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奧修說──
真正的愛是不確定的,
正如你的生活也充滿不確定。


愛一個人,就要天長地久。這,是我們對愛的誤解。除非,有一天,我們自己也能成為愛的一部分。當「我」和「愛」,畫上等號,我就是愛,愛就是我,愛就超越了一切,也普及了一切。在此之前,愛都是一直處於變化的狀態中。

奧修說:「生命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在變動。沒有什麼是靜止的,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如果,我們在相愛的過程中,追求的重點是永恆,「結果愛變成是次要的,而永恆變成首要的事」。

雖然奧修有時候會以幽默的口吻,調侃佛教徒「離苦得樂」的人生哲學,但他在許多論述中,與佛教參透「無常」,要活在「當下」的概念,非常近似。

愛情,隨著相處的階段,年歲或智慧的增長,會有不同的風貌。或許是彼此的想法改變,或許是相互的際遇不同,若無法同步往當初的方向前進,只要願意放手祝福,就可以讓愛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在各自人生的旅途上存在。

如果無視於這些變化,堅持要兩個人綁在一起才是愛,就注定會失望。

當你不允許生命有所變化,你不接受花開花落,你不容忍對方想法改變,就等於是違逆自然的法則,最後終必會在失望與痛苦中,繼續抗拒你不願意接受的結果。未必是要等到兩個人為細故分手,即便只是對方用不同的方式去愛,你都無法釋懷,類似「你從前都不是這樣的」、「你剛開始交往的時候,比現在溫柔很多」、「你變得愈來愈不浪漫了」的抱怨,都會變成彼此相處的障礙。

更何況是對方若決定轉身去愛別人,就更會是令你無法原諒的結果。你哭喊著:「我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背叛我?」甚至後來好長一段時間罹患憂鬱症,不但沒能從感情的困境中走出來,還從此失去愛別人與愛自己的能力,其實都是因為一段「事與願違」、「未如己意」的感情,讓向來渴求永恆的你,感到飢寒交迫。

如果可以在準備愛一個人之前,就認識奧修所說的:「不要以為愛一定是恆久不變的。這樣才會讓你愛的生活更美好,因為你知道今天你們在一起,而明天或許得分離。」讓自己擁有「愛會改變」這種看似充滿危機意識的心理準備,卻能讓你因此而更知道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接受未來各種可能的結果,反而讓你更認真、更無懼地對待,享受更豐富、更精采的愛。對於許多剛開始接觸感情的戀人來說,面對「愛會改變」這個事實,很容易令人感到不安,甚至試圖否認或抗拒。必須看遍人生的春夏秋冬,經歷關係的聚散合離,才會對「愛會改變」了然於心。

願意學習去欣賞改變、接受改變、適應改變,你將會更懂得把握當下。

了解並體驗愛是會改變的事實,學習去欣賞「改變會是美好的」,不再執著於眼前的形式。奧修說:「它會帶給你越來越多的經驗、越來越多的覺知、越來越多的成熟。」最後你會發現:年老的皺紋是美好的、分手的痛苦是美好的,連祝福無法在一起的對方,也是美好的。

漸漸地,你將成為愛。你就是愛,愛就是你,這時候的愛,才會是恆常的存在。

【權心權意‧愛的筆記】

接納對方會變得不愛的可能,反而讓自己的愛更深刻、更豐富。

奧修說──
愛從來不會傷害任何人。
如果你曾經感到被愛傷害,
那是你內在某種非愛的品質感到受傷。


當你覺得自己被愛所傷害時,那只是一個錯覺。其實你是因為感覺「不被愛」而受傷。如果彼此依然相愛,你的傷害來自對方「不夠愛你」,而所謂「不夠」的感覺,是你內在存有比較的標準,跟自己的付出比較、或是和別人的愛情比較。你覺得你的付出程度比較多、你覺得你付出的方式比較好,你就在這些比較裡感覺受傷。更甚者,你還拿對方的付出來跟身邊其他朋友在愛情的付出中比較,只要略遜一籌,你就受傷了。

我最近聽過一個女孩訴說委屈。她送男友的生日禮物,是一支昂貴的手機;她生日時,男友回贈幾乎等值的平板電腦。朋友都羨慕這項禮物時,她卻覺得受傷。原因是:男友的收入是她的三倍,送等值的禮物,顯得他小器;而且,她根本不愛平板電腦,寧願是名牌包包還比較實際。

更多在感情中受傷的真實故事,都與背叛有關。當你深愛的人,在背地裡搞曖昧、或已經劈腿出軌,你愛得愈深,就受傷愈重。但只要你把過去認知的「愛」層次分明地抽絲剝繭,就會發現你所謂的「愛」裡,有很多「非愛」的成分,最顯而易見,連你自己都不容否認的是:嫉妒、佔有和操控。

只要你對於愛,有些條件式的期待,就開始自欺欺人的對待。

奧修對於這一點,有很精闢的見解:「你所謂的愛可能隱藏了許多非愛的成分;人類的頭腦一向機伶狡猾,它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他特別教導學生,澄清「愛」與「性」的不同。如果用愛來掩藏性的欲望,就很容易「用後即丟」。 那些在流連夜店玩撿屍遊戲的男女,最能體驗這種只有性沒有愛的感覺。半夜片刻的熱烈,清晨醒來的空虛,讓人在傷害對方、與被對方傷害之間,錯亂了對愛的追求,也遺忘了對愛的渴望。

