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會飛的房子( 輯二 )

9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邊的僧侶

既然冷雨不止,就去海邊走走吧─

我28 歲那年,曾經在賓大(Univ. of Penn., Philadelphia)遊學半年,在學術上我是一無所獲,我躲在圖書館裡讀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同於看著一條中國近代史的長河從眼前咆哮流過。

從初秋到深秋,讀完掩卷,望向窗外,樹葉已凋落殆盡,不久就開始飄雪了。

除此,難道就真的一無所獲嗎?不然,至少有兩件事深深地影響到我往後的人生。

賓大配給我一位家教,在短短幾堂英文寫作課中,她教給我思想演繹的過程,層層扣鎖的邏輯鎖鏈,就像鐘錶的發條與齒輪,那是思想美學的極致!但,那樣的思想美學在我回國之後就完全崩解了,在浮淺、細碎、散亂、喧囂的華人文化中,根本容不下這種精純而有序的思想之美。

那麼第二件呢?一位就讀於比較文學所的學長H 君,某日在經過一座雕像時,突然停住了腳步,對我談起了西方文學上的〝崇高之美〞,我首次聽聞,似懂非懂,但此後未嘗暫忘。

我所歸屬的中國文化/ 東方文化,在兩千多年前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之後,基本上是〝橫向〞發展的,在人性、人情、人際上構築現實功利的人生,旁支道教文化講求養生、醫葯、飛升、成仙,也還是在塵世之戀中打轉。這樣的橫向文化,總是迷信著數量之多、形體之巨、音量之大,是物化的,太物化的!它無法拔地升起,形成精神上的崇高偉大。

既歸屬於中國文化,無可抗拒地被淹沒在現實功利的橫面人生中,我不敢奢求精神上的崇高偉大。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是十九世紀的德國畫家,上週我有幸看見他傳世的代表作之一〝海邊的僧侶〞〈Monk by the Sea〉,這幅油畫在我心裡迴盪了六天,現在的我,無法獨自承受這種精神上崇高偉大之美,因此我得逐一紀錄於下,願識者知之:

「構圖」:注意〝地平線〞的位置!我總是藉由一幅畫〈或一張照片〉中地平線的位置,一眼看出作畫者生命的高度與氣度。我自己也畫過〝海〞〈花海〉,現在就掛在壁上,我只要稍抬頭便可看見它,在這幅畫中,我把地平線放得很高,天空只佔很小的空間,大部份是翻騰的花海,因此我得承認:自己其實極戀棧於人世間的交會;而這一幅〝海邊的僧侶〞,它的地平線很不尋常地被壓縮至極下方,只佔畫面約八分之一,而天空卻是無垠、深邃、神祕、威嚇與不可測知。你不明白嗎?這是一條深具意義的地平線,他不是在畫眼前的風景,他呈現的是精神的宇宙。「簡約」:天空、海與幾縷白浪、岩岸與獨行的僧侶,多麼簡約的畫面,Simple is power! 如此浩然的氣勢,在你看它的第一眼就被震懾、捲入了。據說C. D. Friedrich 同樣的題材先後畫了三幅,其它兩幅在天空與海面有較多的物件,後來都被他刪去了,只留下這幅最為簡約有力的作品。在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被細碎庸常的事物分割得四分五裂之後,你還剩下什麼蓬勃的生命力呢?

「僧侶」:很不尋常的位置!一般的畫家會置於右下方約三分之一處,僧侶面向左方,他正徐徐走入畫面;而這幅畫中的僧侶卻在左下方約三分之一處,他正走出畫面,為什麼呢?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初看此畫,令我作陳子昂之嘆─

〝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淚下〞

觀此畫令我心痛;若有人沈浸於此畫,亦會令我心痛。

我不想再追求精神上的崇高偉大了,我只想在清晨時,聽見松尾芭蕉的一聲驚呼:

〝啊,薺花開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