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籤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一本「大寫」的書。寫,因為我們知道那本大寫的書並不存在,存在著的,永遠只是眾書們。在那裡,有一個不是由絕對主體構想出來的世界、遠在成為統一的意義前就破碎了的虛構世界。寫,也不僅是知道用某種辯證的、盡義務式的否定也無法將未被寫者與未被讀者從無底深淵中拯救出來的那種命運。我們,被這世界「已寫得太多」壓迫著自我而悲歎。這正是大寫的書的缺席。──德希達
那年魯迅在北京大學的教員預備室裡發呆,一個青年默默地走進室內在他桌上放下一包書,沒有眼神的交接,匆匆走了。魯迅打開,簡樸的「淺草」二字映入他的眼瞳。
《淺草》以其略為粗糙的紙質沉默地注視著魯迅的臉穿透那個年代的,民國。
相隔數十餘年以後我在千禧年的夏天走進可能是當年魯迅坐著休息的那間房子,拿著一本上世紀中葉出版的破舊《野草》坐在可能當年魯迅坐著看《淺草》的位置上,心弦撥動,已然看不到魯迅眼中的北京以及北京當年內心世界裡的淺草,野草,與荒野。
童年時候,家鄉長滿了的野草。數十年來暗自殘淡在記憶裡,在赤道線上一座無名的小鎮上。這是我寫作誕生的地方,在馬來半島一處父親亡故後,而異國母親殘弱不堪的國度。
我出生的地域和時代讓我成為異鄉人,流放於和平的世代以及充滿種族悼亡的,生活。
在馬來半島的東海岸,赤紅的九重葛以熱帶的陽光開出杜鵑花海,無處不在,村村落落蔓延在城邊小鎮的路上。那時我想成為一棵合歡樹,靜聽森林的聲音。在生活深處的休閒處聽一種叫寂靜的聲音,看紅桉柳樹的紫紅色花瓣舞動手指般的三叉長尾,漩渦式的往下飄落在老家故居後面的小河流,漂到赤道的,天涯。
那年我剛從雲南麗江石板小街和小女友漫步了整個春季的時光回到家鄉。從雲之南的古鎮裡那幾條通街都是千篇一律的商業小店爿鋪解脫出來,飛越北回歸線轉到河內小住數日繞了一小圈路線回到熱帶小鎮。在雷雨交加過後的夜晚,小鎮上空的星光如古代迷宮燭火如我滿眼的曼陀羅花,自天而降如雨,如星。
第三種航行。這是我中年以後尋找的小生活。不同於小確幸,不同於小天地,不同的,後半生的航行。這些年我所走過的地方,遍布的大小城鎮都是有待破解的方格字謎的小我國度,解碼的鑰匙落在路上的行者手中。都巿的生活變得無限也變得局限,我的日子感覺就是在德希達的書寫現象學中體驗文字如何在第三種航行中成為,生活。
在我的生活現象學中,現代城巿空間就像是德希達筆下一種純透明度的實體與表意空間的,載體。揭示出,現代生活現象學中可直通作家、學者、凡夫俗女的順/逆勢療法之旅程,割裂彼此自我的內心世界,永無止境。
不論是用德希達式或魯迅式的詩性語言不論感性或知性的詩意,書寫的語言注定要歷盡興衰悲歡的沖刷,淨化,而後千瘡百孔。
十餘年前我加入離婚單身族群的生活,成為手握家族巫師紙牌的代言人,等待著打出,最後的籌碼。然而,至今我前次拋擲遠方的骰子仍在迴旋轉動,還沒有揭示出我籌碼的底牌。
十餘年來的生活我過著一種非洲提夫族長老傳授的法術而活。
我常常在深夜裡靜坐,想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有能力噬食心靈的巫師,渴望擁有能夠徹底領悟功名愛慾的,無名法術。
這是我的靈囚地。
這是杜靈的現代魔法篇。我活在世俗魔法的力量,開始世俗魔咒的精神之旅。
十年,我在等待一場靈雨季節的到來,了悟愛的本性也了悟心的本性和本性的心。愛的證悟,是我四十歲以後的生活主題之一。萬眾證悟,萬心悟愛,我們或許才能有所謂的真愛。愛中,完美沒有位置,永恆也沒有。愛也許是我們的欠缺之心。我們怎麼愛,我們就是怎樣的人。
