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1
問題不在於「發生什麼事」,而在於「如何面對這些事」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的下一秒鐘發生,
但我們可以決定在發生這些事情的當下,
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處理,
而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下一秒鐘的生命品質。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 1919-1989)曾說:「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如何反應所決定。」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由一連串的生活事件所組成,因此,從費斯丁格法則中,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個人的未來,是由他自己面對當下發生的事件的態度所決定,而不是事件本身。
三個禮拜前,我到監獄擔任福音志工,那是一場由受刑人自由報名的活動,當天來了大概有四十位同學。說巧不巧,本來我的見證分享是被安排在詩歌讚美之後,但當天因為音響設備出了點問題,需要時間排除故障,因此牧師請我先上台。
大概在我講了十分鐘之後,坐在下面的一位大哥突然大聲吼叫起來,打斷了我的談話,他說:我的心情已經很不好了,聽你講這些變得更不好,你不要再講了,那些對我們都沒有用,下台!我們報名來參加這個班,是要來輕鬆一下的。
這突如其來的抱怨,全場的同學臉色都變了,因為這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高度要求服從與紀律的監獄,那位大哥的言行,有可能已經超出監方可以容忍的尺度,如果我因為生氣,要求現場戒護的長官處置他,自在情理法之中。
坦白講,這還是我頭一次在演講中被聽眾要求滾下台,場面有點難堪,氣氛有些尷尬,但我回神後,向那一位大哥說:「很抱歉,我今天來講的話不合你意,這是我的問題,我向你道歉(鞠躬),那我今天的見證分享就到此結束,接下來請牧師帶大家唱幾首詩歌,放鬆一下情緒。」
大約二十分鐘後,活動接近尾聲,牧師在談話時,那位大哥又說話了:「劉先生,對不起啦,我今天的心情比較不好,不是對你個人有任何不滿啦。」
呵,他向我道歉了。結束活動離開監獄後,牧師在車上問我:「你剛剛為什麼沒有生氣?你以前的個性一定不是這樣,是什麼力量改變了你?」我回答:「耶穌在人世間傳道三年左右,是被丟石頭的時間比較多?還是掌聲比較多?何況我們只是平凡人。」牧師點頭,笑而不答。
是的,我對被人轟下台這件事的態度,決定了我下一秒鐘的生命。如果當時我為了面子問題,堅持監方應該要給我一個合乎監規的交代,那下一秒鐘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其他同學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有朝一日我想起這件事來,心裡會有多少遺憾?所以我決定鞠躬道歉,選擇喜樂平安的下一秒心情。其實我沒有告訴牧師,在同學們被帶離開教室時,有一位擦肩而過的同學拉住我的手,說:「北元哥,我知道你在教我們什麼。」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的下一秒鐘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在發生這些事情的當下,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處理,而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下一秒鐘的生命品質,更改變了我們下一秒鐘的人生,而這每一次事件後的一秒鐘,會如雨滴匯成小溪,像是小溪流入大海,最終形成了我們的人生肚量。
人生的道理,已經有許多人把它寫成書,但如果我們只是把這些道理當成知識在閱讀與消化,那終究會走入人生的迷霧裡,在朦朧之中找尋生命的方向;應該如台大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所說,在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後,應該要去親身實踐與體驗,即所謂的「知行合一」。如此一來,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們會在未來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上,拿出更精準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對待周遭,對待這個世界。
內文試閱2
別當一個人生智慧的旁觀者
尋求人生智慧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在事業上更成功,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而是要使自己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並建立起完整的人生價值觀。
我們自小開始,從家庭、學校,而後進入社會,不斷的在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習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知識,由於知識的學習與聰明有關,因此學習知識的成果便有了高低之分,有些人語文能力好,有些人數理能力強,更有些人在藝術上有著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天賦,但無論是什麼知識,我們總能透過學習的方式來獲取,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因為知識是有形的、系統的,可以經由表述來傳授。但智慧無法經由表述來傳授,因為智慧側重於人生哲學上的能力,雖然也可以轉化成為文字或語言來表達,然而經由這一層轉化出來的意義是浮面的、也是表層的,對接受者而言,別人的智慧之語充其量只不過是另一種知識,若無親身的生命經歷去體悟與實踐,是無法內化成為自己的智慧。所以,蘇格拉底常將自己比喻為智慧的助產士,幫忙別人可以順利生出智慧的胎兒,而非傳授別人智慧。
