝夜精進。至明代,作成首尾相銜之圓形木魚,課誦時用以敲擊,「咚、咚、咚」,頗具安神定慮之效。

禪宗祖師有一語,用以破世間人之迷障:

「鳥巢滄海底、魚躍石山頭」

有一次,我唸給小朋友聽:

「鳥築巢在海底,魚跳躍在山頭。」

小朋友們哈哈大笑,用手指著我說:「白痴!白痴!」

可惜,這些小朋友們已被成人種植在塑膠花盆裡了,恐一輩子都不得脫出,欲得六祖慧能那樣聞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靈慧人難矣!

我在三十年前觀曉雲法師〝清涼藝展〞,見有一畫題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以為自己頗有所悟,返家即刻了一方大印〝橋流水不流〞,悟了嗎?其實是至今不悟。我想,如果我把傅大士的這首名偈唸給小朋友聽: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他們會捧腹大笑,對著我喊:「白痴!白痴!」

清初畫僧八大山人,畫魚橫眉怒目,不過當他心情好時,也會畫〝微笑的魚〞。

「老師,您可以拿它來刮痧。」

學生徐君示範給我看,不過我不是那種會對自己下重手的人。

那麼,這尾陶魚不是一無用處嗎?

「正是我目前的處境。」思及此,我笑了。

也不盡然,置這尾陶魚於案上,教示自己〝慎出入〞,或可消天災、免人禍吧?

這正是莊先生所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