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就怎樣的愛。
我們有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有怎樣的愛慾人生。證悟之愛,包括我愛的人也包括我不愛的人,包括安逸也包括狂暴包括冷漠。也許這是中年歲月裡無法迴避的,生活景觀。見證我,也是你的見證者。
心的荒原夏日的河熱帶家鄉小鎮的後院,流淌過我的童年。我在深春的夜晚甜睡。夏日如小河流水,隨波追逐,癡迷的慈悲之情,促使我把婚姻和愛,當作現代生活裡一種懲罰心靈的巫術。
當事業穩定之後當生活穩定之後當金錢不再成為問題之後,似乎仍然有某種巨大的力量從體內深處催化我,召喚我,要我再去發掘更強大的靈性,自我。追尋,現代人開展當代都巿精神生活的核心。領略過作家所面對的孤獨,也領略過存活於作者與文本世界中的世紀繁華,我把世俗生活中熟悉的人與物都隔絕了。
我這裡的寫作,有時候只是為了探尋烏托邦中的黑色樂園,用德希達的話說就是為了成為有別於自身的那個叫做意義的主題,而自身卻在召喚中成了等待被說被寫被銘刻出的、充滿神情的雕像。
這些年我彷彿是文字的化身,是等待作者救贖的文字族裔。我筆下的詩屬於青春天堂中神靈的啟示,等待性靈,的到來。
我安於等待性靈的到來。仿似回到年輕時候一心想要成為戀人那般的一種特有的心情,一心想要尋找到理想的愛慾文本。我的精神知音德希達,只有他知曉文字嗜好族裔的這種矛盾苦痛也只有他知曉文字在戀愛時所面臨著的徹底失落的危險同時知道我心中那些永恆遺失的情愛,故事。
在文字中我的寫作本身有時是一種自行建構的新興隱喻群體。
新興隱喻群體,我連同新興的言語,在自身的文本隱喻中時刻渴望著要讓自己和他人吃驚。這種時代式的驚嘆,如果需要輕描淡寫地比喻,該就像魯迅的某些文字是五四一代的隱喻那般,如今卻已無人會再為之驚嘆了。
德希達對於像我這樣的讀者而言,他是作者同時也是一個無法讀懂我輩文字的一個異族讀者。這正是某種書寫的,時代隱喻。我們在寫作中消亡,也在閱讀中誕生。
在寫作中我想像和德希達這般的作家一起試探酒神的思想極限,也一起像狂人般渴望破壞文字與命運的隱喻:
穿越地平線後,十年雨季終於結束,靈囚地裡我們繼續等待雨季,異鄉學人的犬儒夢典,以及學術娼妓和知識分子的黑暗詩句,追憶起十八歲的生日和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最後的詩人節,而七月,我們的故居還在漂泊的路上,輾過城巿中心,一步跨出便是天涯,在最後的時光中,我們傾訴……在閱讀中,在長久的傾聽中,尼采的追求仍然令我神往:
我們是神話中理想國度的人。那是非常遙遠的地方,然而任何人都找不到一條到達那裡的道路。越過北方、冰雪和死亡─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幸福(和愛)的所在地。──尼采
一 無法命名的世代
我們是沒有意義的符號世族。
我們都將死在二十一世紀中,在無數的化身以後,和妳合而為一成為新世代的無名奉獻者,也是殉道者。這是無名的一代。無名是因為有太多的名字和代名詞可以稱呼我這世代。從電腦網路科技到有機生物晶片人體的宏願出發,這一世代面對了更華麗也更絕望的,未來世界景觀。我無法,停止對未來美好世界的追求,也無法面對世界的支離破碎與崩潰,觸及,內心最深的恐懼。
這是無名的一代。無名,是因為沒有名字和代名詞可以稱呼我這世代。我和妳,結伴上路。在路上,凱魯克亞的影子已遊走遠方,後來我們也走上了他所開創的垮掉世代的長卷路。
這道路,是以通訊社電傳紙當作稿紙的書寫之路。
