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顏色
一個人騎著單車,可以什麼都不想,也可以想很多,這就是我很喜歡騎車的原因。踩上踏板前進的那個瞬間,彷彿啟動了某個特殊的開關,進入自我的空間,一個好好面對自己的空間。日常生活得接收太多太多事情,工作、瑣事,加上電視新聞、手機訊息、電腦網路等大量資訊,只要騎上單車,這一切便會隨著鏈條踩踏的聲音暫時被排除,留下坐在單車上的自己,被迫,或者應該說必須與自己面對面。
騎車適合喜歡獨處的人。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熱愛競賽的人,月考段考、運動會,舉凡各種爭取名次的活動,我一概都很討厭。為什麼一定要排名、要與他人比較才能奠定自己的價值?我喜歡按照自己的步調做自己愛好的事,這種心情從以前到現在始終沒改變。
順著自己的速度踩著踏板,看看風景,觀察四周,思考平時沒空思考的問題,常常想啊想到出神放空。騎上單車,不被雜訊干擾,思路變得更清晰單純。
環島那幾天,往台東池上的路上,我們像是被山巒重重保護著,安穩地騎在台九線。
記得有一小段路,兩旁的山比之前更靠近馬路,近得幾乎看得到山上的每一個角落,原本宛如一片樹海的山其實充滿各種層次的綠,我出神地看著。
每個畫者總有他們畫得特別順手的物件,也許是人、動物或是植物等,單憑想像就能畫出來,而對我來說,山與樹就是這樣的存在,我總是自以為是地描繪心中想像的山,塗上毫無意義的綠,先入為主的認定山的顏色,究竟是滿山翠綠?還是籠罩著薄霧的灰綠?總是沒花太多時間思考。
山,可能被山坡上零星的檳榔樹點綴成深綠色,或者被密密麻麻的油杉樹包覆成墨綠,又或者因為一排排等待耕種的紅土,甚至某棵樹的翠綠色嫩芽,一點一滴化它理所當然的色彩,且又隨著日光照射,變化出無限可能。山腳下這短短的五分鐘,我仔細盯著眼前這座山的每一處細節,在腦海中一筆一畫描繪著,安靜的與它對話。
鳶嘴山
記憶原來是一種不可靠的存在。站在鳶嘴山頂的岩峰上,望著環繞的群山,不禁深深的感觸。幾年前第一次爬鳶嘴山,完全是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出發的,純粹抱持著觀光的心態。記得是在往大雪山的途中,因為住宿的山莊老闆極力推薦,而且說得很稀鬆平常,彷彿根本是無需擔憂的簡單路徑,加上那天天空很藍,我與朋友便起身前往,不料一到登山口,就看到七十度的裸岩及垂吊的繩索,迎面一股強烈的傲氣,像是警告著企圖上山的人:這裡可不是凡夫俗子隨便可以進入的領域。後續的過程幾乎想不起細節了,總之就是在一整個極度緊張下勉強完成了這次初體驗,唯一刻印在腦中,一筆一畫清楚記載的就是我有嚴重的懼高症,不准再接近這個地方。於是,這座山像是被個人的某種安全機制鎖進腦中的保險箱深處,不再被打開。
事隔多年,答應朋友的邀約,大包小包重裝前往嘉明湖,四天密集的在山上走著,其實很常碰到必須走在懸崖邊的情況,雖然路面並不寬,腳邊綿延而去的風景一覽無遺,不確定是否因為連日失眠讓我根本無心理會這些小事,我一步一步異常平靜的攀爬崖邊的岩石,內心毫無恐懼不安,甚至沒有一點點波瀾,直到心中深鎖的那次鳶嘴山回憶突然被喚醒,模糊想起自己腳底懸空,神經緊繃地踩著每一步伐的景象,對比起此刻的冷靜實在不可思議,讓我不由得思考所謂的懼高症,究竟我是不是真的懼高?於是,內心默默決定再次前往鳶嘴山。