知識與智慧除了獲得的方式不同之外,它們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知識是解決那些必然有答案的問題,如數學、物理或工藝技術等,這一類的問題一定會有答案,我們可以憑藉著聰明,應用所學的知識去找出解答來;但既然有些問題必然有答案,那一定會有一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例如宇宙生命的起源、人生的意義等問題,這些問題則必需留給有智慧之人去尋求解答。
話說到此,那麼聰明與智慧有什麼不同呢?聰明是一種邏輯推演的能力,對於解決必須應用到所學知識這一類的問題,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找到答案,解決問題;但聰明人卻不一定有智慧,因為智慧的體悟與一個人的生命經歷及遭遇息息相關,一個人生經歷淺薄的聰明人可能比較難建立起人生的智慧觀來。
既然智慧的獲得與人生的經歷有關,那我們該如何去經歷人生去求取智慧呢?這個問題蘇格拉底又說了:「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在論語中,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是的,一個不懂得反思自己的人,是很難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體悟到生命的智慧,因此,由於人性的驅使,身處在逆境中的人,會有比較多的反省機會,檢視自己的人生,透過反思而想得到改變生命的智慧;人生一帆風順的成功人士反而少了逆境中的反省機會,自我中心的傾向可能會比較高。
雖然苦難的經歷會讓人有深刻的人生體悟,但智慧不一定要經歷苦難才求得,只要經常保持客觀的心態面對自己,以第三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坦承的接受自己的內心世界,智慧的人生仍然非不可得。大家還有印象嗎?我在前面有一篇文章《超越老我》中有提到一個觀念:暫時性的退出既有的生活軌道,抽離自己現有的生活,讓一個人靜下來靜思反省。人類其實是很矛盾的,面對一成不變的日子,我們是抱怨連連,但是脫離了既有的生活軌道的生活,又會讓我們對生命失去安全感,一個人轉換工作到新職場,需要時間去適應就是個例證。但我在此想建議的退出不是具換工作,而是暫時脫離既有的生活模式與軌道,讓自己處在不同的環境與氛圍,這樣會讓我們更看得清楚自己,為自我反省創造出有利的契機。
尋求人生智慧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在事業上更成功,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而是要使自己更加認識自我,並建立起完整的人生價值觀。所以,我在此要再次提醒大家,別人的智慧對我們而言不過是另一種知識,因此,在生活中無論是由什麼方式去獲得別人的智慧,都必須要透過親身實踐,去體會並印證其中的道理,然後才有機會將其內化成自己的領悟,進而建立起自我的人生價值觀;否則做再多筆記,背誦再多格言,它永遠都不會是活的智慧,而是死的知識,對自我人生的成長是沒有意義的,只是變成是一個智慧的旁觀者罷了。
問題不在於「發生什麼事」,而在於「如何面對這些事」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的下一秒鐘發生,
但我們可以決定在發生這些事情的當下,
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處理,
而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下一秒鐘的生命品質。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 1919-1989)曾說:「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如何反應所決定。」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由一連串的生活事件所組成,因此,從費斯丁格法則中,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個人的未來,是由他自己面對當下發生的事件的態度所決定,而不是事件本身。
三個禮拜前,我到監獄擔任福音志工,那是一場由受刑人自由報名的活動,當天來了大概有四十位同學。說巧不巧,本來我的見證分享是被安排在詩歌讚美之後,但當天因為音響設備出了點問題,需要時間排除故障,因此牧師請我先上台。
大概在我講了十分鐘之後,坐在下面的一位大哥突然大聲吼叫起來,打斷了我的談話,他說:我的心情已經很不好了,聽你講這些變得更不好,你不要再講了,那些對我們都沒有用,下台!我們報名來參加這個班,是要來輕鬆一下的。
這突如其來的抱怨,全場的同學臉色都變了,因為這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高度要求服從與紀律的監獄,那位大哥的言行,有可能已經超出監方可以容忍的尺度,如果我因為生氣,要求現場戒護的長官處置他,自在情理法之中。
坦白講,這還是我頭一次在演講中被聽眾要求滾下台,場面有點難堪,氣氛有些尷尬,但我回神後,向那一位大哥說:「很抱歉,我今天來講的話不合你意,這是我的問題,我向你道歉(鞠躬),那我今天的見證分享就到此結束,接下來請牧師帶大家唱幾首詩歌,放鬆一下情緒。」
大約二十分鐘後,活動接近尾聲,牧師在談話時,那位大哥又說話了:「劉先生,對不起啦,我今天的心情比較不好,不是對你個人有任何不滿啦。」
呵,他向我道歉了。結束活動離開監獄後,牧師在車上問我:「你剛剛為什麼沒有生氣?你以前的個性一定不是這樣,是什麼力量改變了你?」我回答:「耶穌在人世間傳道三年左右,是被丟石頭的時間比較多?還是掌聲比較多?何況我們只是平凡人。」牧師點頭,笑而不答。