書寫是漫長的路。從南非海岸布隆柏斯洞穴中發掘出一塊交叉刻畫著菱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符號碑開始,這一塊有著七萬七千年歷史的石碑跨越了傳奇話本與章回的時空,落在,一個無名世代詩人的筆鋒上促使我,寫下去。
今天無名的世代結集在無形的數碼紙卷中毫無倦意地不斷書寫,也在無處不在的數碼網路中毫無悔意的繼續銘刻,不間斷地,書寫。
這些人很多都是相識多年的文友,從台灣作家瘂弦、黃春明,到白先勇、陳映真;中國大陸作家蘇童、閻連科,到賈平凹、莫言;從女性作家蘇偉貞、張曉風、王安憶到中性作家陳雪、朱天文。還有來自我家鄉的作家朋友,黎紫書、溫瑞安,到李永平、王潤華。生活在有形與虛擬的文本中跨過迷惘的一代越過垮掉的一代,在假性生活的美好新世界中想像與體驗生活。這就是我現在的處境。
在無名一代的終極宏願中,想要活出新的價值。
我漫出,在充滿神奇的二十世紀,穿越神靈死亡以後的舊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最初的十年時光甬道上,遇見了西蘇。
無名一代繼續銘刻無以言表的,符號。憤世的後垮掉世代繼續凱魯克亞的世界觀,重新又逃亡到各類新舊城區中那些早被人遺忘了的街道邊緣。而波特萊爾當年散播在巴黎街頭上的憂鬱,重新在西蘇的居所裡,蔓延。
盛大的節日依舊,人群與孤獨依然。我獨享群體中獨有的孤獨,恍然是一門最迷離的生活藝術與身體藝術。
生活的藝術如今有點像愛情生活一般成為商品的藝術。愛情,也像婚姻一般成為可以買賣的身體行為藝術。我一再想在身體行為藝術中創造最新最有原創意義的,浪漫華麗作品。在商品和交易中我們的愛情與婚姻變得更為強大變得更多元也更墮落。這是文字族裔的數碼化時代後的故事也是這世代最前衛的後資本主義者以及最創意的後女性主義者的,愛的故事。
我就是在這樣一種華麗而荒涼的時代場景中遇見我所景仰的海倫‧ 西蘇的。這一個有點神奇的創意女性文學理論家,終於,我們碰見了。
碰見,我最想要遇見的,一位新世代最具顛覆性的解構學派作家。她以陰性文本的形式對我說:請原諒我說「我」的故事。我其實,並不想以「我」的名義寫自己。我也從未以這種方式說過「我」的故事。
我說的,其實都是他人的故事,與身世。
這美妙的說法正是這本書中「我」的故事,也是我的書寫方式。
許多年後,「我」真的忘記了自己的姓名和自我原來的面貌。我漸漸通過過去的美好時光回憶陳舊的往事。戰火青春過去了,流失的古王國雕像所象徵的微笑像潰瘍的岩石崩坍了。少年時代所憧憬的少女如玫瑰花枯萎在記憶中。荒野外,那些遠古的早已逝去或根本未曾發生的事蹟落在青春期以來我所嚮往的文學意象中,越變越美幻。
在逐年老去的漂流中我沉溺於逐漸遠去的性靈和可能是真實的或假象的生活。無人覺察地,老去。
在都巿快速發展與層出不窮的擴建中,國際社會已變得十分的科幻化,而在個人的第三世界中我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不經審判就已被定罪的,原罪者。
我來到西蘇在法國以她的母語所建構而成的,歷史文本場景。
坐在,西蘇當年坐過的花神咖啡館的座位上。
那是早年波娃和沙特也坐過的座位,還有周恩來與鄧小平留學法國時也坐過的位子。那獨有的咖啡香讓我追憶起從未存在過卻早已杳然而逝的少女少男的故事。我來到西蘇在法國以她的母語所建構出來的歷史場景,追憶起一些真正存在過卻早已杳然而逝的女孩子的故事。
少女時光是西蘇最願意記起而又可以寬恕的往事。在年少輕狂與浪漫交織的追憶中,一些生死未卜的戀情在現代學府裡流傳。西蘇門派的女性異客們在當代學術的地平線上,平庸而高貴地求存。我的內心,浮現,一場永不消失的蝶舞,仍舊相信一切美的故事。