每當心中出現恐懼,我總是習慣找出原因,理解它的源頭。對於鳶嘴山的複雜心情,像是心頭上的一根刺,一直無法拔除,而光想沒有用,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再一次體驗這份恐懼,在當下尋找解答。某個晴朗的早晨,六點醒來的我,彷彿聽見宣告比賽開始的鼓聲,催促我趕緊上路。簡單用過早餐之後,帶上幾個麵包與巧克力,便出發了。腦袋裡的恐懼和緊緊抓住繩索的自己,企圖叫我掉頭,讓我想像接下來可能遭遇的危險,摔下懸崖的各種畫面與姿勢,電影曾出現的驚險鏡頭 ⋯⋯不准回頭!不准回頭!催著油門,我在心中一直複誦著。路上不斷看到幾天前颱風掃下來的落石、折枝,登山口附近更顯荒涼。抵達步道路口,時間才早上八點多,停車處沒有任何一台車,一旁的那段裸岩,如記憶中的灰冷,拒人千里之外。扶著岩石往上攀,眼神盯著每塊岩石細縫「暗示」的訊息,踩上最適當的位置,大腿與小腿持續以最遠與最近的距離律動著,一邊冷靜確認每一步踩踏的地方,一邊穩穩抓牢繩索前進,頭頂不知何時已開始冒汗⋯⋯腳底下綿延而去的石林緊連著好幾座山巒,布滿一棵棵如綠椰菜的小樹,天空一片湛藍,天地間彷彿只剩下自己,時間宛如靜止了。一路的登山里程標示,終於來到海拔二一八〇,眼前這份美麗如同兩年前的那一天,而我此時此刻才能平靜的感受到,到底幾年前那段地獄般的回憶是否真的?過度緊張讓我失去了冷靜,無法平心看待這段山景。後半段岩路上我都十分從容,偶爾還停下來吃吃麵包,看看美景,拍攝幾張照片。原來一直都是記憶欺騙我,為了確保主人安全,取巧的備份這段恐懼,掩蓋了原本對這座山的美好印象,好讓我遠離它所認為的危險。
鳶嘴山一直在這裡,赤裸裸的面對著我,毫無粉飾,反倒是我自己抱著複雜的心打量著它,誤解了它,甚至賦予它危險的標記,怎不心生慚愧。
早上九點,今天的晴空沒有任何一片烏雲,站在裸岩之上,望著遠方層巒疊翠,這樣高處的我沒有征服山,反倒是被美麗的山給征服了。
公老坪
距離我家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名叫﹁公老坪﹂的小山坡,算是豐原唯一可以看夕陽的地方,騎單車大約一小時就能抵達山頂,每到傍晚,這裡的觀景台總會聚集許多攝影愛好者,等待著拍下火紅天空最美的一刻。小時候總覺得公老坪是個很荒涼的地方,除了那些兇猛的緊追在老爸汽車後頭的流浪狗,以及一堆又一堆的橘子之外,什麼都沒有,反而長大了慶幸它從未改變,總是喜歡抽空騎上山,流流汗之餘,也看看這個陪伴自己成長的城市。
我每週二都會到公老坪上陶藝課,路邊還是常見到流浪狗,牠們互相打鬧嬉戲,但比起小時候兇猛的印象,如今看在眼裡,卻是難過居多,因為明白這邊是經常被用來丟棄寵物的地方。狗兒有些甚至已經掉光了毛,苟延殘喘的活著,真不知道丟棄牠們的人究竟是怎樣的心態。某次,聽陶藝老師說她一早上山看到一隻紅貴賓,顯然剛去過寵物美容院,漂漂亮亮的,卻焦慮地坐在路旁,身邊還放了一包飼料,大概前主人為了減輕罪惡感吧。老師騎著摩托車,前方載著自己養的黃金獵犬,只好一手撈起貴賓,一手催著油門,單車雙載到動物醫院,為牠做結紮與身體檢查,以便找個新主人,而這之前還得找到寄宿的人家,以免驚擾自己家裡的狗貓。我原本對紅貴賓沒什麼好感,但覺得應該幫老師一個忙,於是答應讓狗狗寄住。記得牠進門那一天,
外頭下起滂沱大雨,牠兩眼無神,不時低頭看著地面,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安安靜靜坐在我身旁,就是不敢與我四目相接,家人對牠可憐的身世很同情,短短三天就決定收養,並重新取名叫「小熊」。
從此只要上山做陶,總會帶著小熊,經過那個牠曾經被丟棄的地點,想像當時牠驚惶失措的模樣,不禁還是心疼。假使那天沒被撿走,牠是不是就此得飽受風吹雨淋,最後變成那群流浪狗的一員呢?春天,公老坪山路兩旁開滿櫻花,總會有幾隻流浪狗來到櫻花樹下乘涼,那是一幅美麗卻哀傷的畫面。
小熊已經來我家四年了,適應環境之後,漸漸展現出真實性格的一面,一隻不喜歡被抱、不和同類玩、神經質、被迫做不喜歡的事時會反咬你一口的捲毛狗,隨著體重持續往上攀升,越來越像貓的一隻非常自我的狗,而家裡沙發上已經少不了這隻賴著睡懶覺的胖寶寶了。