當你陷入熱戀,發現剛剛一拍即合愛上的對象,跟他的前任還有聯絡,你試著破解他的手機密碼,揭開他們藕斷絲連的醜陋面目,你不但被不愛所傷,也傷了對方和他的前任情人。

日常的操控,既存在情侶、夫妻,也存在親子之間。只要他不照你的意思做,你就感覺受傷。你並非被愛所害,而是被不愛所傷。針對這些困擾,奧修的解惑是:「愛是毫無條件尊重對方的一切。當你無條件愛一個人的一切,就不會覺得受傷;你反而會因為愛而更豐富。愛,讓每一個人富有。」

尊重對方,給他自由。即使他的自由,辜負你的期待,你仍祝福成全。這就是愛!你並不會被這樣的愛傷害,而且你會帶著自信離開,前往下一段更適合你的人生旅程。

【權心權意‧愛的筆記】

愛是寬容,愛是豐盈。如果你沒有感覺到寬容與豐盈,都不是愛!

奧修說──
如果你是憂鬱的,
就儘管憂鬱,什麼也別「做」。
你能做什麼呢?
不管你做什麼,都是出於憂鬱,
所以它會造成更多的混亂。


憂鬱症,是現代文明病。在奧修的年代,他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關於面對憂鬱症的態度,他的建議比較傾向於「道家」的「無為」,但也不是真的毫無作為,而是不要胡作非為。

不是真的毫無作為,而是要像觀照情緒那樣,靜靜地看著憂鬱,也就是覺察自己的憂鬱,然後等待它慢慢地消失。奧修認為,生命是一條河流,憂鬱不會永遠的停駐,只要你接受它,感受它,並且深刻地體驗它、洞察它,只要你能活在其中,與憂鬱共存,它就會消失於無形。

當你可以這樣做,剩下的就只是耐心。靜待一段時間,憂鬱會離開。

反之,如果你一直不肯承認憂鬱,否定這一切,或是排斥它,抵抗它、譴責它、擔心它,反作用力反而更大。

或許以上論述,未必每個人都同意。尤其是有西醫素養、或心理諮商背景的朋友閱讀後,更覺得難以完全接受。我倒是希望讀者以開放的態度面對與思考,至少當你本人或親友罹患憂鬱症的階段,可以學習面對它、接受它。至於要不要就醫、服藥,藉助心理諮商的管道,或其他靈性療癒的方式,就留給當事人自己判斷。至少,我認為奧修的說法,對於一直不肯接受自己已經變得憂鬱這個事實的人,是個很重要的提醒。我身邊有些輕微的憂鬱症患者,確實是不肯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但逃避面對憂鬱這個事實,並無助於應付情緒的沮喪,以及人際關係的乖離,病情愈來愈嚴重。

相對的是另一種憂鬱症患者,不但不是無為,還更是胡作非為,例如:病急亂投醫,又不肯按時間吃藥,或害怕副作用就自行停藥,不僅無法得到醫療的效果,還會加重病情。

至於心理諮商的管道,也必須慎選。

如同奧修所說:「在西方,這些憂鬱的人會去找心理分析家、治療師,以及各種假裝內行的騙子,這些人自己很憂鬱,比他們的病人更憂鬱——這也難怪,因為他們一整天都在聽別人的沮喪、絕望、沒有意義的話。看過這麼多才華洋溢的人處境這麼糟之後,他們自己也開始失去熱情與力量。他們無計可施,他們連自己都需要幫助。」

周邊確實有幾位朋友,因為自己重度憂鬱、或在成長過程中有打不開的心結,才投身於心理諮商的行業,但即使已經是合格的心理諮商師,卻還是無法治療好自己的憂鬱。

除了就醫管道之外,另一種想要解決憂鬱,但可能更嚴重的,就是透過怪力亂神,作法驅魔,不用多說也知道,這些多半以騙財騙色居多。

奧修之所以主張無為,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你的祈禱也是這樣的憂鬱,以至於連神也因為你的祈禱而意氣消沉!不要褻瀆可憐的神。你的祈禱將會是一種消沉的祈禱。因為你是憂鬱的,所以無論你做什麼,憂鬱都會如影隨形。這會造成更多的混亂,更多的挫敗,因為你不會成功的。當你無法成功的時候,你會覺得更沮喪,而這個惡性循環將會永無止盡的兜下去。」

奧修認為形成憂鬱的背後,必然有個憤怒的情緒;而且是消極的憤怒,內在某些東西被壓抑。你要處理的是憤怒,而不是憂鬱。如果你只對付憂鬱,而沒有找到憤怒的原因,就如同在跟影子戰鬥。

試著讓憤怒發作,憂鬱就會消失——這是奧修的建議。

【權心權意‧愛的筆記】

感到憂鬱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強顏歡笑。必須先接受憂鬱,才能告別憂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