這也許是我這一生中最後的,華麗蝶舞。我這一世代無法停止對於未來美好世界的追求,這樣那樣地,生活。也許真會有人體電腦晶片結合有機生物體的未來人。也許有更大的破壞就要到來,後世的新世代或許將面對更絕望的末日世界景觀。誰知道呢。
在這世代,我和西蘇這一位女性主義奉獻者共同走入女性文本深處的黃金季節,追憶起那些遙遠的星期天的早晨。星期天,永遠是無際的夜,孕生了以後所有的星期天。她說。一些忘不了的微不足道的往事,既簡單又神祕。
那些漂移如海洋的夜晚裡,我們記起黃昏時分大雨後爬出地面的紅色蚯蚓。記得,童年花園中偶爾從雨林深處爬到家門外的、終身孤獨的熱帶陸龜;也記得,從雨林邊緣迷途而來、頸下帶著紅色刀刃狀的蜥蜴;還有在每棵不同樹下的螞蟻族群,那些一再被孩子用腳殘踏蹂躪的蟻族帝國的,家園。
在中年的青春期裡,我試圖模仿西蘇白色乳汁寫作方式深入文字的內心世界,在人生必死的門下做一名學徒。
人出於需要征服需要贏得愛而開始寫作。然後進入死亡。一切都已失去。一切都有待重新尋回。我相信人只能在悼亡或追悼的一刻,開始步上一條發現之路,一條寫作或別的什麼發現之路。寫作行為的開端與逝者如斯的體驗、與丟失或拋棄了通過世界的鑰匙的感覺、與對不可復得、終有一死之物之珍貴感受的突然渴望、與對重獲通往世界的門徑、重獲呼吸的急切希冀、與珍藏以往痕跡的心願等等,都有著不解之緣。我們注定在人生必死的門下做一名學徒。
──西蘇
穿越地平線,永無止境的逃亡
「在兩字當中
我說的話消逝了
我只知道我仍活著
在兩個括弧之間」
戰火青春
記憶,失去了早年的悲壯,時不時地撞擊我們,在煉金術的夜晚,如夜色,落在晚期肝癌療養期間的白色病床上。
身軀的痛,教他記起消失已久的顏容。病痛的軀體帶來未曾有過的另一種痛,像記憶,從最遙遠的童年回溯,久久,停留在消失已久的日子裡。一個少年,記起父親的臉。父親如果還活著的話如今也已是百多歲的老人了。他的頭髮如今已像當年父親的白髮那般銀亮蒼勁。
一張張幾乎記不起來的、不知是誰的五官容貌,浮現出來。那是幾乎遺忘了數十年的人物影像,是早年父親離開家鄉前常到家裡來喝酒下棋的父輩臉譜。有一天戰火打到家門口,家鄉的人在亂成一團的苦難中四處逃亡。一張張戰火中的臉,在他的逃亡路上無止限地延長漂泊。
經過許多年後這些早已遺忘在記憶地平線景深處的臉,對他來說都是已經死亡的故人。他在記憶中重新看到一張孩童時代的憂鬱的臉。在他走上昏迷不醒的往事叢林的路程中,他不再有清醒時候的焦急心情,他如今有很多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追憶,時間已經停止,他似乎想起了這是一張曾在鏡子中,看過的臉。
戰火,早已遠離我這一代人,卻沒有,離開過他。
孩童記憶中遙遠的印象,在他的睡夢裡慢慢變得巨大而清晰。他的家門他的莊園在童年逃亡路上毀了,戰火緊隨著他跟著大人逃離家鄉。
那時候他不會料到,那將是一生一世的逃亡路線。
少年時期的逃亡路,路上的風景線述說著一個少年和家人失散的心情,首次感受到心臟被死亡暗語銘刻的恐慌。一個人,在戰火的恐懼中,經過恐慌而飢餓的第一個夜晚以後,在絕望的深坑裡遇到一個同樣孤身逃亡的女人,一段被他後來形容為用盡一生都沒有能力遺忘的初始愛慾體驗。或者說,那時候他以為那就是愛情。
愛慾體驗為他的逃亡生涯帶來純粹的詩意語言,幻化為他日後的生活流程中的精神指標。
注入他。注入,日後取之不盡的、他稱之為他所不能或缺的生命能量。
在那年代的戰火硝煙中,一個單身孤旅的奇異女人,黑而長的髮辮,黑而深的眼瞳黑如無月的雨林,像一座與世隔絕的古典油畫中現身的女神,赤躺著,他第一次感受到女人的美。