是的,我對被人轟下台這件事的態度,決定了我下一秒鐘的生命。如果當時我為了面子問題,堅持監方應該要給我一個合乎監規的交代,那下一秒鐘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其他同學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有朝一日我想起這件事來,心裡會有多少遺憾?所以我決定鞠躬道歉,選擇喜樂平安的下一秒心情。其實我沒有告訴牧師,在同學們被帶離開教室時,有一位擦肩而過的同學拉住我的手,說:「北元哥,我知道你在教我們什麼。」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的下一秒鐘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在發生這些事情的當下,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處理,而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下一秒鐘的生命品質,更改變了我們下一秒鐘的人生,而這每一次事件後的一秒鐘,會如雨滴匯成小溪,像是小溪流入大海,最終形成了我們的人生肚量。
人生的道理,已經有許多人把它寫成書,但如果我們只是把這些道理當成知識在閱讀與消化,那終究會走入人生的迷霧裡,在朦朧之中找尋生命的方向;應該如台大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所說,在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後,應該要去親身實踐與體驗,即所謂的「知行合一」。如此一來,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們會在未來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上,拿出更精準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對待周遭,對待這個世界。
內文試閱2
別當一個人生智慧的旁觀者
尋求人生智慧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在事業上更成功,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而是要使自己能夠更加認識自己並建立起完整的人生價值觀。
我們自小開始,從家庭、學校,而後進入社會,不斷的在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習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知識,由於知識的學習與聰明有關,因此學習知識的成果便有了高低之分,有些人語文能力好,有些人數理能力強,更有些人在藝術上有著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天賦,但無論是什麼知識,我們總能透過學習的方式來獲取,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因為知識是有形的、系統的,可以經由表述來傳授。但智慧無法經由表述來傳授,因為智慧側重於人生哲學上的能力,雖然也可以轉化成為文字或語言來表達,然而經由這一層轉化出來的意義是浮面的、也是表層的,對接受者而言,別人的智慧之語充其量只不過是另一種知識,若無親身的生命經歷去體悟與實踐,是無法內化成為自己的智慧。所以,蘇格拉底常將自己比喻為智慧的助產士,幫忙別人可以順利生出智慧的胎兒,而非傳授別人智慧。
知識與智慧除了獲得的方式不同之外,它們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知識是解決那些必然有答案的問題,如數學、物理或工藝技術等,這一類的問題一定會有答案,我們可以憑藉著聰明,應用所學的知識去找出解答來;但既然有些問題必然有答案,那一定會有一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例如宇宙生命的起源、人生的意義等問題,這些問題則必需留給有智慧之人去尋求解答。
話說到此,那麼聰明與智慧有什麼不同呢?聰明是一種邏輯推演的能力,對於解決必須應用到所學知識這一類的問題,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找到答案,解決問題;但聰明人卻不一定有智慧,因為智慧的體悟與一個人的生命經歷及遭遇息息相關,一個人生經歷淺薄的聰明人可能比較難建立起人生的智慧觀來。
既然智慧的獲得與人生的經歷有關,那我們該如何去經歷人生去求取智慧呢?這個問題蘇格拉底又說了:「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在論語中,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是的,一個不懂得反思自己的人,是很難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體悟到生命的智慧,因此,由於人性的驅使,身處在逆境中的人,會有比較多的反省機會,檢視自己的人生,透過反思而想得到改變生命的智慧;人生一帆風順的成功人士反而少了逆境中的反省機會,自我中心的傾向可能會比較高。
雖然苦難的經歷會讓人有深刻的人生體悟,但智慧不一定要經歷苦難才求得,只要經常保持客觀的心態面對自己,以第三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坦承的接受自己的內心世界,智慧的人生仍然非不可得。大家還有印象嗎?我在前面有一篇文章《超越老我》中有提到一個觀念:暫時性的退出既有的生活軌道,抽離自己現有的生活,讓一個人靜下來靜思反省。人類其實是很矛盾的,面對一成不變的日子,我們是抱怨連連,但是脫離了既有的生活軌道的生活,又會讓我們對生命失去安全感,一個人轉換工作到新職場,需要時間去適應就是個例證。但我在此想建議的退出不是具換工作,而是暫時脫離既有的生活模式與軌道,讓自己處在不同的環境與氛圍,這樣會讓我們更看得清楚自己,為自我反省創造出有利的契機。
尋求人生智慧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在事業上更成功,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圓滿;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而是要使自己更加認識自我,並建立起完整的人生價值觀。所以,我在此要再次提醒大家,別人的智慧對我們而言不過是另一種知識,因此,在生活中無論是由什麼方式去獲得別人的智慧,都必須要透過親身實踐,去體會並印證其中的道理,然後才有機會將其內化成自己的領悟,進而建立起自我的人生價值觀;否則做再多筆記,背誦再多格言,它永遠都不會是活的智慧,而是死的知識,對自我人生的成長是沒有意義的,只是變成是一個智慧的旁觀者罷了。