										一個人騎著單車,可以什麼都不想,也可以想很多,這就是我很喜歡騎車的原因。踩上踏板前進的那個瞬間,彷彿啟動了某個特殊的開關,進入自我的空間,一個好好面對自己的空間。日常生活得接收太多太多事情,工作、瑣事,加上電視新聞、手機訊息、電腦網路等大量資訊,只要騎上單車,這一切便會隨著鏈條踩踏的聲音暫時被排除,留下坐在單車上的自己,被迫,或者應該說必須與自己面對面。
騎車適合喜歡獨處的人。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熱愛競賽的人,月考段考、運動會,舉凡各種爭取名次的活動,我一概都很討厭。為什麼一定要排名、要與他人比較才能奠定自己的價值?我喜歡按照自己的步調做自己愛好的事,這種心情從以前到現在始終沒改變。
順著自己的速度踩著踏板,看看風景,觀察四周,思考平時沒空思考的問題,常常想啊想到出神放空。騎上單車,不被雜訊干擾,思路變得更清晰單純。
環島那幾天,往台東池上的路上,我們像是被山巒重重保護著,安穩地騎在台九線。
記得有一小段路,兩旁的山比之前更靠近馬路,近得幾乎看得到山上的每一個角落,原本宛如一片樹海的山其實充滿各種層次的綠,我出神地看著。
每個畫者總有他們畫得特別順手的物件,也許是人、動物或是植物等,單憑想像就能畫出來,而對我來說,山與樹就是這樣的存在,我總是自以為是地描繪心中想像的山,塗上毫無意義的綠,先入為主的認定山的顏色,究竟是滿山翠綠?還是籠罩著薄霧的灰綠?總是沒花太多時間思考。
山,可能被山坡上零星的檳榔樹點綴成深綠色,或者被密密麻麻的油杉樹包覆成墨綠,又或者因為一排排等待耕種的紅土,甚至某棵樹的翠綠色嫩芽,一點一滴化它理所當然的色彩,且又隨著日光照射,變化出無限可能。山腳下這短短的五分鐘,我仔細盯著眼前這座山的每一處細節,在腦海中一筆一畫描繪著,安靜的與它對話。
鳶嘴山
記憶原來是一種不可靠的存在。站在鳶嘴山頂的岩峰上,望著環繞的群山,不禁深深的感觸。幾年前第一次爬鳶嘴山,完全是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出發的,純粹抱持著觀光的心態。記得是在往大雪山的途中,因為住宿的山莊老闆極力推薦,而且說得很稀鬆平常,彷彿根本是無需擔憂的簡單路徑,加上那天天空很藍,我與朋友便起身前往,不料一到登山口,就看到七十度的裸岩及垂吊的繩索,迎面一股強烈的傲氣,像是警告著企圖上山的人:這裡可不是凡夫俗子隨便可以進入的領域。後續的過程幾乎想不起細節了,總之就是在一整個極度緊張下勉強完成了這次初體驗,唯一刻印在腦中,一筆一畫清楚記載的就是我有嚴重的懼高症,不准再接近這個地方。於是,這座山像是被個人的某種安全機制鎖進腦中的保險箱深處,不再被打開。
事隔多年,答應朋友的邀約,大包小包重裝前往嘉明湖,四天密集的在山上走著,其實很常碰到必須走在懸崖邊的情況,雖然路面並不寬,腳邊綿延而去的風景一覽無遺,不確定是否因為連日失眠讓我根本無心理會這些小事,我一步一步異常平靜的攀爬崖邊的岩石,內心毫無恐懼不安,甚至沒有一點點波瀾,直到心中深鎖的那次鳶嘴山回憶突然被喚醒,模糊想起自己腳底懸空,神經緊繃地踩著每一步伐的景象,對比起此刻的冷靜實在不可思議,讓我不由得思考所謂的懼高症,究竟我是不是真的懼高?於是,內心默默決定再次前往鳶嘴山。