次,深夜的空中轟炸之後的叢林路上,他和這一個傳奇般的混血女人一起逃亡一路相依為命躲避過路上各種戰火的,考驗。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一本「大寫」的書。寫,因為我們知道那本大寫的書並不存在,存在著的,永遠只是眾書們。在那裡,有一個不是由絕對主體構想出來的世界、遠在成為統一的意義前就破碎了的虛構世界。寫,也不僅是知道用某種辯證的、盡義務式的否定也無法將未被寫者與未被讀者從無底深淵中拯救出來的那種命運。我們,被這世界「已寫得太多」壓迫著自我而悲歎。這正是大寫的書的缺席。──德希達
那年魯迅在北京大學的教員預備室裡發呆,一個青年默默地走進室內在他桌上放下一包書,沒有眼神的交接,匆匆走了。魯迅打開,簡樸的「淺草」二字映入他的眼瞳。
《淺草》以其略為粗糙的紙質沉默地注視著魯迅的臉穿透那個年代的,民國。
相隔數十餘年以後我在千禧年的夏天走進可能是當年魯迅坐著休息的那間房子,拿著一本上世紀中葉出版的破舊《野草》坐在可能當年魯迅坐著看《淺草》的位置上,心弦撥動,已然看不到魯迅眼中的北京以及北京當年內心世界裡的淺草,野草,與荒野。
童年時候,家鄉長滿了的野草。數十年來暗自殘淡在記憶裡,在赤道線上一座無名的小鎮上。這是我寫作誕生的地方,在馬來半島一處父親亡故後,而異國母親殘弱不堪的國度。
我出生的地域和時代讓我成為異鄉人,流放於和平的世代以及充滿種族悼亡的,生活。
在馬來半島的東海岸,赤紅的九重葛以熱帶的陽光開出杜鵑花海,無處不在,村村落落蔓延在城邊小鎮的路上。那時我想成為一棵合歡樹,靜聽森林的聲音。在生活深處的休閒處聽一種叫寂靜的聲音,看紅桉柳樹的紫紅色花瓣舞動手指般的三叉長尾,漩渦式的往下飄落在老家故居後面的小河流,漂到赤道的,天涯。
那年我剛從雲南麗江石板小街和小女友漫步了整個春季的時光回到家鄉。從雲之南的古鎮裡那幾條通街都是千篇一律的商業小店爿鋪解脫出來,飛越北回歸線轉到河內小住數日繞了一小圈路線回到熱帶小鎮。在雷雨交加過後的夜晚,小鎮上空的星光如古代迷宮燭火如我滿眼的曼陀羅花,自天而降如雨,如星。
第三種航行。這是我中年以後尋找的小生活。不同於小確幸,不同於小天地,不同的,後半生的航行。這些年我所走過的地方,遍布的大小城鎮都是有待破解的方格字謎的小我國度,解碼的鑰匙落在路上的行者手中。都巿的生活變得無限也變得局限,我的日子感覺就是在德希達的書寫現象學中體驗文字如何在第三種航行中成為,生活。
在我的生活現象學中,現代城巿空間就像是德希達筆下一種純透明度的實體與表意空間的,載體。揭示出,現代生活現象學中可直通作家、學者、凡夫俗女的順/逆勢療法之旅程,割裂彼此自我的內心世界,永無止境。
不論是用德希達式或魯迅式的詩性語言不論感性或知性的詩意,書寫的語言注定要歷盡興衰悲歡的沖刷,淨化,而後千瘡百孔。
十餘年前我加入離婚單身族群的生活,成為手握家族巫師紙牌的代言人,等待著打出,最後的籌碼。然而,至今我前次拋擲遠方的骰子仍在迴旋轉動,還沒有揭示出我籌碼的底牌。
十餘年來的生活我過著一種非洲提夫族長老傳授的法術而活。
我常常在深夜裡靜坐,想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有能力噬食心靈的巫師,渴望擁有能夠徹底領悟功名愛慾的,無名法術。
這是我的靈囚地。
這是杜靈的現代魔法篇。我活在世俗魔法的力量,開始世俗魔咒的精神之旅。
十年,我在等待一場靈雨季節的到來,了悟愛的本性也了悟心的本性和本性的心。愛的證悟,是我四十歲以後的生活主題之一。萬眾證悟,萬心悟愛,我們或許才能有所謂的真愛。愛中,完美沒有位置,永恆也沒有。愛也許是我們的欠缺之心。我們怎麼愛,我們就是怎樣的人。
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就怎樣的愛。
我們有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有怎樣的愛慾人生。證悟之愛,包括我愛的人也包括我不愛的人,包括安逸也包括狂暴包括冷漠。也許這是中年歲月裡無法迴避的,生活景觀。見證我,也是你的見證者。
心的荒原夏日的河熱帶家鄉小鎮的後院,流淌過我的童年。我在深春的夜晚甜睡。夏日如小河流水,隨波追逐,癡迷的慈悲之情,促使我把婚姻和愛,當作現代生活裡一種懲罰心靈的巫術。
當事業穩定之後當生活穩定之後當金錢不再成為問題之後,似乎仍然有某種巨大的力量從體內深處催化我,召喚我,要我再去發掘更強大的靈性,自我。追尋,現代人開展當代都巿精神生活的核心。領略過作家所面對的孤獨,也領略過存活於作者與文本世界中的世紀繁華,我把世俗生活中熟悉的人與物都隔絕了。
我這裡的寫作,有時候只是為了探尋烏托邦中的黑色樂園,用德希達的話說就是為了成為有別於自身的那個叫做意義的主題,而自身卻在召喚中成了等待被說被寫被銘刻出的、充滿神情的雕像。
這些年我彷彿是文字的化身,是等待作者救贖的文字族裔。我筆下的詩屬於青春天堂中神靈的啟示,等待性靈,的到來。
我安於等待性靈的到來。仿似回到年輕時候一心想要成為戀人那般的一種特有的心情,一心想要尋找到理想的愛慾文本。我的精神知音德希達,只有他知曉文字嗜好族裔的這種矛盾苦痛也只有他知曉文字在戀愛時所面臨著的徹底失落的危險同時知道我心中那些永恆遺失的情愛,故事。
在文字中我的寫作本身有時是一種自行建構的新興隱喻群體。
新興隱喻群體,我連同新興的言語,在自身的文本隱喻中時刻渴望著要讓自己和他人吃驚。這種時代式的驚嘆,如果需要輕描淡寫地比喻,該就像魯迅的某些文字是五四一代的隱喻那般,如今卻已無人會再為之驚嘆了。
德希達對於像我這樣的讀者而言,他是作者同時也是一個無法讀懂我輩文字的一個異族讀者。這正是某種書寫的,時代隱喻。我們在寫作中消亡,也在閱讀中誕生。
在寫作中我想像和德希達這般的作家一起試探酒神的思想極限,也一起像狂人般渴望破壞文字與命運的隱喻:
穿越地平線後,十年雨季終於結束,靈囚地裡我們繼續等待雨季,異鄉學人的犬儒夢典,以及學術娼妓和知識分子的黑暗詩句,追憶起十八歲的生日和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最後的詩人節,而七月,我們的故居還在漂泊的路上,輾過城巿中心,一步跨出便是天涯,在最後的時光中,我們傾訴……在閱讀中,在長久的傾聽中,尼采的追求仍然令我神往:
我們是神話中理想國度的人。那是非常遙遠的地方,然而任何人都找不到一條到達那裡的道路。越過北方、冰雪和死亡─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幸福(和愛)的所在地。──尼采
一 無法命名的世代
我們是沒有意義的符號世族。
我們都將死在二十一世紀中,在無數的化身以後,和妳合而為一成為新世代的無名奉獻者,也是殉道者。這是無名的一代。無名是因為有太多的名字和代名詞可以稱呼我這世代。從電腦網路科技到有機生物晶片人體的宏願出發,這一世代面對了更華麗也更絕望的,未來世界景觀。我無法,停止對未來美好世界的追求,也無法面對世界的支離破碎與崩潰,觸及,內心最深的恐懼。
這是無名的一代。無名,是因為沒有名字和代名詞可以稱呼我這世代。我和妳,結伴上路。在路上,凱魯克亞的影子已遊走遠方,後來我們也走上了他所開創的垮掉世代的長卷路。
這道路,是以通訊社電傳紙當作稿紙的書寫之路。
書寫是漫長的路。從南非海岸布隆柏斯洞穴中發掘出一塊交叉刻畫著菱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符號碑開始,這一塊有著七萬七千年歷史的石碑跨越了傳奇話本與章回的時空,落在,一個無名世代詩人的筆鋒上促使我,寫下去。