每當心中出現恐懼,我總是習慣找出原因,理解它的源頭。對於鳶嘴山的複雜心情,像是心頭上的一根刺,一直無法拔除,而光想沒有用,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再一次體驗這份恐懼,在當下尋找解答。某個晴朗的早晨,六點醒來的我,彷彿聽見宣告比賽開始的鼓聲,催促我趕緊上路。簡單用過早餐之後,帶上幾個麵包與巧克力,便出發了。腦袋裡的恐懼和緊緊抓住繩索的自己,企圖叫我掉頭,讓我想像接下來可能遭遇的危險,摔下懸崖的各種畫面與姿勢,電影曾出現的驚險鏡頭 ⋯⋯不准回頭!不准回頭!催著油門,我在心中一直複誦著。路上不斷看到幾天前颱風掃下來的落石、折枝,登山口附近更顯荒涼。抵達步道路口,時間才早上八點多,停車處沒有任何一台車,一旁的那段裸岩,如記憶中的灰冷,拒人千里之外。扶著岩石往上攀,眼神盯著每塊岩石細縫「暗示」的訊息,踩上最適當的位置,大腿與小腿持續以最遠與最近的距離律動著,一邊冷靜確認每一步踩踏的地方,一邊穩穩抓牢繩索前進,頭頂不知何時已開始冒汗⋯⋯腳底下綿延而去的石林緊連著好幾座山巒,布滿一棵棵如綠椰菜的小樹,天空一片湛藍,天地間彷彿只剩下自己,時間宛如靜止了。一路的登山里程標示,終於來到海拔二一八〇,眼前這份美麗如同兩年前的那一天,而我此時此刻才能平靜的感受到,到底幾年前那段地獄般的回憶是否真的?過度緊張讓我失去了冷靜,無法平心看待這段山景。後半段岩路上我都十分從容,偶爾還停下來吃吃麵包,看看美景,拍攝幾張照片。原來一直都是記憶欺騙我,為了確保主人安全,取巧的備份這段恐懼,掩蓋了原本對這座山的美好印象,好讓我遠離它所認為的危險。
鳶嘴山一直在這裡,赤裸裸的面對著我,毫無粉飾,反倒是我自己抱著複雜的心打量著它,誤解了它,甚至賦予它危險的標記,怎不心生慚愧。
早上九點,今天的晴空沒有任何一片烏雲,站在裸岩之上,望著遠方層巒疊翠,這樣高處的我沒有征服山,反倒是被美麗的山給征服了。
公老坪
距離我家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名叫﹁公老坪﹂的小山坡,算是豐原唯一可以看夕陽的地方,騎單車大約一小時就能抵達山頂,每到傍晚,這裡的觀景台總會聚集許多攝影愛好者,等待著拍下火紅天空最美的一刻。小時候總覺得公老坪是個很荒涼的地方,除了那些兇猛的緊追在老爸汽車後頭的流浪狗,以及一堆又一堆的橘子之外,什麼都沒有,反而長大了慶幸它從未改變,總是喜歡抽空騎上山,流流汗之餘,也看看這個陪伴自己成長的城市。
我每週二都會到公老坪上陶藝課,路邊還是常見到流浪狗,牠們互相打鬧嬉戲,但比起小時候兇猛的印象,如今看在眼裡,卻是難過居多,因為明白這邊是經常被用來丟棄寵物的地方。狗兒有些甚至已經掉光了毛,苟延殘喘的活著,真不知道丟棄牠們的人究竟是怎樣的心態。某次,聽陶藝老師說她一早上山看到一隻紅貴賓,顯然剛去過寵物美容院,漂漂亮亮的,卻焦慮地坐在路旁,身邊還放了一包飼料,大概前主人為了減輕罪惡感吧。老師騎著摩托車,前方載著自己養的黃金獵犬,只好一手撈起貴賓,一手催著油門,單車雙載到動物醫院,為牠做結紮與身體檢查,以便找個新主人,而這之前還得找到寄宿的人家,以免驚擾自己家裡的狗貓。我原本對紅貴賓沒什麼好感,但覺得應該幫老師一個忙,於是答應讓狗狗寄住。記得牠進門那一天,
外頭下起滂沱大雨,牠兩眼無神,不時低頭看著地面,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安安靜靜坐在我身旁,就是不敢與我四目相接,家人對牠可憐的身世很同情,短短三天就決定收養,並重新取名叫「小熊」。
從此只要上山做陶,總會帶著小熊,經過那個牠曾經被丟棄的地點,想像當時牠驚惶失措的模樣,不禁還是心疼。假使那天沒被撿走,牠是不是就此得飽受風吹雨淋,最後變成那群流浪狗的一員呢?春天,公老坪山路兩旁開滿櫻花,總會有幾隻流浪狗來到櫻花樹下乘涼,那是一幅美麗卻哀傷的畫面。
小熊已經來我家四年了,適應環境之後,漸漸展現出真實性格的一面,一隻不喜歡被抱、不和同類玩、神經質、被迫做不喜歡的事時會反咬你一口的捲毛狗,隨著體重持續往上攀升,越來越像貓的一隻非常自我的狗,而家裡沙發上已經少不了這隻賴著睡懶覺的胖寶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