今天無名的世代結集在無形的數碼紙卷中毫無倦意地不斷書寫,也在無處不在的數碼網路中毫無悔意的繼續銘刻,不間斷地,書寫。
這些人很多都是相識多年的文友,從台灣作家瘂弦、黃春明,到白先勇、陳映真;中國大陸作家蘇童、閻連科,到賈平凹、莫言;從女性作家蘇偉貞、張曉風、王安憶到中性作家陳雪、朱天文。還有來自我家鄉的作家朋友,黎紫書、溫瑞安,到李永平、王潤華。生活在有形與虛擬的文本中跨過迷惘的一代越過垮掉的一代,在假性生活的美好新世界中想像與體驗生活。這就是我現在的處境。
在無名一代的終極宏願中,想要活出新的價值。
我漫出,在充滿神奇的二十世紀,穿越神靈死亡以後的舊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最初的十年時光甬道上,遇見了西蘇。
無名一代繼續銘刻無以言表的,符號。憤世的後垮掉世代繼續凱魯克亞的世界觀,重新又逃亡到各類新舊城區中那些早被人遺忘了的街道邊緣。而波特萊爾當年散播在巴黎街頭上的憂鬱,重新在西蘇的居所裡,蔓延。
盛大的節日依舊,人群與孤獨依然。我獨享群體中獨有的孤獨,恍然是一門最迷離的生活藝術與身體藝術。
生活的藝術如今有點像愛情生活一般成為商品的藝術。愛情,也像婚姻一般成為可以買賣的身體行為藝術。我一再想在身體行為藝術中創造最新最有原創意義的,浪漫華麗作品。在商品和交易中我們的愛情與婚姻變得更為強大變得更多元也更墮落。這是文字族裔的數碼化時代後的故事也是這世代最前衛的後資本主義者以及最創意的後女性主義者的,愛的故事。
我就是在這樣一種華麗而荒涼的時代場景中遇見我所景仰的海倫‧ 西蘇的。這一個有點神奇的創意女性文學理論家,終於,我們碰見了。
碰見,我最想要遇見的,一位新世代最具顛覆性的解構學派作家。她以陰性文本的形式對我說:請原諒我說「我」的故事。我其實,並不想以「我」的名義寫自己。我也從未以這種方式說過「我」的故事。
我說的,其實都是他人的故事,與身世。
這美妙的說法正是這本書中「我」的故事,也是我的書寫方式。
許多年後,「我」真的忘記了自己的姓名和自我原來的面貌。我漸漸通過過去的美好時光回憶陳舊的往事。戰火青春過去了,流失的古王國雕像所象徵的微笑像潰瘍的岩石崩坍了。少年時代所憧憬的少女如玫瑰花枯萎在記憶中。荒野外,那些遠古的早已逝去或根本未曾發生的事蹟落在青春期以來我所嚮往的文學意象中,越變越美幻。
在逐年老去的漂流中我沉溺於逐漸遠去的性靈和可能是真實的或假象的生活。無人覺察地,老去。
在都巿快速發展與層出不窮的擴建中,國際社會已變得十分的科幻化,而在個人的第三世界中我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不經審判就已被定罪的,原罪者。
我來到西蘇在法國以她的母語所建構而成的,歷史文本場景。
坐在,西蘇當年坐過的花神咖啡館的座位上。
那是早年波娃和沙特也坐過的座位,還有周恩來與鄧小平留學法國時也坐過的位子。那獨有的咖啡香讓我追憶起從未存在過卻早已杳然而逝的少女少男的故事。我來到西蘇在法國以她的母語所建構出來的歷史場景,追憶起一些真正存在過卻早已杳然而逝的女孩子的故事。
少女時光是西蘇最願意記起而又可以寬恕的往事。在年少輕狂與浪漫交織的追憶中,一些生死未卜的戀情在現代學府裡流傳。西蘇門派的女性異客們在當代學術的地平線上,平庸而高貴地求存。我的內心,浮現,一場永不消失的蝶舞,仍舊相信一切美的故事。
這也許是我這一生中最後的,華麗蝶舞。我這一世代無法停止對於未來美好世界的追求,這樣那樣地,生活。也許真會有人體電腦晶片結合有機生物體的未來人。也許有更大的破壞就要到來,後世的新世代或許將面對更絕望的末日世界景觀。誰知道呢。
在這世代,我和西蘇這一位女性主義奉獻者共同走入女性文本深處的黃金季節,追憶起那些遙遠的星期天的早晨。星期天,永遠是無際的夜,孕生了以後所有的星期天。她說。一些忘不了的微不足道的往事,既簡單又神祕。
那些漂移如海洋的夜晚裡,我們記起黃昏時分大雨後爬出地面的紅色蚯蚓。記得,童年花園中偶爾從雨林深處爬到家門外的、終身孤獨的熱帶陸龜;也記得,從雨林邊緣迷途而來、頸下帶著紅色刀刃狀的蜥蜴;還有在每棵不同樹下的螞蟻族群,那些一再被孩子用腳殘踏蹂躪的蟻族帝國的,家園。
在中年的青春期裡,我試圖模仿西蘇白色乳汁寫作方式深入文字的內心世界,在人生必死的門下做一名學徒。
人出於需要征服需要贏得愛而開始寫作。然後進入死亡。一切都已失去。一切都有待重新尋回。我相信人只能在悼亡或追悼的一刻,開始步上一條發現之路,一條寫作或別的什麼發現之路。寫作行為的開端與逝者如斯的體驗、與丟失或拋棄了通過世界的鑰匙的感覺、與對不可復得、終有一死之物之珍貴感受的突然渴望、與對重獲通往世界的門徑、重獲呼吸的急切希冀、與珍藏以往痕跡的心願等等,都有著不解之緣。我們注定在人生必死的門下做一名學徒。
──西蘇
穿越地平線,永無止境的逃亡
「在兩字當中
我說的話消逝了
我只知道我仍活著
在兩個括弧之間」
戰火青春
記憶,失去了早年的悲壯,時不時地撞擊我們,在煉金術的夜晚,如夜色,落在晚期肝癌療養期間的白色病床上。
身軀的痛,教他記起消失已久的顏容。病痛的軀體帶來未曾有過的另一種痛,像記憶,從最遙遠的童年回溯,久久,停留在消失已久的日子裡。一個少年,記起父親的臉。父親如果還活著的話如今也已是百多歲的老人了。他的頭髮如今已像當年父親的白髮那般銀亮蒼勁。
一張張幾乎記不起來的、不知是誰的五官容貌,浮現出來。那是幾乎遺忘了數十年的人物影像,是早年父親離開家鄉前常到家裡來喝酒下棋的父輩臉譜。有一天戰火打到家門口,家鄉的人在亂成一團的苦難中四處逃亡。一張張戰火中的臉,在他的逃亡路上無止限地延長漂泊。
經過許多年後這些早已遺忘在記憶地平線景深處的臉,對他來說都是已經死亡的故人。他在記憶中重新看到一張孩童時代的憂鬱的臉。在他走上昏迷不醒的往事叢林的路程中,他不再有清醒時候的焦急心情,他如今有很多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追憶,時間已經停止,他似乎想起了這是一張曾在鏡子中,看過的臉。
戰火,早已遠離我這一代人,卻沒有,離開過他。
孩童記憶中遙遠的印象,在他的睡夢裡慢慢變得巨大而清晰。他的家門他的莊園在童年逃亡路上毀了,戰火緊隨著他跟著大人逃離家鄉。
那時候他不會料到,那將是一生一世的逃亡路線。
少年時期的逃亡路,路上的風景線述說著一個少年和家人失散的心情,首次感受到心臟被死亡暗語銘刻的恐慌。一個人,在戰火的恐懼中,經過恐慌而飢餓的第一個夜晚以後,在絕望的深坑裡遇到一個同樣孤身逃亡的女人,一段被他後來形容為用盡一生都沒有能力遺忘的初始愛慾體驗。或者說,那時候他以為那就是愛情。
愛慾體驗為他的逃亡生涯帶來純粹的詩意語言,幻化為他日後的生活流程中的精神指標。
注入他。注入,日後取之不盡的、他稱之為他所不能或缺的生命能量。
在那年代的戰火硝煙中,一個單身孤旅的奇異女人,黑而長的髮辮,黑而深的眼瞳黑如無月的雨林,像一座與世隔絕的古典油畫中現身的女神,赤躺著,他第一次感受到女人的美。
次,深夜的空中轟炸之後的叢林路上,他和這一個傳奇般的混血女人一起逃亡一路相依為命躲避過路上各種戰火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